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研究

寒地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研究

宋国强[1]2003年在《寒地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黑龙江高寒地区气候特点,研究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采用盆栽、小区试验、定位试验与大面积示范相结合,本地试验与不同生态区基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探讨直接还田的适宜量、方法、时期、化肥施用技术,研究快速堆制有机肥的方法,形成以直接还田为主、堆腐还田为辅的水田培肥地力技术体系。 1 直接还田耕整地技术 直接还田量:每年还田量在5250-9750kg/公倾较为适宜,当季产出稻草可以全量还田。水稻收获稻草粉碎10cm左右抛撒后,秋浅翻10-15cm,春季打浆平地机水整地,最后机械插秧。高茬收割30-40cm或稻草粉碎15-20cm,抛撒后秋深翻20-22cm,或春旱旋,再用中型拖拉机水整地,最后人工插秧。 2 施肥技术 氮、磷、钾肥总用量参照当地常规量施用。磷肥全部作基肥一次性施入;钾肥,基肥:穗肥为6:4。施氮技术:连续全量还田的第1、2年度,按当地常规量施用,第3、4年度减少10%-15%。氮肥不同生育期比例,基肥:蘖肥:穗肥为5:4:1。 3 堆腐还田技术 利用生物菌剂堆制有机肥,人畜禽粪尿等粪肥占40%,稻秸、稻壳、锯末等农副产品占40%-50%,生土占10%-20%,酵素3号1‰,堆制20天。 本研究突破以往寒地稻作区不能直接将稻秸还田的局限,实现当季产出稻秸全量还田,为黑龙江及寒地稻作区培肥地力开辟了一条新路。

慕永红, 曹书恒, 顾春梅, 陆斌, 李世臣[2]2002年在《寒地稻区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文中指出概述了稻草直接还田的适宜量 ,化肥施用量、施用比例、田间管理方式 ,机械粉碎、高留茬及耕整地机具、作业标准 ;介绍了快速堆腐有机肥方法 ,提出方便可行的寒地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

邹德堂, 解保胜[3]2008年在《寒地水稻机械化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针对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稻田养分严重亏缺的问题,研究了水稻秸秆直接还田适宜量、适宜时间,明确了化肥施用方法及土壤理化性状改善程度与节肥效果,并研究了机械还田的具体措施,形成了寒地机械化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连续3年稻草还田土壤有机质提高0.2个百分点,增产10%以上,节肥10%~20%,培肥地力、增产、节肥效果非常显着。积极地推广机械化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是促进农田生态环境优良化,使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该项技术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慕永红, 孟昭河, 张莉萍, 王安东[4]2007年在《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在黑龙江垦区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垦区近10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在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水稻生产在经历了扩大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转向产量与质量并重的质量效益型阶段。这一阶段能否使水稻生产稳定、健康地发展下去,继续

慕永红, 曹书恒, 顾春梅, 李世臣, 孙中胜[5]2003年在《稻草机械化直接还田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述了稻草机械化直接还田的适宜量 ,化肥施用量、施用比例、田间管理方式 ,机械粉碎、高留茬及耕整地机具、作业标准 ,提出方便可行的寒地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

崔连群, 孟庆雯[6]2018年在《寒地水稻秸秆还田培肥地力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只有农业土壤碳库是受强烈的人为干扰,且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可以调节的碳库。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可改良土壤性质、加速生土熟化、提高土壤肥力。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新鲜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作物秸秆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一定数量的木质素、蛋白质和糖。这些物质经过发酵、腐解、分解转化为土壤重要组成成分—有机质。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

庄倩倩[7]2012年在《寒地秸秆还田腐解规律与土壤酶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秸秆中养分含量丰富,是目前以及今后农田氮、磷、钾素和有机质的主要来源,秸秆直接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培肥地力、养分循环利用的有效而简单的方法。土壤酶是土壤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参与者,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组分之-。其活性不仅能反映出土壤微生物活性的高低,而且能够表征土壤养分转化和运移能力的强弱,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参数之-。土壤酶学特征已作为土壤的质量的-种潜在的指标。本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了秸秆还田后腐解过程及养分释放规律;砂滤管法研究了秸秆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合室内模拟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寒地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四种耕作方式:传统耕作、免耕、免耕秸秆覆盖和少耕秸秆覆盖,研究了耕层深度、轮作方式、季节变化对圭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寒地秸秆当年腐解养分释放分为叁个时期:快速腐解期(还田0~45天)、腐解减缓期(还田45~135天)、腐解停滞期(还田135~365天)。大豆秸秆碳、氮、磷、钾累积释放率分别为:58.66%、37.57%、54.27%、87.90%;玉米秸秆碳、氮、磷、钾累积释放量分别为:52.80%、35.49%、57.68%、93.00%;可以看出秸秆钾素释放最快,其次是磷和碳,最慢的是氮。室内培养试验和砂滤管试验中,秸秆还田条件下,十壤有机质与速效养分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室内培养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大豆秸秆>玉米秸秆,;土壤速效氮含量表现为:大豆秸秆低还田量>玉米秸秆>大豆秸秆高还田量;土壤速效磷含量表现为:还田量高>还田量低,相同还田量下,大豆秸秆>玉米秸秆;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玉米秸秆高还田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砂滤管试验中,平均增加土壤有机质、无机氮、速效磷、速效钾为12.58g/kg、2.26mg/kg、13.16mg/kg、5.35mg/kg。室内培养试验中,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土壤酶活性受秸秆类型和秸秆还田量的影响表现不同。土壤脲酶活性受还田量高的大豆秸秆影响明显,大豆秸秆还田量高时,显着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大豆秸秆和玉米秸秆还田量高时,十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高。土壤酶均表现为0-10>10-20>20-30cm,在0-10cm土层少耕秸秆覆盖的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比较表明,大豆盛花期和玉米抽穗期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酶活性最高,而酸性磷酸酶活性为作物成熟期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受各因素影响不显着;轮作方式比较表明,玉米-玉米-大豆>大豆-玉米-玉米。土壤酶之间、土壤酶与土壤速效养分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

