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思维的基本构成及测试方法_形象思维论文

试论创新思维的基本构成与测试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测试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4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3X(2000)03-0030-07

“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创造性思维方式”等等,有关此类概念的界说,在今日学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体则有,定论则无。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说,“创造性”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创造性人格”,因为创造性人格能“代表创造性人物的那些特征的组织方式”。

从思维方式看,发散性思维加工(Divergentproduction)和辐合性思维加工(Convergent production)则是其运动的基本形式。〔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金吾伦先生认为,中国学者陈颖健和日本学者日比野省三所提出的“展开整合(expantegration)式思维”在发散—收敛式(即辐合性)思维基础上更进一步,符合当代知识创新的需求,是适应新时代的创造性思维方式。〔2〕

复旦大学俞吾金先生则认为,创造性思维决定于主体三方面的素质:天赋——高度的敏感性、感受力和洞察力;兴趣——对所思维、所研究的对象具有强烈的兴趣;意志力——能顽强持久地把注意力集中于思维对象上。〔3〕

我们认为,如果从哲学思维的高度看所谓“创新思维”的内涵,可以从思维是否具备“突破类同性而达到独特性”、是否具备“突破单一性而达到多样性”、是否具备“突破分离性而达到联结性”、是否具备“突破对立性而达到互补性”,以及是否具备“突破孤立性而达到整体性”等若干角度,对个体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进行综合性质的衡量与评价。或者说,创新思维要求个体在思维过程中,能处理好“确定与非确定的、逻辑的与非逻辑的、相似的与相异的、单元的与多元的、抽象的与形象的等等”各种思维因素间的关系,将它们“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系统中来,构成整体的思考、系统的思考、立体的思考”,这样的思维方式“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力”。〔4〕这里不仅要求主体在认识过程中, 对于客观存在具有敏锐而完整的感受能力,而且要求在逻辑抽象上达到完善的理性高度;同时还要求个体具备突出的直觉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能力。简言之,创新思维的能力,即体现为个体在同等条件下所充分显示的与群体思维有所不同的具有创造性意义的思维活动的水平与特征。

因此,所谓“创新能力”指的是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人格)”为动力、实践能力为基础,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体现于社会实践的个体综合能力。其中关于“创新思维”或“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虽有“天赋”差别,仍可能由后天培养获得;其中“思维方式”的训练,乃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心任务。

当然,这种“创新”或“创造”是有层次区别的,按一些学者的观点,可以划分为“能动”、“创新”与“独创”——从初级到高级三个不同层次;〔5 〕从思维特征上可以理解为:能动的自主思维—开放的求异思维—新颖的独创思维。在思维开发性质的教育中,也要按此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因此,不仅要从个体思维形式表现较为出众的方面,如可以从个体在某一领域中的某一问题上,能够率先提出独具一格的见解,敢于对众所周知的理论提出异议,能够发现不相干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包括不受外来干扰、不易受他人暗示的思维品质等等方面,肯定其思维的创新性质,而且要肯定其初级的形式,就是个体在日常思考和处理问题过程中,所显示的思维方面的个性特征。当然,这种思维个性首先立足于群体思维发展的共性之基础——诸如知识的增长、经验的积累、信息的贮存等等,后者是任何个体进行有成效思维活动的共同前提,思维共性与个性之间构成了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尽管某些脑功能遗传因素也为创新思维的发生发展奠定了优劣不同的基础(如记忆力等),但总的来说,个体的创新思维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经验)、日常的思维训练(有意识或无意识),才逐步形成的。而且人的创新能力一般是以潜能的方式存在着的,需要通过人的自觉开发和积极运用才可能发挥出来。因此假如缺乏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技术手段的培养和训练,那么任何个体的思维遗传优势,也只能是作为一种原始的潜能而湮灭;而并无此种优势者,则有可能在受过创新思维方法的开发训练后,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思维潜力。目前,无论国内国外,都是在此基础上强调对青少年学生的思维开发,特别是在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研究和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腾飞,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江泽民总书记所说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其深刻内涵正在于此。

个体的创新思维的基本素质可作怎样的分析?怎样才能做到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发和训练创新思维?开发和训练工作怎样才算是科学的、有效的?……这些都是当前思维研究工作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既需要明确的理论指导,也需要可操作的实际办法。

“创新思维”是一种个体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它是多种思维方式平衡发展、复合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什么无缘无故无规律可循的思维类型。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创新思维”的基本构成上进行分析,从而对创新思维有一个基本准确、内容具体的认识。

