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急诊科 湖北武汉 430300
由于急诊患者发病突然,病势凶猛,病情变化快,若抢救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有可能造成患者的残疾,甚至危及生命。急诊患者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各种负性心理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求医心切,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若互相不理解,容易发生纠纷,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1 急诊患者心理状态分析
急诊患者起病原因主要有:意外事件、急性起病和慢性病加重等,往往表现就医心切,情绪波动非常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就医心切:急诊患者起病急,一下难以接受突如其来的病痛,感觉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渴望紧急就医。并希望药到病除,若短时间内达不到他们预期的效果,他们就会对医院的诊治水平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进而出现一系列的情绪反映。
1.2情绪反应:①恐惧心理:由于患者对医疗知识了解较少,对预后和危险性缺乏认识,同时强烈的疼痛等不适及濒死感,都易导致患者对预后的悲哀及对死亡的恐惧感。②焦虑心理:焦虑是急诊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多是由于患者对医疗环境的陌生以及病痛的折磨,患者的身心痛苦容易导致睡眠障碍,加之对所患疾病严重性存在误解。因此在精神上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于手术治疗犹豫不决。患者惶惶不安,焦虑难过之感,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如头晕、心悸、胸闷、气短或呼吸困难等。从患者说话的速度、语气及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判断焦虑程度。③悲观绝望心理:绝望的心理多来自自杀患者及各种慢性病后期和癌症患者。由于社会因素及心理脆弱而产生失调现象,无奈之举,用结束生命的方法来解决。患者多表现为消极、冷漠或异常激动,对护士的询问不理不睬,拒绝回答,抵触其抢救治疗。④急躁心理:出现此类心理的多发生于打架、斗殴等患者,以年轻人多见。患者急于解除痛苦,因此情绪激动、暴躁,常常借机寻找泄怒对象和机会,因而出现暴躁行为,百般挑剔,甚至出现辱骂、殴打医护人员等过激行为,无法配合治疗。⑤孤独心理:由于急诊患者发病突然,患者家属不能及时到医院,在抢救室、监护病房由于患者远离亲友、家属及探视的时间受限,因而引起患者的隔离感和孤独感。
2心理护理实施
2.1及时转变角色,主动热情对待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对患者的情绪产生巨大影响,护士给患者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患者入院时第一个迎接患者的是护士,护士应积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对患者应激状态下出现的不理智的行为,能耐心劝导,帮助患者面对现实,在较短时间内适应角色的转变,鼓励其配合医疗护理工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因人制宜,心理疏导与救护处置同步进行:由于患者病情、年龄、性格、文化层次、社会背景、经济条件不同,不同类型的患者具有不同的心理类型特点,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情和心理进行反复评估,针对不同的起病方式,消除紧张恐惧心理,随时掌握患者不同阶段的动态心理变化,从多个角度给予关怀和安慰,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式,对抢救成功至关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严密谨慎了解病情,认真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让患者从心理上肯定我们的工作,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恰当采取患者容易接受的交流方式,尽可能使患者感到舒适,增强信任感,增强患者的治疗信
2.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患关系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是心理护理的重要保证。应鼓励患者尽情诉说,待其说完和心情平静后再进行疏导,尊重患者,帮助其分析病情及预后。并随时将对患者有利的信息透露给患者,有针对性的介绍疾病的治疗进展信息和与疾病顽强斗争生存下来的实例。
2.4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根据马斯洛基本需要层次理论,为患者创造一个整洁、安静、安全、舒适的急诊室环境,是进行治疗护理的基础。首先环境布置不要过于肃穆,可减轻患者恐惧,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尽量减少噪声,以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
2.5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除了急诊患者的不良情绪外,患者家属也常常会出现焦虑不安、惊慌失措的心理,有的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在必要的时候,应用温和的语言劝说其离开患者,避免家属情绪影响患者的伤势,治疗情况和可能的预后如实告知,可能需要向他们讲解有些行为将对患者的治疗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取得家属的配合,使家属安下心来相信医师的诊断治疗,使之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2.6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护理素质和知识内涵,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换位思考,想患者所想,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高尚的情操,敏锐的观察力,娴熟的技能,幽雅的行为举止,良好的文化教养及健康的人格是急诊护士的必备条件。工作中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急救预案,表现为遇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无益的冲动,不与患者或家属同悲共泣,不因患者病情骤变而惊慌失色,不因患者的情绪反复甚至丧失理智的行为而丧失信心。
总之,急诊患者心理反应十分复杂,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积极配合医学诊疗,对治疗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的全过程。护理人员在抢救的同时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使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积极配合诊断治疗,以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更好地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吴菁,刘晓红.心理护理文案剖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3(1)
[2]耿连侠,邱丽敏.急诊患者的心理分析和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7)
[3]沈秋云,浅谈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在护理实践中的运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5,9(10)
[4]曾惠洁.如何提高急诊的护理质量[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6)
[5]熊秀莲.基层医院急诊护理的管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
论文作者:杨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8
标签:患者论文; 急诊论文; 心理论文; 家属论文; 情绪论文; 病情论文; 焦虑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