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抢劫案中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论文

系列抢劫案中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

郑涵予 李明楚 韦 东 陈 俊 李晓临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 南京 230031

摘 要: 在现实对系列抢劫案件侦破方法的迫切需求下,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提供了一种侦查方法。本文运用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先进的原则、理论、方法,以犯罪行为地点分析为核心,分析当前的系列抢劫案件,进而发现犯罪人个人的生活空间与行为规律,推测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范围和居所位置,从而缩小公安部门的侦查范围,提高侦破效率。

关键词: 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犯罪心理;系列抢劫;方法

抢劫案一直是是公安部门重点治理的案件类型之一,其社会影响恶劣,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安全感,而抢劫案件的破案率一直低下,特别是系列抢劫案件。为此,在对系列抢劫案件侦破方法的迫切需要下,笔者发现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能够提供一种有效的侦查方法。为此本文运用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的相关原则、理论、方法,分析当前的系列抢劫案件,进而发现犯罪人的个人生活空间与行为规律,推测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范围和居所位置,从而缩小公安部门的侦查范围,提高侦破效率。

一、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概述

(一)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的概念

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简称地理画像,是一种将地理学、心理学和犯罪学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通过运用相关的原则、理论、方法,分析犯罪人的行为空间规律,推断出犯罪人可能的居住地,甚至预测犯罪人下一次可能的作案地点。

(二)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遵循的原则和理论

1.最小努力原则。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总是会为了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采取那些付出最小、最简便的办法,这就是所谓的“最小努力原则”。对于系列抢劫案的犯罪人来说,根据此理论,在预期目标都能实现的情况下,他往往会选择付出时间、精力、成本最小的方式来进行犯罪活动。

明治文学研究方法的转变乃至理念的破旧立新与社会转型期几乎是同步的,因而有必要首先从历史沿革上考察。明治时期作为近代日本“脱亚入欧”“文明开化”的开端,初期文学体现了传统中国文学观影响的延续与西方文艺思潮影响的相互张力,与此呼应的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个人自我确立之间的矛盾。在这种内与外、新与旧、上与下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明治初期的文学表现形式,有江户时代延续下来的劝善惩恶的戏作文学,也有以表现政治主张为目的的新兴文学形式——政治小说,还有译介乃至改编外国小说而形成的翻译小说和“翻案小说”。彼时新时代的浪潮还没有波及到文学,因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

2.犯罪舒适原则。这条原则与“最小努力原则”有重合之处,但是除了付出努力最小外,犯罪人选择的地点往往是能够使他心理上感到安全和放松的地点。例如他居住、生活、工作之地或者经常涉足的场所。因为在这些地点,作案人清楚地知道附近的地理位置、逃跑路线、安全的隐蔽场所等。[1]犯罪学家也经常说:“罪犯不太可能前往他们不熟悉之处寻找犯罪机会。”[2]

2.犯罪目标较多。具体可以表现为人口集聚程度高或财富集聚程度高的地区,如金融交易区、人口众多的住区、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区域等。

上面所示的图3、4、5、6分别是在xx市内近些年发生的系列抢劫案的样本,笔者已经在图上标示出了这些作案人的居住地点以及几起犯罪地点,以下就具体运用以上提到的理论原则方法对系列抢劫犯的作案地点进行分析:

4.缓冲区理论。这一理论在地理画像中常常应用到,即系列抢劫的犯罪地点大多与作案人自己的住宅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多次作案后,犯罪人会围绕其住所形成一个“心理缓冲区”,在这个距离上作案就达到了犯罪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而在这个区域内,犯罪人往往很少下手,越过这个区域后,随着距离的增加,犯罪人的出行成本以及对作案地区的陌生程度也逐渐增加,作案成功的概率也逐渐降低。所以,对于公安机关而言,相比于对于案发地点加强防范,不如在附近有一定缓冲距离的区域内加强戒备。

