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对象是全体小学生,以促进全体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最终目标,为全体小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并进行有效指导。小学科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进入到“学科渗透”层面,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算是真正落实。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渗透。
一、灵活运用教学内容,重视实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经过精心编制出版的,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内容各具特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学科具有开放性,更加有助于小学生观察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这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品质,即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可能遇到挫折。观察身边的一些孩子,可以发现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往往缺少自我调节的能力,容易打退堂鼓,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使学生遇“挫”而不折呢?
例如:在学习《认识常见的岩石》一课时,学生对岩石特征的观察与认识肯定会各不相同,因为所采用的方法不同或实验条件不同都会导致实践结果不同。这就需要再次实验,甚至进行上万次的重复,才可能取得成功。这种不断验证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持之以恒、克服各种困难的重要性。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有利于他们将来更上一层楼,进行更大的创造,更好地为人类造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发现课本之外的相关信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科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常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多多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潜移默化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在课堂这个特殊环境中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重要保证。教师应创造新型的课堂教学氛围,树立师生互动的理念,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学氛围的建设及友好师生关系的培养。可以从这几点入手: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2.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主体是自己;3.理解学生的需要,倾听学生的心声……[1]
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时有很多发现,到交流讨论时就是不肯说,怕说错了会被同学嘲笑。实际上许多有价值而美好的发现都藏在这些不愿意说的学生心中。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创建良好的民主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诉说的安全感,建立自信心,呵护孩子的发现,给予多元化的激励。只要学生有勇气交流并且有理有据,教师除了语言激励外,还可以颁发“最佳发言奖”,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奖励,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美国学者杜伯伦在《课堂内的教育心理学》中指出:“作为一个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然而,如果一个教师忽视了心理的临床工作,他就收不到应收到的教育效果,而且在最关键时期和最困难的问题上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他将忽视某些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假如教师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为一个健康的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他们就必须意识到他们作为心理保健工作者这个角色的责任。”[2]
五、注重习惯的培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积极心理学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社会上有能力、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良好习惯的养成显得特别重要。
例如:认真听课的习惯。如果习惯没有培养好,虽然老师课上讲得“栩栩如生”,学生的收获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在教学中,可以抓住机会,适当表扬认真听讲的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教师可以在表扬的同时告诉学生“学会倾听是成功的捷径”,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你的表扬。也可以采用小组评价的方法:认真听讲的小组给予表扬奖励,争当“最佳听课小组”等,还可以培养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总结:总之,小学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是必然的选择,许多学校还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这时科学教师就应挑起健康教育的担子,尽可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在教学点滴中融入对学生心理的指导,切实实现科学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影响。
参考文献:
[1] 姚叶红. 金色童年从健康的心理开始——品德与生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的研究[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3):65-65.
[2] 袁传文. 浅议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和方法[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18):148-149.
论文作者:孙德贵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0
标签: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教师论文; 心理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小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