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三大都市地区农业发展对策研究_农业论文

山东省三大都市地区农业发展对策研究_农业论文

山东省三大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省论文,都市论文,三大论文,农业发展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06)02-0061-07

一、都市圈理论及山东省三大都市圈的确立

(一)都市经济圈的内涵

都市圈理论来自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圈层结构理论——主张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圈层结构理论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其主要观点是,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与空间距离成反比,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圈层理论总结了城市扩张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发展城市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圈层结构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空间规划实践。

构筑山东省三大都市经济圈,不仅有助于提高济南市、青岛市、济宁市的城市综合实力,而且对山东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一,构筑都市圈意味着进一步扩大核心城市及其卫星城市的人口及经济规模,这有利于加快全省城市化的步伐。第二,都市圈的培育和壮大,也意味着加工工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扩展。而且,由于第三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产业,城市圈特别是核心大城市的发育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极为广阔的空间。第三,都市圈的构筑过程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圈。条块分割、地区封锁、政企不分一类局面若不彻底打破,都市圈的成长也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和纽带。第四,与相对独立的离散型城市相比,都市圈一般具有高密度、高能级的特性,人口和产业密度高,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集聚能力强,因而向周围广大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也更强。第五,在深化内外开放,形成统一市场的前提下,构筑都市圈也是增强省区经济的凝聚力,保持经济发展相对自主性的对策之一。

都市圈的发展是一个方向,政府应该顺应这一潮流,推动都市圈的发展。但都市圈的发展,绝不能依靠强制的行政手段,凭空规划出某某几个都市圈,而应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主要通过市场化的运行,建立在各方自愿和资源的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的都市圈,将具有以下功能:

1.都市圈将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每个城市的发展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与外部发生经济联系。都市圈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各城市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过程。发达的交通条件使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加速,从而使都市圈内各城市能够摆脱自身资源的有限和市场不足的弊端。一个内部经济发展协调的都市圈可以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的城市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

2.都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都市圈作为区域最发达的地区,是先进生产力水平的代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综观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能有较快和较高层次的经济发展,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上述地区的城市群结构正在形成。可以说,都市圈是其所处区域内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具活力、潜力最大的地区,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

3.都市圈将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在都市圈这一经济区域中,由于整个都市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形成区域增长极,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整个经济整体都得到发展。在都市圈内部,多个经济增长极构成网状系统,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使各个城市和城市之间地区都得到了发展,从而使都市圈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二)山东省三大都市经济圈的构成及其定位

1.济南鲁中都市经济圈的构成及其定位

2004年,济南市坚持以“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为主旨,确立了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新规划方案,目标直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的区域大都市。

济南的产业逐步转向突出发展微电子、精密机械仪器、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贸易、商业服务、旅游娱乐、科技咨询、高等教育、科研和医疗卫生等高层次第三产业。人们期望济南市像上海一样搞好产业扩散和梯次转移,对周边地区的产业产生辐射与带动。全省上下都希望济南抓住这一“区域金融中心”机遇,迅速将自己壮大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心城市。淄博、泰安、莱芜、东营、德州、聊城、滨州等地甚至集中培植城镇密集区,做好了承接济南产业转移的载体准备。而济南自身,也为了这样的目标和厚望,开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配套能力。

济南鲁中都市圈由哪些城市构成?更多的专家认为济南鲁中都市圈由7个城市组成,即1+6的都市圈:以省会济南市为中心,包括淄博、泰安、聊城、滨州、德州、莱芜等6个城市。这种设计主要基于都市圈地理构成以及省会济南与其它6个城市1小时的通达时间来考虑的,有一定合理性。但如果除了上述地理构成和通达时间考虑外,进一步从资源构成、周边城市自身意愿、都市圈的基本特征以及青岛胶东都市圈和济宁鲁南都市圈的城市构成等更深层因素来考虑济南鲁中都市圈的构成,我们认为济南鲁中都市圈应包含8个城市,即以省会济南市为中心,淄博、泰安、聊城、滨州、德州、莱芜、东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济南为核心、7个周边城市为依托的呈圈层结构布局的“1+7”的都市经济圈。这是因为,第一,东营具有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第二,东营有加入济南鲁中都市圈的意愿;第三,青岛胶东都市圈(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济宁鲁南都市圈(包括济宁、菏泽、枣庄、临沂)均没有把东营列入到都市圈规划当中。