首先,在各种思维方式中,“发散性思维”或“多维性思维”对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思维活动从某一点发生,虽有隐约的总体目标却没有固定指向,可以根据直接或间接经验,作任意方向的发射;而且这种思维“射线”没有层面限制(跨越学科领域),具有所谓全方位的立体性。比较线性的、单维的形式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多维性思维)因为有极大的驰骋空间,而具备更多的创新机会。“发散性思维”的基本性质是形象思维,其思维基础是想象和联想能力;而想象和联想作为形象思维的基本能力,完全与个体的观察能力(包括方法)相关,与个体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有关,甚至与个体的非智力情绪情感因素有关——如兴趣、意志等心理因素。因此,我们讨论“想象和联想能力”、“发散思维”特征时,也不可忽视其他各种心理因素的积极或消极作用。

“直觉思维”也是一种形象思维。这是人们在反复应和、发挥他们的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思维能力。它的特点是,逻辑思维的参与性极小,依赖经验而进行,思维效率高。德国西门子管理学院管理培训部主任德特勒夫·哈尼施博士,把人们通过语言等媒介传播交流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的过程,称作“有意识思维”,而把此种直觉性质的思维称作“无意识思维”,他说:“有意识思维每秒只能处理大约16至40比特的信息量,而无意识思维每秒能处理大于1100万比特的信息量。”“无意识思维”的内核是“无形知识或意会知识”,“它深藏于脑内,知识的拥有者不能完全意识到它。”“它们作为潜意识的程序性规律应付每一个可能的局面。这些思维规律节省了人们大量的精力,使他们能够迅速有效地行动。”〔6〕因此,直觉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性质的跳跃性思维,学者们将它与灵感、顿悟、自由联想等思维形式划在同一个范畴。跳跃性的直觉思维在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显得十分突出。在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直觉的反应往往具有不同一般的意义。

关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着重强调形象思维的发掘与训练。因为发散的想象与联想能力、跳跃性的直觉思维,最富于发展空间,与逻辑思维有根本上的区别。仿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可以代替人抽象思维,却永远无法模仿创新想象与艺术创作,就是因为计算机不可能有直觉思维的功能。

其次,“批判性思维”是有利于激发创新的另一种思维方式。这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它的基础是怀疑、观察和实验。面对“思维定势”敢于“反向思维”。具有这种思维品质的人,不易受他人的暗示,敢于向传统沿说挑战。无论“形象思维”过程还是“逻辑思维”过程,都可能产生“批判性思维”,因为它只是一种思维习惯,而不能划为一种思维的“类别”。

应当注意的是,创新思维并不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逻辑思维的特点是强调思维过程的“系统性”。在创新思维初步形成之后,逻辑思维的整理、提炼作用就显示出重要性。依赖逻辑“纯化思维”的功能,一个创新思维才有可能成为完整而清晰的思维。实践说明,一个创新思维完成的全过程,还是需要依赖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参与。

再次,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的语言能力也是构成创新思维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H.Garder)教授,把语言能力列为人类智力六大要素之首(语言能力,数理推理能力,对世界空间认识的分析能力,身体活动的特殊能力,音乐才能,个人感应能力),〔7〕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现代脑科学实验证明, 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如形象思维就可以脱离语言进行),但语言作为思维交流的媒介,具有概括、传递和调节作用,它在发挥上述作用的过程中,起到了推动和调整思维活动的功能,本质上促进了人的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所以,语言能力的缺陷(理解力或表达力的欠缺)往往是个体思维发展不完善的外在表现。

还应强调的一个问题是,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人格”。所谓“创新人格”,是个体创新精神的基本内容,具体包含的内容有:兴趣与意志、经历与体验、情绪与情感等。创新人格特征的形成,对于个体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能力立足于创新思维、得力于创新人格,方能至于完善。学者们历来都十分强调这些因素。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丁肇中博士说:“成为一个杰出科学家重要的,第一是对科学有兴趣,认为从事的科学是你一辈子唯一的乐趣,其他都是次要的,假如你没有这个信心的话,你就不应该从事科学研究而应该做别的事。有很多很多科学家,真正能够比较有贡献的非常少。所以要从事科学,最重要的是对科学的兴趣。认为它是你一辈子最重要的,为了这个,其余的都是次要的。”〔8〕象“兴趣”、“情感”、“意志”之类的非智力因素, 被美国著名行为与脑科学专家丹尼尔·戈尔曼博士(Daniel Goleman)称为“情感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感智商包涵了自制、热忱、坚持,以及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戈尔曼就近取譬道:“在通用电器公司,我认识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女工程师。她告诉我,她从小所受的教育使她能在工作中出类拔萃,但她同时发现,那些教育在赋予她领导者或企业家应该具备的能力(如创造力与自信心)方面却有所不足,因此她目前正努力提高自己的情感智商。”〔9〕许多心理学、 美育学专家,对“创造性培养与情感教育”之间的关系,也持有这种观点,如国内学者杜卫教授曾在《教育研究》1999年第9 期发表《美育与创新教育》一文,就此进行了多方面论述。

