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校企合作路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自主创新能力论文,校企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内容是技术创新,即通过研发获取原发性的技术发明、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集成,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以及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技术进步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亦加剧了技术应用企业的市场竞争,竞争的压力又迫使企业必须不断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更新的技术壮大自己的实力。
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承担着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职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提升商业价值的根本举措,亦是突破“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瓶颈的关键所在。
自主创新在过程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创新,二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技术创新则是着重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于人类技术,强调成果的应用性,它往往以企业为主体。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就在于两个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就是说,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用知识创新成果解决其技术创新的难题,主动将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
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一)企业亟待增强自主创新意识
自主创新能力之提升是一个动态过程。计划经济时期技术创新目标主要是提高效率和提高产量;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技术创新的目标主要是在保证基本质量前提下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经营产值。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经济竞争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产品的个性化、专营化,企业以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来引领市场,并控制市场。我国许多企业的经营者还在吃人口的红利,还在以牺牲环境和资源换取繁荣,贪图技术引进具有投资较少、见效较快、风险较小等优势而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疲于奔命跟着市场去寻找潜在客户,导致企业难以把握住市场趋势以及政策走向,从而难以做出更为科学的发展规划。
(二)企业亟待补充自主创新人才
我国科技活动从业人员约有500万人,其中30%为专业科技人员,这些科技人员大多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国家“973计划”中,由企业主持的项目不足总量的8%。近年来情况有所改观,但即使是以企业为实施主体的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也仅占12%左右。企业科技人员的短缺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最直接原因,而称职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高层次研发队伍的匮乏,导致企业无法在相应的规模上把足够的专业技术人才组织起来进行研究与开发。企业急需大批自主创新人才而现有的人才资源条件又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三)企业亟待投入自主创新经费
国外企业界推动技术进步的基本情况是,就是研发费用达到本企业销售收入的5%,这样的比重能够保证企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如果只占2%,则仅仅能够维持企业的基本销售:如果不足1%,那就难以维持企业的生存。可见,研发投入之严重不足,将直接阻碍企业实施技术改进与技术创新。目前,我国除了央企和大的上市公司外,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专门的技术研发经费预算。这既有企业自身创新意识以及战略规划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因为企业资本的社会化程度比较低,融资难度大等现实问题。大量企业由于资金的缺乏而难以实施技术创新,总体技术能力也比较低而又没有专项的创新基金,企业显然无法应对技术创新成本高以及回收期长等各类风险。
二、高校企业合作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捷径
(一)高校企业合作是充实企业人才的重要路径
相对于科研院所和工商企业,中国的高等院校拥有十分丰富的智力资源以及知识财富,具有强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实施校企合作,能够让企业更好地运用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以及研发条件,切实解决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问题,从而妥善解决企业人才匮乏问题,进而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知识与人才支持。与此同时,企业也可借用校企合作平台,选送优秀的技术人才到高校开展培养,强化人才交流和培训,进而提升技术人才的理论水平以及基础研究能力,培养企业自身的研发人员队伍,健全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储蓄动能。
(二)高校企业合作是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必要形式
高校具有科学技术资源,科研成果十分丰富,然而,由于科研成果与现实市场之需求以及产业化资源的脱节,导致一些先进的科研成果无法有效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近年来,为了促进技术转移,支持科技成果能够快速地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政府出台了很多专项资金扶持政策,高校已经加大了和企业界相互合作的力度。企业要抓住机遇,运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在企业与大学间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大学科研部门与生产部门能够在功能和资源优势上进行结合,使科技直接和生产实现结合,进而加快科技成果的切实转化,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高校企业合作是缓解企业研发设备匮乏的必要手段
科技研发是高等院校的两大项重要职能之一。在科技创新投入上,高校沉淀了大量研发设备而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政府所投入的科研经费注重于支持大学以及科研院所,大学在科研设备领域的投入已成为一种实力与研究层次的重要标志,各所高校也普遍予以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地加大投入,立足于校企合作,能够充分地运用大学资源,提高大型科研设备的共享程度以及利用率。可以通过联合设置企业技术中心或者联合设置研究机构,提升设备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上的共享。高校也可设置为企业提供各类技术、各类信息服务的技术促进中心等服务类机构。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政府以及高校的共识。这为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促使企业成为自主技术开发之主体奠定了合作基础。
三、强化高校企业合作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转变企业传统的外延发展理念
以就业为重心的劳动密集型政府导向发展模式导致企业盲目扩大规模和命系贴牌生产的外延发展行为。长此以往,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核心技术优势,结果是产品产值大,经济效益低,员工劳动强度大,工资福利收入低。由于历史原因,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基础,为了弥补这一关键性短板,企业首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外延型发展理念,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在新的理念指导下,积极主动寻求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或者增加投入,成为科技研发的合作主体,或者提出委托需要,将带有产业化方向的项目交由高校研发,以获取原发性成果。借助于外力加快技术上的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提升校企合作的成功率以及经济效益,提升创新能力与水平,这已经实践检验,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二)提升企业的生产实践能力
