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癌基因治疗的临床前研究

喉癌基因治疗的临床前研究

雷磊[1]2002年在《喉癌基因治疗的临床前研究》文中提出喉癌是一种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在我国,喉癌约占全身肿瘤的2%,占头颈部肿瘤的11—12%。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和化疗)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探索一种有效治疗喉癌的的新方法。军事医学科学院二所叁室构建的携带人野生型p53基因和肿瘤免疫相关基因B7—1、GM—CSF的重组腺病毒(命名为BB—102)感染喉癌原代细胞后,能明显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而且体外能诱导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生成肿瘤杀伤性CTL细胞。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BB—102对种植喉癌细胞系的裸鼠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走向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同时,我们还探讨了p14~(ARF)对喉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对内源性p53的影响,以便加强自体p53水平,从而为进一步防治喉癌提供实验依据。据此,本研究完成以下工作: 1.腺病毒的扩增与质量检定 在293细胞中分别扩增BB—102和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对照重组病毒Ad-GFP;以氯化铯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纯化病毒;以蚀斑分析法测定病毒滴度;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则》之通则,检测重组腺病毒BB—102的质量。结果表明:Ad-GFP和BB—102的滴度分别为1.1×10~(11)、2.4×10~(10);重组腺病毒BB—102的质量符合《中国生物制品规则》的要求;重组腺病毒介导的目的基因可以在喉癌细胞中有效表达。 2.重组腺病毒介导人野生型p53、B7—1和GM—CSF基因对喉癌的临床前研究 建立喉癌裸鼠模型,瘤内注射BB—102、Ad-GFP和PBS,在裸鼠体内进行人喉癌的基因治疗的临床前研究,对肿瘤组织进行测量、病理学检查、摘 要免疫组化等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经多因素析因方差分析,肿瘤重量和瘤体积具有显着性差异。经治疗后,实验组肿瘤中未发现大变个P53的表达,Ki67阳性表达率极低,悦明BB—102在喉癌细胞中有效表达并能显着抑制喉癌细胞在裸鼠体内增殖。同时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可见肿瘤细胞的坏死、i)M亡及炎性细胞浸润。 3.pl4叩’基因抑制喉癌细胞生长及其对内源性p53表达的影响 采用基因转染技术,将全长野生型 PI4“”CDNA转染到人喉鳞状细胞癌HepZ细胞中,利用流式细胞仪、RT—PCR和 WesternEloting等万法研究其对细胞周期、内源性野生型p53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转染N叩’基因的Hep习细胞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其克隆形成能力为转染空载体的 5 7 %。细胞分析表明,转染刊“”CDNA48 ’J\时后,处在*G;和 G。/M期的细胞皆增加了一倍。同时,Western Bloting分析结果表明,内源性野生型p53表达明显卜升。 根据以上比较实验,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BB-102在喉癌基回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望发展成临床卜的一种抗癌剂。同时,pl4“”基因的失活可能是喉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野生型p14的恢复,上调喉癌HepZ细胞中内源性野生型p53的表达并抑制喉癌细胞生长,进一步发挥p53肿瘤抑制作用,有可能成为临床基因治疗的又一新靶点。

孙丽丽[2]2007年在《凋亡素基因对人喉癌细胞的抑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讨鸡贫血病病毒(chicken anaemia virus, CAV)VP3(Apoptin)基因对人喉癌细胞Hep-2的抑制效应及其作用途径,探索Apoptin在喉癌基因治疗领域的应用。本研究以真核表达质粒pVAX1为载体,以CAV Apoptin基因为效应基因,构建的重组质粒pVAX1-Apoptin,并运用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对其在Hep-2细胞中的表达进行了检测;通过脂质体介导法将重组质粒pVAX1-Apoptin体外转染人喉癌细胞Hep-2,运用噻唑兰染色、AO/EB染色、台盼兰染色等方法,评价pVAX1-Apoptin对Hep-2细胞的抑制效应及其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应用DCFA、Rho123等染料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pVAX1-Apoptin转染Hep-2细胞后对其线粒体跨膜电位(mitochondrial trans-membrane potential, ?Ψm)和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 ROS)水平的影响;应用抗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 Cyto c)、抗Bcl-2、抗p53单克隆抗体,结合western blot检测pVAX1-Apoptin介导的Hep-2胞内Cyto c释放情况和对Bcl-2、p53含量的影响;应用Caspase-3/9检测试剂盒检测pVAX1-Apoptin对Hep-2细胞Caspase-3/9活性的影响;构建了C57BL/6小鼠荷H22肿瘤细胞模型,通过瘤内注射pVAX1-Apoptin,检测抑瘤率和生存率,探讨了其对实体肿瘤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pVAX1-Apoptin转染明显抑制Hep-2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具有下调Hep-2肿瘤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上调Hep-2肿瘤细胞活性氧水平,促进细胞色素c释放和活化Caspase-3/9,抑制实体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期等作用。根据本研究实验结果可以推断,pVAX1-Apoptin可能通过作用于线粒体,刺激肿瘤细胞线粒体产生ROS,从而激活caspase-9,进而激活caspase-3等下游凋亡因子,最终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具有应用于喉癌治疗和恶性肿瘤基础研究的潜力。

