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德教育:21世纪青少年德育的新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德育论文,青少年论文,新课题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海啸、地震、飓风、暴风雪等全球性的生态灾难频繁发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树立生态道德观念,是21世纪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道德的21世纪人才,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由拼资源、拼廉价劳动力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战略转变的关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也是时代赋予我国青少年德育的重要课题和重要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的历史演变过程,人的欲求的无限性与自然界满足人的欲求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贯穿这个过程的始终。21世纪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科技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消费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因此,倡导生态道德,发挥生态道德的调节或抑制这三对矛盾作用,促进发展、科技、消费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共荣,树立具有时代特色的、全新的发展观、系统观、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技观,是21世纪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意义
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未来人类社会的可继续发展为目标,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的生态文明的社会基础,是人类社会所有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及子孙后代的共同愿景。
生态道德旨在调节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道德既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思想源泉。加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能带动和加快全体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转化。文化反哺的概念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的,即在急速社会变迁的推动下,新的文化传承模式代替旧的是有历史必然性的。原先处于被教化地位的晚辈,反过来充当起教化者的角色。西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伍志鹏和伍汝辉用《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对我国西南地区415名教师和432名中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成年人的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并不比青少年占优势[1]。因此,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的教育,对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素质与生态道德意识的提高具有反哺的积极作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对培养21世纪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上涨等社会问题此起彼伏,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掠夺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的。21世纪是生态文明世纪,人类社会必将反思和修正发展模式,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生态文明素养和青少年生态道德。当代青少年是21世纪美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对青少年进行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个人价值,因为生态道德意识和能力是青少年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对推动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应试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从小学到大学,“填鸭式”教育忽视了青少年心灵的培养,忽视了青少年与现实社会、与大自然的交流互动,青少年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环保知识严重缺失。学生的学习形式是从课本到课本,学习的内容也是呆板陈旧的课本知识,学生由各具鲜明特色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变成了身心疲惫、情绪烦躁的“考试机器”,所以,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
《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地提出,应该把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支持环境发展的态度、价值观、树立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目的[2]。近年来,许多学科的新教材也在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方面作了有意义的尝试,可以说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对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
西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伍志鹏和伍汝辉的上述调查结果还表明:中学师生环保意识的认知明确,76%的中学生知道“环保”是指防止自然生态恶化,保持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应同时进行;83%的中学生知道环保的价值和意义;94%的中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环保基本方法,如不乱扔垃圾,不向江河排放污染物,不吃野生动物等;98%的中学生愿意参加环保活动。但是调查也显示出:主动参加环保活动的中学生不如人们想象的多,只占55%;另一项调查也显示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未充分形成环保责任感,表现出较强的‘政府依赖感’。”[3] 调查显示:青少年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是明确的,对参加环保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是认可的,但是较强的“政府依赖感”,也提示我们在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道德意识的同时,要重视提高青少年的生态道德实践能力和行为养成。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人(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关系方面所取得的一切积极的进步的成果的总和。生态道德的主要内容有:(1)爱护自然,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相对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繁荣;(2)保持生物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地球上所有遗传物质的种类都要受到保护,特别要保护生态要素森林植被、耕地、草原、水源及野生动植物;(3)既满足当代人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又承担保护(不损害)子孙后代并保证其生存需要的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应是系统的、全方位的社会工程,必须与公德意识教育、生命教育、消费教育、自然科学与环保知识教育、环保法律意识教育等有机结合,才能卓有成效。
1.社会公德意识教育