济南鲁中都市圈内区域土地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3300多万人口,GDP达到6477多亿元,各项重要指标均超过全省总量的1/3。在都市圈中,淄博有石化、医药、新材料为主导的专业化制造业;泰安依托泰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与济南的“泉水”旅游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山水”旅游;莱芜有钢铁、服装、食品加工、旅游和特色农业的优势;东营可以利用胜利油田的独特优势,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德州的造纸、化工,聊城的机械制造、医药和特色旅游,滨州的纺织等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济南与其他城市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中心——边缘”关系。济南作为一个极点,处于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都十分强烈的阶段,也就是说在向济南集聚大量生产要素的同时,也有大量的生产要素从济南扩散出去,而且作为一个增长极核,济南对生产要素的吸纳和扩散作用,事实上已经超出了济南都市圈,扩展到全省和全国。济南与周边的7个城市,都可以在1-2个小时左右通达,这样的“1小时都市圈”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十分少见。

2.青岛胶东都市经济圈的构成及其定位

青岛胶东都市经济圈是以青岛为中心,北至烟台,东至威海,西到潍坊,南到日照的大青岛格局。青岛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以其为中心的青岛胶东都市经济圈的构筑,必将加速带动山东半岛乃至整个山东经济的发展。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一般具有下列共同点:处于门户位置,具有枢纽功能,密集的网络结构,较为发达的第三产业。这些条件青岛都完全具备。同时,青岛还具有充当龙头的区域经济优势。青岛地理位置优越,道路交通系统完善,港口工业发达,外向型经济发展良好,具有对外开放的大口岸优势;青岛市的经济运行模式为“产品经济模式”,工业品牌产业集聚,经济基础雄厚,对其它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力,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

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城市也都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新的区域性规划的指导下,都市圈内主要城市可以进行城市功能的重建和调整,共同构建新的空间组织结构,建设功能完善、优势互补的多中心、多层次的大都市群:从烟台到日照,有连绵数百公里的海岸带,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我国最适合居住的区域,适合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以及房地产业;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体系、众多优良的港口和巨大的吞吐能力是发展物流业和临港产业的良好基础,区域客运、货运系统、旅游网络、汽车联合租赁等都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和运营;以青岛的工业基础为依托,区域内各城市可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重新调整和规划工业布局,避免产业同构化,高效率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和合作;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可以集约利用,道路、港口、机场、天然气管道、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可以统一规划、共同建设,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区域内科技、教育资源可以得到综合利用和互补,提高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大青岛格局的形成,有利于都市圈内各城市间经济与空间优势的整合,共同构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的整体形象和整体竞争力,培育出具有强大区域竞争力的大都市群。

3.济宁鲁南都市经济圈的构成及其定位

在鲁西南及周边200公里范围内,一直缺乏一个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目前累计已有14家世界500强企业进入济宁,为济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济宁都市圈包括济宁、枣庄、菏泽、临沂四个城市,这确立了济宁市作为鲁南区域发展增长极的核心地位。在新形势面前,济宁的总体规划以超前的思维,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整合周边地区的经济、产业、资源,发挥区域合作的规模效应,同时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的布局与发展。

都市区发展战略为“优势互补,职能各异,相向发展,一体化建设”。即原四个城市充分发挥自身特点,突出主导职能,按照组织管理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目标,实现城市间优势互补,带动鲁西南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都市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成立体化的现代交通体系及公交同城化,形成供电系统一体化,实现金融同城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创建数字城市,实现通信同城化,建立大都市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统一规划建设都市区大型社会公共设施,统一规划开发建设煤炭塌陷区和都市区内河流水系及绿色系统,共同治理区内水污染,统一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厂和垃圾收集、转运点,实现城市垃圾综合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统一规划都市区核心区土地利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和效益。都市区生态环境一体化,都市区按照“生态都市区”的目标建设,包括高质量的环境改善,高效益的转换系统,高效率的流转体系,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和高质量的人文环境。都市区经济一体化,形成四城市间的横向经济网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收益,从而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建设成为能够带动鲁南地区发展的中心城市。