卞卡[3]2006年在《hTERT基因启动子调控靶向自杀基因治疗喉癌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基因核心启动子调控的人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更昔洛韦(human herpes simplex virus-thymidine kinase/ganciclovir,HSV-tk/GCV)系统对喉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及对喉癌动物模型抑瘤率的影响,为解决喉癌基因治疗中非特异性杀伤问题提供新思路。 方法:(1) PCR扩增hTERT启动子与tk基因,回收扩增产物并插入pCI-neo载体,构建分别由hTERT启动子和CMV启动子调控的tk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I/hTERT-tk和pCI/tk。(2) 分别用脂质体法转染喉癌细胞Hep-2和正常血管内皮细胞ECV304,新霉素(Neomycin,G418)筛选阳性克隆扩增。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RT-PCR)比较两种细胞tk基因的表达情况:给予前药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MTT法检测72h细胞存活情况;同时用细胞凋亡原位检测(terminal deoxynucleotid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流式细胞术以及电镜观察检测细胞凋亡情况。(3) Hep-2细胞接种裸鼠,分为叁组:高剂量实验组(pCI/hTERT-tk质粒DNA,瘤内注

黎景佳[4]2010年在《E-cadherin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SCC)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肿瘤的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是影响LSCC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细胞间粘附力下降或丧失所致的肿瘤细胞从原发灶脱落是肿瘤发生侵袭转移的早期和关键步骤。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细胞粘附分子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herin)在LSCC中的表达及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4例喉癌组织和30例癌旁非肿瘤组织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二者表达差异。根据患者年龄、肿瘤临床分型、原发灶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分级将病例分组,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E-cadherin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的预测因子。结合临床随访资料,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比较E-cadherin高表达组和E-cadherin低表达组5年生存率,Cox多因素回归法分析疾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1.64例LSCC组织E-cadherin平均染色分数169±68分,30例癌旁非肿瘤组织E-cadherin平均染色分数346±38分,肿瘤组织中E-cadherin平均染色分数明显低于癌旁非肿瘤组织(P<0.001);2.肿瘤组织中E-cadherin表达水平与LSCC淋巴结转移(P<0.001)有明显相关性,而与患者年龄(P=0.66)、肿瘤临床分型(P=0.445)、原发灶大小(P=0.303)和病理分级(P=0.159)无关;3.除已知的因素如肿瘤原发灶大小(P=0.012)、病理组织学分级(P=0.003),E-cadherin表达水平(P<0.001)也是LSC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4.根据LSCC组织中E-cadherin平均染色分数将病例分为E-cadherin高表达组和E-cadherin低表达组,E-cadherin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为74.1%,E-cadherin低表达组5年生存率为42.9%,E-cadherin高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高于E-cadherin低表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5);5.多变量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表明,仅淋巴结转移是LSCC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2),其余各参数,如肿瘤临床分型、原发灶大小、病理分级和E-cadherin表达水平均不能单独预测疾病的预后。结论:1.E-cadherin在LSCC组织中表达减低,可能参与了喉癌的发生发展;2.E-cadherin表达水平可能作为预测LSCC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潜在肿瘤标志物;3.E-cadherin表达水平减低与LSCC复发和疾病生存率减低有关。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配体EGF和EGFR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rlotinib对体外培养的喉癌Hep-2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EGF、Erlotinib干预喉癌Hep-2细胞,MTT实验比较其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并计算细胞生存(增殖)率,筛选EGF、Erlotinib干预浓度,流式细胞仪分析EGF、Erlotinib对喉癌Hep-2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1.MTT实验:EGF能明显促进喉癌Hep-2细胞的增殖,其对喉癌Hep-2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与EGF干预时间、浓度呈正相关;Erlotinib能有效抑制喉癌Hep-2细胞的增殖,使细胞数量减少、密度减低、细胞生存率下降,Erlotinib对喉癌Hep-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与干预时间、浓度呈正相关;2.流式细胞仪分析:EGF使喉癌Hep-2细胞G1期比例减少而S期比例增加(P<0.05),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Erlotinib使喉癌Hep-2细胞G1期比例增加而S期比例减少(P<0.05),并使喉癌Hep-2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EGF促进喉癌Hep-2细胞周期从G1期向S期转化,促进细胞增殖;2.Erlotinib使喉癌Hep-2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并能诱导喉癌Hep-2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目的:前一部分实验已明确EGF、Erlotinib对喉癌Hep-2细胞生长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分别筛选出EGF、Erlotinib干预浓度。以此为基础,本部分实验研究EGF、Erlotinib对体外培养的喉癌Hep-2细胞表型、运动迁移、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用10ng/ml EGF、20μmol/L Erlotinib干预喉癌Hep-2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表型改变,免疫细胞化学实验和Western blot检测喉癌Hep-2细胞E-cadherin、vimentin等相关蛋白表达和定位改变,并用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细胞运动迁移能力、侵袭转移能力变化。结果:1.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表型改变:EGF干预的喉癌Hep-2细胞彼此分散,失去细胞间连接,形态向长梭形、纺锤形的间质细胞表型转变;Erlotinib干预的细胞形态变圆或变方,成团生长,细胞之间连接紧密,细胞的上皮特征更明显;2.免疫细胞化学实验:EGF使喉癌Hep-2细胞E-cadherin表达下调,细胞膜表达极低;Erlotinib使喉癌Hep-2细胞E-cadherin表达上调,部分细胞E-cadherin出现细胞膜表达;3. Western blot:EGF干预喉癌Hep-2细胞后,E-cadherin表达下调,Vimentin和p-EGFR表达上调,EGFR表达无明显改变;Erlotinib干预喉癌Hep-2细胞后,E-cadherin表达上调,Vimentin和p-EGFR表达下调,而EGFR表达改变不明显;4.划痕愈合实验:EGF能明显促进划痕愈合,使细胞侵袭运动能力增强;Erlotinib使划痕愈合延迟,能部分抑制喉癌Hep-2细胞的侵袭运动能力,实验组24h细胞迁移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 Transwell侵袭实验:EGF使喉癌Hep-2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增强,干预24h后穿过Transwell小室的每200倍视野平均细胞数为58.5±10.3个,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lotinib能抑制喉癌Hep-2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干预24h后穿过Transwell小室的每200倍视野平均细胞数为18.7±4.8个,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喉癌Hep-2细胞中可通过调控EGFR信号传导通路来调节E-cadherin的表达,改变细胞表型和侵袭转移能力;2.小分子量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rlotinib能使喉癌Hep-2细胞E-cadherin表达上调,细胞运动迁移和侵袭转移能力减弱。

