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研究_管理现代化论文

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程论文,企业管理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基本概念、分析框架与分析方法

(一)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概念

我国第一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是这样界定的:“企业管理现代化是根据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为适应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的客观要求,运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创造最佳经济效益。它要求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切合实际的社会经济科学的现代化管理理论、方法,并广泛采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以及其他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

通过对近20年来企业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思考,笔者认为需要对上述概念作适当补充、提炼和修改。笔者认为,所谓企业管理现代化,就是企业为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活力,更好地顺应现代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提高效益并履行社会责任而遵照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规律,系统、持续地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经营管理领域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过程。

在界定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概念时,要注意区分现代化管理与管理现代化这两个不同的范畴。管理现代化是企业管理不断进步的演变过程,现代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现代形态。研究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为了搞清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搞清企业管理进步的机制,为制定推动企业管理进步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现代化企业管理是为了勾画先进管理模式,搞清内在的逻辑结构和本质特征,搞清应用的客观条件,便于分析评估企业管理现状,对比借鉴。研究企业管理现代化必须研究现代化管理,以便搞清努力方向和提供衡量尺度。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客观规律的要求和反映。这里的客观规律既包括客观的经济规律,又包括客观的社会规律,还包括客观的技术规律。

企业管理现代化具有双重然而又统一的目标。企业管理现代化既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又是自然界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企业的效益必须与社会责任相统一。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系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特别是系统应用经营领域和管理领域科学技术成果的过程。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顺应企业客观经营环境变化的过程。企业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必须适应环境,但是又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顺应环境的变化,有时需要按照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规律引导环境的变革。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进程。可以预料,到本世纪中叶,企业管理现代化必将有更加新颖,乃至现在人们还未接触到的新生事物出现。

企业管理现代化具有渐进的性质。企业管理现代化不等同于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管理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相对确定的模式;而管理现代化是一个管理进化的过程,是从传统的、不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管理向现代化管理演变的过程。

(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系统分析框架

企业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复杂结构的体系,企业管理体系各部分的发展既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面,又有相对独立、表现不平衡的一面。为了深入研究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建立能够对该系统进行局部分析和整体综合的框架模型。笔者建议采用由管理范式维、综合管理职能维、基本业务管理维和时间维组成的四维分析模型,作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研究框架(参见图1)。

图1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分析模型

1.企业管理范式维度。借用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科恩提出的范式概念,管理范式就是企业管理者群体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它们是企业管理的依据。构成管理范式的参数包括作为企业成员共同语言的管理概念,由企业价值观和信念等组成的管理哲学,由产权制度、治理机制等构成的企业管理基本制度,以及企业提倡使用的一般管理方法与手段,如会计、统计、信息化手段等。

2.企业管理公共职能维度。企业管理的公共职能是指企业管理一般行为,它们构成企业管理的基础平台。其基本参数包括战略和计划管理、组织构架与业务流程、领导与激励、管理控制以及公关协调。这些管理职能或者贯穿于各项业务管理之中,或者为各项业务管理创造基本条件。

3.企业基本业务管理维度。企业管理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业务管理,企业的基本业务管理参数包括研究开发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4.时间维度。随着时间坐标的推移,管理范式、公共职能管理、业务管理的组合都会发生变化。

(三)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分析方法

笔者采用以下程序和方法分析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1.确定观察分析企业管理发展变化的参数。根据管理范式、公共职能、管理业务三个维度中在时间坐标上可以观察和体验到的变化,确定若干基本参数,作为梳理和归纳管理现代化的依据,例如管理哲学中的企业目的、企业发展道路、经营方针、管理思路,经营战略中的经营目标、经营视野、竞争战略、发展战略等等(参见表1)。

表1 管理发展的分析变量

2.建立参照系统。要评价分析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必须建立参照系统。鉴于美欧与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比较早,企业管理总体上比较先进,因此笔者重点考察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发展轨迹,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管理新实践,以此作为分析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坐标系。

3.了解我国企业管理状况,评估中国企业现代化进展。为了评估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笔者近年来收集了大量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案例数据,包括中国企业联合会组织评选的从第一届到第十三届的811项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参见表2),以及各种专业书刊和媒体提供的资料。由于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经过了省市(或行业)、中央两级专家委员会严格的评选,基本上代表了我国企业管理的先进水平,因此笔者将其作为本次评估的主要依据。

表2 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统计

二、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有力促进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的传播。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内外竞争压力以及企业自我发展愿望,推动了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30年来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支持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度发展。

(一)企业管理现代化全面推进

笔者用关键词统计811项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名称以及成果中的一级标题,发现我国企业已在管理理念、经营战略、基本制度、管理体制、运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全面推进管理现代化。

