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先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中坝镇中学 733000;朱风梅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共和街小学 733000
期中考试刚刚结束,我便拿着学生成绩单认真地分析,想在周会课上总结考试情况时能有的放矢。忽然,一个学生的名字和成绩映入了我的眼帘——何燕(化名),语文86分,数学58分,英语65分,物理58分,化学55分……除了语文、英语两门课及格外,其余课目均不及格,她这是怎么了?
首先,我想到的是试卷成绩是不是阅错了。我立刻翻开试卷仔细核对,分毫不差。看着试卷上一个鲜红的成绩,她这是怎么了?难道真的是同学们谣传的她和××男同学交往过密的原因吗?我的心不禁格噔了一下……
何燕,我班的一名女生,平时性格开朗,人很机灵,脸上时常挂着灿烂的微笑,爱帮助他人,担当英语课代表的她,是同学们的好帮手,也是老师的好助手,总是穿梭与老师的办公室和教室,用自己辛勤的努力和汗水给英语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架设了一条沟通的桥梁。她可是班级内的优秀学生啊,可眼前这个成绩怎么也无法让我和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联系在一起啊!她真的如同学们所说的吗?我得找她谈谈。
课下,我把她叫到了办公室,很随和地问她:“期中考试结束了,你自己认为你的考试成绩怎么样呢?”平时爱说爱笑的她头却低下了,脸也红了。我见她低头不语,便把成绩单递给了她,她看着看着,眼里渐渐地充满了泪水……我见她反应这样强烈,便沉默了片刻,等她情绪稍微缓和了点,便说:“没事的,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你要记住一句话:鹰有时会飞得比鸡低,但天空永远是属于展翅翱翔的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老师希望你要做那只永远翱翔的鹰,老师相信你!”她点了点头说:“老师,下次我一定考好!”我见时机已经成熟,便问:“××男同学是怎么回事?”她脸更红了,头也更低了,过了一会儿,口中才喃喃地说:“老师,我……我错了……”我见她极为尴尬,也很难为情,便赶忙打圆场说:“与异性同学的交往是每个人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事,在学校我们也积极倡导异性同学之间要正常交往、要公开交往、要群体交往,通过交往相互了解各自性格上的差异,了解对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学习对方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缺点。你现在年龄还小,正处于学习的极佳时期,而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同学的相处上,以致影响到你的学习。这就好比你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里看到窗外美丽的景色,但是你如果下车浏览这美景,那你就真的错过了,就再也赶不上这趟列车了。这次的成绩是不是也与此有关呢?”她微微地点了点头,脸红的有点发紫。我见她深深地低下了头,便耐心地等待,过了好一会儿,她慢慢地抬了抬头,深深自责地嗫嚅道:“我就是觉得他好,上课就不由自主地看他……”我轻轻地笑了笑,说:“是的,××男同学的确很优秀,老师和同学们也都很喜欢他,你可能是被他头上优点的光环迷住了。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的。这样吧,我教给你一个办法,你好好地观察观察,冷静地想想,然后,每天都写出他的一个缺点,过一阵子,你再说说你的感受。”她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我说:“需不需要我出面帮你解决?”她说:“老师,给我次机会吧,我相信我能处理好这件事。”我见她态度诚恳,就说:“行!你原本就性格开朗,我相信你,但两周后必须向我汇报处理结果!”
两周后,她果然来了。我见她脸上又挂着往日的笑容,便问:“事情解决了?”她说:“嗯!老师说的没错,他身上的缺点的确太多了。我把他写给我的信全退了,还对他说了他的缺点,告诉他我们现在应该好好学习,并且警告他别再写纸条给我了,否则,我将告诉老师并公布于众……”见她又忙碌于课代表的职责,我欣慰地笑了。
案例分析:
中学生面临特殊情感的困扰,这属于成长中的烦恼,是很特殊又很普遍的问题。这种朦胧的情感,困扰着老师,也困扰着家长,同样困扰着学生本人。处理得当,学生会沿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逐步摆脱其束缚;处理不当,说不定会带来负面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事始终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千万别简单地视它为学生特别敏感的“早恋”现象,给学生早早地扣上一个“坏学生”的帽子。我们要认识到,孩子们已经长大了,某些情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是学生成长中的正常现象,是人的“自然属性”,是学生进入青春期的正常表现。我们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这份情感,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本案例中,我适时地借助人人都很关心的考试成绩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影响学习成绩,使学生在认识中不断地反省自己,进而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同时,要因人而异选择不同的方法,案例中这个同学性格开朗而大方,说话直言快语,采用直接教育的对话方式符合对方的性格特点,更有助于对方接受,进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论文作者:赵永先,朱风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1
标签:见她论文; 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同学们论文; 这是论文; 看着论文; 武威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