喻而[5]2017年在《晚期喉癌复发因素探讨及肿瘤干细胞在喉癌放疗抵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生存率有所下降,除手术方式的选择变化外,产生放化疗抵抗也是原因之一。形成放疗抵抗的理论机制尚不明确,肿瘤干细胞假说是近年来提出的理论之一,已在胶质瘤等一些实体恶性肿瘤中得到验证。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也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而在喉癌中尚未被研究。研究目的:1.确定导致晚期喉癌综合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为喉癌预后的预测、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2.探究喉癌放疗抵抗性形成的肿瘤干细胞相关机制,提出潜在新的治疗位点并验证其有效性。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晚期喉癌综合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长期随访结果,对复发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分析;2.分离CD133+人喉癌Hep2细胞系,通过比较射线照射后细胞的增殖、凋亡状态及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表达水平,研究在该细胞系中以小干扰RNA抑制GLUT1水平与放疗抵抗的关系。研究结果:1.41例患者复发/转移6例,1例复发后失访,其中局部复发3例,肺转移3例,骨转移1例,复发时间为5-17月,因喉癌复发/转移死亡者生存时间8-32月。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切缘是否阳性对术后放疗后复发风险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切缘阳性的患者的复发风险是切缘阴性患者的9.667倍(OR=9.667,P=0.020<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缘阳性是术后放疗后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2.转染siRNA-GLUT1并经射线照射后较对照组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增加,转染siRNA-GLUT1的CD133+Hep2细胞的GLUT1表达水平下降。研究结论:1.手术切缘阳性是术后放疗后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应慎重考虑对该类患者采取何种治疗方案;2.CD133是有效的喉癌干细胞标志物之一,CD133、GLUT1是喉癌治疗改善放疗抵抗性的新位点。