近些年来,“两抢一盗”案件一直是公安部门重点治理的案件类型,而其中的系列抢劫案件更是以其暴力的手段和严重的后果,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安全感。但是当前国内的公安机关在抓捕系列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时,一方面只是停留于犯罪现场的证据勘查,忽略对系列犯罪活动的地理观察以及犯罪地理画像对侦破案件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要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和排查,导致案件产生成百上千的犯罪嫌疑人,从而进行了长时间、高成本的排查活动,结果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当前的现状决定了这类案件迫切需要系统的理论方法的指导,而这些原则理论方法也更需要在实践运用中检验。

二、系列抢劫案件中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研究的价值意义

(一)社会实践价值

5.圆周假设理论。犯罪心理学家戴维·肯特和他的学生玛丽·巴克通过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圆周假设”理论。该理论是将同一系列案件的多起案发地点依次准确地标注在地图上,然后用两个相互之间距离最远的位置间的距离做直径,画一个包括所有案发地点的圆圈,而犯罪人往往就居住其中,而且很有可能就在靠近圆周中心的地方。[4]在犯罪人进行第二次犯罪时,就会考虑到原先作案的地点周围的人们会变得警惕,犯罪人就不得不寻找其他地方。如此类推,犯罪人在距离相等,但是方向不同的地点选点作案,从而构成了一个“圆”,而作案人往往就藏身在圆心周围。

(二)侦查应用价值

系列抢劫是指一人或多人多次抢劫的,其危害性比普通抢劫更大,为此笔者查询了某市某派出所近五年的系列抢劫案案发地点以及犯罪人的居住地点。为了发现系列抢劫案件犯罪人的犯罪活动规律,本文在原始数据中抽取已破案的犯罪次数为3次及以上的犯罪人所作的系列抢劫案件。排除地址信息不清、空间无法定位的案件数据,对剩下的数据进行筛选和定位,最终呈现的数据来自12名犯罪人,共是156起抢劫案件,平均每人作案13起。

1.缩小侦查范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的侦探金·罗斯莫博士曾说过:“地理画像的目标暴力犯罪的惯犯行为和目标的空间之间的规律……调查者应该从地理角度分析罪犯行为的规律和方法。在发现规律后,调查者可以通过分析犯罪的地点找出最有可能是罪犯住所的地点。”[5]针对系列抢劫案件中涉及到的多个地有关联的数个犯罪地点,分析这类犯罪人的心理地图,进而发现其生活空间与行为规律,最终直接指出犯罪人最可能的定位点,从而缩小了侦查范围。

2.合理有效配置警力。以犯罪行为地点分析为核心的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能够在侦查的最初阶段划定一个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活动范围,特别是对于涉及多个地点的系列抢劫案件,可以借助地理画像有关的原则理论去粗求精,制定出合格的侦查策略与行动计划。由危险区域的指数高低合理配置警力,确定重点勘察区域和实施抓捕的优先次序,让基于真实数据的研究成果服务于警务工作,使得在如今警力稀缺的情况下,能够合理高效地对辖区警力进行部署和调配。

近年来,国内勘探技术发展势头良好,但总体技术水平仍然较低,勘察技术创新不够,不利于工程勘探技术经济效益的提升。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测量取样所获得的数据质量较低,测量方法的应用范围较小,没充分分析地基承载力。对于勘测来说,即使能够满足勘测的技术要求,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传统技术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3.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通过地理画像可以快速找到案件高发区和危险区,在那些重点地区加大警力,伺机而变,对重点和危险区域的路线设置障碍、进行盘查。同时,对此路线上的超市、餐厅等一些服务机构仔细走访和彻底检查,并借助商业监视器等工具,加大有此类犯罪倾向的可疑分子的犯罪成本以及被揭露分险,达到震慑一般人的作用,有效预防犯罪。

