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现实中青年身份认同的困惑与教育对策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现实中青年身份认同的困惑与教育对策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现实中的青少年同一性困惑与教育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青少年论文,现实中论文,性困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86(2006)06—0115—03

在21世纪的关键词中,最富有诱惑力和复杂性的词汇当数“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人们从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和国际关系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全球化作了各种各样的探讨。经济学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商业和贸易的扩张;政治学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全球贸易规则的建立;社会文化学观点则认为全球化是文化符号与行为标准的趋同。三种版本的全球化定义虽然是分离的,但也是相互联系的,经济学、政治学意义上的全球化将对社会文化的全球化产生强大的影响。

全球化满足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全球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局面。此外,由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人们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世界性的眼光,如对许多事情的看法逐渐打破地域界限、种族歧视逐渐减弱等等。但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负面效应,最为突出的就是一些人既无法接受全球文化,又失去了对原有民族和文化传统的认同感,迷失了自我,产生了同一性困惑,于是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一、全球化进程中的青少年同一性困惑

青少年期指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许多研究者认为,青少年期对个人同一性的追寻十分突出,该时期的主要心理社会发展任务就是形成整体上的个人同一性,一旦个体建立了稳固的个人同一性,青少年期就随之结束了。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个人同一性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是个人的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在本文中,同一性主要指青少年处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如何看待、认识自己,使自己的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协调一致。

在全球化进程中,青少年群体是最易接受传播的敏感群体。他们有足够的成熟性和自主性接受外界信息和经验,其生活方式没有定型,还未形成根深蒂固的信仰和行为习惯,故他们更能适应和接受新事物。青少年在看世界的同时开始了解西方文明,但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他们追寻同一性的步伐受到阻碍:能够适应全球文化和本土文化挑战的青少年形成了双重文化同一性,不能够适应的则产生了同一性困惑。

(一)双重文化同一性

全球化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经济全球化,但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必然伴随不同文化的冲击和碰撞。因此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融入全球化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文化层面的问题。从心理学观点来说,可以用双重文化同一性的概念解释全球化的影响。双重文化同一性指青少年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全球同一性,它包括对全球性事件、习俗、生活方式和信息的认可,这种认同感使他们产生了对全球文化的归属感,他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往往能从“世界人”的角度出发。

电视和网络在青少年形成全球同一性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提供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与此同时,由于受本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及传统的信仰和风俗的影响,青少年的本土文化同一性也在不断发展,它可能更多地在其日常生活中与家人、朋友或同学相处时表现出来。适应能力良好的青少年能够形成双重文化同一性,这使他们能在全球化和本土文化间找到平衡点,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例如,广州的许多青少年虽然爱吃麦当劳、肯德基和西餐,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吃广式点心、去茶市喝茶的传统习惯。又如一些青少年虽然接受西方关于独立自主的价值观,但对于赡养、照顾老人的传统仍然持高度认可的态度。

(二)同一性困惑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本土文化正受到全球文化的冲击。对部分青少年来说,全球文化是超出其直接经验的、遥不可及的。同时,全球文化的冲击也削弱了他们对本土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的信仰。他们不能形成双重文化同一性,感到自己不管在本土文化还是在全球文化中都找不到归属感,这就引发了同一性困惑。跨文化心理学家John Berry认为当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标准和习俗不一致时,冲突就会产生;原有文化与全球文化差异越大,文化适应就越困难,越容易出现同一性困惑。[1]

世界观是基于生活方式而形成的,当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全球化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时,传统的世界观可能就会缺少情感上的可接受性和思想体系的权威性。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由传统价值观念向现代化价值观念转变,传统价值取向是以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为人生价值主旋律,从这一主旋律出发,提倡群体意识、顺从诚敬意识,构成了传统伦理道德中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以来,我国伦理道德教育基本上是以这一价值取向模式教育青少年,并逐渐内化为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西方价值取向伴随着西方文化交流迅速传入我国,西方价值取向强调人与自然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变革精神。东西方价值取向的对立和冲突,使适应能力较差的青少年产生了同一性困惑。

同一性困惑已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中国青年报》2001年10月31日的报道也指出,近十几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等社会因素,导致儿童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因心理和行为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同一性困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使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产生行为偏差。

第一,亲子关系问题加重。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崇尚独立自由,家长们在培养孩子时,通常更强调孩子的自主意识,较为尊重孩子意愿,一般孩子满18岁时即离开家人的庇护,开始独立生活,自食其力。我国青少年通过电视、网络、电影等接触了这些西方文化,他们比自己的父辈更追求独立自主,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服从权威的倾向减弱,希望能过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生活。然而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人们几千年来讲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我国的许多家长习惯了权威型的教育方式,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的生活道路,并且认为这是为了孩子好。控制与独立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要求碰撞的结果必然出现矛盾,于是双方都埋怨:“你怎么不能理解我?”当这种矛盾积压到一定程度时,青少年通常通过拒绝与父母说话、逃学、离家出走等形式来表示对父母的抗议,严重者甚至可造成抑郁症。