张世文[6]2012年在《EGFRmAb功能化修饰金纳米棒光热诱导喉鳞癌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siRNA沉默EGFR基因诱导Hep-2细胞凋亡研究目的:检测喉鳞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探讨其在喉癌发生中的作用。运用RNA干扰技术研究EGFR表达下调诱导Hep-2细胞凋亡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1年3月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叁附属医院头颈外科36例喉鳞癌组织标本,正常对照来自其中的13例喉全切除术标本,阳性对照选取Hep-2细胞株。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喉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粘膜组织EGFR的表达,图像结果进行Quantity One软件定量分析,得出EGFR蛋白相对表达量,分析其与癌组织病理分级的关系。进而运用siRNA技术沉默Hep-2细胞EGFR基因,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EGFR基因表达抑制效果,流式细胞术进一步检测EGFRsiRNA质粒转染48h时Hep-2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喉癌标本中EGFR蛋白的表达从高到低依次为喉鳞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粘膜组织几乎无条带显示。喉癌组织、癌旁组织不同病理分级之间EGFR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病理分级喉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之间EGFR相对表达量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2)成功获得EGFRsiRNA表达质粒pSi-hEGFR,转染Hep-2细胞48h后RT-PCR检测结果显示,EGFRmRNA表达水平下调46%,Western Blot检测获得一致的结果。pSi-hEGFR质粒转染Hep-2细胞48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EGFR阳性表达抑制率为83.8%;细胞凋亡率达(15.13±2.15)%,而pSi-Negative质粒转染组凋亡率为(7.03±1.08)%,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GFR在喉癌组织中存在过表达现象,与喉癌组织不同部位及病理分级有相关性。siRNA沉默EGFR基因可以下调Hep-2细胞EGFR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同时发现可以诱导Hep-2细胞出现凋亡。本研究提示EGFR可能参与喉癌的发生,其表达下调可以起到部分抑瘤作用,为以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治疗方法的探索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第二部分EGFRmAb功能化修饰金纳米棒光热作用抑制Hep-2细胞增殖研究目的:用EGFRmAb功能化修饰金纳米棒(AuNRs)获得稳定的EGFRmAb/AuNRs共轭物,探索AuNRs进入Hep-2细胞的机制,了解AuNRs光热转换的升温规律,评价AuNRs的生物安全性,观察EGFRmAb功能化修饰AuNRs靶向光热效应抑制Hep-2细胞增殖作用。方法:合成EGFRmAb/AuNRs后用透射电镜进行表征,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对其进行光谱分析。将AuNRs、EGFRmAb/AuNRs分别与Hep-2细胞共孵育,透射电镜观察AuNRs进入细胞及细胞内分布。采用ICP-AES元素分析法检测EGFRmAb介导下AuNRs进入Hep-2细胞的量。NIR激光照射后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状况下AuNRs溶液温度上升规律。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AuNRs细胞毒性。用台盼蓝染色法大体观察AuNRs光热作用杀伤肿瘤细胞现象,继而用MTT法检测不同功率NIR激光照射AuNRs后不同时间点Hep-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比较AuNRs和EGFRmAb/AuNRs光热作用的抑瘤效果。结果:(1)电镜表征显示本实验用AuNRs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分散性,微粒大小均匀,长径均值为49.81nm,横径均值为12.70nm,长横比均值为3.92。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检测显示,AuNRs溶液表现出双共振吸收峰,横向为510nm,纵向为800nm。AuNRs经EGFRmAb修饰后纵向共振吸收峰位红移7-9nm,并不明显改变原有光学特性。(2)电镜观察显示:AuNRs和Hep-2细胞共同孵育30min时,可见AuNRs于细胞膜表面,出现胞吞现象;3h时可见AuNRs成簇状位于溶酶体内;6h时可见AuNRs同时存在于细胞质、溶酶体和线粒体内,少量AuNRs贴近核膜;未发现细胞形态和细胞器(线粒体)结构明显改变。EGFRmAb功能化修饰的AuNRs进入细胞的数量比未修饰的要多,进一步ICP-AES元素分析显示共孵育6h时EGFRmAb功能化修饰明显提高AuNRs进入细胞的数量,增加48.14%。(3)NIR激光照射AuNRs溶液可以引起温度迅速升高,温度升高的幅度和AuNRs浓度、照射功率及容器容积有一定关系。研究发现,在室温为23℃情况下,用3.0W/cm2功率NIR激光照射0.1nmol/L AuNRs溶液(1ml/每孔,24孔板)4min时温度达到46℃,随后稳定,满足本实验光热诱导凋亡的温度要求。(4)MTT法检测显示AuNRs在0.1nmol/L~2.0nmol/L浓度范围内未出现细胞活力明显下降,AuNRs/EGFRmAb共轭物对Hep-2细胞活力没有明显影响。(5)5.2W/cm2功率NIR激光照射AuNRs和Hep-2细胞共孵育培养液8min后台盼蓝染色显示细胞全部死亡。进一步MTT法检测显示:AuNRs和AuNRs/EGFRmAb光热作用可以明显引起Hep-2细胞增殖抑制,呈激光功率剂量依赖性;而单纯NIR激光照射及EGFR单抗对Hep-2细胞没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控制NIR激光功率为3.0W/cm2,则Hep-2细胞的增殖抑制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72h抑制率最高,达69.24%;同时发现,AuNRs/EGFRmAb光热效应对Hep-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高于未修饰AuNRs, P<0.01.结论:EGFRmAb修饰AuNRs后未明显改变原有的形状和光学性质,但可以明显增加AuNRs进入Hep-2细胞的能力,推测可能和EGFR介导的胞吞有关。AuNRs进入细胞后主要存在于细胞质、溶酶体和线粒体中,其本身并没用明显的细胞毒性,但在NIR激光的照射下,能迅速引起环境温度的升高,导致细胞出现增殖抑制或死亡。控制NIR激光的照射功率,细胞的增殖抑制呈时效性。EGFRmAb功能化修饰明显提高AuNRs光热抑瘤效果,而单纯的NIR激光照射和EGFRmAb并没有明显的细胞增殖抑制现象。由于AuNRs位于细胞内线粒体中,我们推测上述细胞增殖抑制可能是AuNRs光热诱导的内源性凋亡导致的。第叁部分EGFRmAb/AuNRs光热诱导Hep-2细胞凋亡机制研究目的:控制NIR激光照射参数,观察EGFRmAb/AuNRs光热诱导Hep-2细胞凋亡现象,通过检测线粒体途径凋亡相关蛋白分子表达来阐述凋亡分子机制,同时证明EGFRmAb功能化修饰能够有效提高AuNRs光热诱导Hep-2细胞凋亡效果。方法:参照第二部分实验,控制NIR激光照射参数为:功率3.0W/cm2,时间8min。电镜观察照射后Hep-2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凋亡。TUNEL/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照射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和周期,进而流式细胞术检测照射后不同时间点Hep-2细胞活化Caspase-3、Bcl-2/Bax和Cyt-c阳性表达率、细胞内ROS水平和Ca2+浓度及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甲m)下降率。结果:(1)照射后48h电镜观察NIR+AuNRs组和NIR+EGFRmAb/AuNRs组可见细胞凋亡。(2)NIR+AuNRs组和NIR+EGFRmAb/AuNRs组细胞在照射后24h、48h时表现出明显的G0/G1期阻滞,同时S期比率下降,并呈时间效应关系。在照射后48h时,EGFRmAb/AuNRs组和AuNRs组相比,S期比率下降相对明显,P<0.01。(3)NIR+AuNRs组与NIR+EGFRmAb/AuNRs组细胞在照射后出现明显凋亡,呈时间效应关系。NIR+EGFRmAb/AuNRs组细胞在照射后叁个时间点(24h、48h、72h)的凋亡:率均比NIR+AuNRs组要高,P<0.05。照射后72h时NIR+EGFRmAb/AuNRs组细胞凋亡率最高,达73.63%。(4)照射后NIR+AuNRs组和NIR+EGFRmAb/AuNRs组细胞活化Caspase-3、Bax阳性表达率、△Ψm下降率及细胞内ROS水平、Ca2+浓度升高,细胞Bcl-2阳性表达率降低。随时间推移上述指标各自变化趋势明显,但NIR+EGFRmAb/AuNRs组细胞上述指标改变比NIR+AuNRs组更为明显,P<0.05。照射后NIR+AuNRs组与NIR+EGFRmAb/AuNRs组细胞Cyt-c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照射后1h时检出Cyt-c阳性表达,24h时最高,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在照射后24h、48h时,NIR+EGFRmAb/AuNRs组细胞Cyt-c阳性表达率和NIR+AuNRs组比较升高更为明显,P<0.01。结论:控制合适的NIR激光照射参数可以通过AuNRs光热作用诱导Hep-2细胞出现凋亡,这种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密切相关。ROS和Ca2+含量升高、△ψm下降、Cyt-c释放、活化Caspase-3上调及Bcl-2/Bax比例下降在上述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以看出,线粒体介导的内源性途径是AuNRs光热诱导Hep-2细胞凋亡的重要方式。EGFRmAb功能化修饰可以通过AuNRs的靶向聚集而提高诱导凋亡的效果,但EGFR单抗本身并没有明显参与凋亡的发生。第四部分EGFRmAb/AuNRs光热治疗裸鼠喉鳞癌移植瘤研究目的:观察局部注射及全身静脉给药模式下AuNRs光热治疗裸鼠皮下喉癌移植瘤效果并检测治疗后肿瘤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建立裸鼠皮下喉癌移植瘤模型。瘤体局部注射AuNRs,经尾静脉全身给EGFRmAb/AuNRs,NIR激光照射参数同第叁部分体外实验,照射过程中测量肿瘤局部皮温变化,游标卡尺测量照射后肿瘤大小变化。照射后2周结束实验,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裸鼠处死后切取肿瘤标本,TUNEL/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和坏死。结果:NIR激光照射3min后肿瘤处皮肤温度趋于稳定,AuNRs局部注射组照射后温度上升15℃,EGFRmAb/AuNRs静脉给药组照射后温度上升11℃。两观察组照射后肿瘤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现象,各观察时间点生长速度明显变缓,但AuNRs局部注射组照射后肿瘤抑制效果更明显一些,P<0.05。单独EGFRmAb(E3138,Sigma公司)静脉给药、小剂量NIR激光照射及不经EGFRmAb修饰的AuNRs静脉给药后照射均没有产生明显的肿瘤抑制效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AuNRs局部注射组及EGFRmAb/AuNRs静脉给药组照射后2周肿瘤组织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凋亡率分别为58.35%和30.46%。AuNRs局部注射组照射后凋亡率和坏死率均明显高于EGFRmAb/AuNRs静脉给药组,P<0.01。结论:AuNRs直接瘤体注射光热作用可以明显抑制裸鼠喉癌移植瘤的生长,EGFRmAb/AuNRs静脉给药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印证了光热诱导凋亡现象的存在。