推开窗,一株桃红斜立于窗前,机关院子里的那株桃树的枝丫上已蹦出星星点点的花苞,天空中抖然有些篷勃的躁动了。

三、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在系列抢劫案中的应用

(一)系列抢劫案的特点

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通过简洁实用的手段将系列抢劫案的犯罪嫌疑人从普通的社会人群中解析出来,借助相关理论和方法,可以画出作案人的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从而明确这类犯罪人的生活地理空间与行为规律。其作为侦查破获系列抢劫案的一种辅助性的研究手段,可以有以下实践应用价值:

通过对12名犯罪人的犯罪地点、居住地点进行整理,并将数据上传到地图相关的制图软件中,分别绘制出近5年的系列抢劫案件的发案地点和居住地点分布图(左图),并据此制作出相应的犯罪地点热力图(右图)。其中颜色最深点为犯罪发案量最高点,也是公安部门需要重点防控和监控的对象。

图1 xx市xx区近五年系列抢劫案件分布点状图

2 xx市xx区近五年系列抢劫案件分布热点图

表1 xx市xx区近五年系列抢劫案件发案地点与发案数表

表2 xx市发生的四起系列抢劫案作案地点与作案人住址表

这是综合了多个系列抢劫案件的数据得出的结果。系列抢劫案的区域涉及面很广,高发区集中在学校、酒吧、小区、外来人口、商业场所以及交通复杂的地区。其实,每一位系列抢劫案件的作案人对犯罪地点的考虑都大致相同,都是以一定的相似标准选择的,比如靠近交通便利地带、目标多的地方等等。通过对上述市区的抢劫案件的数据研究,可以归纳出系列抢劫案件的发案的地理特点:

1.人口流动性大。如外来人口较多的地区。

数据采用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而在具体案件中,这几种理论往往是重复运用的,没有哪一起案件简单地遵循着某一种原则或理论。比如张某某系列抢劫案中,有几个作案地点离家很远但是都在交通相对发达的路边,这符合缓冲区理论和犯罪舒适原则;但同时,其余的犯罪地点都是围绕着居住点而分布,这又满足了圆周假设理论。所以,我们在研究一起系列抢劫案的地理画像时也要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原则方法。

在具体对列抢劫案件的数据研究后可以得出下列结论:商业场所数量对系列抢劫案件数量的贡献度最大,原因在于商业场所多的地方往往财物、人流也相对密集,潜在的犯罪目标也相对较多;外来人口数量对此类案件数量的贡献度居第二位;表征交通复杂程度的交叉口数量居第三位,即交通状况复杂的地方系列抢劫案件也在增加。

图3 余某某拦路抢劫案发地与居住地分布图

(图中红点为犯罪地点,紫点为居住地点)

图4 张某某系列抢劫案件案发地与居住度分布图

(图中黄点为犯罪地点,黑点为居住地点)

(二)摸索系列抢劫犯罪人的心理地图

3.初始发案地原则。大量的数据以及案例表明:系列犯罪最初发生的案件往往靠近犯罪分子的工作居住地点。曾经在对一个发生在加利福利亚州北部抢劫案件的统计中,相关学者发现,70%的人第一次是在他们家乡抢劫的,其中超过1/3的人就在他们自家附近。在犯罪初期,由于作案人反侦查意识还处在较为较淡薄的阶段,并且此时作案手法不熟练、作案心理不成熟,所以案发后留下的物证线索也比较多。[3]随着作案数量增加,作案手法越趋熟练,自信心也不断增强,这时他们就敢于到陌生的地点尝试犯罪,拓展以前的犯罪区域范围。所以对于系列抢劫案件来说,在串并案件中确定首次开始犯罪的地点是十分重要的。

野生菌是大山赋予云南人特有的美食,如何让野生菌的“野性”得以发挥,怎样的烹饪能够还原大自然的味道,这样的保存能够传递大自然的气息……山大王的主人李志勇不断让展厅里的展品丰富,以期通过味觉让更多的人记住云南,让家乡富裕。

