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命运(下)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命运(下)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命运(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位论文,命运论文,世纪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社会主义的发展是长期曲折的过程

苏联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虽然不能否定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但却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曲折性。而过去人们对此是认识不足的。为什么社会主义的发展是长期曲折的?

一般地说,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也不能例外。资本主义在其成长和发展的几百年中,经过多次封建王朝复辟,最后才得以确立。而社会主义从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算起,还只有80多年的历史,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是不足为奇的。此外,社会主义之所以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还有以下具体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的社会试验工程,它同任何科学试验一样是不可能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列宁曾把它比喻为攀登一座未经勘察、人迹未到的高山。他说要“准备忍受几千个困难,准备作几千次尝试,而且,我们在作了一千次尝试以后,准备去作一千零一次尝试”。(《列宁全集》第34卷,第379页)搞社会主义,还有比一般自然科学试验更困难的地方,这就如同科学泰斗爱因斯坦在《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一文中所说的:经济和社会领域中一般规律的发展是困难的,观察到的现象“常常受难以单独估计的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更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循环反复的过程。自然科学的试验可在试验室的单纯环境中以较短的时间反复试验多次,而社会试验环境不可能那么单纯可靠,而且费时长、代价高、损失大。所以社会主义必然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

如果将本世纪社会主义建设80多年的实践看成是一场“试验”,社会主义者最主要的经验教训是什么?邓小平提供的回答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完全搞清楚。他说“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为什么长期没完全搞清楚这个问题?从思想认识上找原因,就是对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曲折性”认识不足,总想急于求成,结果欲速不达。邓小平说:“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140页)

从苏联的情况看,斯大林1936年就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1939年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二战中断了这一进程,1952年苏共十九大又恢复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口号。赫鲁晓夫时期,继续坚持向共产主义过渡,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又提出“全面建设共产主义”,要求在20年内超过美国,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实现按需分配。勃列日涅夫后来又高喊建设“发达社会主义”。总之,几十年间,苏联的前进目标虽然一任比一任下降,但总体上仍然存在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左”的倾向。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经济体制上长期坚持高度集中、僵化的计划体制,所有制是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严重束缚了生产的发展。政治体制上存在严重的封建主义影响,个人迷信、个人专断盛行,缺乏党内民主和监督,甚至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极大地损害了社会主义形象。邓小平同志说:“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既然连“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却可以在社会主义的苏联频繁发生,足见问题的严重性。

中国过去也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1958年搞“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以后又批“资产阶级法权”(批按劳分配、八级工资制、商品、货币),在生产关系上追求大、公、纯、高,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急于求成的“左”的错误才得以纠正。邓小平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很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曲折性”。他说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这个阶段需要“一百年”。他还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380 页)这就比较彻底地纠正了急于求成的倾向。与此同时,近20年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大多也提高了对社会主义长期曲折性的认识,调整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越南认为还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老挝认为目前的任务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制度,为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

总之,实践使共产党人的认识更符合客观实际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曲折性认识更清醒了。苏东剧变的发生,将会进一步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长期曲折性的认识。

第二,20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这给社会主义者出了道“历史难题”。马克思恩格斯在上世纪曾设想最早发达的国家先取得革命胜利,可是本世纪的实践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先于发达国家取得了革命胜利。革命如果是在发达国家先取得胜利,那么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比现在顺利得多。革命发展顺序上的这一颠倒,给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历史难题”,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如何建设和继续发展社会主义。这就如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多次指出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相反,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列宁全集》第34 卷, 第343页)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继续比较困难”,难就难在:第一, 客观国际环境严峻。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处在实力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始终面临着被资本主义国家扼杀、遏制、演变的威胁。第二,经济上的强烈反差使社会主义国家面临严重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因基础差、起点低,要在经济上赶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体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需要经历很长的历史过程。

第三,世纪末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大挫折,再造辉煌、重振雄风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振兴是确定无疑的,但目前还处于低潮,要研究和总结昔日的经验教训,并在实践中而不是理论上实现振兴,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从共运发展的历史长河看,在《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的150年间,以俄国十月革命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近70年,是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70年;十月革命胜利后的80多年,是社会主义的实践从一国扩大到多国又遭到挫折的80多年。从现在至下世纪中叶即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这段时间里,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面”的扩大和“量”的增长可能性不大,主要靠社会主义搞成功的实例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列宁说社会主义是榜样的力量,又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列宁选集》1995年第3版,第4卷,第16页)现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减少了,但如果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实现了繁荣富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必将大大改善社会主义的形象,增加社会主义的吸引力,进一步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困。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可以预期,到下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发展起来了,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一定会是一番新的景象。