动物实验的效果给EGFRmAb/AuNRs体内靶向光热治疗肿瘤带来希望,由于体内环境的复杂性,要真正实现体内深层肿瘤安全有效的AuNRs光热治疗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刘善廷[7]2007年在《RNAi技术干扰Survivin基因对喉癌Hep-2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喉癌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高,在我国约占全身肿瘤的1—2%,占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的11—22%。早期喉癌治疗以手术或放疗为主,中晚期喉癌多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喉癌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生活治疗。但手术、放疗和化疗致残率高、并发症多、毒副作用大,手术后复发和转移仍是喉癌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5年生存率的进一步提高似乎进入瓶颈,难以有突破性进展。因此寻找新的有效、简便、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成为耳鼻咽喉科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肿瘤形成早期和治疗后肿瘤负荷小的情况下,对亚临床病灶的恰当处理,是避免恶性肿瘤复发、转移,和提高5年生存率的关键。对于手术或放疗后的亚临床病灶的处理,是影响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步骤,也是人们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肿瘤生物治疗(Biotheropy)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品进行肿瘤防治的新疗法,它通过调动宿主的天然防卫机制或给予天然(或基因工程)产生的针对性靶向性很强的物质来取得抗肿瘤的效应。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治疗已经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第四种模式。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主要有:基因治疗,肿瘤疫苗治疗,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等。其中基因治疗不仅能够使恶性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逆转,抑制肿瘤生长,而且可以使受到损伤的细胞得以修复,去除引起突变的始动因素,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治疗。这种治疗应用于临床,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但传统肿瘤基因治疗的转染效率低、靶向性差、抗癌基因表达量低的缺点。为解决以上缺点,近年来RNAi干扰技术被应用于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试验研究。其原理是小片段RNA(siRNA)利用碱基互补的原理,特异性地结合癌基因的mRNA,干扰其翻译、转录形成蛋白质的功能,阻抑癌蛋白的生成。使癌细胞向成熟方向分化或诱导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目的。RNAi技术是在核酸水平改变肿瘤操控基因的治疗方法,特异性强,副作用小,有希望成为新的基因治疗途径。Survivin是新近发现的LAP家族成员之一,是目前发现的抗凋亡能力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具有不同于IAP家族其他成员的独特性质和结构,在正常成人组织中不表达而选择性地表达于恶性肿瘤组织,且与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这种独特的表达特性及其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其成为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的新靶点。基于以下目的:1.探讨survivin基因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喉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2.观察利用RNAi技术敲除喉癌细胞中survivin基因对喉癌细胞凋亡的影响,3.RNAi技术作用于活体喉癌细胞的效果;4.RNAi技术应用于活体的安全性。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喉鳞癌标本中survivin及其它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和喉癌临床特点的关系,探讨它们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建立以survivin基因为目的基因,质粒为载体的siRNA,脂质体包埋,转染喉癌Hep-2细胞,观察转染后细胞的生长情况、survivin的表达和细胞凋亡。建立Hep-2细胞裸鼠模型,静脉途径给药,观察瘤体增长情况,瘤细胞内survivin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方法1.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人喉鳞癌细胞中survivin,caspase—3,bcl—2,bax,p53基因的表达。2.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法观察survivin蛋白在喉癌Hep-2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3.脂质体包埋survivin RNA,转染喉癌hep-2细胞。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survivin siRNA转染后对喉癌Hep-2细胞中survivin蛋白水平的影响。4.采用RT-PC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survivin siRNA对survivinmRNA表达的影响。5.采用甲基偶氮唑盐光吸收法(MTT)检测survivin siRNA转染前后对喉癌Hep-2细胞增殖的影响。6.紫杉醇、紫杉醇+siRNA转染组作用喉癌Hep-2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对照组和处理组进行细胞周期和凋亡分析。7.建立裸鼠种植瘤模型。于裸鼠前腿背侧注入Hep-2细胞(2×10~7/ml,0.2 ml/只),成瘤后随机分为A、B、C叁组,分别给予PBS 200μl,紫杉醇200μl,紫杉醇+siRNA200μl腹腔注射。8.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裸鼠种植瘤PBS组、紫杉醇组、紫杉醇+siRNA组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9.应用凋亡的原位酶标记检测(TUNEL)检测裸鼠种植瘤治疗前后细胞凋亡的变化。10.观察给药后各组裸鼠饮食、精神状态;检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在光镜下观察到裸鼠的心、肝、脾、肾等主要脏器。判断给药后有无毒副作用。11.应用spss11.0和sas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记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s)表示,多个样本均数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P=0.05。结果1.人喉鳞癌组织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survivn(71.8%),bcl—2(47.3%),p53(62.7%)在喉鳞癌细胞中表达增强,caspase—3,bax蛋白表达下降。这种异常表达与喉鳞癌的发病及恶性表型关系密切。2.细胞免疫化学结果显示:survivin蛋白在喉癌Hep-2细胞系中阳性表达。3.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survivin siRNA转染喉癌Hep-2细胞24h、48h、72h后提取细胞蛋白进行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时间延长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4.RT-PCR扩增结果显示:不同时间、不同浓度的survivin siRNA对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均有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survivin mRNA的表达逐渐减弱。5.四甲基偶氮唑盐光吸收法(MTT)的结果:不同浓度、不同时间survivin siRNA转染Hep-2细胞后,SDH活性受抑制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联合应用紫杉醇之后,对Hep-2细胞SDH活性的抑制作用更明显(P<0.01)。提示二者有协同作用。6.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周期检测的结果:紫杉醇、siRNA转染、紫杉醇+siRNA转染分别处理细胞48h后的结果显示:S期细胞的百分比各组分别依次为:对照组36.1%,siRNA转染组19.2%,紫杉醇+siRNA转染组13.8%,下降趋势明显(P<0.05),紫杉醇+siRNA转染组效果最显着。7.对照组,紫杉醇组,紫杉醇+siRNA转染组裸鼠体重和肿瘤体积在治疗前具有均衡性。治疗后,对照组,紫杉醇组,紫杉醇+siRNA转染组体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23.0g,19.6g,17.9g,p<0.05);各组裸鼠肿瘤体积均逐渐增大,对照组肿瘤无限制生长,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结束后,对照组,紫杉醇组,紫杉醇+siRNA转染组体积缩小有显着差异(1749.5mm~3,863.9mm~3,613.9mm~3,p<0.05);紫杉醇+siRNA转染组和其它治疗组相比,肿瘤体积缩小最明显。8.裸鼠肿瘤组织survivin蛋白的免疫组化测定结果显示:对照组survivin蛋白强表达,紫杉醇组,紫杉醇+siRNA转染组survivin蛋白阳性细胞数减少(311,158,102,p<0.05)。紫杉醇+siRNA转染组survivin蛋白减弱最明显。9.裸鼠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TUNEL法):阳性细胞数按对PBS组、紫杉醇组、紫杉醇+siRNA组顺序依次增多(6,35,87)。经统计学处理,组间差异显着(P<0.05)10.通过对给药后毒副作用观察,发现各组裸鼠饮食正常、精神状态良好;血常规及肝肾功能与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在光镜下观察到裸鼠的心、肝、脾、肾等主要脏器无异常改变。结论1.人喉鳞癌组织中survivn,bcl—2,p53表达增强,caspase—3,bax蛋白表达下降。这种异常表达可能与喉鳞癌的发生及恶性表型有关。2.survivn siRNA可有效的沉默喉癌Hep-2细胞的survivn基因,下调survivin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诱导凋亡并对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3.survivin siRNA与紫杉醇联合应用,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可有效地阻止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4.成功构建了裸鼠喉癌移植瘤模型。体内研究显示:survivn siRNA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裸鼠体内肿瘤的生长,有效起到抗肿瘤作用。5.survivin siRNA应用于小鼠,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不影响正常生长,对重要脏器无明显损伤。