1.经营管理理念的现代化。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现代化表现在:(1)经营目标由生产导向转向客户导向,由完成国家计划到重视利润,从追求经济效益到承担社会责任和遵守企业伦理,重视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2)经营方针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观念,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实行和谐管理。(3)经营管理思路实施体现了系统管理和一体化管理。这方面相关成果统计见表3。

表3 经营管理理念现代化创新成果统计表

2.经营战略的现代化。我国企业经营战略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1)战略意识增强。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2003年组织的对1270家企业的调查,有62.82%的企业制定了经营战略,其中有68.72%的企业能够根据经营环境和执行情况的变化调整战略。(2)战略视野的国际化。例如上海实业集团投资涉及九大海外地区,其中俄罗斯波罗的海明珠项目总投资13亿美元,是集团在欧洲最大的开发项目。德国埃扬经济分析公司日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已有包括华为、海尔、联想、中远等在内的700多家中国企业在德国落户,投资总额近1亿欧元。(3)战略目标的卓越化。提出实现持续经营,“办百年老店”,创国际一流、国内一流的目标。例如大庆提出“建百年油田”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具体规划。(4)竞争战略普遍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采用差异化战略,注意风险和危机管理。(5)发展战略更加重视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等。相关成果统计见表4。

表4 经营战略现代化成果统计

3.企业制度与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我国企业制度与管理体制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1)通过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公司治理,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与盈余管理。(2)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实施组织变革,实行主辅分离,开展流程再造与企业再造,实现组织扁平化。(3)加强与改善集团公司管理,完善责任制,加强团队管理等。相关成果统计见表5。

表5 企业制度与管理体制现代化成果统计

4.财务管理现代化。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1)通过资本运作加快企业发展。(2)开展国际融资,加强投资管理和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用效率。(3)加强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改善集团公司财务,开展内部审计,控制财务风险等。相关成果统计如表6所示。

表6 财务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统计

5.运营管理的现代化。我国企业运营管理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1)加强资源整合、统一调度与协调运作,完善目标管理,发挥系统优势。(2)实施集约经营,建立敏捷管理与快速响应系统,推广准时生产与精益生产,开展对标管理与持续改进,加强质量管理,推行六西格玛管理。(3)改善运营效率与可靠性,开展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加强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相关成果统计如表7所示。统计表明,我国企业在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方面下的功夫比较大,成果也比较多。

表7 运营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统计

6.市场营销的现代化。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市场开拓,渠道管理,信用管理,服务营销,促销策略,整合营销,连锁与特许经营等方面,其中服务营销成果突出。相关成果统计如表8所示。

表8 市场营销创新成果统计

7.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1)推动三项制度改革,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2)从战略高度,重视人才开发与管理,开展知识员工管理、员工培训、职业生涯管理、员工关系管理。中国企业联合会2003年调查显示,在1270家样本企业中,42.21%的企业制定了人力资源规划并与经营战略相结合,68.33%的企业在员工培训和再教育方面设有专门机构和制定了正式计划。(3)采用科学管理方法,如职务评价、绩效考核、薪酬设计等,调动员工积极性。相关成果统计如表9所示。

表9 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统计

8.管理建模与信息化建设。我国企业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数学建模与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关成果统计见表10。2003年企业抽样调查表明,1270家样本企业中,已在财务管理方面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占48.67%,库存管理应用的占28.67%,其余应用低于20%。

表10 管理建模与信息化成果统计

(二)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加快

现以质量管理若干标志性行为为例,说明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明显加速的趋势。

我国企业以北京内燃机总厂为代表,1978年从日本引进全面质量管理,1985年在全国得到普遍推广,在“七五”计划期间,全国8200个大中型企业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从时间上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大约15-20年。

我国1988年正式发布等效采用ISO9000系列标准的国家标准,不少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企业随即自觉采用,1992年8月我国正式成立统一的认证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我国质量体系注册和产品认证工作,ISO 9000推广速度加快。从推行国际质量标准的角度看,我国企业的落后时间已经缩短到5~8年。

1986年摩托罗拉公司首创6σ(六西格码)管理,到1999年,《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中已经有40家公司实施了6σ管理。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不久就传到中国。在2001~2003年期间,中兴通讯、春兰集团、格兰仕、西安飞机集团等创造了成功的6σ管理经验,我国先进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水平在这方面的差距已经缩短到5年左右。

(三)企业管理现代化效果显著

据荣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二、三等奖企业的不完全统计,2001年73项成果创造效益116亿元,2002年83项成果创造效益225亿元,2003年124项创造效益691亿元,显示出逐年提高的趋势。在质量管理现代化方面,近年来我国每年新注册QC小组1万个左右,截至2005年底,QC小组总数达到136万个,当年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75亿元。