第二,过早性行为增加。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受西方性解放思潮的影响,我国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人数大大增加,并呈低龄化趋势。青少年对性的看法和父母们的谨慎态度已大不一样。电视、互联网等发达的信息渠道给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以朦胧的性启发,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冲动的驱使下,情不自禁地偷尝禁果。河南省青少年意外妊娠援助中心主任宋大鹏在中心挂牌成立接受记者采访时向记者出具了一组数字,2002年国内人工流产总数为149.3万例,其中青少年约40万例,占四分之一。怀孕常让未成年少女陷入极大的困境,孤立无援,她们通常感到内疚、自责,也会感到不可抑制的恐惧,情绪上的困扰严重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第三,成瘾行为增加。成瘾行为主要指吸烟、吸毒、酗酒。我国青少年吸烟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开始吸烟的年龄大大提前,1996年全国吸烟行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5~19岁吸烟率为9.7%,[2](P17) 而1996年传入我国的一种新型毒品“摇头丸”的传播速度之快也令人始料不及,服用者大多是涉足舞厅的青少年。摇头丸90年代初流行于欧美,是致幻性苯丙胺类毒品,也是人工合成的兴奋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很强的兴奋作用,服用后表现为活动过度、情感冲动、性欲亢进、嗜舞、偏执、妄想、自我约束力下降以及有幻觉和暴力倾向,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被认为是未来世纪最具危险的毒品。服用摇头丸上瘾的青少年大多出现较为严重的亲子关系问题和情绪情感问题,生活日夜颠倒,学业荒废。

二、全球化现实中的青少年同一性教育

基于青少年同一性困惑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社会和学校有责任寻找有效措施对他们进行同一性教育,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青少年期,适应全球化的发展,使他们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成功的机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一)加大媒体的正确宣传力度

青少年人生经验不足,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对各种媒体包括电视、电影、网络等所宣传的信息和观念仍难以作出准确、客观的判断,因此极容易受到这些信息和观念的冲击。媒体在对西方文化进行宣传时,既不能把西方文化当成洪水猛兽恶意丑化,也不能一味奉承。媒体的传播者们需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给予青少年的信息必须是兼具正反两方面的,教育青少年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坦然面对全球化。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全球文化教育

青少年之所以会出现同一性困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传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不了解,在现代化媒体所带来的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无所适从,难以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要加强我国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如爱国爱家、勤劳智慧、勇于创造、廉洁奉公、轻利重义、艰苦奋斗、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诚信谦和、敬业乐群等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教育青少年学会吸收并内化这些精华。西方文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崇尚自由、追求个性、兼容性强、有强烈的扩张欲,这些特征对于青少年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生存有重要意义。正如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和青年教育的张岂之教授所言:“我们首先要继续研究西方的文明,同时,要有一个立足点,即要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修养。惟其如此,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

(三)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一周有五天都在学校度过,学校在青少年整个同一性形成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中小学校应该对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包括:(1)帮助青少年认识自己,包括身体发展、兴趣能力、个人优缺点等。(2)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遵从社会习俗和风俗,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3)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扰,矫正偏差行为。教育方式包括:(1)个体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咨询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和心理咨询技巧,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咨询,帮助其解决各种心理困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2)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教师可以将具有相同或相似问题的青少年组成一个小团体,通过团体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改变团体成员的偏差行为,促进其同一性发展。(3)课堂教学。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载体,开设有助于帮助青少年降低同一性困惑的课程,对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教育,使课程适合学生的需要和能力,促进他们的同一性发展。

(四)加强同伴心理互助教育

英国社会心理学家H.Tajfel认为:社会同一性主要是指个体根据自己所属的某一或某些群体而对自我所进行的界定[3](P3)。青少年同一性困惑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他们在全球化现实中找不到自己所属的群体,因此难以对自我进行界定,影响同一性的发展进程。研究表明,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个体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4]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社会交往范围变大,自我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同伴群体所起的影响越来越大,个体以成为群体的一员并获得认可为荣,从而获得自我确认和自我评价。因此,如果个体所属的群体有着良好的社会同一性,那么,同伴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个体同一性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和学校应该引导青少年互相支持,在同伴出现偏差行为时应该给予对方劝告,从而减少同一性困惑所引发的心理和社会问题。

(五)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气氛

家庭在青少年社会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提供各种条件促进孩子同一性发展至关重要。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青少年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因此,父母良好的同一性和恰当的社会行为可以为子女树立学习的榜样,有助于其同一性发展。首先,父母应该具备同一性教育的相关知识。其次是致力于维护亲子关系。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较强的叛逆心理,父母应该努力确保和子女交流的时间,对子女的想法和要求等表示理解和支持,并给予一定的建议,这更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第三是夫妻关系的稳定。和睦的家庭可以给予青少年归属感和安全感,他们在遇到困惑时愿意寻求父母的支持,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心理问题和偏差行为的产生。

标签:;  ;  ;  ;  

全球化现实中青年身份认同的困惑与教育对策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