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论文_孙宗魁

德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论文_孙宗魁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省德州市 250012

摘要:“后申遗时代”的德州市应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契机,助力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立足德州实际,分析了德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现状,提出了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着力点,并指出德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核心是弘扬德州精神。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德州精神

2017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问题做出重要批示,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作为京杭大运河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德州如何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契机,积极谋划把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使其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服务德州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摆在德州面前一道绕不过去的课题。

一、大运河文化带的内涵

“文化带”是一个特殊的地理空间。大运河文化带,指以京杭大运河文化为内核,以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以带状地理空间为载体,以区域交通束为基础,以沿线城镇为发展主体,集遗产与生态保护、经济与社会发展、文化与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带状区域文化系统。大运河文化带不仅是一条廊道文化带,还应成为一条生态景观带,更是一条混合经济带。因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以实现经济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三者协同发展为目标。

二、德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现状

大运河文化积淀深厚。大运河德州段全长141公里,明清成为南北水运的咽喉要地、漕粮转运和开展贸易的重地。德州因河而生、因河而兴,区位特殊,在通航的600多年间,运河沿岸积淀形成了丰厚的运河文化遗产,包括运河河道的历史变迁,码头、船闸(如四女寺船闸)、堤坝、桥梁等水工设施;钞馆、官仓(如北厂遗址)、会馆、驿站,庙宇(如回龙观遗址)等运河沿岸的相关设施;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城镇(如四女寺)、街区(如豆腐巷)、村镇(如为苏禄王守墓而成的北营村)等;曲艺、戏剧、文学、民间艺术等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存既是运河码头文化的历史见证,也记录着中菲两国的友好历史,这些人文景观是大运河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物化。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文化遗产保护是德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面临的首要工作。保护运河文化遗产,就要加大运河文化研究,应明确德州运河漕运的繁荣与德州仓储重镇的形成、运河航运与德州“九达天衢”地位的确立、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及城市精神彰显等作为重点研究内容。近年来,大运河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首要威胁是运河两岸房地产无序开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破坏,使大运河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完整性,从而破坏了大运河在市民和游客心目中的形象。

大运河文化研究和利用刚刚起步。相比大运河沿线其他城市,德州市大运河文化研究和利用属于刚起步阶段。京(通州)、津、杭等大城市借助高校和民间智库率先建立了众多的研究机构,运河文化开发利用也较成熟,是大运河文化研究和利用的龙头。江苏淮安市、枣庄台儿庄、山东聊城市、江苏扬州市等也为全国运河城市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提供了创新模式和示范样板,是大运河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先行者。德州市运河文化研究、利用始于1996年,先期主要以保护开发为主,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山东省1996-2010年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德州运河文化要“扩建德州苏禄王墓,完善王妃和王子墓前建筑,建设王墓陈列馆,保护和开发陵县汉墓群,建设东方朔文学艺术陈列馆,复建董子读书台、董公祠、繁露书院。”2005年和2007年德州市先后成立了“德州学院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德州市运河文化艺术研究促进会”等研究机构,开始有了大运河文化研究专门机构。目前,无论从研究力量还是研究成果方面,德州市的运河文化研究工作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大运河开发利用也远落后于淮安、扬州、聊城等同级城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德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思路研究

正是因为德州大运河文化研究刚刚起步,因此运河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基础研究积淀不够,研究内容体系不完整,研究力量薄弱等不足就显得特别明显。我们认识到这种不足,可以集中解决目前各城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共有难题,那就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如何助力当代经济社会发展。

1.明确德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着力点:保护大运河现有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尽力做好水工设施修复工作;复古城区明清运河码头原貌,弘扬古漕运文化,昭彰大运河于“一带一路”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借力住建部特色小镇建设,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打造四女寺运河特色小镇;打造环德州市区绿道系统,突出运河“休闲节奏”,建设大美德州运河文化带。

2.德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核心是弘扬德州精神。德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结合德州市新旧动能转换战略要求,服务德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德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对外树立形象、提高城市影响力,对内凝聚人心、提高文化凝聚力,使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共谋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弘扬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居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因此,德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核心是弘扬德州精神。

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结束,德州就提出了“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德州精神。厚德即能包容,包容才能创新,创新是为图强,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体现了大运河文化传承、弘扬城市精神与核心价值的协调一致。

德州人文厚重、崇尚公德、重情尚义,董子的尊儒是厚德,孟祥斌见义勇为也是厚德。厚德是品质,体现了德州人营造精神家园、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

600年前,苏禄国东王病逝德州,德州人民的宽厚,是包容。德州文化,承续齐鲁,吸纳燕赵,融合江淮、京津等文化内容,码头文化、商业文化错综融会,和谐共处,这也是包容。包容是胸襟,体现了德州人汇集运河文化之神、海纳百川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

德州市政府解放思想、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成为山东省唯一一个纳入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城市,揭开了德州市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升级发展的新篇章,这是创新。敢为人先,主动对接东盟,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大潮,德州市组织“德州百企下南洋”活动,提高了对外开放的水平,这也是创新。创新是动力,体现了德州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发展转型升级的精神风貌。

2018年陈飞市长在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启动“大运河保护建设工程”,使大运河德州段“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富起来”,成为值得骄傲的城市名片,这是图强,这是德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实现初步目标之后的积极进取。图强是志向,体现了德州人抓住机遇不放松,坚持发展不停步的豪迈气派。

德州精神由德州人来践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目标的实现,也要依靠德州人民积极参与,增强保护大运河的自觉意识,在借鉴其他兄弟城市大运河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地实际,深挖运河遗产的文化内涵,提高大运河德州段的国内外关注度和影响力,努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建设的新高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本文是第六届“调研德州”活动课题“德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智慧、赵丁丁、楼微君:《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建设思路研究》[J],《运河学研究》2018,(1):187-202

[2]梁国楹: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1514-1517

[3] 熊海峰:《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对策探析》[J],《文化研究》,2017,(10):43-45

论文作者:孙宗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

标签:;  ;  ;  ;  ;  ;  ;  ;  

德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论文_孙宗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