孙妮娜, 王晓燕, 李洪文, 彭显龙, 王将[8]2018年在《东北稻区不同秸秆还田模式机具作业效果研究》文中指出水稻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增产增效的重要方式。东北稻区存在秸秆量大、收获时秸秆含水率低、切碎抛撒难等问题,既影响秸秆还田质量,又进一步影响后期耕整地和插秧作业质量,亟需研究适用于东北稻区的机械化秸秆还田模式,改善秸秆还田和耕整地作业质量,支撑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本研究在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开展机械化秸秆还田试验,共设4种模式,即:对照CK(秸秆不还田,秋翻+春搅浆)、还田处理1(秸秆还田,秋翻+春搅浆)、还田处理2(秸秆还田,秋翻、秋旋+春平地)、还田处理3(秸秆还田,秋旋埋+春平地)。试验选取不同模式各作业环节的配套机具,并监测不同模式的秸秆还田和耕整地机具作业效果。2年的试验检测表明,3种秸秆还田模式均能实现秸秆全量还田,并满足水稻插秧前的地表作业要求,能够保证正常的插秧作业和水稻返青。其中,还田处理3的综合还田效果相对最优,能实现较好的地表平整度、泥浆度和植被覆盖率;还田处理2与还田处理1相比,增加秋季旋耕作业,春季改用无动力平地作业,2年的数据尚未显示能显着改善插秧前地表状况。

闫超[9]2015年在《水稻秸秆还田腐解规律及土壤养分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磷和钾及多种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营养源,秸秆还田具有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等作用。秸秆还田可以将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部分归还给土地,以缓解养分的过渡消耗。本研究针对黑龙江省寒地水稻生产特点,于2010-2014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香坊植物试验实习基地进行,用尼龙网袋法研究了水稻还田秸秆残余物腐解规律及养分释放特性;以小区试验研究了连年和隔年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以盆栽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和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还田水稻秸秆腐解率随着还田年限的延长逐渐增加,以第一年腐解最快,用对数方程拟合效果良好,达到极显着水平;方程为:y=8.954ln(x)+60.92,R2=0.977;秸秆还田第1年的腐解率达到60.92%,第2年腐解率达到67.13%,第3年秸秆腐解率达到70.76%,腐解率达到80%以上需要9年时间。还田水稻秸秆腐殖化系数随还田年限的延长逐渐减小,至第2年以后变化较小。用对数方程拟合效果良好,达到极显着水平,方程为:y=-0.09ln(x)+0.390,R2=0.977;还田秸秆第1年腐殖化系数为0.390,第2年为0.330,第3年为0.291,第10年腐殖化系数仍可达到0.183。还田水稻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腐解率随着还田年限的延长,逐渐增加,均以第一年腐解速度最快,纤维素、半纤维素的腐解率与还田年限用对数方程拟合效果良好,达到极显着水平,方程分别为:y纤=13.47ln(x)+59.72,R2=0.932;y半=15.34ln(x)+69.25,R2=0.974;木质素与还田年限呈直线回归关系,方程为:y木=30.15x,R2=0.957。第1年纤维素的腐解率为59.72%,半纤维素为69.25%,木质素为30.15%;第2年纤维素的腐解率为69.06%,半纤维素为79.88%,木质素为60.30%;第3年纤维素的腐解率为74.52%,半纤维素为86.10%,木质素为90.45%;纤维素的腐解率达到90%以上需要7年,半纤维素腐解率达到90%以上需要4年。还田水稻秸秆中碳、氮、磷、钾元素的释放率随着还田年限的增加也逐渐增加,秸秆还田第一年释放速率最高。碳、氮、磷、钾释放率与还田年限用对数方程拟合效果良好,方程分别为:y C=10.04ln(x)+67.52;R2=0.964;y N=13.41ln(x)+59.52,R2=0.898;y P=14.10ln(x)+70.61,R2=0.995;y K=15.37ln(x)+75.82,R2=0.921。秸秆还田第1年碳释放率为67.52%,氮为59.52%,磷为70.61%,钾为75.82%;第2年碳释放率为74.50%,氮为68.82%,磷为80.38%,钾为86.47%;秸秆还田第5年碳释放率为84.27%,氮为81.10%,磷为93.30%,钾释放率为91.77%。在水稻生育期间水田土壤溶液中速效氮以NO3--N为主。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溶液中无机氮浓度,通过增加氮肥施用量可以弥补土壤溶液中无机氮的降低。秸秆还田使插秧后10天土壤溶液中速效氮达到秸秆不还田处理的水平,需要在基肥中增施纯氮17.80 kg/hm2;在追肥时增施纯氮21.39 kg/hm2,才可以达到秸秆不还田处理插秧后30天土壤溶液中无机氮水平。插秧前期土壤溶液中速效磷浓度较高,随着水稻的生长,土壤溶液中速效磷浓度逐渐降低。在供试条件下秸秆还田使土壤溶液中速效磷浓度平均降低0.021 mg/L,但没有改变土壤溶液中速效磷的变化趋势。施磷增加了土壤溶液中速效磷浓度,秸秆还田处理需要多施P2O514.23kg/hm2,才能保证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溶液中速效磷浓度与不还田处理水平相同。在水稻插秧前期土壤溶液中速效钾浓度较高,随着水稻生长时间的延长土壤溶液中速效钾浓度逐渐降低。秸秆还田和施钾肥均能显着增加土壤溶液中速效钾浓度,插秧后10天土壤溶液中速效钾浓度随秸秆还田量而变化的方程为:y=5.124e0.067x,R2=0.966;按照水稻产量7.5t/hm2计算,全量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处理土壤溶液速效钾浓度增加3.35mg/L,相当于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增施K2O 27.38 kg/hm2。水稻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土壤氮、土壤磷和土壤钾含量显着增加。在连续还田6年时,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增加量与秸秆还田量的关系方程分别为:y C=0.162x,R2=0.910;yN=0.013x,R2=0.835;y P=0.006x,R2=0.884;y K=0.282x,R2=0.964。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的影响规律不明显。秸秆还田具有增加水稻产量的趋势,但未达到显着水平,秸秆还田时需要适当增施氮肥和磷肥,可以适当减少钾肥的施用量。