根据以上观点,在研究创新思维或创新能力时,就不可忽视情感情绪等心理因素在其间具有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浙江省逻辑学会创新思维研究小组所立项的2000年重点课题——《我省少儿创新思维水平调查与训练方案设想(SIJ(注:SIJ课题:即《我省少儿创新思维水平调查与训练方案设想》,课题主持人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逻辑学会常务副会长黄华新博士。))》,其研究内容正是关于“创新思维”的机制以及开发训练的方法探讨。课题以我省少年儿童思维水平现状的调查为起点,试图从编制一套可以客观测量少儿思维特点的问卷入手,通过对这些题目测试结果的比较研究和理论分析,对在当前环境(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下的城市和乡镇少年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作一客观概括;然后针对性地制订思维研究工作的方向和培训方案。根据上述原则,课题研究的第一步工作便是在调查访问基础上的问卷设计工作,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探讨内容:

(一)测定儿童(以12岁为准,下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发展是否具有发展的平衡性特点;如果不平衡,则薄弱之处何在。如下题:

例(1)一颗游戏骰子,按下面顺序滚动后,空白处(?)是几点:

本题测试受试人空间思维的“想象力”。能正确又轻松解答此题者,思维具备“灵活性”品质,需要想象力参与。

例(2)一个正方体,如图(一)沿AB直切下来、直至CD, 得到一个平面ABCD;如图(二)沿OP斜切下来直至QR,可得到一个平面OPQR。——问哪一个平面更大?

实际上两种切割并无不同,如果空间想象思维发展正常的话,此题并无难度(但需要摆脱“哪一个平面更大”的暗示)。

例(3)甲、乙、丙、丁四人,年龄各不相同。 已知:甲和乙的年龄之和等于丙和丁的年龄之和,其中甲的年龄大于丙的年龄;乙的年龄又比甲与丙的年龄之和还要大。因此,这四个人的年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①甲、乙、丙、丁②丁、丙、乙、甲③丙、乙、丁、甲

④丁、乙、甲、丙⑤乙、丁、甲、丙

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测试题,能进行理性思考正确解答此题者,其思维具有严谨缜密的特点。因为这是一个层层相因的逻辑关系系列:从已知条件中推断④为标准答案,必须合乎逻辑推理要求。相同性质的如下题:

例(4)抽屉里并排放着三只不同形状的文具盒, 每只文具盒里都有一样东西(笔或橡皮);如果告诉你以下几个已知条件——

①装钢笔的文具盒的右边有两只文具盒,其中至少有一只里面装的是圆珠笔; ②在装圆珠笔的文具盒的左边有两只文具盒,至少有一只里面装的是橡皮; ③方角文具盒左边的两只文具盒中,至少有一只是圆角文具盒; ④有一只圆角文具盒旁边,没有方角文具盒。

你能按序猜出这三只文具盒分别装的是什么吗?

①方盒,钢笔;圆盒,圆珠笔;圆盒,橡皮; ②方盒,橡皮;圆盒,圆珠笔;圆盒,钢笔; ③圆盒,钢笔;方盒,橡皮;圆盒,圆珠笔; ④圆盒,钢笔;圆盒,橡皮;方盒,圆珠笔; ⑤圆盒,钢笔;方盒,橡皮;圆盒,圆珠笔。

本题测试受试人的思维的“条理性”,属于通常意义的逻辑思维测试,只需按序进行排除,问题即可解答。

从试题的类型看,前两题属于“形象思维能力”测查范围,后两题属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测查范围,因而试题的难度没有可比较性。但是从测试结果看,受测的55个学生中,答对率分别为23%和36%。而且例(3)、(4)题答对者,相对集中在“优秀组”(受试学生根据平时成绩分为“优秀组”和“普通组”),而例(1)、(2)题答对者,则没有相对集中的倾向。看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训练而忽略“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已有可能成为我省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中,存在于教学过程的共性倾向。根据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J.Piager)教授的研究,儿童要到七八岁时才能真正理解自然数的涵义。而经过不到五年的训练,其逻辑演算的思维已经达到未经训练的成人的思维水平,这不能不认为是现代教育的伟大成就。然而,关于形象思维的发展方面呢?上面一组题目测试结果的对比,应当说,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创新思维培养的要点之一就是培养发散性思维,其实也就是一个发掘形象思维基本内涵(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的问题。固然,逻辑思维的严谨缜密,是创新思维必不可缺的后期环节;想象和联想启动“直觉”,直觉触发“灵感”,“灵感”带来创新奇想,创新奇想提出之后,则需要倚赖逻辑论证而成立——这是从事思维研究的学者们所共认的创新思维产生过程的“公式”。而就目前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发展的不平衡现状来说,前者发展的不充分性,已经是一个需要提到议事日程上加以讨论解决的现实问题了。

