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资源论文,学中论文,Interne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互联网资源极其丰富,它是古今中外全人类智慧的巨大汇集,是一个全人类可以共享的宝贵资源。从我们应如何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为生物学教学服务,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尝试。
1 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生物教学资源库
课本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已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互联网上的资源是海量的,我们可以从网上获取有关的资料,如文字素材、图片素材、动画素材、视频素材等下载到本地的计算机,通过分析,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素材进行分类,分类后放在文件夹中,以便取用,或制作成网页,放在校园网上,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和学生可随时调用所需的素材。本人收集的是与高中生物有关的素材。我将收集来的素材按章节整理,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第七章:生物的进化;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然后每一个章节按照:图片素材,动画素材,视频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生物学家与生物学史,教学研究(含教师论文与教案)专题研究,试题,最新报道,第二课堂、研究性学习案例等几个板块进行分类,用FrontPage2000制作成网页,建成高中生物资源库。另外,还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基因研究的素材,制作成一个支持研究性教学的专题网站——基因与遗传、变异专题教学网。
在制作网页过程中,选取素材要注意文件格式,以便在网上运行,如图片素材常使用bmp和gif格式,动画素材常使用gif或Flash格式,视频素材常使用AVI格式或MPEG格式,最好转为多媒体格式,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可参考有关的资料。资源库上传到网上以前,务必把文体名改为英文格式,以便在点击超链接时不会出现错误。本人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访问的有关网站有:中国基础教育网、k12教育教学网、基础教育21cn、万象生物教学资源网、中学生物教学资源网、华方教育软件园、现代生物图片库、中华基因网、基因时代、基因探索、科恩生物、生物天堂、生物苑、中国干细胞网、中国环保网、国外的网站http:/www.biology,arizona.ebu和有关的科技新闻等。
互联网上的某些素材,(如某些动画、视频)不能在网上浏览,只能下载到计算机上才能浏览和应用的文件,往往要用到一些下载工具,如网络快车Flash Gct,网络蚂蚁NetAnts等应用软件,才能快速地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中,对于可在网上浏览的文本素材,可采用选择、复制、粘贴的方法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中。对于可浏览的图片,可采用单击鼠标右键,弹出对话框,选择“图片另存为”的方法获取。
2 用网络资源制作资源型的教学课件
2.1 制作单向性的教学课件 这里的单向性的教学课件是指主要由教师在课堂上为辅助教学而使用,而学生不能有在课件中进行信息反馈的课件。交互性的网络课件固然好,因为它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设计的,教师在课件中提供了有关的网站和网页,学生在课堂上可自由选取浏览。但这种课件只适合在网络教室中进行,每个学生操作一台计算机,在短期内,由于经济、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因素,此类课件在课堂中应用未能实现。而教室内安装一台供教师使用的电脑,用电视或大屏幕显示教学内容较为常见。因此,单向性的教学课件还将较多被使用。
2.2 制作交互性的网络教学课件 这里的交互性的网络教学课件是指能实现人机交互,人文交互(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沟通交流),适于在网络环境下,每个学生操作一台计算机,在网络课室进行授课的一种网络课件。可用FrontPege、Dreamweaver、flash5.0等平台制作而成。这种类型的课件遵循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而设计的,在课件中,围绕某一主题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提供所需要的教学素材(主要从网上获取)和情景,还提供相关的网站和网页以供学生浏览,学生在网上回答问题和提交作业,另外,设计论坛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最后将所学的内容、网上下载的有关资料输入、整理成网页,实现知识的建构。只有这种类型的课件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主义的方式而获得。它强调以学习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理论只有在这种课件中将得到较好的应用,而网络资源给制作交互性的网络课件提供了条件。这种类型的课件虽在短期内未能普及,但它是一种趋势,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多制作,多实践。
3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现今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研究性学习的步骤是:确定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学习的第一步是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需要研究的问题哪里来呢?文献资料从哪里来呢?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哪里来呢?它可以来自书本、CD光盘、图书馆等,但网上资料极其丰富。国内的科普网站,如科普之窗、中国科普、北京科普、生命科学、环境保护、海洋科学、地球科学、中国科普城等几十网站,还可利用搜狐、网易、新浪、中文雅虎等网站的搜索引擎打进关键字进行搜索。可见,网上资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知识源泉。
网络不仅可提供知识资源,还可提供研究合作和管理的工具——网络平台,它有超越时空的信息传递途径的特点。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上主要有三种类型: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相结合、小组合作研究,其中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相结合、小组合作研究的组织形式都需要共享资源,思想观念点需要交流,而网络是最好的交流和共享平台。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从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或其它途径)收集有关的资料,并通过加工、整理、思考、内化形成自己的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运用获取的知识,通过探索和实践过程去解决问题,通过网上交流与合作得出课题研究结论,最终把研究报告呈现在电脑上实现资源共享。
4 利用网络资源查询学习中的疑点
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从课文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从互联网上查询得到答案。查询的方法是:在综合性的网站如搜狐、网易、新浪等利用搜索引擎的分类搜索查询有关的网站、网页或输入关键词进行查询。而输入关键词进行查询更为直接、快捷,查找网页比查找网站更为直接。如果是学习遇到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请教老师,通常情况下,我不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说“你到网上找找吧”!如有一次有一个学生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软骨病与佝偻病有何不同?因为他知道,缺乏维生素D会患佝偻病,缺钙会患软骨病,而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那这两种病有何联系呢?他在网易中输入关键词:佝偻病,很快地查找到相关的网页,结果发现佝偻病和软骨病为同一种疾病,并且 还了解到佝偻病的发病原因,佝偻病的表现形式,佝偻病的治疗和预防等知识,大大扩展了知识面。又如学生从课本上了解到支原体、细菌、病毒、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某些学生就问,放线菌不是细菌吗?支原体属于哪类生物呢?学生对生物的分类知识很模糊,于是我叫他到网上查找,输入关键词“原核生物”,有关的网页出现了,从中了解到康奈尔大学的生态学家H·魏塔克(R.H.Wittaker)提出一种生物分类的五界系统:原核的单细胞(原核生物界);真核的单细胞(原生生物界);真核的多细胞(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而原核生物又包括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蓝藻等,再次输入关键词“生物分类学”,查找到相关网页,了解到分类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种(物种)是基本的单元,了解到更多有关生物分类的知识。又如想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网易搜索引擎中键入“人类基因组计划”,浏览有关的网页和网站,就可对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样,既解决了疑难问题,又扩展了知识面,同时提高了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