二、山东省三大都市圈发展都市农业的现实意义

(一)都市农业的涵义

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side)是指处在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现代化农业。都市农业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现象,是城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过程中的一种发达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也称“都市型农业”,它具有下列特征:(1)城乡融合性。一方面体现在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渗透,农业、旅游交叉融合;另一方面体现在各种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设施以及先进农艺相互交接融合。(2)功能多样性。都市农业不仅为市场提供名、特、优、新的农副产品,而且要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旅游观光场所,进行文化传统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3)现代集约性。与传统农业相比,都市农业在资本、设施、科技、劳动力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密集性。(4)高度开放性。充分利用城市发达的市场、信息和交通网络,跨越区域界限发展农产品生产和交易。

都市农业从理论上可以做多种分类:(1)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划分,主要有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的都市农业;以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为主的东南沿海经济区的都市农业;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圈大城市地区的都市农业。(2)按照主要功能划分,有以生产性功能为主的都市农业(如以农业技术引进、开发、示范、推广和产品生产营销等功能为主的高效农业园区);以生活性功能为主的都市农业(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农场、农庄);以生态性功能为主的都市农业(如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3)按照城市居民参与类型划分,主要有参与观赏、生产活动、生活体验、投资经营等形式。都市农业的内容主要表现为: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花卉农业、工厂化农业、庄园农业、农业高科技园。

都市经济圈农业定位在发展都市农业上,除了都市农业自身的优越性外,更出于对都市经济圈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优势和发展基础的综合考虑:(1)都市农业本身就是一种现代农业形态,发展都市农业与都市经济圈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相统一。(2)济南、青岛、济宁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城市功能齐全,市场容量大,发展都市农业可以将其诸多优势串联起来,发挥别人无可比拟的综合优势,扬长避短。(3)各城市都有发展城郊农业的经验和基础,并长期重视抓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而都市农业本身就是在城郊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必须依托于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结合发展的一种现代农业形态。(4)济南、青岛、济宁都市经济圈均具有较强的农业科技力量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等都市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二)都市经济圈发展都市农业的现实意义

1.发展都市农业是构筑大都市的需要。都市农业的重点是在卫星城市之间,根据规划和城市簇群的特点,形成城乡之间有机平衡的生态系统,打造“花园城市”和“城市森林”,以提高环境质量。这既满足了居民的绿化需求,又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真可谓一举三得。都市农业分布在城市化以及周边延伸地区,它是一种区域农业。都市农业的生产、流通和经营,农业形态和空间布局,都必须服从于大城市的需要,为市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在服务中获得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城市及居民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都市农业的形态、生产经营形式与功能的多样性。经营形式的多样和功能的不断延伸,大大强化了大城市的功能。

2.发展都市农业是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吃得好、吃得安全,而且要呼吸清新的空气和休闲好,从而提出了绿色的食品、赏心悦目的环境、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体验农业文明等需求,因而,对赋予高科技含量的、生态型的都市农业为城市的人们所期望。

3.发展都市农业是提升、改造传统城郊型农业的需要。都市农业作为一种既重视农业生产又重视农业生态、生产、教育等非生产功能的现代农业,是较理想的城郊农业转型升级目标模式。传统观点认为,农业是一个社会效益大而经济效益低,易于受自然和市场风险影响的弱势产业。都市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的弱势格局,使农业处于一个较为有利的经营位置。这是因为都市农业接近市场,经营都市农业不仅可节省农产品上市费用,而且能比其他产地农业、大田农业更快、更直接地获取市场信息,以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此外,都市农业还具有可以满足饭店、宾馆等一些特殊高档的需求,享受大城市完备的基础设施带来的益处;贴近都市消费者,可以随时了解市民的消费潮流等有利条件。