生态道德与社会公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主要表现在:生态道德维护生态环境具有社会公德性质,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行动规范,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二者区别主要表现在:社会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而生态道德是由地球所有生物圈形成生态关系在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反映,生态道德对象范围从人类社会扩大到整个自然界,是在对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权利的确认的基础上,制订和实施新的道德原则。生态道德不仅强调人类的福利,更关注构成地球生态平衡的所有物种的福利,超越国界、民族,超越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生态道德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世界道德。生态道德强调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呵护人类的共同母亲——大自然。
2.生态忧患意识培育和生态责任意识培养
生态道德教育还包括生态忧患意识培育和生态责任意识培养。首先,要对青少年讲明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使青少年对生态问题的忧患意识油然而生;其次,要使青少年真正认识到生态恶化主要是人类造成的。据中科院的考察证实:用水量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是黄河经常断流的首要因素;长江洪涝泛滥,是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植被遭到大量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源涵养功能衰减,中下游运河、塘堰淤积,防洪能力削弱的后果。因此,培养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就是要求青少年从维护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把生态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公德良知,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地规范自身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文明的生成。教育青少年善待自然,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自然。否则,人类将失去生存、发展的家园。
3.珍惜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学会珍惜和尊重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也包括自然界所有生命;二是要教育青少年理解生命的意义,唤起对高品质生命质量的追求;三是用理性的思维对待生与死,培养健康的死亡态度及理性行为;四是青少年生命教育要遵循个体生命发展规律,并与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4.生态道德能力和习惯的养成教育
生态道德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超越自身功利和眼前利益,履行人类义务、实践较高道德意旨的能力素养,包括人的生态道德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选择能力、实践能力等。生态道德能力和习惯不仅是青少年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更是实现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重要社会力量。
5.绿色消费观教育
消费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绿色消费观是指消费要合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是绿色环保的消费。从根本上说,造成当前生态危机的原因是人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行为的畸形发展。一些青少年由于受西方“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向往和沉溺于那些既无益于自身身心健康,也无益于社会自然生态平衡的、非理性的、“享受性”生活方式,暴殄天物,糟蹋资源。这类奢侈无度的生活方式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极不道德的消费行为,如果不及时制止,必然会对更多的青少年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败坏社会风气,使得生态危机更加严重。所以,21世纪要有效解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必须要教育青少年树立绿色消费观,把自己的消费行为同国家、自然环境、子孙后代的利益相联系。
青少年绿色消费观教育应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倡导适度消费,崇尚节俭生活。适度消费是生态道德指导下的、以获得基本需要满足为标准的合理消费。无节制的高消费是一种脱离现实生存环境与合理需求的消费方式,以享乐、炫耀、挥霍为特征和目的,既有害于自然生态,也有损于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健康生长。因此,在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以“扩大内需”为主的背景下,更要加强青少年绿色消费观教育,做到适度消费,反对一切挥霍性、奢华性、铺张性、攀比性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二是教育青少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绿色消费”,自觉抵制对生态环境有消极影响的物质产品和消费行为,如不食用野生动物,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方便筷等,购买对环境没有污染的、对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用环保消费行为,引导和迫使生产经营者向生产保护生态环境产品的方向转变,在全社会大力营造生态道德和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和风尚。
6.自然科学与环保知识教育
生态道德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环保技术基础上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有赖于全民族特别是青少年自然科学水平与环保知识的提高。加强青少年自然科学和生态科学知识教育,使青少年养成尊重自然科学、敬畏和爱护自然的生态美德,处理好生态道德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两重性:既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的生活和健康。青少年是21世纪掌握和使用科学技术的人才,所以要教育青少年正确地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两重性:第一,要使青少年确立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发展观。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原则,而不是损人利己甚至荼毒生灵的工具。第二,科学技术的应用要符合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三,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要着眼于解决生态问题,保护自然、建设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第四,引导青少年以综合效益包括资源、环境价值的眼光和标准评价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摒弃以“单一”的经济效益评价科技成果价值的错误倾向。
7.环保法律意识教育
加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不仅靠理论学习和舆论宣传,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制约青少年的言行。目前,全国人大通过了环保法、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在刑法中增加了惩处破坏环境的内容。青少年要增强法制观念,对随便排污、污染环境、破坏森林草原、乱捕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不仅自己不做而且要自觉进行监督和制止,主动配合政法机关及时查处,追究破坏环境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在全社会形成以爱护生态环境为荣、以破坏生态环境为耻的生态文明风尚,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法律意识。
