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条线”财务管理:高校理财新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务管理论文,新模式论文,高校论文,四条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教育投入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二是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不高,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对一个高校来讲,这两个问题又表现为:一是有限的教育资金却不全用于教育,相当一部分用于校内应由社会办的事情;二是校内教育经济效益不高的责任只集中在少数人,没有利用机制调动大多数教职工配置教育资源的积极性。面对高校两大困扰问题,原煤炭部财劳司组织部分煤炭院校的理财工作者,在财政部和原国家教委支持下,改革了原“切块包干,分灶吃饭”的旧办法,研究了“四条线”财务管理的新模式。经过1997年、1998年这两年的实践,证明是解决这两个难题的有效办法。本文是根据两年多体会与思考写成的。
一、“四条线”财务管理是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制度创新
(一)“四条线”财务管理的含义
“四条线”财务管理是以高校所属教学科研、后勤服务、校办产业和管理保障等二级单位为划分对象,对其实行分别管理。对高校内部每个教学科研、后勤服务、校办产业和管理保障单位分点核算,分别反映办学经济效益。
“四条线”服务管理的实质是将院校内部的二级单位明确为责任中心,确定其为核算主体,划小核算单位,实行模拟法人运转,财务管理重心下移,提高办学效益。
“四条线”的界定是指高校对其所属的单位、部门依据其业务范围和工作内容,分别划分为教学科研线、后勤服务线、校办产业线和管理保障线。(1)教学科研线, 是指高校中直接从事教学活动和直接辅助教学活动的单位以及直接从事科学研究,“四技服务”与设计的单位。包括各系(院)、部、图书馆、电教中心、计算中心、中心实验室等;高校所属的科研院(所)、研究中心、设计院(所)等单位。(2 )后勤服务线,是指高校中直接为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等服务的单位。包括食堂、浴室、宿舍、医院、幼儿园、清洁绿化队、车队、供水、供电、供汽、修缮、物质供应及房产管理等单位。(3)校办产业线, 是指高校兴办的经济实体,包括校办工厂、公司、招待所等。校二级单位兴办的经济实体,一般不再继续进行独立核算,其财务活动纳入到主办单位的财务帐内。(4)管理保障线, 是指党政管理以及保障学校的稳定与发展的部门。包括机关各处室、离退休人员、学科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和附属中小学等。
(二)“四条线”财务管理的运行方式
1.“四条线”的支出内容
①教学科研线支出包括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人员经费如工资、津贴、补贴、奖金和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社会保障费等;公用经费如业务费、设备购置费、设施维修费、学生事务支出、管理费用和其它费用。
②后勤服务线支出内容除上述内容外,还应增设“折旧费”项目。
③校办产业线支出内容与“企业财务制度”同。
④管理保障线支出内容包括党政机关管理支出(如人员经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设施维修费、其它费用),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如人员经费、医疗费用、业务费、设备购置费、设施维修费、其它福利费等),学校发展支出(如大型设备购置费、大型公用设施费、其它学校发展支出),学校其它保障支出(如待岗人员与再就业费用、社会保障费、中小学经费支出和其它保障支出)等。
2.“四条线”的收入内容
①教学科研线收入内容:教学收入是根据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的一定比例(一般是大头),依据学生人数并综合考虑事业计划、专业特点和教学任务等因素(如学位点等),核定教学线各点的经费;科研收入是科研课题和科研服务取得的收入。
②后勤服务线收入内容:学校基本上不再拨款给后勤服务线的各点,其收入通过向其它三条线有偿服务取得收入(如用电收电费、用水付水费、供暖收暖气费等)和宿费收入。
③校办产业线收入内容与“企业财务制度”同。
④管理保障线收入内容:是根据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的一定比例(一般是小头)政府拨款中的专项部分、捐赠收入、投资收益和其他收入等。
3.“四条线”财务管理的运行方式
①将政府拨款(含纵向科研经费)分配给教学科研线与管理保障线,供其支出;
②将学费收入分配给教学科研线与管理保障线,供其支出;
③企事业等部门对教学科研线的捐赠或横向科研经费、“四技服务”收入等,供其支出;
④将宿费收入分配给后勤服务线,供其支出;
⑤将捐赠收入留在管理保障线,供学校支配;
⑥校办产业线上交投资收益,供学校支配;
⑦后勤服务线收到教学科研线、管理保障线和校办产业线的有偿服务收入,供其支出;
⑧学校对校办产业线的投资;
⑨企事业等单位对校办产业线的投资与校办产业线的销售收入。
(三)“四条线”财务管理的要求
1.每条线的各个核算点必须以收抵支、各自承担盈亏的责任,承担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责任;
2.每条线的各个核算点必须执行国家的财务会计制度、劳动工资制度以及教育等方面的规定;
3.每条线的各个核算点必须编制预算,即《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十条规定的“所属各级预算”,该预算经审核批准后严格执行;
4.每条线的各个核算点收支业务应在学校财务部门集中核算(可以有若干派出机构),同时应实行分级管理,即校与各核算点两级管理;
5.每条线的各个核算点必须在校资金结算中心开户,集中资金,统一结算;