4.发展都市农业是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要。都市农业处于城乡边界模糊的区域,如网状分布在城市群之间,作为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适应了都市人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既为城市提供了服务,又为城市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同时,都市农业及其产业化的推进,则以城市工业、信息服务业等为依托,以城市技术和人才为支撑。这表现为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的过程,即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一体化,都市农村可以成为都市花区、花园,都市农民可以成为市民。

5.发展都市农业是都市圈或外围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已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包括大都市圈或外围近郊在内的广大农村,都被卷入了一场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浪潮之中。发展都市农业并推进产业化,把城郊建设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且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的新农村,改变城郊结合部脏、乱、差的面貌,彻底消除长期遗留的“城乡二元结构”的落后状况。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都市农业在这方面恰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大城市具有强大的人才、科技、资金优势,便于多学科通力合作,联合攻关。尤其在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微生物工程在内的生物工程技术直接应用于动植物生长过程中,更加体现出大城市的综合优势。

三、山东省三大都市圈都市农业规划布局

(一)三大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

1.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定位

(1)济南鲁中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定位。“十一五”期间,济南鲁中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战略为,以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济南都市圈主要建设三大农业经济板块:一是提升中心区。主要依托城市技术、资金、人流密集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建设农产品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二是做强近郊区。主要依托近靠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观光旅游农业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三是突破远郊区。主要依托农业资源、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粮食主产区。

另外,还要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培育籽种产业,重点发展蔬菜种子种苗、果树苗木、种畜种禽等商品种业;依托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着力培育以家畜胚胎、新型肥料、生物农药、家禽疫苗、生物制剂、农业设施装备为重点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为基地,加快引进和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扩大智能化专家决策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管理和生产管理中的示范与应用;促进农业技术服务的产业化,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民营企业为依托,加快发展农业技术服务业。

(2)青岛胶东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定位。“十一五”期间,青岛胶东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战略应立足于三个转变:在资源配置上,把依托城郊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以青岛及其都市圈内周边城市农业资源为基础,依托青岛都市圈各城市多为沿海港口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各城市及其引进的国际经济要素(资本、技术、人才等)为主导,对农业进行资源重组、产业升级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市场导向上,把满足都市圈市场对一般鲜活农、牧、渔产品的需求转化为充分发挥青岛市重要经济中心的功能,立足全省、着眼国际,尤其是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要变农业的相对封闭式经营为全方位对外开放,以适应国际上农业资本的本土化为契机,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发展现代化都市农业。

要加快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出口创汇农业和节水农业,创造精品,形成特色;扩大优质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优质专用粮的生产,加快发展畜牧、水产、海水特种养殖和远洋捕捞业;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行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扩大农产品深加工,鼓励、扶持果品、农畜和海产品加工出口;加快科教兴农,积极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发展种苗、生物技术、储藏保鲜等农业科技产业,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农业科技产业化项目和示范园区;搞好以信息和科技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环城、沿海、沿路和山区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经济区和产业带。

(3)济宁鲁南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定位。按照“十一五”规划,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创汇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努力培育种子种苗基地;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批源头产品强、初级产品优、加工产品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副产品品牌,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建设近郊、远郊、山区、平原等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抓好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实现农业设施、技术水平、市场信息系统等服务体系的现代化,扩大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积极发展跨地区的农业投资和经营,提高都市圈农业的集聚和扩散能力。

济宁鲁南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将突出生态优先,效益为上,品牌战略。要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调整产品结构,提升农业附加值;调整布局结构,粮菜花果成片;调整组织结构,企业带动农户。从四个方面着手建设都市农业。一是着手推进农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二是全面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三是继续加大推进农业科技化、农业标准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力度。四是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都市农业的市场定位

