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仓门小学
【摘要】
提问是师生课中讲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也是“有效讲学的核心”。课中提问若精确得当就可调动求学者的兴趣和调整其注意力、还可燃点他们思想的火花和引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高效地提升课中讲学质量。然而在我们的讲学中,低效或无效提问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更甚者是失误提问。 本文就如何施展有效提问从四个方面(一、提问内容的设计应扣材、激趣、导学;二、提问时机的把握应课前构思;三、提问适度的定位应顺应学情;四、提问对象的主体作用应充分展现。)展开阐述。
【关键词】
数学 课堂 有效 提问
【正 文】
问题是学的起源,是引领求学者思考和探讨的指挥棒。它又是老师跟学习者互动的纽带,是老师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如果教师处理课堂提问恰到好处,阐述富有童趣、赋予激情和身体语言,就可以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课里,老师如何巧设问题令提问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是值得教学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课题。课堂提问有何技巧?课堂提问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在二十几年的教学教研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我就如何进行有效提问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提问内容的设计应扣材、激趣、导学。
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得精心推敲、细致构思设计提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提这样的问题是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能否为完成本课内容和达到本课目标服务。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时,我根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反复推敲:“设计此问学生能解决什么 能否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能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能否引导他们认识、理解和获取新知 ”对此教师必须心中有数。课上,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谁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什么平面图形?怎样转化成长方形?待学生回答后,继而紧扣本课的教学目的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圆能剪拼成什么图形?让学生思考、猜想、回答。再鼓励他们尝试动动手把它(有的8等分、有的16等分、有的32等分)进行剪一剪、拼一拼。继续逼近本课教学目标启发他们思考,圆被平分的块数更多,拼接成的图形更加近似什么形状?学生观察 后知道接近平行四边形,这时再紧扣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问:谁先想到在所拼接成的平行四边形中,其底及高跟圆的什么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谁就先闯关成功,谁就可以领到圆面积公式这条金钥匙打开圆面积应用的宝藏。仔细想想,这是探究的最后一关了,看谁最先闯过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都给调动起来了,接二连三地发现所拼接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圆周率乘半径),其高相当于圆的半径。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从而得出圆的面积是圆周率乘半径乘半径。这样,把课本的情境图设计成富有童趣的提问,借着提问启发引领,借助学习者的亲历操作,既可以让学习者掌握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又可以使他们培养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二、提问时机的把握应课前构思。
精确地把控好提问时机是关键。有经验的老师都发现准确地把控好课堂时机进行提问,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有课后反思习惯的教师,就不难发现课堂提问时机往往产生于以下情境:第一种情境是需要调节教学氛围,激励学习者踊跃参与的时候;第二种情境是学习者对讲学知识点有思考有见解,意欲表达的时候;第三种情境是学生对新知出现疑惑需要教师启发引导的时候;第四种情境是促使学习者自行评定巩固新知的时候。例如,备《圆的认识(一)》第二课时,就教材第3页“试一试”我这样设计问题: 你知道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吗?(这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疑惑需要教师启发引导的时候设计的提问。)你见过用正方形或椭圆作车轮的车吗?坐在这样的车上,你好受吗?这样的车行驶快吗?(这是需要调动课堂气氛激励学习者积极参与的时候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接着课件播放分别用圆、正方形、椭圆作车轮的车行驶的动画。然后提问,现在,谁明白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意欲表达的时候设计的提问。)在本堂课结束时问,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的时候设计的提问。)这样联系学生实际,把课本的知识设计成这样富有奇趣的提问,扣人心弦,立即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提高课堂气氛。这表明:老师如能精确把控好上述的几种提问时机,定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前得构思好该什么时候问,问什么。
三、提问适度的定位应顺应学情。
在设计数学问题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控问题要适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所谓适度,就是:问题的多或少、问题的宽或窄以及问题的难或易要适度。
(一)问题的多少要适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数学教学中,所提的问题力求做到少而精。“少”就是可不问的问题别问,如“你说是吗?”“对吗?”。“精”是指提问精要,能紧扣本课重、难点,可启发参与者思考,可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能有利于提升思想方法。如,教学《圆柱体积计算》,先组织学生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接着问1:你知道圆柱体积与什么有关吗?怎样算?有学生会想到:跟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样,底面积×高。教师继续追问2:你们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吗?教师取出教具、学具,出示材料:若干个一圆硬币,圆柱的割拼学具,每个小组长根据自己小组能力任选一组材料去操作验证。在学生实践验证前,教师提出要求,一边动手实践一边动脑筋想(问3):圆柱与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有联系?问题4:有什么联系?问题5: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接着各小组开展操作验证。