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关于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特点的研究——对南开大学部分新生的开放式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开大学论文,新生论文,开放式论文,调查报告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在当今社会心理学界,自我概念(Secf concept)已经和正在吸引着愈来愈多的关注和研究。事实上,从本世纪4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就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但在自我概念的定义上,目前依然存在很大分歧。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包括精神分析学派、人格心理学、自我发展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指符号互动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都曾对自我进行过概念的阐释和理论的建构。社会心理学家曾指出,自我概念是社会交往的产物,人们通过别人的判断、以别人为比较的参照点来评价自己,从而形成对自己明确稳定的看法,即自我概念。同时,他们还指出,自我概念不仅受不同因素的制约,而且具有不同的内在形式(如詹姆斯关于经验客体我"me"和主动行为我"I"的区分)。
一些心理学者主张,自我概念即自我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个性进行自我调节的心理系统,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是基于自我意识的知、情、意的统一,是个性心理面貌的组成部分。
一般看来,自我概念是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多种途径获得的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认识和看法,它是个人心理组成中的一种发展性结构;它不仅受到人们生理特征、社会经验、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群体关系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反过来,它也引导和调节着个体的行为和人际关系。
在自我概念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方面,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已进行得相当深入。但这些研究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局限:其一,理论上偏重自我概念形成过程和功能的心理性分析;其二,在研究方法上,过分依赖于结构性问卷,使其结果难于摆脱个人主义倾向的影响。
国内学者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比较零散,主要分布在对特定群体人的性格特征、智力水平、人际关系状况等具体内容的独立分析上,对这一领域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则较为少见。本研究系运用经验调查法,从一个学校的侧面来反映当代中国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的特点,探讨影响其形成、发展调整和矫正的各种因素。
二、方法
(一)被试
以南开大学选修公共课“社会心理学”的146名大学一年级新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3人,女性63人;文科104人,理科42人;汉族131人,其他民族15人;来自城镇112人,来自农村34人。这些被调查者虽然不是按随机抽样法取得的,但在确定有效个案时,尽可能地考虑到他们的系别、性别、民族和居住地区。
(二)问卷
在进行自我概念问题的调查时,经典式的结构性问卷往往难以提供给有别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被试有意义的、确切的自我概念的类型,因而,我们采用开放式问卷作为调查工具。这是一种自陈式问卷,被试只需写下20个陈述句或判断句,来回答“我是谁”这样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
(三)施测
调查以直接发放、当场收回问卷答案的方式实施。
指导语是这样的:
请你们在所发的空白纸上按照性别、专业、年龄、家庭所在地(城或乡)、民族这样的顺序写下你们的基本情况。然后写20句话回答“我是谁”这样一个问题,时间要控制在12分钟内,回答问题不要有任何顾虑,就象照着镜子自己看自己一样。把答案按照出现在你脑海中的先后顺序写下来,不要担心逻辑和重要性的问题。时间有限,速度要快,表述要清。
三、结果
在接受调查的146人中,有效问卷有120份,占总体的82.2%。120份有效问卷中,男生61份,女生59份,各占总数的51%和49%。为了便于统计分析,我们分男、女两组从有效问卷中各随机抽取50份作为处理问卷。
处理问卷时,自我概念类型的分类标准如下:
1.生理性自我:对自己身高、体重、外貌特征的认识,如“我是高个子”、“我是近视眼”。
2.社会性自我: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国家、民族、阶层的认识和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人际关系、社会责任和义务方面的认识,如“我是中国人”、“我是团员”、“我是祖国四化建设的栋梁”。
3.心理性自我: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方面的认识,如“我是一个软弱的人”、“我适应力强”。
4.理想性自我:对自己应该怎样、将来怎样、希望自己怎样的认识,如“我是未来的企业家”、“我是个希望为社会所接受而又不失锐气的人”。
5.无效回答:包括对自我的幻想、比喻等,如“我是明月”、“我是高飞的小鸟”。
(一)一般结果
100份处理问卷中,被调查者分性别、专业居住地区和民族状况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N=100)