(1)济南鲁中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市场定位。济南鲁中都市圈都市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目标市场包括:鲜活农产品的生活性消费和加工性消费的本地市场、以密集型的技术和资金为依托的籽种商品的国内市场和安全优质的鲜活农产品、加工食品的国际市场。从长远看,济南鲁中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应以国际鲜活农产品和加工食品消费市场为目标,以供应本地区高档消费需求为依托和准备,逐步过渡到以名牌创汇产品的生产基地为龙头、以组织无害化农产品贸易为主的格局,形成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青岛胶东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导向上,青岛胶东都市圈都市农业要把满足都市圈市场对一般鲜活农、牧、渔产品的需求转化为充分发挥青岛市重要经济中心的功能,立足全省、着眼国际,尤其是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的市场结构。

(3)济宁鲁南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市场定位。济宁鲁南都市圈都市农业生产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由原来主要保障本地供应的内向型、单一市场结构,转变为同时面向省内、国内和国际的多元化市场结构。

3.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

(1)济南鲁中都市圈都市农业功能定位。调整农业功能结构,实现从生产功能向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功能结构延伸。就是要在近郊城乡结合部地区拓宽一产功能,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建设以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为特征的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带,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友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2)青岛胶东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将都市农业功能的调整定位在实现就业、生态、社会、创汇功能的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功能效应的创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生产型向生态型转变、从提供产品型向提供服务型转变。都市农业发展既要对内服务居民、强化生态功能,又要对外面向全国、强化服务功能,努力构建农业流通、会展、信息、科技、检测认证等五大服务平台。

(3)济宁鲁南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地处环城地带的近郊,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和休闲农业,提供新鲜空气和旅游产品;地处远郊的大田农业,提高农业的科技和文化含量,提供蔬菜、瓜果、小麦、稻米等优质鲜活农产品。

(二)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1.济南鲁中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鲁中都市圈具有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条件,包括省会城市济南、工业城市淄博、旅游城市泰安、钢城莱芜、北方水城聊城、石油城东营、孙子故里滨州、民企创业城德州。在布局上,都市近郊地区发展以科技、精品、观光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其建设模式以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景观绿地、花卉公园等为市民体验农耕和休闲娱乐提供场所的观光型农业为主;远郊地区是农产品的主产地,以“优质、高产、高效”都市农业为重点,建设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垂钓乐园、少儿农庄等;济南、泰安、莱芜、淄博等具有山区的城市,应充分利用依山的优势,重点开发建设自然休养村、观光牧场、民俗农庄、休闲农场、森林公园等综合性农园观光区,为市民休闲、娱乐、度假、会议、科考、避暑、野营提供理想场所。都市农业将与鲁中区的旅游景点构成特色突出的新型经济圈层带,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应有作用。

2.青岛胶东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青岛胶东都市圈具有无与伦比的沿海优势,都市圈包括作为山东经济发展龙头的岛城青岛、经济实力名列前茅的港城烟台、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海滨城市威海、农业强市潍坊、欧亚大陆桥头堡东端的日照。在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上,都市近郊地区发展以科技、精品、观光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其建设模式以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景观绿地、海景观光、海水养殖园、花卉公园、蔬果采摘园等为市民体验农耕、亲近海洋和休闲娱乐提供场所的观光型农业为主;远郊地区是农产品的主产地,以“优质、高产、高效”都市农业和以“鲜活、安全、卫生”海水养殖为重点,建设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垂钓乐园、少儿农庄等;青岛、烟台、威海等具有环海山区的城市,充分利用依山傍海的优势,重点开发建设自然休养村、观光牧场、民俗农庄、渔家乐、休闲农场、森林公园等山海一体的综合性农园观光区,为市民休闲、娱乐、度假、会议、科考、避暑、野营提供理想场所。

3.济宁鲁南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济宁鲁南都市圈包括孔孟故里和新兴经济强市济宁、沂蒙山革命老区临沂、牡丹之乡菏泽、铁道游击队和台儿庄战役发生地枣庄。济宁鲁南都市圈在城市构成上虽然在实力上没有济南鲁中都市圈和青岛胶东都市圈强大,但其浓厚的孔孟文化、朴实肯干的民风、特有的农产品结构也同样可以形成巨大的都市农业发展优势。因此,都市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既可以参照济南和青岛都市圈的近郊、远郊及特色山区的布局思路,更多的可以考虑按照各城市、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进行产品的区域布局,以更好地突出地区特色。比如,济宁可以突出大米、大蒜;临沂可以突出林果、中草药;菏泽可以突出特色牛羊养殖、加工及牡丹等花卉养植;枣庄可以突出林果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的石榴等经济林木的养植。并依各地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派生出诸如农业公园、景观绿地、淡水养殖园、花卉公园、蔬果采摘园等体验农耕、休闲娱乐场所,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教育农园、垂钓乐园、少儿农庄等供市民休闲、娱乐、度假、会议、科考、避暑、野营的旅游观光农业场所。