6.学校应该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如规范校内收费行为:成立收费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统一校内收费标准与收费票据;再如,成立仲裁委员会,协调仲裁各种经济纠纷;再如,制定校内财务管理办法,规范与调控财务行为;再如,建立财务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健全和完善财务监督与审计监督机制。
二、“四条线”财务管理的理论思考
(一)公共财政理论是“四条线”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社会资源从消费角度划分,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是指政府向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所提供的产品与劳务。私人产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在所有权上的排他性,即能够在财产权上明确这物品只只属于自己而不属于他人;二是在消费上的竞争性,即该物品不能公共消费。公共产品的特征则与私人产品相反,一是在所有权上的非排他性,二是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社会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市场机制是私人产品配置的方式,私人产品在所有权上的排他性,决定了私人产品所有者对私人产品消费者收取物品价格的权利,因此,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交易双方产权必须明晰;私人产品在消费上的竞争性,决定了产品所有者向私人产品消费者单独收取物品价格的权利。由此可见,私人产品在产权上和消费中都是可以分割的。因此,交易双方可以单独地进行等价交换,运用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实施私人产品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采用市场机制方式来配置公共产品却显得无能为力,只有借助于政府机制。政府财政机制是公共产品配置方式,公共产品在所有权上的非排他性,即没有一个人具有一种权力去出售该种物品的所有权,因此,要想排斥他人分享利益的可能性是很难办的;公共产品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表明了消费者可以不分时间不分空间对公共产品利益的共享,消费者不会自愿地向提供者交纳费用。公共财政理论是一门用财政机制配置公共产品的经济学。公共财政收入主要是向公共产品受益者的社会全体成员的课税收入,公共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公共产品的支出。
还有一类产品,基本上具备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如教育、科技、文艺、卫生等活动,但又有私人消费的特征,即在消费上有明显的个人性质,因此,这类产品称之为准公共产品。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它主要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如教育的功能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提供教育产品是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政府行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九年基础教育,是依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民教育,具有明显的在所有权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大任务,既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又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受教育者学到知识和技能后,提高了劳动能力,增强了获得较高收入和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本领,又具有明显的在所有权上的排他性和消费上的竞争性。教育兼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配置方式不可能是单一机制,即既不能全靠政府财政机制、采取全部足额的拨款方式,高等学校采取所谓的全额预算单位管理是不合适的;又不能全靠市场机制、采用按培养成本的全部向受教育者收费的方式,因此,高等教育经费应采取财政拨款为主,向受教育者收费为辅相结合的机制。科学研究也属于准公共产品。其中基础研究类似基础教育,提供公共产品,其经费来源应通过财政机制拨款解决,称之为纵向科研项目;“四技”服务项目,提供私人产品,其经费通过市场机制借助于合同解决,称之为横向科研项目。由此可见,教学科研线的资金来源,既有财政机制的政府拨款,又有市场机制的学费收入和合同收入。
高校后勤提供的产品,绝大部分是私人产品,如住宿、饮食、运输、水、电、暖气、电话、修缮、幼儿园、托儿所等,小部分属公共产品,如路灯、绿化等,医疗等则属于兼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特征的混合产品。后勤产品与劳务的特点,决定了后勤服务线的资源来源:绝大部分通过市场机制采取向受益的部门与个人收费解决,小部分公共产品部分应由学校运用财政机制采取拨款的方式解决。
高校校办产业是企业,其产品都属于私人产品,因此应按市场机制等价交换的原则采用收取物品价格的办法,不应采取财政机制拨款的方式。校办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高校对校办企业不采取财政机制的拨款方式,但可按照投入资本金的办法,取得投资收益。
管理费用和离退休费用则是马克思指出的“社会公共需要”的支出,属于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因此,管理保障线应由财政拨款解决。
