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CTV)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周建波

益阳市中心医院CT-MRI室 湖南益阳 413000

【摘 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应用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CTV)的诊断意义。方法:以我院50例2014年1月12日至2017年2月3日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下肢静脉Doppler超声检查(对照组)和64排螺旋CTV(观察组)。观察两组诊断符合情况,并分析观察组诊断图像。结果:观察组诊断符合概率为100.00%,较对照组数据——92.00%明显更优,P值小于0.05;下肢静脉血栓可见横轴位腔内低密度充盈缺损、靶征、典型双轨征,管腔不规则中断或狭窄,病灶狭窄段出现低密度血栓,完全阻塞段出现扩张现象,侧支血管伴有周围迂曲,患肢软组织增厚表现,部分可见下肢静脉边缘不规则,点状弥漫性造影剂残留。结论:在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诊断中,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应用效果较佳,具有准确性高、操作安全方便等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临床价值;CTV

在周围血管疾病中,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会直接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肺栓塞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早期诊断对疾病控制意义重大,为保证早发现、早治疗[1],尽可能改善预后,寻找有效、可靠的诊断方法极为必要。随着医疗发展,CTV在多种疾病中均广泛应用,此方法具有无创、可靠等优势,在诊断敏感度等方面均具优势。本文旨在探讨CTV应用于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中的诊断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从我院2014年1月12日至2017年2月3日的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患者中抽取50例进行此次研究,男女比例为22:28,平均年龄(58.93±4.19)岁,最大72岁,最小49岁;病变位置:34例股静脉,5例腘静脉,4例慢性静脉瘀滞,7例股深静脉;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有12例,高中20例,大学及以上18例。患者及家属均获知情权,并同意纳入本研究。

1.2方法

所有患者分别予以下肢静脉Doppler超声检查(对照组)和64排螺旋CTV检查(观察组)。

下肢静脉Doppler超声检查:探头频率保证7.5MHz,引导患者仰卧,对病灶进行扫查。

64排螺旋CTV:引导患者仰卧,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剂量为1.5~2.0ml/kg,以100~120ml为总剂量,使用CT扫描仪扫查病灶各个部位,保证电流为450mA,电压为120V,层间距以5mm为标准,螺距1.2mm,之后实施50%图像重叠,包括容积显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以及多平面重组等技术,以踝关节至髂骨为扫描范围。直接扫描方法为将碘佛醇经高野注射器注入足背,并以橡胶带对踝关节(已注射欧乃派克)实施绑紧操作,避免液体注入静脉后不能及时吸收而直接发生回流,欧乃派克注射一分钟后即可开始检查,若发生回流则应适当将吸收时间延长,之后再实施扫描;间接检查则将药物注射于静脉而不是足背,注射二十秒后进行肺部静脉扫描,150秒后予以下肢静脉扫描,时间维持五秒。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诊断准确情况以及观察组诊断表现。

1.4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方法的诊断准确概率,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均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值小于0.05表示两者数据之间具有高度对比性。

2结果

2.1两组诊断准确情况对比

结果可知,观察组诊断符合概率为100.00%(50/50),对照组数据为92.00%(46/50),相比而言,观察组明显更优,P值小于0.05,具体结果见表1所示:

2.2观察组诊断表现分析

下肢静脉血栓可见横轴位腔内低密度充盈缺损(不规则、椭圆形或条状),靶征为中心低密度血栓(环状造影剂充盈周围),图像重建可见典型双轨征,管腔可见中心低密度血栓带(两边由线状高密度造影剂充盈),同时存在管腔不规则中断或狭窄(节段性),病灶狭窄段出现低密度血栓,完全阻塞段出现扩张现象(附近表浅静脉或远端),同时可见侧支血管(周围迂曲);患肢软组织表现为增厚,部分患者表现为下肢静脉边缘不规则,延迟扫描(两分钟)有点状弥漫性造影剂残留(于下肢引流静脉)。

3讨论

CTV检查包括间接及直接检查两种,前者能够对下肢静脉以及肺动脉进行直接观察,在了解肺动脉栓塞以及下肢静脉血栓情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一次检查即可对多方面进行观察,故其应用较为广泛[2~3],但此方法对比剂会进入血液,导致其浓度被稀释,最终造成造影剂到达靶血管腔浓度不一,极易导致误诊或者漏诊,相比其他方法,此技术会不同程度“污染”微循环及动静脉,在背景抑制方面效果较差。直接检查法则能够将造影剂直接置入,稀释程度较低,背景抑制效果佳,具有浓度高、结果可靠等优势,在临床中逐渐被重视。

本文观察组仅需对浅表静脉实施穿刺,通过一次成像对下肢静脉进行大范围观察,同时能够明确病灶范围、性质,了解病情程度,经图像重组后,直接对侧支循环、病变程度及范围等情况进行直观描绘[4]。64排螺旋CTV检查不会出现组织重叠现象,且在软组织观察方面具有分辨率高等优势,能够辨别阻塞原因,如腔外压迫、腔内血栓等,为基本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外压阻塞原因也能很好观察,包括血肿、动脉压迫、瘢痕以及肿瘤等[5],这是其他技术所无法满足的。对照组所用超声检查,虽能够对管壁形态、厚度进行观察,且经济、方便、操作简便,但是在深静脉检查方面效果欠佳,另外脂肪、肿胀等会对检查准确度造成影响,最终结果受操作者技术影响较大,无法进行直观观察。64排螺旋CTV则能够消除上述弊端,保证影像学信息全面、直观,且相比其他方法,此技术对比剂用量更少,所用造影剂安全性更高。

本文结果中,观察组诊断符合概率(100.00%)明显高于较对照组数据——92.00%,P值小于0.05;下肢静脉血栓可见横轴位腔内低密度充盈缺损、靶征,图像重建可见典型双轨征,管腔不规则中断或狭窄,病灶狭窄段出现低密度血栓,完全阻塞段表现为扩张,存在周围迂曲侧支血管,患肢软组织具有增厚表现,部分可见下肢静脉边缘不规则,存在造影剂残留(点状弥漫性)。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应用于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诊断中,效果较佳,具有敏感度高、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樊颖,罗巧云,李丛福等.多层螺旋CT直接静脉造影法在下肢静脉血栓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2015,28(47):378.

[2]王军委,成新玲,董志辉等.320排容积CT血管造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7):25-27.

[3]王林友,吴亮,祖茂衡等.CT血管造影诊断髂静脉Cockeet综合征的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4,16(3):353-354,355.

[4]岑玉坚,杨少民,黄治荣等.双源CT血管造影在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医药前沿,2014,04(4):240-240,241.

[5]任翔,马强,刘磊等.能谱CT一次性成像技术在肺动脉及下肢静脉造影中的应用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4,36(6):486-487.

论文作者:周建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4

标签:;  ;  ;  ;  ;  ;  ;  ;  

64排螺旋CT静脉造影(CTV)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_周建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