四、山东省三大都市圈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措施建议

(一)确立正确的都市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指导原则

1.指导思想。以都市圈总体规划和远景目标为指针,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紧紧围绕郊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城乡居民服务这一主题,把农业种植、农艺景观、新农村建设和观光休憩、度假娱乐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田野旅游景观,使之与都市圈的旅游景点相配套,成为都市圈的重要旅游窗口、市民观光休闲基地和农业深层次开发的样板,从而促进城乡居民对农业的了解,农民致富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目标以郊区的农业文明为主线,以农、林、花、果、草、牧、渔及名、特、优、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为主要内容,形成近郊、远郊和不同区域特色、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习作、娱乐、文化、教育、贸易、度假、品尝、健身、产品加工、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功能的都市农业区和农场,为人们观光休闲、丰富农业知识、交流农业经验、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民生活、享用农业成果、利用田园环境休憩健身提供场所,最终达到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都市圈经济实力的目的。

2.开发原则。一是以农业为基础和主要内容,突出“农”字。都市农业项目应继续以农业经营为主,在基本不影响原有的农业产销工作的情况下,适度引入休憩、娱乐活动内容及设施。二是与现有开发基础相结合,在原来的基础上完善、提高。自然条件好,环境优美,农业资源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开发基础的地方,可优先发展都市农业项目。三是突出特色,体现个性。所谓特色,一是指农业项目的地方特色;二是指与其他项目主题创意上有明显的差异。一个农业项目如果有自身的特色,与其他地区项目不相雷同,那么这个项目才有吸引游客的特异功能,在开发上就有长效性和稳定性。各县(市)区的都市农业开发甚至每个项目都应当有自身的特点,尽量避免一般化。四是注重文化品味,突出文化、教育内涵,丰富乡土文化特色,避免庸俗与杂乱。五是节约资源,少占耕地。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发展都市农业,要节约资源,特别是不能占用过多的耕地,而应在资源的综合利用上下功夫,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益。

(二)建立领导会晤机制和区域性协调机构

1.建立领导会晤机制。建立领导会晤机制,并在会晤机制的框架内就圈内中长期战略及规划思路、区域发展政策、重大项目布局等进行沟通和交流,从决策层面加强协商、对话、制定共同行动准则,这无疑是构筑都市圈的首要条件,也是构筑都市圈各城市合作平台的基础。目前,由于原有的行政区划仍然存在,旧的利益格局还难以改变,因此,建立都市圈最大的风险就是彼此间的利益冲突对都市圈作用的削减,使合作流于形式,规划纸上谈兵。领导会晤机制的运转可以迅速有效地调解矛盾、避免冲突、增强互信、深化合作。其主要内容应重点围绕整体发展、合作联动等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力求取得一致。

2.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区域性协调机构。在都市圈内,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行政区划,这样势必带来行政区与都市圈在经济发展上存在一定偏差的问题,这将影响都市圈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都市圈各城市间行政协调,建立区域性协调机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仍停留在非制度化阶段,一些区域性组织的协调,仅仅表现为地区领导人之间的一种承诺,往往缺乏法律效力,具有很大局限性。为了促进都市圈的发展,迫切需要创建制度化的协调组织,承担起协调都市圈发展的职能。以长江三角洲为例,“长三角”三省市成立了协作办公室;区内15个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和江浙沪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沟通渠道和机制也初步形成。政府层面的协调机制,主要研究政策、市场规则、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决策等的一致性。在政府层面下,各对口专业部门进一步探索建立起有组织、可操作的专项议事制度,确立重点专题,深化合作内容。

