赵璐 新疆财经大学 830012
【摘要】MHK考试自2001年开始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水平测试考核依据,该考试结果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本科学业以及就业,影响深远。针对考试学校采取了多种教学策略,收效明显,本文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对这一情况展开调查研究。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考试;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12-199-03
本调查希望通过研究调查比较分析,使新疆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通用语教学得到启发,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汉语水平考试,是以中国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水平等级考试(MHK)形式为依据,这种考试形式是为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教学的需要,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教学的科学评价体系,该考试主要针对母语非国家通用语的中国各少数民族。
1.调查范围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新疆财经大学预科学生,在预科一年教学中,主要开设初级汉语精读、初级汉语听说、初级汉语读写三门课程,其使用相关教材如下:
初级汉语精读:桥梁 实用汉语中级教程 上下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陈灼主编;
初级汉语听说:新丝路汉语听说 上下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鞠文雁总主编;
初级汉语读写:大学汉语读写维哈文版第1-2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刘珣主编。
2.调查对象
新疆财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2016年举办的MHK考试,参加考试的学生从2010级到2016级,学生包括预科学生以及32个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3.调查方法
访谈法-抽样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据调查分析法
4.调查目的
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水平考试发展以及教学策略。
5.调查内容
围绕MHK考试展开的课程以及相应辅导
对于每次需要参加考试的学生给予针对性辅导,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考试安排、MHK考试专项辅导等相关内容。
6.调查方式
通过数据信息采集,结合相关调查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1)课程设置包括:预科学生每学期设置初级汉语听说、初级汉语读写、初级汉语精读等课程。
听说课:初级汉语听说,每周6节课——新思路汉语听说 上下册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总主编鞠文雁
读写课:初级汉语读写,每周6节课——维哈文版第1-2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刘珣主编
精读课:初级汉语精读,每周10节课——桥梁 实用汉语中级教程 上下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陈灼主编。
(2)三次数据采集,参加考试的学生人数分别为1677、2039、3004人,学生包括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乌兹别克等民族。
(3)考试学生由预科学生和专业系部学生组成。
(4)按照三级以上入系标准对参加考试人数加以核算,分别为899/1677、1687/2039、2000/3004。
(5)按照这样的比例核算,每次考试分别有53.6%、66.6%、82.7%的过级率(三级乙等以上预科生可入系,四级以上可以毕业获得本科学士学位)。
学生在预科学习期间,分别开设初级汉语听说、初级汉语读写、初级汉语精读等课程,这些课程分别以每周6-6-10课时交互上课,使得学生在预科期间能够完成对于MHK考试基本“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同时加上早读和晚自习,同班、同宿舍学生相互鼓励,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都比较用心,能够在短时间内相对集中完成自身“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所以在预科第一学期,有一大批学生能够通过MHK考试,达到三级以上水平。
但是预科第二学期,很多学生已经达到了可以入系的三级标准,所以会有放松学习状态的情况出现。通过调查以及询问教师会发现,预科第二学期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放松,班级中请事假的人数增加了,上课说话的情况增多了,作业质量也会有一定程度下降,个别学生还会出现旷课的情况。面对这种常态,希望学校能够结合预科生未来要加入的系部,能够对学生加强管理。可以增加他们对于未来学科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前去看一些相关的书籍,或者去报一些专业辅导班,比如英语、俄语等,还可以请专业系部教师举办一些讲座或是座谈会,请专家或是本专业高年级的学长给预科学生讲讲专业学习所需要努力和奋发的方向,使大家在经过MHK考试之后,很快找到新的奋斗方向。
7.调查时间
2018年6月
8.调查结果
(1)通过对2016级学生(预科学生以及专业系部学生)MHK考试情况进行分析,制作成绩汇总分析表,可以相应发现一些问题以及趋势:
每次参加考试的预科学生有16个班,共计大约882、754名学生,按照学生考试情况分为不入级、三乙、三甲、四乙等四个层次,学生按照入学的MHK成绩分为初级班和中级班两个层次。
(2)本次统计数据表格参照新疆财经大学MHK模拟考试成绩统计表进行成绩分析,根据所依据的表格,三次统计参加考试人数分别为1677人,2039人,3004人,参加考试的学生分别预科学生和以及已经入系的法律、电子商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政学、行政管理、税收学、国际经贸、国际商务、财务管理、税收学、税务、会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保险、保险学、金融学、经济学、农村区域发展、酒店管理、旅游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汉语言、金融数学、经济统计学、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新闻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中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等民族的学生。
(3)按照《新疆财经大学学生守则》的相应标准,预科学生参加考试需要达到MHK3级及以上的水平,才可以进入专业系部参加学习。专业系部的少数民族学生需要达到MHK3级甲等以上的水平,并且其资格证书在毕业前未超过有效年限,这样才能够获得新疆财经大学本科学位证书。
9.调查体会
(1)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学习水平提高的相关因素 :
①语境因素
有研究表明,语境化输入对第二语言的习得有重要影响,交流语境是一种重要的语境类型。
1)社会环境
这里的社会环境主要指校外语言环境。国家通用语,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日常生活、未来职业生活中的通用语言。校外使用国家通用语的环境非常广泛,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也是练习国家通用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情境。但是,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校外语言环境的利用并不充分。
2)学校环境