蔡耿明[8]2012年在《咽喉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差异蛋白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无颈淋巴结转移的喉鳞癌与伴颈淋巴结转移的喉鳞癌组织间的差异蛋白组学,寻找喉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能途径或机制。方法:采用iTRAQ蛋白组学技术检测无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与伴颈淋巴结转移的喉鳞癌组织,并用MetaCore软件分析和建立相关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的调控网络。结果:伴颈淋巴结转移的喉鳞状细胞癌(N+)组与不伴转移的喉癌(NO)组相比共有389个蛋白的丰度有变化,244蛋白的过度表达(1.2倍以上),145个蛋白低表达(小于0.8倍);转移的淋巴结组与不伴转移的喉癌(NO期)组相比共有459个蛋白的丰度有变化,241蛋白的过度表达(1.2倍以上),218个蛋白低表达(小于0.8倍)。MetaCore软件分析建立了许多系列的蛋白质对应到不同进程的途径,并产生了一系列转录调控网络。结论:喉鳞状细胞癌通过细胞骨架重构、细胞粘附等生物通路产生转移。SP1、c-myc、P53等为喉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关键转录因子,它们通过EMT导致喉癌的转移,泛素化可能是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检测伴颈淋巴结转移的下咽鳞癌与癌旁组织间的差异蛋白组学,寻找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能途径或机制。方法:采用iTRAQ蛋白组学技术检测无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与伴颈淋巴结转移的下咽癌组织,并用MetaCore软件分析和建立相关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的调控网络。结果:下咽鳞癌原发部位组与癌旁组织相比共有382个蛋白的丰度有变化,177蛋白的过度表达(1.2倍以上),205个蛋白低表达(小于0.8倍);转移的淋巴结组与癌旁组织组相比共有413个蛋白的丰度有变化,204蛋白的过度表达(1.2倍以上),209个蛋白低表达(小于0.8倍)。MetaCore软件分析建立了许多系列的蛋白质对应到不同进程的途径,并产生了一系列转录调控网络。结论:下咽鳞状细胞癌细胞骨架重构、细胞粘附和血液共凝聚等生物通路产生转移。SP1、c-myc、HNF4-alpha等为下咽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关键转录因子,它们通过EMT导致喉癌的转移,泛素化可能没有在其中起主要作用。肿瘤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差异,可能造成喉癌、下咽癌不同的转移能力。目的:验证蛋白组学研究结果,探讨fibronectin、ubiquitin、YB1在喉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fibronectin、ubiquitin、YB1蛋白在20例喉癌不伴转移与20例喉癌伴转移的石蜡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fibronectin、ubiquitin蛋白在伴转移的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上调;YB1蛋白在伴转移喉癌组织中的表达下调。结论:fibronectin、ubiquitin、YB1蛋白在喉癌伴转移与喉癌不伴转移的组织中表达有差异,验证了蛋白组学实验的结果,提示它们可能在喉癌的转移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证实泛素化可能在喉癌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转录因子YB1也可能在喉癌转移中起重要的转录调控作用。