1.系列抢劫犯多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下手。根据最小努力原则以及犯罪舒适原则我们可以预测出一般的系列抢劫案的作案人都不会选择一个离家很远的偏僻的陌生的场所,因为由于陌生感的存在,他们的犯罪成本会增加,更重要的是,这种陌生感会使得他们在作案时的心理危机感增加,不利于抢劫的成功实施;而且,过于偏僻的地方不仅自己不熟悉,目标较少,同时交通等的不方便也使得他们作案之后的逃逸变得有些困难,所以上面列举的几个作案人在选择作案地点时离家都不是较远,也都是小区、网吧等目标多且不偏僻的地方,同时有相当一部分作案地点在路口、路边,甚至就在马路上,这一点在王某某所进行的系列抢劫案的作案地点分布图中尤其明显。他本人虽然住在村庄里,但是他选择作案的地点都是在离家较近的公路或高速路边。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地支的第六位)日,称为“上巳”,人们都去水边祭祀。

图5 冯某某抢劫案发案地与居住地分布图

(图中紫点为犯罪地点,绿点为居住地点)

图6 王某某抢夺案发案地与居住地分布图

(图中红点为犯罪地点,紫点为居住地点)

2.系列抢劫犯多选择交通方便,不易抓捕的地方。相比盗窃等侵财犯罪,系列抢劫罪犯在作案后会被立即发现,需要迅速逃逸,所以这类罪犯对逃逸方便性的重视胜过其它方面。在对系列抢劫罪犯的访谈中,有些罪犯经常提及利用路口多、小路相通、出口多、拐弯多等词汇来描述有利于他们的逃逸和藏匿的环境;有些罪犯选择小路相通的民房区,因此快速、安全的逃逸路径是此类罪犯关注的环境因素。

3.作案地点距离居住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通过先前的研究也可以发现这一点。犯罪嫌疑人作案时不会距离居住地过近,以免暴露,但也不会太远,这样路程成本太高,往来不太方便。在系列抢劫案中,犯罪嫌疑人多次作案的地点会围绕其住宅周围的一点区域形成一个圆形区域,住宅又是刚好落在这个图形的中心。对此,犯罪学家大卫·坎特也表示:“犯罪的最佳距离一定是在罪犯住所附近的一个圆形的辐射地带内,因为这些地区平衡了风险和熟悉度。”[6]我们根据以上四起系列抢劫案的地点分布图可以明显地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作案地点与作案人的居住地点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尤其在冯某某和余某某的抢劫案中表现明显。这也告诉我们作案人会兼顾作案效率和成本,他们必须隐蔽自己的藏身之处,这也就是在之前提及的“在案件发生频率很高的地区,作案人藏身地的概率却较低”的推测,这就启示侦查人员需对案发地点加强防范。

3.便于逃逸的地区。抢劫案件的高发区往往有交通流量大的道路通过,或是路网密集,或是交叉口形式复杂,有城市干道穿越并延伸至外围区域的地方。较为复杂的交叉口的道路环境特征为犯罪之后的逃逸提供了便利条件。

高质量发展需要“AI赋能、教育先行”,国之盛衰系乎人。人才是在智能经济时代赢得国家发展主动的战略性资源,人工智能是国家战略必争的科技制高点。唯有脚踏实地培养智能社会所需人才,人工智能方能赋能经济社会。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人才培养高度重视,一共出现了34次“人才”字眼,分布于“加快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优化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基地”“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等内容中。

总体来看,本文研究区的系列抢劫案件犯罪人的犯罪活动距离相对较短,比系列杀人等暴力刑事案件的犯罪活动距离近的多。这是因为抢劫案件的风险比其他暴力刑事案件低,在综合考虑出行成本、犯罪风险与收益时,其平衡点的位置也距离其居住地点相对而言近的多。在具体案件中,我们可以将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涉及到的原则理论作为侦破系列抢劫案件的一个辅助工具。当然,本文只是以系列抢劫案为例,当方法运用可信度提升、理论研究成熟后,这一领域可以推广运用到其他案件的侦破中。