第四,世界发生了大挫折,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社会主义在“一球两制”的条件下面临“两大战略课题”,要解决好这些课题需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以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给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同时,资本主义虽然矛盾重重,但在新百年之内不发生特殊事件是不会崩溃的;社会主义不会消亡,但也不可能速胜;因此“一球两制”将是相当长的历史现象。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两大战略课题”,这就是:在国内,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社会主义建设搞好,以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在国际上,要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同发达国家既矛盾斗争又借鉴合作的关系,要善于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战略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四、社会主义的前途光明

从社会主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看,其前途都是光明的。

首先,从客观国际大环境看,世界矛盾多得很、大得很,社会主义国家仍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不大可能出现西方联合起来一致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局面。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虽仍然是世界上一对基本矛盾,但它不是世界的主要矛盾,整个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是由它来支配和左右的。世界矛盾多得很,大得很。美国与欧洲国家虽然“道相同”,然而“利益不尽相同”。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虽然“道不同”,但与不同国家却有不同的“共同利益”。现在经济全球化在深入发展,国际关系错纵复杂,国与国相互依存度增大,可以说国际上既无纯粹的朋友,也无纯粹的敌人或对手,在这个问题上是朋友,在别的问题上可能是对手,往往既是朋友又是对手。西方“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没有改变,也决不会放弃。对此决不可掉以轻心。但是,搞不搞“和平演变”在西方,变与不变在社会主义国家自己,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只要社会主义国家把国内工作做好,国际反共势力奈何不了我们。此外,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除了矛盾的一面,也还有相互借鉴与合作的一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既有否定也有借鉴和利用,因此离不开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要善于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因此,为了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全面地认识和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既矛盾斗争,又借鉴和合作的关系,坚持以“两手对两手”。

其次,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态势看,虽然目前总体上是“资强社弱”,但从长远趋势看将会起变化。一讲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人们通常是将社会主义与“发达的”资本主义比,而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那种资本主义排除在外。尼加拉瓜有位叫卡德纳尔的神父提供了一个看待这个问题的新角度。他1994年在墨西哥《美洲纪事》杂志上撰文说:“新闻界得意洋洋地在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的失败,但是他们不提资本主义的更大失败。资本主义只在世界10%或20%的人口中取得了成功。对于第三世界,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穷人来说,资本主义是灾难性的,而资本主义的失败先于社会主义的失败,尽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但从总体看、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也不能说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中国近20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已显示出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按照现在的势头发展下去,再过50年、100年, 那种讥笑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论调就不会有多少市场了。

再次,资本主义并非“天堂”,人们在继续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的未来。事实说明,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就永远有自己存在的土壤。因为人们总希望有一个比现在的资本主义更理想的社会。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左翼力量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探求。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和人士仍在研究和预测社会主义的未来,这表明社会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尽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但资本主义国家中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并不是低潮。马克思主义仍活在人们的心里。《共产党宣言》销售量进入英国1996年畅销书行列,据说148年前的这本经典著作如此红火, 是因为不少英国人觉得资本主义并不如想象的好,因此想看看另一方面的理论。199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时, 资本主义不少国家的左翼人士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华盛顿邮报》发表纪念马克思的长篇文章。自1995年以来,在发达资本主义的心脏地区巴黎、纽约、伦敦等地,数千人参加的研究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讨论会,已举行了6次。 小型讨论会更不计其数。去年由英国广播公司(BBC )发起在国际互联网上评选“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的活动中,马克思排名第一,被选为“千年伟人”。可见马克思的确活在人们的心里。这证明邓小平在苏东剧变时的预言:“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是千真万确的。

最后,从社会主义力量的主观方面看,近20年来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现在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重大转变:一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实现的时间上“由近变远”、“由短变长”了;二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更符合实际,“由高变低”、“由虚变实”了;三是指导思想和发展模式上摆脱了“统一模式”,而强调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四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了,懂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五是不同程度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有的已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越南等),有的仍坚持计划经济体制但也主张要“利用市场”(古巴);六是不搞西方式的多党制,但强调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七是摆脱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平行市场”的束缚,懂得了社会主义不能“关门”搞建设,在“一球两制”现象将长期存在的情况下,要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妥善处理同外部世界、特别是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既要对内改革,又要对外开放。如此等等。总之,一种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正在逐步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站在世纪之交来回顾和展望社会主义运动,可以说苏东剧变造成的“大挫折”已永远地留在了20世纪,中国等国家开创的“新局面”将会在21世纪变成繁花似锦的春天。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大挫折”只意味着过去,中国等国家的“新局面”却代表着未来。死亡了的是僵化的一种社会主义的旧模式(体制),新生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片新绿洲。改革给社会主义的大船装上了新马力,开放将社会主义的大船引向了广袤无际的大洋。尽管航程上布满暗礁险滩,有创造性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领航,社会主义的大船定能驶达人类美好明天的彼岸。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社会主义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完)

标签:;  ;  ;  ;  ;  ;  ;  ;  ;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命运(下)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