(二)测定儿童个性思维发展状况及其基本特征。

批判性思维能力(求异思维习惯、反思维定势意识)是衡量思维个性特点及其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如下题:

下图是某市的部分街道图,甲、乙、丙、丁四个人是同事,一起出差回来,从火车站乘出租车回家,下图中标出了各家位置。如果一辆出租车最多能坐四人,每公里收费1.80元,为了为单位节约出差费用,请你快速设计一个合理方案(不计起步价),使四人回家车费的总和为最少。

本题测试受试人思维的“探索性”和“独特性”品质。能正确解析此题者,不仅能摆脱“心理暗示”(一辆出租车最多能坐四人)的左右,而且并不满足于“甲→丁→丙→乙”的简单结果(实际上可以四人在一直坐下来的途中不断“分流”,留丁一人坐到底为最省)。不轻易满足于一个结果的人,思维具有“突破乡村维纳斯效应”——英国思维学家Edward de Bono对浅尝则止、易于满足思维模式的概括〔10〕——的创新特征。又例:

六年级组织乒乓球队参加运动会,全队10人除1人担任裁判外, 其他人都参加比赛。其中六(1)班队员占了4人,且女生多于男生;而剩下的队员中男生多于女生。问:裁判是男生还是女生?

①一定是男生 ②一定是女生 ③可能是男生,因为女生多于男生

④可能是女生,因为男生多于女生的可能性更大 ⑤男生女生都可以

本题测试受试人的思维的“独特性”与不受干扰性。一般人易受出题人的暗示考虑男女比例问题,实际上裁判是男是女至少在此并无意义。

55份答卷中,前者只有1%能做出正确答案,后者也只有20 %能够达到出卷人要求解答问题。原因何在?这使笔者想到几个月前杭州师范学校和附小两位老师的一次实验报告,他们根据美国数学教育家A.Shoenfed的一道经典题设计了下面一题型:

一辆汽车上有15头牛,20头羊,问司机多大岁数?(原型是:一艘船上载了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多大岁数?)

结果是相当数量的学生用加法(美国学生用减法)去求得司机(船长)的年龄。实验的结论是:学生多数认为“老师出的题目总是好做的”。〔11〕

事实如此,在以上“裁判性别”、“坐车计费”题中,因为预设了一系列多余条件,并作了“一辆出租车最多能坐四人”的暗示,多数学生就无从想到更简单、更省事的可能性了。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的思维个性(批判性思维)会不会因为规范一统的日常教育而扭曲;会不会因为教育者本身创新意识的缺乏而遭扼杀?

发现和重视儿童的“思维个性”,这个问题在传统教育教学中也以“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法一直得到提倡,可以说不会有人提出异议。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恐怕就不尽如人意了。至少还谈不上“大力倡导”、“刻意培养”——但是从上文关于“创新思维的基本构成”分析来看,这一能力可以说常常具有决定性意义。例如该次测试过程中有这样一题:

如果用四条直线来划分一个圆,最多可分成几个部分?

这是一个“求异思维”问题。基本要求就是要突破思维的“类同性”,考虑直线不能穿过圆心,力求每条线段都能与另外三条相交,才可能获得分割最多(11个)。但是“求异思维”的要求对于当前教育环境下的儿童,似乎已成过高要求;如上题虽无任何干扰条件,能在稿纸上反复实验、最后求得正确答案者,不过10%左右。

(三)测定此年龄段儿童的语言感受力,是否与其思维同步发展,这也对研究开发少年儿童创新思维有密切关系。脑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个体的语言理解能力,与其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意义。如下题:

教育局计划从全区的学校中评选出几个教学质量优胜的先进学校,列出了几项指标进行评分,以各校得分高低作为评选的依据;评选指标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的硬件设施情况”、“教师每年发表论文的数量”等等。根据这些标准求得各校总分,然后排出学校的名次。但是有许多校长认为这种评比不太公平,提出了如下一些意见——但是其中有一条令人感到缺乏针对性,它是( )

