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人民医院 341000
摘要: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和未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近年来在我院接受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接受未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输血后各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输血后3d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后CO2水平有所升高,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组织受损,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去白细胞输血;未去白细胞输血;输血反应
临床综合数据报道发生临床输血反应概率为2%-10%,且近年来输血不良反应呈现出上升趋势[1],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输血反应以寒颤、发热为主,临床研究发现,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血液中白细胞关系密切,异体输血后,白细胞可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并与患者自体血发生反应,释放炎性因子,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2],因此临床逐渐采用去白细胞输血降低由白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为进一步比较去白细胞输血和未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笔者对我院近两年收治的11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26例,女29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6.93±3.33)岁;受血次数:1次32例,2次18例,≥3次5例。选取同期接受未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7例,女28例,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57.01±3.40)岁;受血次数:1次31例,2次19例,≥3次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血次数等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材料准备
所有血液均来自本市血站,流动采血车采集,常规采集血液放于保存袋内,分离制备为血浆、红细胞悬液。白细胞滤器由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红细胞悬液连接在白细胞过滤器后,盐水洗涤,将红细胞积压至滤器内,滤出时间≥15min,并取样细菌培养。浓缩血小板白细胞过滤采用颇尔血小板去白细胞过滤器进行过滤,操作与红细胞悬液白细胞过滤相同。
1.2.2输血方法
患者输血前均不接受抗过敏反应药物或者激素药物治疗,并接受输血前四项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若患者血红蛋白含量低于70g/L则输注红细胞或者浓缩红细胞,若血小板下降过低则输入血小板。
1.3观察指标
(1)输血后第3d记录两组患者输血后3d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CO2及pH水平。(2)输血发热反应判定:开始输血或者输血后2h内患者体温升高1oC以上或者出现典型发冷、寒颤等不适症状,若输血前发热或者输血后发热但无其他明显症状,则无法判定为输血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输血后1h内,患者出现皮疹、荨麻疹或者皮肤瘙痒等[3]。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符合正态分布,以t检验分析对比;计数资料以检验分析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输血后各生化指标比较
输血后后第3d,观察组GOT、GPT、LD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血后TP、ALB及T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输血后各生化指标比较
2.3两组输血反应比较
观察组输血治疗后1例寒颤,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82%,对照组输血治疗后5例发热、3例寒颤、2例荨麻疹,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8.1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白细胞滤除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在欧洲、北美、澳洲等发达国家均广泛使用,然而我国临床关于输血治疗时是否需将白细胞去除仍然存在争议。我国学者对白细胞输血引起输血反应作用机制的研究经历了分子学到生物学的过程,早期临床学者普遍认为,全血输注引起的输血反应与自体白细胞抗体及异体血白细胞相互作用之间的免疫反应相关,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除了上述原因外,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组胺、脂质等物质一可引起输血反应的发生,鉴于此,部分医院开始使用去白细胞输血治疗,并证实能够有效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认为通过去除白细胞,能够减少活性物质产生,同时可达到净化血液功效,减少微生物、亲白细胞病毒等病原体、血液杂质等引起的输血血源性感染。观察组输血后GOT、GPT、LDH及CO2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输注去白细胞血能够减少上述酶自组织细胞内逸出,有助于减轻组织损伤。
总之,与未去白细胞输血比较,去白细胞输血安全性更高,能够更好的保护全身组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志远,张洪为.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178-3179.
[2]吴亚,朱丽坤.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自体血回输对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 中国输血杂志,2016,29(2):165-167.
[3]王维娜,邢志勇,闫沛云,等. 157例非传染性输血反应相关因素的回顾性调查[J]. 中国输血杂志,2015,28(7):812-814.
论文作者:张春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白细胞论文; 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红细胞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发生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