有的经过叠拼,有的经过拼接,各组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在这个案例中,老师的第一个问(你知道圆柱体积跟什么有关吗?怎样算?)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吗?)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第三、四个问题(圆柱与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有联系?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五个问题(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推理。像这样精要的提问,既调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又给了他们较大的思考空间,还启发他们想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问题的展开要适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适当的开放度,这样有助于学习者开启思维大门踊跃参与探究学习。若展开得太宽,学生会无从落手,浪费大量教学时间,降低课堂效率。如,教学六年级上册41页《合格率》,若教师问:同学们,请认真观察,你会算什么?教师意图是想让学生发现可求合格率。但由于问题展开得太宽,方向不明确,学生会不知所指,若问:“怎样分别求甲牌、乙牌的合格率?”这样问学生就明晰思考的方向性,效率就不会降低了。当然,问题的展开也不可过窄,问得过窄会令学习者错失思维的空间,阻碍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总之,问题的展开要适度,使得学习者明晰思考的方向、以及有助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问题的难易要适度。
问题的难易要适度就是问题的广度、难度要合适。若所提问题过大、过难,学生就会无从着手,若所提问题过小、过易,学生就不用思考也可以回答,这说明所提问题过大、过难或过小、过易都会失去探究的价值。难度的大小要从学生和教材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考虑学生的探究能力。二是要考虑教材的难度。碰到教材的难度大、学习者探究问题有困惑时,老师应给予引导。在设计问题时,注意把较难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具有启发性的小问题,使得学生探究的难度大大降低。如,在探究《圆的面积(一)》时,如果直接问“圆能变换成哪种已学的平面图形呢?”这样问就会把学生难住了。这时可以采用分层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也就是把较难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具有启发性的小问题,即这样问:沿着圆的直(或半)径把圆等分8块(16块、甚至32块)后,可以拼接成近似的什么平面图形呢?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想一想、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接着追问“如果平分的块数越多,就更像什么平面图形?”再让学生想一想、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像这样把较难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具有启发性的小问题,让所提问题的难度能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又高于该水平,也就是尽量把难题分化设计为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问题。
四、提问对象的主体作用应充分展现。
(一)提问对象力求全面且学困者优先。
课堂提问如能面向全体,老师就可以及时摸清学习者整体的知识水平,还可以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兴趣。如果只让优等生包场,忽视学困者,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这些学困者听课注意力下降,甚至违反课堂纪律,影响老师讲课、干扰同学听课。所以老师在提问的时候既要面向全体又要优先学困者。那么,如何优先学困者呢?可以这样实施:第一,设问要注意分层和梯度,让学困者也能追随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和探究。第二,营造时机让学困者回答或演示,让他们也有展现自己的平台。第三,激励学困者积极发言,回答对了即时肯定,回答错了也给以鼓励。在这样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能巧用提问所得的反馈信息,即时因势利导,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要保护且倾听答问者
教师的反馈会鼓励或阻碍学生的参与。如,当学生的回答是不对的或者是离题万丈时,教师都不应急于打断学生的回答、避免打击他的自信心进而对参与学习活动失去兴趣。这时,如果教师能理解、鼓励他,这些发言者就会继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要时,紧跟着追问、补充和赏识他的回答,让他发言的自信心不断加强。教师的下述行为会妨碍学生的参与,如:第一种是学生的发言还没有讲完就被老师打断而让他人补充、或是只得听老师指点、又或是老师直接讲答案。 第二种是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教师这么做,会使发言者大受打击而不再投入课堂活动。所以教师要注意保护发言者,做到耐心聆听,保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当发言者答得不对时要对他给予知识上的指引和情感上的鼓励,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他积极参与,还能够地把他的回答转成有用的资源,令课堂提问获得更好的效果。
简而言之,有效提问是提升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和重要手段。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既要备本课内容又要备学习者,还需深入细致地考虑本课内容的难度以及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等特点,再作问题设计。教师在授课时所提的问题应贯穿着启发性思维,以便学生接受由简到繁,由困惑到释疑的培训。而且,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还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譬如,语言要形象具体、精准生动、清晰简练,知觉要受到启发和激励。这样的课堂提问才恰当,令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达到提高的课堂教学质量目的。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人民教育》(2014.17)《与一个数学教师如影随形的问题》中国教育报刊社
3、《广东教育》(2015.7)《从一侧教学案例谈数学课堂教学》广东教育杂志社
4、《新课程学习(下)》2011(10)《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苏永芳
5、《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上册(2016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6、《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下册(2015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论文作者:欧阳彩菲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10月总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学习者论文; 课堂论文; 老师论文; 圆柱论文; 启发论文; 《成长读本》2018年10月总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