管国芳[9]2006年在《联合应用NDV HN基因、CAV VP3基因及IL-18基因对喉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体内抑瘤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将叁个抑瘤机制不同的抗肿瘤基因鸡贫血病毒VP3、新城疫病毒HN及IL-18基因叁者联合,分别以真核表达质粒pVAX1及鸡痘病毒FPV为载体,构建了含有上述叁种基因的真核重组质粒pVVP3IL-18HN及重组鸡痘病毒vFVVP3IL-18HN,并对两者进行了体内外抑瘤实验的研究,观察了叁种基因的协同抑瘤作用,为在一个载体内实现联合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首先将真核重组质粒pVVP3IL-18HN转染人喉癌Hep-2细胞,通过RT-PCR、western-blot法及间接免疫荧光分析表明,外源基因VP3基因及IL-18HN嵌合基因在Hep-2细胞中获得了正确的表达;采用MTT法、吖锭橙/溴化乙锭染色、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基因组DNA电泳、流式细胞仪结合DCFA染色、罗丹明123染色、MHC-I分子表达检测等方法观察了pVVP3IL-18HN对Hep-2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显示,该重组质粒对Hep-2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作用最终将导致肿瘤细胞凋亡,推测其所诱导的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线粒体途径发生的;另外,pVVP3IL-18HN还上调了肿瘤细胞表面MHC-I分子的表达,提高了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其次本研究还建立了C57BL/6小鼠荷H22肿瘤模型,观察了pVVP3IL-18HN的体内抑瘤效应;通过对抑瘤率、小鼠脾细胞淋巴细胞亚群分类及特异性细胞毒CTL活性的检测,比较了单基因疫苗与联合基因疫苗的体内抑瘤效果及其对机体的免疫刺激作用,结果表明:联合基因疫苗pVVP3IL-18HN的抑瘤率及对机体抗肿瘤主动免疫的诱导作用明显高于上述基因的单基因疫苗pVVP3、pVIL-18及pVHN,说明克隆在同一载体上的鸡贫血病毒VP3基因、IL-18基因和HN基因在动物体内应用可产生协同的抗肿瘤效应。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成功的筛选出了一株具有良好遗传稳定性的重组鸡痘病毒vFVVP3IL-18HN。运用Southern blot、Western blot、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外源基因重组情况及重组鸡痘病毒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内的表达。实验结果证明,外源基因已重组入鸡痘病毒基因组中,且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内有效表达。采用MTT法、吖锭橙/溴化乙锭染色、基因组DNA电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及MHC-I分子的表达等方法观察并比较了含叁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vFVVP3IL-18HN与含单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vFVVP3、vFVHN对Hep-2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及其对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叁联重组鸡痘病毒vFVVP3IL-18HN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对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的增强作用要明显强于单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vFVVP3及vFVHN,说明叁联重组鸡痘病毒载体中携带的的叁个抑癌基因发挥了协同抑瘤作用;另外,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重组鸡痘病毒的感染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凋亡,推测重组鸡痘病毒所诱导的细胞凋亡路径可能是线粒体途径。此外,我们还借鉴了prime-boost的加强免疫策略,建立了C57BL/6小鼠荷H22肿瘤模型,利用本研究所构建的携有相同基因的两种不同载体抗肿瘤叁基因疫苗rDNA和rFPV,分别以不同免疫策略,进行了荷瘤小鼠基因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通过对基因免疫治疗小鼠脾CD4+、CD8+ T细胞亚群的数量、脾细胞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及抑瘤率的检测,探讨应用不同载体的两种疫苗以不同方式进行联合免疫,对以上两种疫苗免疫应答及抑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prime-boost联合免疫组小鼠的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及抑瘤效果均明显高于2个单独免疫组,证实了rDNA+rFPV,即以治疗性rDNA疫苗进行基础免疫,以rFPV疫苗进行加强免疫的Prime-Boost加强免疫治疗策略能诱导荷瘤小鼠机体产生更强大的特异性抗肿瘤主动免疫,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最大。而与此对应的,rFPV+rDNA联合免疫策略总体效果则与单一疫苗的水平相当。从而提示我们,合适的联合免疫方案对免疫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赵德安[10]1999年在《喉癌中p16基因表达及野生型p16对人喉癌细胞系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喉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复发率很高,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与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及细胞周期调节失控密切相关。近年发现的抑癌基因p16位于人类第9号染色体短臂上,由叁个外显子和两个内含子组成,其编码产物P16蛋白系细胞周期依赖激酶4抑制剂(CDK4I),是细胞周期调网络中的核心组分。现已发现,在人类多种组织类型的肿瘤和细胞系中存在p16基因的缺失和突变。但在喉癌中有关该基因的研究报道极少。 本文旨在探讨p16基因的表达与喉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并通过转入野生型p16基因,明确p16在喉癌诊断及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探讨p16用于喉癌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实验方法及结果如下: 1.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5例喉鳞状细胞癌标本中P16蛋白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9.3%,其阳性率在喉癌的临床病理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 2.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PCR技术对人喉癌细胞系HEp-2细胞内p16基

