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其权力实现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其权力实现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其力量的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力量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09)04-0019-0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的升华。这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起点在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它具有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逻辑力量,其逻辑归宿集中体现为坚持人民主体性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追求真善美有机统一的理想归宿和不断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实践归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这样一种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之真、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伦理性之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和谐性之美。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逻辑结构的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结构表现为一个完整丰富的价值认同体系,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性和逻辑严密性。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结构,必须从一致性、相容性、简单性、系统性等方面来给以论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结构由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基本框架,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整体,既分工明确又相互融通、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打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筑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1]有的学者从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四个方面进行定位。有的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理性之一是逻辑上的内在一致,包括相互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转化关系,其逻辑关系的存在状态以及这种关系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也不能忽视其他的三个方面,“应该统筹兼顾,‘魂’必须‘附体’。”[2]而这个“体”是四位一体的整体,其间客观存在着相互间的引力和张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为共同理想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提供了关于荣辱是非美丑善恶的价值判断基准和道德伦理底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判断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注入了时代主题和思想烙印,为弘扬社会荣辱观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实践途径”。[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源泉,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也是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导力量;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进一步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进而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得到进一步弘扬。”[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逻辑力量基于动态性的历史结构、包容性的逻辑结构、科学性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性行为方式的有机结合。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多层结构正是它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逻辑力量所在,然而,要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做到对当代社会思潮的引领,就必须根据这一内在的复杂逻辑结构进行多层次的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历史结构,也是一个不断积累和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一个多层面结构。这个多层面的逻辑结构犹如多层面的同心圆,最中心最核心的层面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而正是这个最核心的层面决定了这个价值。[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一个稳固的逻辑结构。其稳固性取决于它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和外部兼容性,“是科学性与人民性、主导性和包容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的价值体系”,[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制度性质、目标任务、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确保自己核心地位的同时也需要和能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7]但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决不是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更不允许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8]这也同时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前提,其中,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共同构成了它的目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文化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南,为形成和激励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和兴旺发展提供了坚固的思想纽带。完全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全民族的铸魂工程。”[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逻辑结构的基本框架也正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四大支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用来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心骨”。[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是“一面旗帜,一把火炬,是引领、激励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并且,这个共同理想“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8]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团结、凝聚和支撑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正所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深深融注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深融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11]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风尚的引领力和以德化人的道德力是其他力量所不能替代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逻辑结构的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逻辑结构的严密性”,能够经受基于以下四大特征的逻辑论证。“演绎前提和演绎推论构成了科学理论逻辑结构的骨架。要获取逻辑结构严密的理论体系需满足以下要求,一、理论内部的一致性;二、理论外部的相容性;三、理论的逻辑简单性;四、理论总体的系统性、统一性。”[12](p.414)据此分析框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之间具有逻辑一贯性,从顶层到低层——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再到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可推导性并排除逻辑矛盾;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基本内容与其他背景理论的一致性,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相容相通性并排除逻辑矛盾;其基本框架简明扼要,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能够集中简约地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体的系统性、统一性,是上面三个指标被满足的逻辑必然,体系建构经得住演绎推理和社会实践对其系统性的考量。

内部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部的一致性,表现为四个基本内容总的指向和本质的一致性,四个基本内容具有层次性,各个层次具有逻辑连贯性和可推导性,四个内容相互之间不构成逻辑矛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具有层次性和逻辑连贯性。正如李长春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就是把握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树立和弘扬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四者之间从高到低的层次性是明显的。有学者从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四个方面进行定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信仰,属于最高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属于第二层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处于第三层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规范,处于基础层次。[13]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灵魂——无论从内容的广泛性及深刻性,还是从理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抑或从对其他内容的导出与统摄性——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层次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对于共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必然在理论上源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们也必然在诉求共同理想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和凝炼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是历史上中华民族追求共同理想的精神凝结和逻辑必然,又是现时及将来中华民族实现更高层次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践行共同理想的历史必然;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追求和实现共同理想的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一致性所具有的逻辑力量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真理伟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巨大引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不竭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力量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

外部相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外部的相容性,主要是指这个体系本身与现有的其他背景理论和社会多样价值的一致性。就当下的情况而言,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外,与之相关并同属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范畴的,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包容统摄下的科学发展观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背景理论,还有社会多样、多变的价值和文化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与这些背景理论及价值取向相容相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相容相通的,不存在逻辑矛盾。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同样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诉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是发展的目的性、价值性和技术性、艺术性的统一。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提炼核心价值目标及建构层级价值目标时,必须全面呼应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诸多元素和要求;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建构及其实践转化也有效回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呼唤。

