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反思些什么——刘海洋伤熊事件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些什么论文,事件论文,刘海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一经媒体报道,舆论哗然。就在人们纷纷对此议论和谴责的时候,媒体又接连披露,全国许多城市都曾发生过类似事件,如青岛、杭州动物园的动物被人毒杀,漠河动物园的熊被人恶意刺伤前爪,兰州广场放养的鸽子遭人拔毛、折翅……恶意伤害动物的事件不胜枚举。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驱使这些人做出这样残忍的事情?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事件继续发生?笔者认为,不能仅从道德、法律方面谴责和惩治这些人的恶行,还应该从教育方面寻找深层次的原因,从根本上消除发生类似恶性事件的可能。
一、思品教育应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觉的道德、法律意识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觉的道德、法律意识应该从娃娃抓起。儿童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人格品德的最佳时期。如果童年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不仅以后矫正非常困难,还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潜在危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148名杰出青年和115名死刑犯的童年生活及教育状况做过分析,发现他们最大的差异就在行为习惯和人格品德的养成方面。
应该说,我国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思想品德课。问题是,多数学校只是把它当作一门考试的课程来向学生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思想品德“知识”,死记硬背课本条文,以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而没有把这些思品课的要求内化到自己的意识中去,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造成了青少年“知”和“行”的分离。比如刘海洋,他是一个高智商的大学生,对于学校传授给他的道德、法律“知识”不会记不住。但他明明知道伤害公园的动物要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这从他事后想偷偷地溜走和为自己的辩解可以看出),却仍然忍不住要验证一下“狗熊的嗅觉到底灵不灵”的冲动,从而做出了蠢事。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在法律、道德方面“知”和“行”的分离是多么严重。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切实改变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教给学生法律、道德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也就是说应该让他们形成自觉的法律、道德意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自觉地按照这些法律和道德规范去严格要求自己,并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否养成,是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应以自己良好的行为和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润物无声,真正做到为育人而教书。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关心青少年的心理需要
当前,我们的学校、家庭没有很好地重视儿童少年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培养,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的看法还相当普遍。为了取得好成绩,广大儿童少年从小学开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激烈的学习竞争中去。紧张而枯燥的学习生活,家长过分的宠爱和期望,老师的殷切督促,使他们感到巨大的压力和烦躁,很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从媒体的报道看,刘海洋是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也就是说是一个精神基本正常的人。但一个精神基本正常的人,为什么会做出在正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两次故意对动物园的动物施虐呢?从事后对刘海浑的询问来看,他的行为既缺乏明确的动机,又没有显而易见的指向性。对这种莫名其妙的“恶行”,我们只能解释为他在心理上存在着某种缺陷。考察刘海洋成长的历程可以看出,他童年时的家庭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刘海洋从小没见过父亲,母亲又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他。幼年的刘海洋缺少父母的感情爱抚和玩伴,只能关在家里玩积木和塑料拼板。他想把感情寄托在小鸡小鸟等小动物身上,却难以实现这个愿望。长期封闭孤寂的生活,养成了他过于内向的性格。母亲的严厉管教使刘海洋变成一个绝对服从师长的“乖”孩子,用功读书,不交朋友,很少涉猎课外读物,缺少人文素养。他惟一一次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是在高中毕业填报升学志愿时,但最后仍不得不以含泪屈从于母亲的决定而告终。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感情冷漠,缺少爱心,性情压抑,孤僻乖戾,会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们中有些人甚至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对父母或亲人施加暴力来释放心理上的压抑,也会把心中的郁闷和愤恨发泄到比自己更为弱小的人或动物身上。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儿童少年时期造成的心理缺陷,往往会影响他的一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一旦遇到压力或苦恼时,就会失去理智,以过激的手段来发泄心中的郁愤。许多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恶性事件,尽管肇事者已是成年人,但他们的心理问题,很多都可以从其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中找到答案。
据调查,当前我国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约有3000万,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心理呈亚健康、不健康的比例均在30%以上。在各种刑事案件中,因为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案件占第二位,仅次于因道德问题而导致的案件数量,而且近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江西省1999年前10个月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恶性事件,竟是1996年全年的3倍。个别中小学生自杀、自残或伤害别人的事情屡见报端,如杭州某高中生弑母,青岛某初中生因不满父亲的不当教育方法而自杀,青岛的另一个初中生因老师不认可他的解题方法而逃学出走……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病率正在接近发达国家,而且正在趋于低龄化。这一问题如不及时有效地解决,不但会给他们造成极大的终生危害,也会给社会的安定和家庭的幸福蒙上巨大的阴影。