a.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的主要环境。新疆财经大学同时招收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在少数民族学生入校以后,统一参加MHK考试,根据考试水平,决定是否加入专业系部进行学习,如果考试没有达到MHK3级以上的水平,必须进入预科学习一年。如果一年以后参加考试,还是没有达到相应入系标准,则继续参加预科国家通用语学习。若两年后还不达标,这需要考虑办理退学手续。
通过调查发现,尽管学校提倡校内使用国家通用语交流,教师在上课时间也要求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进行表达,但是在课下时间,少数民族学生之间交流用语多为母语,使用国家通用语的频率非常低。
b.宿舍环境
宿舍是学生除教室外主要的活动空间,也是学生之间语言交流的重要环境。在新疆财经大学,大部分学校的学生住宿安排是按照班级、专业划分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宿舍多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几乎没有使用国家通用语的习惯。
自2018年起,新疆财经大学积极推出“民汉合宿”的住宿方式,每个宿舍6个人,有2个汉族学生同住,在这样的调整之下,每个宿舍的语言环境都有了很明显的改善,促进了汉语的实际交际,取得了很好的进步,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通用语学习和国家通用语实践的确提高很大。
②教育因素
1)教材
随着HSK测试的引进,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学校都先后选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
在实践过程中,新教材的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a.是对外汉语教学教材与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不完全匹配,主要是教材语料上的不匹配。
b.是教材本身的缺陷。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在民族学校就读,汉语水平较低。接受大学教育后,不经一定的过渡全部使用汉语教材,对他们来说是难以适应的。
c.是教材的质量,在使用的国家通用语授课教材中,错误率比较高,在国家通用语教授教材中,语音、词语搭配、错别字均会出现相关问题,需要在平时授课中不断给学生进行纠错调整。
d.教材是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引进的,参与编写或主编是新疆教师,关键是现在学生的国家通用语操作水平会发生一些改变,同时教材编写的时间与使用时间差距较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初级汉语精读课教材《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的出版时间为1997年1月,初级汉语听说课程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新丝路汉语听说》的出版时间是2014年2月,初级汉语读写课所使用的教材《大学汉语读写》出版时间是2009年1月。由于教材的出版时间与教材使用时间都有一定差距,现在社会飞速发展,语言语料时时更新,而教材中呈现出的语言世界距离学生感受到的实际生活差距较大,很难使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方式
虽然新疆地区大力推行双语教学,但双语型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汉族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少数民族教师自身汉语水平较有限,口语表达能力不强,而汉族教师数量少,授课时语速过快。此外,授课对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了解不够全面,针对授课中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不能使用民族语言进行合理解释等问题,诸如此类问题必然会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听课效果。许多学生中小学时期接受国家通用语授课环境很简单,无法尝试用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学习,例如多媒体教学,听力训练等。
3)学生因素
a.认知方式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一直生活在民族聚居区,从小学到高中上的是民族学校。在家庭、学校、生活环境中所使用的基本都是本民族语言,进入大学开始专业学习阶段后,在两种不同文化的构架体系中学习,接受汉语言授课,学生在思维视野、认知能力、语言表达、文化接受及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中教师授课以及课程安排的专业模式。
b.对国家通用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的主动性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弱
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已有的国家通用语水平没有正确而清晰的估量,对于国家通用语对于未来毕业以及实习、毕业后参加工作和参与社会交际和社交当中的应用价值估计不足。另外,大学阶段学生的国家通用语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学生之间还存在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方面主动性的差异,致使学习过程中既缺乏有效学习方法的引导,又无法保证充足而高效的学习效率。
c.学习汉语持续性不够
少数民族大学生学生在刚刚接触国家通用语的学习时,必然会在学习中遇到不少障碍,面对知之甚少的大学环境,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学习的正确方法和窍门,取得较为明显的学习成效。当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一段时间汉语后,仍旧出现发音不准、词不达意等问题,或者在做模拟试题时得分较低,特别在课堂上,担心出错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倘若回答失误,若有同学取笑他,更加会降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的自信心。
4)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二者是统一并相互依存的。在语言学习中,语言的使用必然会受到该语言所属民族文化的制约。事实上,人们在学习一种民族语言时,也是在学习这一民族的文化。很多学生虽然生活在多民族聚居的环境,但是对于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了解甚少,跟难说加以学习、操练。
(2)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学习水平的相关建议
①创建行之有效的语言环境
1)民汉学生“同班同宿”,开展不同民族师生互交友联谊
新疆财经大学自2018年开始,抓住宿舍这一重要的交际环境,采用“民汉合宿”的混合住宿方式,将同学院的民汉学生编入一个宿舍。
例如,在中国语言学院,每个宿舍6个人,2个汉族学生混搭4个少数民族
学生。民汉合宿刚刚开始,不同民族混住,必然会带来一些适应性问题,需要耗费一些时间调整。
此外,学校自2017年开展的“三进两联一交友”等活动,开展学生与教师互动——听课、吃饭聊天、巡查宿舍、参加班级团日活动等,教师与交友学生在生活中广泛开展实际接触,增加了交友学生的国家通用语实践机会,起到了良好语言交流、文化影响作用。
2)开展有语言文化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
新疆财经大学中国语言学院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以提高国家通用语水平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举办学院级“民汉共建晚会”,加强民汉学生的文艺交流和合作;举办“文化体验课程”,让少数民族学生参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体验课,例如书法、剪纸、国画等,极大地调动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