参考文献:

[1]. 喉癌基因治疗的临床前研究[D]. 雷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2

[2]. 凋亡素基因对人喉癌细胞的抑制效应研究[D]. 孙丽丽. 吉林大学. 2007

[3]. hTERT基因启动子调控靶向自杀基因治疗喉癌的研究[D]. 卞卡. 第四军医大学. 2006

[4]. E-cadherin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D]. 黎景佳. 中南大学. 2010

[5]. 晚期喉癌复发因素探讨及肿瘤干细胞在喉癌放疗抵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喻而. 浙江大学. 2017

[6]. EGFRmAb功能化修饰金纳米棒光热诱导喉鳞癌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研究[D]. 张世文. 昆明医科大学. 2012

[7]. RNAi技术干扰Survivin基因对喉癌Hep-2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D]. 刘善廷. 郑州大学. 2007

[8]. 咽喉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差异蛋白组学研究[D]. 蔡耿明. 中南大学. 2012

[9]. 联合应用NDV HN基因、CAV VP3基因及IL-18基因对喉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体内抑瘤效应研究[D]. 管国芳. 吉林大学. 2006

[10]. 喉癌中p16基因表达及野生型p16对人喉癌细胞系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D]. 赵德安. 第四军医大学. 1999

标签:;  ;  ;  ;  ;  ;  ;  ;  ;  ;  ;  ;  ;  

喉癌基因治疗的临床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