三、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趋严重,生态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加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很多国家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的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的需求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掌握生态道德建设的科学方法论,以保证生态道德教育与建设的正确方向。《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中强调指出:“政府有关部门要在经费投入和工作安排上加大面向全社会宣传、普及、推广等软环境建设的力度。”“利用大众传媒和网络广泛开展国民素质教育和科学普及。加快培育一大批熟悉优生优育、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绿色消费等方面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科研人员、公务员和志愿者。”
(一)构建青少年社会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大教育环境
1.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为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提供法律支持
首先,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与强制性的法律制约相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存在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矛盾,存在着人类自身的欲望和理智的矛盾,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调节这些矛盾。社会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必须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制约才能付诸实践。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既是认知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既要求个人提高内在自我修养和觉悟,又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外在约束、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生态文明风气的熏陶。其次,教育青少年不仅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身的道德修养,更要从遵纪守法的高度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就像我国的另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在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时,必须在教育的同时辅助以法律法规制约,否则难以取得实效。目前,在贯彻落实我国现有的《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政府应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具有操作性和强制性的有关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奖罚条例,使青少年的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上升到遵纪守法的理性高度,使对环境破坏严重的行为和当事人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21世纪,任何国家、群体和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顾及别的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甚至不顾及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野蛮地毁坏生态、掠夺资源和污染环境都是违背了生态道德,都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舆论包括子孙后代的谴责,而对保护环境对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贡献的人则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奖励。最后,以法律的名义制定一些与环保有关的节假日,确定和制约青少年的活动和行为,如:“植树节”、“爱鸟周”、“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等,使青少年在这些法定的节日里的环保活动有时间、人力和财力的保障,寓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于各项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环保活动之中。
2.营造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的舆论环境和文化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经费、时间投入,加强面向全社会宣传、普及、推广等生态文明软环境建设的力度。各种媒体应进一步拓展生态道德的传播渠道,为生态道德实践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真正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生态可耻”的舆论导向。一是要强化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多制作一些有利于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的节目与作品,如“世界地理”、“话说长江”、“走进科学”、“人与自然”,相信这些格调高雅、科技含量高、画面精美的节目比那些“××大帝”、“宫廷秘史”等制作宏大、耗时耗力耗财的电视连续剧更能经得住观众和历史的双重考验;在目前世界范围内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下,更要强化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改变过去部分媒体对自然灾害、环境恶化等负面事件一味地不敢报道真相,或轻描淡写、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直接采取回避的态度,要尊重社会成员对生态问题的知情权。事实上,自然灾害、环境恶化等负面事件是无法掩盖的,一时的掩盖必然付出更加惨烈的代价。睿智的做法应当是抓住世界和我国典型的自然灾害和环境恶化事件,强化媒体的社会监督和宣传作用,如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和印度博帕尔化工厂的严重污染事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永远无法恢复和弥补,这些用生命换来的教训是对青少年进行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的活生生的教材,可以让青少年了解环保的意义和紧迫性。可喜的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赵胜利透露,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正在酝酿推出适合少年儿童情趣的生态道德教育读本,并计划联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推出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的电视节目。二是应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在最抽象的哲学层面上,自然界具有最高的本体意义,‘天地之大德曰生’,自然界是哺育人类的母亲,所以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生命整体性的关联……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以自然为师。”[4] 这些思想精华是当前对青少年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三是以积极的心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在治理环境和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任何国家为了生存与发展都必然要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并在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与冲突的过程中积累许多可以借鉴的智慧与经验。环境伦理学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因为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对自然界的野蛮掠夺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西方发达国家最先尝到了各种自然灾害和生态危机酿造的苦果,反过来也促成人们对生态文明的向往和生态道德的思考,为环境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目前,西方“环境伦理学所强调的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发动民众广泛参与、重视环境立法和环境伦理规范的结合等做法”[5] 都应该成为我国进行青少年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的宝贵思想理论资源。美国的中小学早就实行课本循环再利用的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将使用过的印刷精美的课本传给低年级的同学使用,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降低学费,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四是在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的养成教育。当代青少年往往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极为关注,环保意识比老一代人强,因为一定意义上讲,他们是环境恶化的受害者。正如社会上所流传的,他们是早上吃喂苏丹红的鸡蛋;中午吃含孔雀绿的鱼,喝柠檬黄等色素加香精勾兑的饮料;晚上吃用激素喂大的鸡和激素催熟的水果蔬菜……”长大的一代人,许多青少年对此早已深恶痛绝并身受其害罹患发育早、肥胖、多动症等“富贵病”,这些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契机和活生生的教材。