不仅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部相容性还体现在它能够引领社会思潮,对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潮、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具有批判力、克制力和消解力。

逻辑简单性。如前所述,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逻辑元素的基本内容数量要少且要高度抽象和概括,要能够集中简约地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从价值诉求的意义上考察,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是“全人类的解放”,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是某个单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价值目标的“孤军深入”,它必然是一个集阶段性、层级性、方面性所构成的整体性的“核心价值目标群”的实现过程;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必须也必然具有抽象概括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显而易见。暂且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理想各有具体内容、各有具体政策措施、各有核心价值诉求,单就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而言,也是内涵丰富、立意广泛的。它至少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建设的美好愿景,至少包含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各个方面的价值诉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是不容置疑的。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样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民族成员广泛认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是时代精神的精神资源。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是在特定时空境遇中体现特定民族特点、反映特定社会进步、引领特定时代发展的为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容丰富、相生相融,其产生或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其理论阐述或表现本身更具有抽象概括的品质。

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样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与耻辱所持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它不仅体现了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而且体现了一种特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动力、导向和调节作用。[14]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人们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维护稳定和谐社会秩序的道德基础。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简单性是可以通过四个基本内容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内涵的抽象概括性和外延的丰富广泛性得到有效论证的。

总体的系统性和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内容的内部一致性和外部相容性,使得这个体系的内容本身不与其自身的经验推论相矛盾,也不会与其他相关背景理论相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所诉求的总体性价值目标与各个基本内容所导出的具有层次性、差异性的具体价值目标是一致的,与其他相关背景理论所体现或导出的带有总体倾向性的价值目标也是相生相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诉求的总体性价值目标对内统摄着层次性、差异性的具体价值目标,对外引领和制约着相似、相近甚至相冲突的价值目标,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总体统一性的逻辑结构的确证,又是其具有总体统一性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内容的逻辑简单性,使得这个体系能够从概括简约、内容深刻的基本原理、基本诉求、基本精神、基本规范出发,通过演绎推理和实践建构,展现了严格的逻辑系统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逻辑结构力量的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必须转化为社会实践能够演示,大众能够体验,与人民群众的价值理想、价值目标、价值实践相和谐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其逻辑力量才能够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实际力量。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中必须注重逻辑建构,需要正确处理若干相互关系,不断实现科学理性、理想引领、精神追求和道德境界的统一,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在建构总体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而言,庞大的体系难免令人生畏,而核心价值观则容易深入人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有利于大众缩短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比如,当代军人价值观简约的概括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军人中的大众化,通过这种大众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军队具有主导性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再如“实事求是”的深入人心,经过毛泽东、邓小平等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提倡,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成功地实现了由哲学语言、理论语言成为大众语言和生活语言的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

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一元与社会文化的多样之间的关系。当代中国,必须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多样的社会文化中吸收有益的东西,通过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以批判和借鉴的方式适当消费人类文明成果去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实际上,中华民族文化自身也是多样的内涵结构,呈现出不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构成的多样色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与各民族文化长期对话融合所形成的主旋律、主色调。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理论的内在一致性不断发展,与多样社会文化的兼容性也在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实际上遵循着一个鲜明的逻辑路线,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揭示了理论创新的核心价值,也体现了科学理论体系发展的逻辑必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蕴涵着这样一种价值体系的建构逻辑,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与中国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一致性和外部兼容性,才能进一步增强科学理论的逻辑力量和实践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只有远接共产主义理想、近连人民群众的个人理想,才能实现恩格斯所说的把“理想的意图”变成“理想的力量”;只要民族精神时代化与时代精神民族化成为民族自觉,只要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内化为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能够持续发出真理的光芒,呈现理想的彩虹,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进步注入精神核能、为人的发展提供伦理滋润。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逻辑,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指导,保证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向的准确性;重在实践铸造,增强群众性民族品格升华的实在性;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和熏陶的有效性;完善规范约束,促进接受制度约束和道德滋润、践行文明行为准则的自觉性。必须研究如何实现“顶端优势”与“根端优势”的有机结合,实现党中央的理论创新及其创新成果的大众化与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注重对基层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的相辅相成。必须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领域客观存在的矛盾,即一元与多样的矛盾、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与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与社会文化需求的群众性之间的矛盾等,寻求解决对策,通过理论点化、制度固化、精神激化、道德教化和实践转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标签:;  ;  ;  ;  ;  ;  ;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其权力实现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