高等院校为了向大学生们更加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技能,在高校专业课讲授之前,最好是能够联系到有关企业,实现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让大学生们进行参观或者实习,如此更加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上的全面转化,而且也更加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校企之间的结合。比如,高校教师在讲授一些专业课的内容时,可以先让大学生到企业的车间去参观有关设备运行,凭借一定的经验再去认真学习课堂上的理论,将纯理论性内容运用具体化的事例进行描述与讲解,从而实实在在地发挥出理论指导实践的特性。如果高等院校依然如同以前一样,教学的内容依然是以教材为主体,闭门造车的发展思路,始终会和企业之发展脱轨,如此一来,也就失去了高等教育之意义。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把握好企业未来技术发展之趋势,通过持续不断地调整,让高等院校的教育能够真正地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作用。
(三)创新企业高校合作的方法
企业的技术进步往往会引导学校的教育改革。鉴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与新工艺、新设备可谓是层出不穷,因此,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应当及时更新,施教的方法也要进行相应的改进,通过教学及时地推广各类新技术与新经验,明确其教学的发展方向。比如,通过拓展和延伸,可以将企业之中的最新设备、最新工艺以及最新的方法补充到专业课的教材内容之中,以实现纲举目张之成效。在教学实践之中,应当更加积极地钻研教学方法,结合合作企业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性和有措施地实施教改,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方法。要遵循从实践发展到理论,又进入实践予以检验的技术进步的规律,遵循教与学之间的客观规律,探索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方式方法。通过校企优势互补,调动起大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其学习兴趣,鼓励大学生们参与企业创新,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训基地得以检验,让实践经验得以升华。
(四)实现企业与高校知识的有机结合
校企合作方便了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和调研,深入实践现场,更进一步是参与企业的创新团队,通过了解企业的具体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从而引导知识交流。学校在与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面向学生开展技能培养以及从业意识培养,实现教学和企业知识的良好沟通。除自然科学外,高校和企业可共设信息研究机构,随时掌握企业一线的先进技术理念以及管理动向,确保高等院校教育和目前的企业实际知识需求不脱离生产轨迹,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之后的稳定性,真正地实现高校与企业的知识对接以及人才的长期合作。
(五)充分利用技术转移的公共服务平台
高等院校科技研发系统是国家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能够在不投资或少投资的前提下,利用高校的技术力量和信息系统实现技术创新,同时打造企业自己规范化的技术研发机构。利用公共资源打造平台硬件,利用机制和制度建设完成平台的软件支持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从而极大地提升产学研项目的研发成功率以及成果的转化率。
(六)调动企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充分调动企业技术研发人员投身产学研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企业应当完善相关激励机制。为企业科技工作者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对于在产学研项目开发中的有关人员,予以政策倾斜;涉及政治进步以及薪酬待遇,要给予研发人员优先照顾;在人才的继续教育上,要坚持安排年轻有为的中、青年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专业科学研究机构学习深造,有条件的还可安排去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和考察。还应当积极组织科研人员参与到大型展会中实施技术交流等。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出企业科研人员投身于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的工作热情,从而确保企业产学研工作的顺利实施。
(七)完善企业人才的柔性流动机制
受中国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较高层次的研发人员往往缺乏在一线企业的工作热情。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要支持企业培养与吸引科技型人才,并且允许高等学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到企业中兼职从事技术开发工作,为企业提供更为坚强的智力支持以及人才保障。校企合作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以及研发能力,而且还能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教学水平,双方相得益彰。有鉴于此,企业完全可以采用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新型人才柔性流动策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聘请高等学校中科研开发实力较强的教师到企业担任技术顾问,或者实施技术指导,直接地参与到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之中,从而对企业的各项自主创新活动特别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等活动开展全面指导,或者是利用高校师资的经验与智慧对企业目前的技术成果实施联合创新,通过技术集成和技术成果产品化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八)创新型人才的战略储备
高素质人才是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与科技开发战略最为重要的资源。企业应当切实树立更加长远的发展目标,突破只注重于短期经济效益,却缺乏长远大局观理念的局限,与高校缔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长期依托高等院校,针对企业的人才培训,形成规范的办学形式、系统的理论教学手段、稳定的教师队伍,保证企业在职职工不间断的知识更新培训,从而提升企业职工队伍的技术素质与研发实力。在校企合作过程,企业应当选派技术骨干,全过程地参与项目管理、实训指导等相关工作,让校企双方通过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从而为企业持续培养兼具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战略储备保障。
四、结束语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校企可持续发展双赢局面的基本要求。高校与企业双方的共同发展,知识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密切结合,能够促进高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实现高校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的零距离对接;实现高校教学课题和企业生产问题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大量的事实证明,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趋势致使与工商企业的合作难度加大;国外引进人才不但成本太高,且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弊端;唯有开展校企合作,才能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快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具备一定的实力后成为高校的实践基地又能够促进高校研发、教学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