王霞[10]2010年在《植质钵育秧盘成分检测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题通过对植质钵育秧盘中的有效成份及有害物质的分析、在育秧过程中外形结构的变化,以及对所育幼苗的素质的影响等方面内容的研究,从微观方面对钵盘给予评价,从而为育秧的管理、秧盘的降解、对水稻产量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本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是育秧过程中外形结构的变化,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育秧盘外观物理形态的观察和尺寸的测量,其结果表明在保持一定的水分的情况下,钵盘外观形态不发生变化,适于起盘搬运与机械插秧;其次是针对不同元素的采用不同化学分析方法,检测与分析了秧盘的主要营养元素N、P、K、Si的含量与变化、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及表观的变化、PH的变化、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秧盘中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分别为2.1g/kg、1.67g/kg、9.4 g/kg,含量高于水稻土壤中的平均值;有效硅的含量为12.45mg/kg,在育秧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增加其值上升至14.98 mg/kg;铅、砷、汞、镉的含量分别为3.9 mg/kg、0.360 mg/kg、8.65×10~(-3) mg/kg、18×10~(-3) mg/kg,均低于水稻种植土壤中的含量;最后与塑料秧盘育秧对比分析了秧苗的素质,所育秧苗的出苗率比塑料软秧盘增加0.1%、株高低0.2㎝、茎基部宽0.2㎜、带蘖率低0.1、根长长0.3㎝、根数与根色相同,总体综合素质较好。

参考文献:

[1]. 寒地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研究[D]. 宋国强. 东北农业大学. 2003

[2]. 寒地稻区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J]. 慕永红, 曹书恒, 顾春梅, 陆斌, 李世臣.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2

[3]. 寒地水稻机械化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研究[J]. 邹德堂, 解保胜. 农机化研究. 2008

[4]. 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在黑龙江垦区的应用[J]. 慕永红, 孟昭河, 张莉萍, 王安东. 现代化农业. 2007

[5]. 稻草机械化直接还田技术[J]. 慕永红, 曹书恒, 顾春梅, 李世臣, 孙中胜. 现代化农业. 2003

[6]. 寒地水稻秸秆还田培肥地力试验研究[J]. 崔连群, 孟庆雯. 农民致富之友. 2018

[7]. 寒地秸秆还田腐解规律与土壤酶活性的研究[D]. 庄倩倩. 东北农业大学. 2012

[8]. 东北稻区不同秸秆还田模式机具作业效果研究[J]. 孙妮娜, 王晓燕, 李洪文, 彭显龙, 王将. 农业机械学报. 2018

[9]. 水稻秸秆还田腐解规律及土壤养分特性的研究[D]. 闫超. 东北农业大学. 2015

[10]. 植质钵育秧盘成分检测与分析[D]. 王霞.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寒地稻草还田培肥地力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