(二)把确立“三自”作为“四条线”财务管理新模式的改革目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18条指出:“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通过立法,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所谓“三自”,就是指“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前提是“自主办学”,“自主办学”的关键是“法人实体”。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实行集中管理的体制,如学校的招生计划、教学计划由国家统一制定下发,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调拨,教育的投资也由国家统一分配给学校等等,这种高度集中管理的体制,使高等学校失去了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也失去了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活力。学校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学校计较“委属”、“部属”、“省属”的名份,甘当附属物,资金紧张就跑步(部)前(钱)进!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这就是说,按照政府与事业单位分开的原则,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干预学校太多,学校依赖政府太多”的状况,使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不是依附隶属关系,而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是法人实体!《高等教育法》第30条明确:“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第11条指出:“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并规定了七个方面的自主办学权。但是,明确了这种校外关系(即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并不能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只有建立了校内良好的运行机制(即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学校就有了独立行使民事权利、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三、“四条线”财务管理新模式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高校综合改革,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四条线”财务管理改革,不仅仅是财务领域内的改革,涉及到人事、教学、科研、后勤、机关等诸方面的改革。“四条线”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教学科研线与校办产业线这两条线的壮大,后勤服务线与管理保障线这两条线的缩小。前已述及,后勤产品大都为私人产品,应按市场机制实行收费的办法,这就可以从学校中逐步分离出来,过渡到社会去办。因此,后勤改革方向实行社会化,本质上讲是后勤的弱化。后勤工作分流的方向两个,一是由社会去承担,二是转化到校办产业去。管理保障线的缩小,主要是指党政机关精简机构、裁减人员、压缩管理费用支出。“四条线”改革的结果,使教育资源配置更为合理,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2.有利于确立高校两级管理。过去,高校一般提校、院(系)两级管理,但由于切块包干的经费仅仅是教学经费中的零花钱,既不包括人员经费,也不包括水、电、暖、房屋占用费等,因此,院(系)一级责权利不匹配,而责任或包袱均由学校承担。管理重心下移后,事权与财权相一致,使校、院(系)职权明确,两级管理落到实处,有利于增强学校自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3.有利于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提高教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四条线”财务管理是将学校内部分为四条线,每条线又分为若干个核算点(如系、处、公司等),每个点是核算主体,单独计算收支,比较结余与超支。每个点教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就建立在这个结余与超支的基础上,解决了校内线与线之间、点与点之间的平均主义。
4.有利于确立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高等教育法》第5 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31条指出:“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四条线”财务管理,利用其内部运行机制和财务杠杆,不仅向教学科研倾斜,而且引导后勤、机关更好地服务,使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拧成一股劲,共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有利于高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四条线”财务改革促进了两级管理有效的进行,使教学科研线、校办产业线等取得了面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等方面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四条线”财务管理新模式建立了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调动了校内各方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增强了学校的综合财力,使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