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入推进,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使得当前的社会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我们在接受先进理念、前沿知识、高端科技的同时,也遭受到了类似新华社狠批的“娘炮”、一度流行的“火星文”等外来文化糟粕的渗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诠释了新形势下应当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小学教育作为青少年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启蒙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百科之母”,在学生全面发展和培育六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中起着基础性、总领性作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关键。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小学生内心扎根、生长,培养“祖国未来”的文化自信至关重要。
教人先正己,教师必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奉者、传承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们崇拜、模仿的对象,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没能抵抗住外来文化的侵袭,被严重“西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有为的道德追求,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其言行中处处体现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青少年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一旦错误的言行被这些教师带入日常教学,势必将造成学生们不加区分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糟粕,不仅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更会带来负面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学语文教师要坚持“立德树人”,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刻不忘诵读传统经典诗词文章,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素养,做宣传、推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实践者。
三尺讲台系国运,课堂应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习所、文化自信的锻造台。语文是文化教育、文化传承的基石和载体,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是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起点,古诗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挖掘课堂内容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不着痕迹的引入传统文化,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自然引申、启发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让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坚定文化自信。比如,在学习汉字“日月水火”中,让小学生观看四个汉字从实物到甲骨文、到小篆、到楷书的演变历程,让大家加深对汉字的认识、体验汉字的魅力;在古诗学习中强化趣味性,多利用通俗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分析材料、剖析人物,潜移默化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石灰吟》表达出的以天下为己任、为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传递传统文化中自强、风险、爱国的中华美德,教授青少年立大志、守大德、成大器。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小学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亲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感情关系更有利于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良好习惯养成、性格陶冶以及思想品质培养。语文教学中可以布置一些亲子作业,提升教育效果,比如在《三字经》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家长配合,让孩子边学边按实践,按照《三字经》《弟子规》中的“亲师友,习礼仪”“出必告,返必面”等要求做到尊敬父母、父母召唤立马答应等等,让学生从小养成一种习惯。还可以让家长学生在不同传统节日开展不同的家庭活动,春节一块写对联、元宵节一块做元宵、端午节一起包粽子等等,让学生更加深刻融入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语文教育的文化自信关于教育强国建设、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借助语文教学的有效平台,在课堂、家庭教育中合理渗透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生的视野,不断激发小学生的文化情感,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充分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更有底气、更有后劲!
论文作者:葛改振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文化论文; 中华论文; 自信论文; 优秀论文; 汉字论文; 中华民族论文; 《成功》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