三、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差距

(一)总体水平差距显著

尽管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1.管理现代化时滞明显。我国许多企业正在完成发达国家在二战以前或20世纪60~70年代完成的现代化管理任务。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职务分析在美国已经应用半个多世纪。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1939年就出版《职业名称录》,到80年代已经出版到第四版,该文件对数千种职业一一列出了四个主要特征:任务的复杂性;职业的培训要求;体现职业特点的兴趣、才能与气质;身体要求和工作条件。1941年本奇在总结企业经验基础上发表《工作评价与成绩评定》,职务分析技术基本成熟。而这种管理技术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在大中型企业推广开来。在人员招聘和培训中,美国军方二战后就开始采用评价中心技术遴选海外工作人员,1956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在工业界首先使用,以后标准石油、福特汽车、柯达公司等相继采用。由于成效显著,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有2000多家评价中心,我国推广应用此项技术历史不过10年左右。

2.整体管理水平还比较低。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层次总体讲还比较低,某些经营管理难点尚无突破性进展,例如国际融资、跨国经营、虚拟经营、精益生产、经营者股权激励、企业信用管理、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等。这些方面申报和通过评审的成果不太多,媒体报道的问题却不少。以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应用为例,ERP是以市场为导向,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人、财、物、信息等)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使企业充分发挥潜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管理系统。根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的统计,一个成功的ERP系统一般可以使企业库存下降30%—50%,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停工待料减少60%,制造成本降低12%。然而,ERP在我国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有关报道称,我国企业全面实施ERP成功的仅占10%~20%,局部实施成功的占30%~40%,失败率高达50%。

3.尚未形成有世界影响的具有特色的管理创新成果。在企业管理现代化方面我国与日本有明显差距。日本企业上世纪50~60年代在学习美国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有重大发展,创造了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等现代化管理模式,一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目前还基本处于借鉴、跟踪国外先进经验的阶段,尚无重大创新。尽管海尔创造了一度引起某些跨国公司注意的“内部价值链”模式,但是在国内外没有得到普遍推广。

(二)管理现代化发展不平衡

1.地区和行业差距明显。从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地区分布看,差距比较明显。以2003~2005年(第十至第十二届)各地申报国家级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为例,31个省市自治区共申报536项,其中上海、北京、山东、广东、河北、四川6省市共申报245项,占45.7%,而排名靠后的6省市只申报了10项,不到2%,排名靠后的12省市共申报56项,仅仅占10.4%,它们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另外东北三省申报成果也比较少,总计才41项,少于上海、北京和山东(参见表11)。

表11 管理现代化成果地区分布统计

从行业分布看,根据第一至十二届685项获奖成果统计,在20多个行业内,机械、冶金、交通、石油及石油化工行业等4个行业企业管理基础相对较好,申报管理现代化成果336项,比例接近50%(参见表12)。

表12 前十一届管理现代创新获奖成果行业统计

2.不同企业类型差距明显。国家级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90%以上是大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管理现代化步伐比较慢。例如,一方面有河南义马、新汶矿业、燕京啤酒、草原兴发、杭州钢铁、天冠集团等一批企业创造了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循环经济的佳绩;另一方面我国许多企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淡薄,还在继续滥用资源、破坏环境。

(三)时尚化、形式化、商业化倾向明显

我国企业在管理现代化方面存在某些跟风现象,中央一发号召,马上就有一批经验出笼。例如,这几年中央提出创建和谐社会,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要遵守企业伦理、发展循环经济,申报的相关成果立刻大增,这与人们对企业管理的实际感受有明显出入。

再例如贯彻ISO9000标准,本意是从战略上、程序上、制度上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结果许多企业将通过国际质量认证当作主要目的,甚至弄虚作假,花钱买证书。据2004年《中国企业发展报告》称我国已经有66.3%的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我国企业产品质量的状况至今难以令人满意。

四、加快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对策

为加快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宜采取以下措施:

1.坚持开放,深化改革。坚持开放,有利于全面而迅速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通过深化改革,去除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对下属企业的保护伞,并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以便形成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强劲动力。

2.提高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现代化,人才是关键。应当改革国有企业人事制度,通过市场机制选拔聘用优秀职业经理人充实企业领导班子。积极实施国家人事部“653”知识更新工程,全面提高各类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以便正确理解、积极采用、有效实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思想和方法。

3.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在我国国情下,政府和行业协会在推进管理现代化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应当继续搞好各级企业联合会评选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活动,发挥其总结经验、表彰先进、示范推广、宣传推动的作用。政府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指导和支持,建立管理现代化专项基金,大力普及和推广现代化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形成官、商、学合作机制,发挥政府、大学、企业各自优势,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开展现代化管理咨询和交流活动。

标签:;  ;  ;  ;  ;  

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研究_管理现代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