①这些用来评比先进学校的指标,并不见得每一项都有意义②学校硬件设施的好坏,是由资金投入决定,教育局这方面工作存在问题

③学校有各自的办学特色,存在一些不可比较的方面④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用打分来求“标准”恐怕不太合适⑤教师论文多,学校教学质量不一定好;论文少,学校教学质量也不一定不好

备选答案②因为偏离论题,属于“缺乏针对性”这一条(是在承认评比标准的前提下进行争辩的)。很明显,本题从内容到语言形式都偏于难。但如果对于一个12岁的少年,其母语掌握能力及其对现实关心的态度(“学校评级”)等方面,都提出较高的要求的话,这类问题还是值得一试的。测试结果也证明,剔去巧合因素,能正确解答此题者也在30%左右。而且有趣的是,“普通组”比“优秀组”更善于解答本题。这里为我们提供的思考是: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与数理推演能力的发展,是否属于两个分支的问题(前文已经总结了,“优秀组”更长于解答逻辑推理类题目)。这样正好对学者们关于左右脑的分工问题提出了质疑——既然左脑主宰逻辑和语言思维,右脑主宰形象认识能力,那么本次测试结果又如何会出现左脑分裂这一矛盾现象的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其概括功能与思维控制功能应当是没有异议的,它怎么会在同一个体身上出现与逻辑推断能力的不和谐呢?至少这里提示我们,语言能力培养并不与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步提高。在一些复杂阅读理解题的测试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在说不清所以然的情况下,却能够选择正确答案。这就涉及前文所提到的“直觉思维”(“无意识思维”)问题。前述俞吾金教育的观点,创造性思维的素质有天赋的成份,就是这个道理。但可以说,这种能力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观察”和“积累”。可见要保证抽象与概括能力、语言和感受能力的平衡发展,也不是轻易可以达到的。所以从“优秀组”在回答本题的“落马”现象看,该阶段数学思维的训练要略强于语言能力的训练。如果能确认测试题的典型意义,则也可概括我省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教学中存在的又一共性倾向。而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又广泛推行文理科分班教学,则是人为助长二者的“剪刀差”,对发展思维确实有害无益。

(四)根据思维中掺杂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原理,此次思维实验题还编入了测定此年龄段儿童的“情商”(EQ)倾向的题例。如下题:

李铁上午参加考试之前,一连碰上几件不顺利的事:首先是闹钟一反往常没有准时闹,害得他起床迟了半小时,其次是公共汽车太挤,弄断了他的书包带,然后是他正好在铃响后跨进校门,被值班老师记去了姓名。——这种情况下你认为李铁( )

①根本没有心情做试题了②这次考试肯定会错误百出③很难有较好的发挥④过一会儿就会忘记不愉快而投入考试思考中 ⑤根本没把早上的事当一回事

又如卷末一题:

现在你已经完成了本次测验。请静下心来仔细体会一下,这次答题过程给你的总体感觉是( )

①很随便,因为你对这种测试没有什么兴趣②没有把握,越做越没信心,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③没有把握,因为时间紧迫,不能集中精力④虽然没有把握,但还是有兴趣的⑤有一定的把握,自我感觉也不错

从测试结果看,近60%的受试人,都选择了具有心理测试性质的前一题的④或⑤;80%以上选择了具有情商测试性质的后一题的④或⑤,从中可见,本阶段教育教学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普遍正常良好。于是可以推断,目前青年学生中大量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说在本阶段并无明显征兆。

当然,“SIJ”课题的这份问卷也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不足, 就是对少儿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没能进行直接的测试。这是课题组在进入下一步研究工作前所应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否则,“关于我省少年儿童创新思维水平”测试的信度,就难以保证了。

结论:

学校教育是开发和培养思维能力的主渠道,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教育要重视对青少年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真正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需要看,笔者认为要做的是,在充分认识总结青少年思维特征、特别是当前具有共性的思维倾向性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如下三个方面:(1 )关于思维定势的改造措施;(2)关于开发想象与联想能力的具体方法;(3)激励批判性思维、鼓励思维个性化;要在各类各科教育教学中,大力提倡设计形式多样的可操作方案,不仅要努力把“培养创新精神”、“启发创新思维”树立为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需要把它们落实为一个个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

文中引用的测试数据来自杭州市卖鱼桥小学(省级实验学校)六年级某班,及杭州市郊某中心小学的六年级某班。

收稿日期:2000-5-17

标签:;  ;  ;  ;  ;  ;  

论创新思维的基本构成及测试方法_形象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