男(50人) 女(50人)
数目比例(%) 数目比例(%)
文
38
76.00 43 86.00
理
12
24.00 17 14.00
城
31
62.00 45 90.00
乡
19
38.00
5 10.00
汉
47
94.00 47 94.00
朝12.00
1
2.00
回12.00
满1
2.00
藏12.00
壮12.00
从表1可以看出,在民族状况方面,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是汉族,少数民族样本很小。
被调查者自我概念类型的总体分布状况如表2所示。
表2 被调查者自我概念类型总体分布状况(N=2000)*
频数(f) 比例(%)
生理自我
24
1.20
心理自我 1358 67.90
社会自我 427 21.25
理想自我
54
2.70
无效答案 139
6.95
*总频数N=20次/份×100份=2000次
从表2可以看出,当代大学新生对自我概念的认识分布很不均衡,心理性自我、社会性自我的描述频率明显地高于其它类型。关于生理性自我方面的陈述仅占1.20%,而心理性自我方面的陈述则占67.90%。
(二)性别、专业、城乡(即居住地区)等条件与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
1.不同性别者自我概念类型分布差异如表3所示。
表3 性别差异与自我概念类型分布对照*
男(50) 女(50)
f% f %
生理自我12
1.20121.20
心理自我
682 68.20
676
67.60
社会自我
208 20.80
219
21.90
理想自我27
2.70272.70
无效答案71
7.10666.60
*表中f指各种类型自我概念陈述句在有效问卷中出现的总数,%是指f的数目与该样本组中总次数之间的百分比,男性50人,因而该样本组的总次数为20×50=1000(次),女性亦为1000次。
经统计检验表明,男、女大学新生在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及无效答案的认识分布上几乎没有差异(各组P>0.80)。
2.不同居住地区(城、乡)的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类型分布如表4所示。
表4城乡差别与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类型分布对照*
城(76) 乡(24)
f %f %
生理自我 191.25 4 0.83
心理自我1038
68.2932066.67
社会自我 327
21.5110020.83
理想自我 362.37 18 3.75
无效答案 1006.58 38 7.92
*城市组总次数为20×76=1520(次);农村组总次数为20×24=480(次)
经统计检验表明,家庭居住地区(城、乡)对新生自我概念中的心理方面、生理方面、社会方面及理想方面不存在显著影响(各组均为P>0.50)。
3.不同专业的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类型分布如表5所示。
表5专业差别与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类型分布对照*
文(81)理(19)
f%
f%
生理自我 21
1.3030.79
心理自我1084 66.91 274
72.11
社会自我 359 22.16
88
23.16
理想自我 51
3.1530.79
无效答案 105
6.48
123.15
*文科组总次数为20×81=1620(次);理科组总次数为20×19=380(次)
经统计检验表明,文理科新生自我概念各类型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各组均P>0.20)。
四、讨论
(一)当代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的特点和类型分布不均的原因
大学新生对自我概念生理方面的内容陈述很少,而比较注重心理性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这主要是因为当代中国大学新生的年龄一般在17岁到20岁之间,从生理的角度看,他们已经到了发育后期或者基本上发育成熟。生理发展规律显示,在青春发育早期,人们对自己的容貌、身体十分敏感,而后期阶段则偏重自己的仪表、风度。这样,大学新生对自己生理方面的认识自然也就少一些。同时,从社会化的阶段来看,进入大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期。大学生离开父母,在集体中生活,要自己管理自己,作为独立的自我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与他人的交往。由于群体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大学新生往往要对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道德品质进行认识和评价,以求得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求得与同学、师长的和谐相处,适应大学环境。
当代大学新生对社会性自我认识程度也比较高(占总数的21.35%),并且大都表现在对自己所属国家、民族、阶层和社会团体的认识,如“我是中国人”、“我是青年”;还有一些是对自己社会角色和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如“我是父母的孩子”、“我与同学相处很好”;也有一些是对自己社会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如“我是建设四化的主力军”。已往的研究表明,这些概念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祖国命运和前途,勇于为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除了上述分布状况的特点外,当代大学新生自我概念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1.广泛性 当代大学新生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心胸开阔,情感丰富,人际交往广,社会责任心强。可以认为,他们能够比较全面地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理想自我的各方面进行认识和评价。