值得欣慰的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已受到重视。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了专职教师,一些医院也设立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门诊。但是,这离要求还相差甚远。目前我国的儿童心理医生不足100人,而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比例,应有3万名这样的医生才能满足社会需要,所以,解决儿童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当务之急,是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多给他们自由活动的空间,并对教师和家长进行培训,让他们多掌握一些儿童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通过他们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减少和避免心理问题造成的恶性事件发生。
三、重视对儿童少年的爱心教育
爱心对于人的品格来说至关重要。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他是不会产生有意伤害别人和动物的念头的,更不会付诸行动,正所谓“恶行止于爱心”。一个人假如没有了爱心,那他什么残忍的事都可以做出来,即使有再严格的法律和强大的舆论,也难以约束他。而爱心养成的最佳时期在人的青少年时代。
儿童在幼年时期,常会以虐伤昆虫取乐,如果成年人不在此时加以制止引导,稍大一点,就会发展为虐杀小畜小禽的恶作剧,比如让它们互相恶斗撕咬,在它们身上浇上汽油引燃……这时成年人如再不加以制止引导,就会强化他们的这种残忍心理,形成野蛮冷酷的性格。等到成年以后,就很可能将这种恶行施加于大型的动物或人。例如青岛动物园放养的孔雀被人拔去美丽的尾翎,深圳有的食客要求酒店当面将活熊的前爪剁下,将活猴子的脑壳敲碎食脑……在现实生活中,成年人伤害动物的事例层出不穷,而许多有暴力行为者,在其童年时期都有过虐待小动物的经历。
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没有把爱心教育提到足够的高度予以重视。我们的大部分家长在孩子搞虐待动物的恶作剧时没有及时制止他们,以启迪他们的善良之心。在“应试教育”的干扰下,爱惜生命、尊重别人的爱心教育实际上并没有在学校教育里占多少分量。有些教育工作者只是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当成是一种职业,只要学生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他们就算完成任务了,平时很少在与学生相处中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并与学生进行爱的交流。更有个别的教师本身就缺乏爱心,平时对学生漠不关心,当学生有了错误和困难时,不是热情帮助学生,以爱心感化他们,而是严厉训斥,甚或嘲讽体罚学生。而有些影视、书报为了追求商业利润,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大肆渲染血腥恐怖的场面,全不顾这些东西会给青少年造成多坏的心理影响。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变得残忍冷酷。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培养起仁爱善良之心,那他在成年以后对人和动物施暴施虐也就不足为怪了。
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爱心教育,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而是指家长、教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心灵的感召;这里所说的爱的交流,是指家长、教师与孩子处在宽松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中平等的友爱交流。也就是说,家长和教师平时与孩子们相处中,要全身心地关爱孩子,关爱他人,通过自己的爱的付出,为儿童少年树立起爱的榜样,使他们时时刻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的熏陶,养成仁爱善良之心。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师和家长都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在本文即将完稿时,惊悉三州一初中生伙同两个同学勒死亲生母亲的恶性事件。这几个孩子面对被害人的挣扎和求救,没有丝毫怜悯恻隐之心,事后被害人的儿子竟然对公安人员说“遗憾的是没把我爸杀死”!闻后着实令人心情沉重。原来,被害人与其丈夫长期感情不和,平时没有给孩子应有的关爱,而当孩子有了过错时,则厉斥暴打。又是一起因缺乏爱心酿成的悲惨事件!
让我们来看看发生在大洋彼岸的事情。今年2月,美国丹佛市有两个少年把一只叫做威斯蒂的猫烧成重残。为此,丹佛市民不仅为这只猫捐款6.6万美元,成立“威斯蒂基金”,专门用以保护动物,还制定了《威斯蒂法》,把虐待动物定为“重罪”。美国人这样做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虐待动物的人,往往也会虐待人。倡导爱护动物,其实就是培养人的爱心。1991年,中国留美博士生卢刚枪杀了他的同胞同学和三位美国导师后自杀,其中有一位是卢刚所在学校的副校长安·柯莱瑞女士。柯莱瑞终生未婚,对中国留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在柯莱瑞的葬礼上,她的一位好友说:“假若今天是我们愤怒和仇恨的日子,安·柯莱瑞将是第一个责备我们的人。”她的三个兄弟则给卢刚的家人写信:“在此时比我们更感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失去爱子的)悲伤……安也会这样希望的。”前不久美国逮捕了一名杀死30多个儿童的心理变态的罪犯,但这些受害儿童的家长却联名写信,要求法院不要判处罪犯死刑。提倡仁爱和宽恕,相信爱心会感化对方,化解冤仇,这就是美国人的高明之处。否则的话,为一点小事就怀恨在心,怨怨相报,就会使人变得心胸狭窄,常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整个社会就会充满仇恨,不得安宁。美国人(至少是一部分美国人)的仁爱和宽恕行为,常令国人不解,也令国人汗颜。我们应该抛弃极左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偏见,很好地向美国人学习。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回答学生关于美国政府对校园枪杀案的对策的提问时,并没有过多地指责肇事的学生,而是说:“教育好一个人,就会给社会减少一个危险分子。”他的话很值得我们回味。
当然,提倡爱心和爱心教育,并不等于说无原则地宽恕。对于一些道德败坏的人的恶行,我们还是要予以谴责和法律制裁的。但在谴责和制裁的同时,我们仍要以仁爱和宽容之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幡然悔悟,重新做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慈善的爱心、健康的心理和自觉的道德法律意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而这些良好的素质需要家庭、学校从小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才能牢固地渗透到儿童少年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中去,在他们的一生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中慈善的爱心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仁慈的爱心,良好的心理素质,自觉的道德法律意识,这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其中哪一方面存在缺陷,都会产生不良后果,甚至酿成悲剧。因此,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密切配合,加强对儿童少年在这三个方面的养成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会健康全面地成长,伤熊事件才不会重演,我们的社会才会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