(三)建设都市圈快速交通和数字通讯网络

1.建设都市圈快速交通网络。都市圈在空间形态上的一体化,成为各种要素流动的枢纽和孵化器。为更好地发挥都市圈的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实现人和物等各种要素的快速、低成本移动,建设都市圈快速交通网络势在必行。例如在济南都市圈中,以济南为中心,周边7个城市坐落在200公里的半径之内,圈内有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一般在1-2小时即可通达。目前,需要重点做的工作是进一步完善圈内高速公路、铁路为主的交通网络布局的综合规划;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推进城市之间的快速公路干线建设;同时,加快济南国际机场的扩建,实现机场资源的合理利用。

2.打造数字通讯网络。除了有形的路网建设外,实现都市圈超时空互联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讯数字的互联。信息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根本通道,它要求打破信息封锁和阻碍,畅通信息流。都市圈中各城市的商情和公共信息都应做到公开、透明,也就是要实现城市间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样,既有利于共同市场的形成,又能够有效地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整个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目前,城市间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改变以往单一的纵向信息交流形式,通过网络数据库,在城市间实现知识和经验的横向沟通,从而促进都市圈的互动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四)建立都市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信息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农业生产与市场连接的血液,信息不灵,一切工作均成为无的之矢。因此,发展都市农业,必须首先建立都市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参照上海等地经验和发展模式,都市农业信息系统的建立工作,主要围绕农业决策信息支持子系统、农业市场信息支持子系统、农业科技教育支持子系统等三个子系统的建立来开展。农业决策支持子系统:农业基本情况数据库;农业建设项目数据库;农业人才数据库;农业规划和环境数据库;农村金融数据库;农业政务数据库。农业市场信息支持子系统:农产品价格贸易数据库;农资供应数据库;优良种苗数据库;农业生产加工单位名录数据库。农业科技、教育支持子系统:农业气象数据库;病虫害防治数据库;农业科研项目数据库;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数据库;国内外高新技术数据库;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专业学会名录数据库;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都市农业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在功能上为各级领导提供农业决策咨询管理信息;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和专业户提供农业实用技术、市场信息、投资指南;为农业重点工程提供相关国内外市场动态、技术情报;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课题信息;为农业生产基层单位提供农业文献保障。

(五)实现农业产业与城乡一体化的联动发展

一般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均较早地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发展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做好“两化”结合的文章,导致“两化”在发展中的脱节,必然表现在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和科技创新力度的薄弱,也势必影响到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才能使城乡一体化有实质性的突破;也只有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才能促进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为城乡一体化寻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拓展了发展空间。二者互为发展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两化”之间这种特殊的关系,决定了二者必须结合才能共同发展。这种结合发展的作用,绝不是二者功能的简单相加,其综合作用远远大于二者之和。如果说发展都市农业,调整经济结构要立足于大城市的优势,那么,做好“两化”联动发展的文章就是突出这种优势的最佳选择。

(六)建立多层次的农业市场体系

都市农业因在农作物种植规模和上市体制上与大规模产地有所不同,因此在这方面并不占有优势,特别是随着今后交通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形势将会更加严峻。为了克服这些劣势,在产地间的竞争中掌握主动,就必须理顺流通体制,建设好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市场,即既要有“大基地和大市场连接的大流通渠道”,又要有“小产地和小市场连接的小流通渠道”;还要理顺“市场流通”与“市场外流通”的关系,构筑起符合都市农业特点的多层次市场与流通体系,才能使都市农业在产地间的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在这方面,上海的经验值得借鉴。政府在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中,必须顺天意、顺民心、顺市场,必须增强农业抵制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工作中,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既要借鉴成功经验,又要因地制宜,避免重复建设和一哄而起。必须坚持城乡结合,长短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典型示范和逐步推进结合等工作原则,对中心城市、卫星城市和小城镇实行统一的科学规划,把都市农业真正建设成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各具特色,梯度辐射和全方位、多功能、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  ;  

山东省三大都市地区农业发展对策研究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