四、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研究存在不足

(一)作案者的随机作案偏离地理画像的一般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受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有些犯罪嫌疑人随机作案,案发地点毫无规律可言,或者具有一定的反侦察能力,其作案地点并不按照我们分析的结果分布,而是有着他们自己的“算盘”。所以我们只能探求这其中的一般规律,研究出来的结果也一定与现实有所出入,但是至少可以为案件侦破及警力配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证据动态变化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某些犯罪行为结果的客观证据会在有意或无意的情况下发生化学反应、位移、模糊、变动或者消失,理论上称之为证据动态变化。[7]这些证据的变动难以避免,影响了证据的客观性,自然对后续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犯罪画像的可靠性有一定的影响。

“我也这么认为过。”英格曼站下脚,回过头对闭着的大门说,“后来发现,对你们来说,激怒不激怒,结果都一样。”

(三)作案人作案风格和惯技的变化增大侦查难度

系列抢劫案件的嫌疑人从每一起新的犯罪活动中总结经验,使自己的手法越来越纯熟。作案人在实施系列犯罪活动过程中,由于外界防范力量的加强和警方的侦查防范等,可能会改变自已犯罪惯技,这会导致空间上作案地点的转移,增大侦查人员工作的难度。对于这种通过转移风格来隐藏自己的作案人,如何对其进行更好的地理画像描绘,是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四)理论的发展较作案手法的发展相对滞后

地理画像的一些理论是通过对已经发生案件的档案资料分析或对被囚禁的犯罪人临床或非临床的访谈总结出来的,理论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如距离削减原则,就忽略了对犯罪人事先精心设计的犯罪移动的研究。而且随着一个个犯罪人的作案手法日趋成熟,他的犯罪移动距离和猎取范围可能会增大,该理论不能排除此种可能性。当理论让侦查员陷入先入为主的怪圈时,离真相就会越来越远。

五、结语

在系列抢劫案件中,对地点之间规律的把握有助于对作案人心理地图的了解,所以对于犯罪人的认定源自于对地点的认定,发生任何犯罪活动都需要被害人和犯罪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交叉,而这些交叉点就是地理画像需要重点研究的对象。本文就在努力利用地理画像的原则理论和方法对系列抢劫案件进行研究,既为了探索系列抢劫案件的侦破思路,也是为了探索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这一新兴领域的优缺点,丰富我国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当然,将这项技术运用到具体系列案件中可能还需要走一段艰辛的研究之路,实用性、可操作性、预测犯罪的准确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辅助的侦破手段,笔者坚信这个领域会在今后的系列犯罪侦查中得到很好的运用,也会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改善。

[ 参 考 文 献 ]

[1]李晓临,戴婷.系列杀人案件中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的应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8,33(4):61.

[2]布莱恩·隐内.FBI犯罪心理画像实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170.

[3]李晓临,戴婷.系列杀人案件中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的应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8,33(4):61.

[4]李晓临,戴婷.系列杀人案件中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的应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8,33(4):61.

[5]布莱恩·隐内.FBI犯罪心理画像实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168.

[6]布莱恩·隐内.FBI犯罪心理画像实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171.

[7]陈震屏.犯罪人生活空间与行为规律解密[J].人民检察,2010(19):96.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犯罪目标模型(CGT)对系列抢劫案的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研究(编号:201810329015Z)。

中图分类号: D91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 (2019 )21-0026-05

作者简介: 郑涵予(1998- ),女,汉族,江苏泰州人,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系一大队,学生;李明楚(1999- ),男,汉族,江苏泰州人,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系二大队,学生;韦东(1998- ),男,汉族,江苏盐城人,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系二大队,学生;陈俊(1998- ),男,汉族,江苏扬州人,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系二大队,学生;

通讯作者: 李晓临(1965- ),女,汉族,安徽霍邱人,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系,副教授。

标签:;  ;  ;  ;  ;  

系列抢劫案中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