2.客观性 身心趋于成熟的大学新生,思想意识独立、开放,善于学习,不固步自封,不闭关自守,他们的自我概念不仅能通过观察自己的活动和表现来获得,也能够比较客观地通过与他人比较、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得出,并且这种自我概念能够脱离具体情境从理性上来分析。
3.矛盾性 大一新生自我概念还不很成熟,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可塑性。他们对自我缺乏一贯的稳定性。某些陈述互相矛盾,特别是对心理性自我概念的认识尤其如此。
4.幻想性 大一新生虽然能从多种途径比较客观地获得自我概念,但在内容上,除了具有矛盾性特点外,还呈现幻想性的特点。从表2可以看出,无效答案(幻想性 比喻性自我概念)所占比重为6.95%,超过生理和理想自我的陈述。
(二)性别、居住地、专业等条件与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的关系
1.性别 从表2可以清楚地看出,男、女生自我概念类型分布状况差异不显著。他们都偏重心理性自我和社会性自我的认识。文化人类学或国民性研究认为,青年时期,女性较之男性更关注自己的身体、容貌。更善于内省偏重心理,而男性则更关心自己的社会属性。此次调查的结果却与此不尽相同。我们可以从影响个人自我概念的宏观社会条件来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人们的观念也相应地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学业上、职业上,人们凭借自己的智力、知识、才能进行竞争。传统的“郎才女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这种环境的要求势必使男、女大学生都重视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素质,使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同样地关注社会的发展进步,承担自己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父母对他们的教养方式。当代大学新生基本上都是父母的独生子女,在他们婴幼期到青年期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对他们的培养、教育模式也许已经没有很大差别了。因而,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对男女大学生的角色期待、成功期待正朝着一致性方向变化。当然,也不能概而论之。男女有别,这是不可抹杀的。即使在同一类型的自我概念陈述中,男、女大学生也有差异。如对心理性自我概念进行分析,虽然这些陈述的频率相差不很明显(男生682,女生676),但在侧重点上仍有不同。男生较之于女生更倾向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方面的陈述,而女生多关注自己的性格、情绪。
2.居住地 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活力促进了城市、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进步。来自城镇和来自农村的大一新生在自我概念的表述上没有显著差异,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个人生活的大环境来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乡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差距都在逐渐缩小。经济的繁荣,观念的更新,使得农村的生活方式走上城市化的道路;从个人社会化的阶段来看,青年期是个人身心发展、成熟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社会化的媒介,就人的方面而言,主要是教师、同学、父母、同龄伙伴,就物的方面来说,主要是书刊和其它新闻媒介。对于被调查者来说,由于他们都经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这样同一的过程,受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甚大。著名心理学家K·勒温认为,生活环境、交往范围、群体性质是转变年龄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由于学校环境、同学关系等的重要作用,大一新生的自我概念没有很大差异。
同时,必须指出,在接受调查的100份有效个案中,来自农村的仅有24名。因此,我们只能推断,考入大学的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自我概念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城镇、农村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理想自我是否存在差异,尚待进一步研究。
3.专业 表5的结果显示:文科新生与理科新生在自我概念的表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普遍的常识认为,学生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都受到所学专业的影响,文科生形象思维发达更易耽于幻想,而理科生逻辑思维强,注重实际。在我们的调查中没有发现这类差异,一方面由于大学新生兴趣较广,涉猎知识范围宽,受专业知识局限性不强,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我们所调查的新生入学仅半年,文、理科所修的都是大学生的基础课,专业课不多,因此受专业的影响较小。
五、小结
(一)通过本项调查发现,当代大学新生在自我概念上,比较注重自己心理、社会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这种认识和评价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客观性、矛盾性和幻想性;
(二)在自我概念的生理、心理、社会、理想自我和无效答案分布上,性别、居住地(城、乡)、专业的差异对其没有显著影响。
(三)根据大学新生的如上特点,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