除此以外,学校还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学习文化类竞赛”,例如演讲比赛、汉语歌曲演唱比赛、汉语小品比赛、汉语相声比赛、汉语手抄报制作比赛、汉语文学作品朗读比赛等。这些比赛寓教于乐,实践性很强,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参与比赛以及获得奖励的学生都可以因比赛增加综合测评分数,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学习国家通用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加大国家通用语教学改革,进一步规范国家通用语教学
1)教材使用与时俱进
为尽快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质量,应该结合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实际,制定符合当前学生学习规律的系列教材,教材应参照《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大纲》、《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词汇、汉字与语法大纲》以及《新疆少数民族汉语考试大纲》。
2)教学实施规范化
国家通用语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高校应该把国家通用语教学作为一
个长期任务来抓,特别要认真贯彻落实“分级教学”。相关的教育部门、国家通用语教学指导机构也应针对教学对象和生源水平不一的学校给予分类指导,提出相应指导性教学意见。
3)丰富课堂教学技巧和形式,提高学生综合使用国家通用语的能力
教师在整堂课的教学安排中,尽可能减少语言知识的讲授时间,增加学生使用以及联系的时间;在学习新课程内容时,可以通过例证和练习不断再现以前学过的词语、句式和知识点。确定学生做好语言知识的衔接准备时,教师可依照重复原则,联系当前社会发展实际自行设计问题练习语言交际,并开展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丰富学生进行的练习时间练习的方式,比如,提问、点读、造句、对话、知识点链接等。
③掌握学生特点,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及水平
1)掌握学生的认知风格。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国家通用语的学习,是除母语外的另一种语言的学习。他们开展语言学习的场所主要在校园,而且学生习得后需要通过社会交往和实践中,不断进行语言实践,进而提高语用水平。
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相关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使学生“能说会听”,让学生在营造的文化背景中主动掌握,并积极操练第二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2)灵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疆高校国家通用语教学,旨在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创造性、灵活地使用教材,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的积极性,进而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层次、多途径地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发展和就业需要,对学生进行扩展性目的性教育。新疆地区未来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双语”型人才。
3)正确总结、合理调整MHK测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学习的“反拨”效应。
MHK测试是指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是一种评价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的重要工具,其考试等级证书,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是否能够顺利获得学士学位,参加就业。在新疆地区,MHK的等级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大学学习,同时当前的很多用人单位对来求职的少数民族学生都有一定的国家通用语水平要求,而MHK过级水平就是参照的相应标准。由此,很多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自加压力,学习积极性很高。
4)掌握关注教学地区文化背景,加强学习者语言文化认同。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对外传播应坚持语言本土化、内容本土化、人员本土化、运营本土化策略。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教育部2016年7月13日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机。
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沿线各国唇齿相依,教育交流源远流长,教育合作前景广阔,大家携手发展教育,合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是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国家通用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运用这门语言的能力,即获得这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语言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深层的根基,而这种积淀或根基对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言语行为等都起着主导作用,并由此产生了不同民族,以及地域性语言行为。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对民族语言的文化因素不够重视,在课程讲授以及语言实践中将过多的时间用于纠正学生语言使用中语法使用的正确性,显然收效甚微。
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国家通用语,教师要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培养学生树立对比意识,加强文化对比学习。通过对比与鉴别,培养学生发现各民族文化之间差异的能力,基于对民族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自然能够加深少数民族学生对该民族语言文化的认同,若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然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2]蔡建华.应用语言学概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刀福东.胡发稳.云南省世界少数民族受教育状况分析[J],江河学院学报,2005(2).
[4]杨玉.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语言认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作者简介
赵璐(1979-),女,汉族,河北省深泽县,新疆财经大学,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北京路449号,830012,,18599449708,3338282558@qq.com,讲师,文学硕士,语言文字学,代表作《试析<干禄字书>中的俗字》《试析甲骨文中的异字同形例》《欢天喜地说新年——由年字演化说开去》《说“尾”》《克-兢-兢兢比较分析》等。
论文作者:赵璐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2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20/1/2
标签:汉语论文; 少数民族论文; 学生论文; 用语论文; 新疆论文; 语言论文; 国家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12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