道德养成是一个认知和实践的互动过程,培育青少年生态道德,一要教育,二要实践,才能提高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履行生态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能力和意识。在家庭的日常生活消费中,提倡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如拒绝使用塑料包装袋,不用一次性的快餐盒和方便筷,垃圾分类收集……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事关地球生态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我国严峻的生态形势,人们在深刻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时,也从人与资源、人与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道德思考。青少年应当运用科学理性和道德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的需求,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二)构建社会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大环境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
1.构建包括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
学校应成为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学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包括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将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意识。国际教育局的劳尔先生也强调指出:环境保护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融入各科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环境保护知识。中小学校应及时配备专门的生态道德教材,并纳入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体系;首先,各科教师都应提高自己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道德,将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教师更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将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道德体现在日常的环保行为和习惯之中。
全国绿色学校江苏省丹阳市云阳中学将环境教育纳入课程设置,在学校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所有学科都要渗透环境教育。”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任课教师要把教科书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自然地与社会环境现实联系起来,进行课程整合及渗透性的教育。在音乐课和美术课上,老师经常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生物课上,教会学生如何和动物做邻居、如何保护动物等知识。以外,学校还配备了专业教师,每周为每班开设一节环境与健康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开设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专门课程,从理论上强化教育
学校教育阶段不仅要通过各科教学对青少年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渗透,还应开设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专门课程,从理论上强化青少年的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找准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点,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其次,积极编写富含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内容的教材。全国绿色学校云阳中学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契机,编写了具有环保特色的、以环境教育为内容的校本教材《科技与环保》。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有关人员透露,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目前正在编写面向教育工作者和生态保护工作者的生态道德教育读本,以提升我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意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赵胜利说,正在编写的生态教育读本将涵盖生态形式、生态基础知识、林业重点工程、生态法制教育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包括生态道德教育内容,采用各种形式,如知识讲座、小故事和彩页等。发行生态道德教育读本将有助于改变目前国内各种读本缺乏生态道德意识的状况,把生态保护提升到道德伦理意识层面上来。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加强生态道德能力培养是生态道德转化为社会实践的关键性环节,也是生态道德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学校应结合素质教育积极组织环境保护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具有目的明确、凝聚力强、覆盖面广的优点,是学校第二课堂的组成部分,是加强青少年生态教育与实践的平台。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应积极开展环保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活动,如学习自然科学、进行环境保护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把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寓生态道德教育于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自然科学的素质。
全国绿色学校云阳中学成立了丹阳市第一个“中学生环保考察团”。考察团成员多次前往皇塘化工厂、丹阳市污水处理厂、丹阳市垃圾处理站等地实地考察,了解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措施及农村秸秆气化的情况,并撰写考察报告。这些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坚定了他们保护环境的决心。学校成立的“大运河环境保护小卫队”,经常到京杭大运河采集水样、土样及大气样本,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成分分析。这既提高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还巩固、强化了相关生态知识。另外,学校利用主题班会、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环境宣传;举办环境保护竞赛、演讲比赛等;学校通过组织学生上街宣传、给学生家长发公开信等形式,向更多的群众宣传环保知识,倡导绿色消费,真正实现了“通过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作用,取得了环境教育与教育教学的良性互动。
收稿日期:2008-06-12
标签:道德教育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绿色消费论文; 环保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道德素质论文; 道德论文; 青少年教育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