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从提出教育困惑到获得专业发展的学习历程_幼儿心理论文

教师从提出教育困惑到获得专业发展的学习历程_幼儿心理论文

从提出教育困惑到获得专业发展的教师研修旅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程论文,困惑论文,教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多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表明,传统的教研和培训方式都有其弊病,难以保证教师教育的效果。研修一体则将教研和培训完美结合起来,借助解决教师实际面临的问题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提高教师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开展研修活动时,要深入理解教师困惑和教师发展之间的关系,搭建从教师提出困惑到获得专业发展的平台和路径。在“探索性演奏活动的开展”教师研修活动中,我试着去寻找帮助教师从教育困惑走向成长的“秘籍”。

      传统的演奏性活动以节奏训练为主,无论是身体乐器,还是打击乐器,教师都会带着幼儿反复练习,直至正确演奏出来,其技能目标导向、枯燥训练的教育方式都非常明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倡导艺术活动要关注幼儿的情感,尊重幼儿的感受,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表达。显然传统的演奏性活动已不太符合新的教育追求了。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探索性演奏活动”这一新生事物,这种演奏给了幼儿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幼儿在尝试中去充分体验感受,在发散中尽情创造,是更加符合《纲要》精神、落实游戏化教学的演奏活动。开展“探索性演奏活动”的教师研修,能够帮助教师理解幼儿艺术领域“注重以幼儿为主体的感受与表达过程”的核心价值追求,理解儿童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本次活动就是结合一位教师的探索性演奏活动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研修活动,借由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来澄清认识、辨析价值、积累策略、提升能力。

      (一)了解活动,客观观察

      1.研修活动设计

      (1)做课教师介绍活动设计,参与研修的教师简单思考观察方案。活动首先是由做课教师来介绍活动设计,包括活动名称、由来、目标、准备、过程、反思。参与研修的教师可以就没有听懂或不理解的地方向做课教师进一步了解。教师知晓活动设计,能够更有准备地进行课堂观察,有利于观察的效果以及研修的效果。询问的环节为教师们大胆、主动地表达提供了机会,营造了坦诚、平等的研修氛围。

      然后大家结合做课教师的活动设计简单思考在观摩活动时想要在哪些环节、重点观察幼儿哪些方面,为有目的的、客观的观察活动做好准备。这是培养教师关注幼儿的习惯、提高有目的的观察能力的举措之一。

      (2)教师们观看活动录像,分享对幼儿的观察评价。在此环节,教师们需要认真观看活动录像,并将幼儿表现记录下来。之后,教师们将自己对幼儿的观察进行分享,大家一起进行初步的观察评价。这一设计意在强化教师观察幼儿的意识,培养这一习惯,并通过大家的分享不断提高观察评价幼儿的能力。

      2.研修实施效果分析

      这位小班老师尝试的是从乐器入手的探索性演奏活动。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瓶,鼓励幼儿探索“让瓶子唱歌”的方法。教师们发现幼儿兴趣高,喜欢材料探究,对瓶子怎样发声非常感兴趣。说明材料以及活动内容、活动方式都是比较符合幼儿的。在经验、水平方面,幼儿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让瓶子发出声音,如对教室内各种物品用刮、捏、滚、筷子敲等方式,反映出幼儿有一定的经验,以及比较好的探索性、创造性。但在随乐演奏时,很少能跟着音乐。有些教师认为这与幼儿随乐经验少、节奏感还比较弱有关系。还有些教师认为幼儿的注意力都在玩瓶子、让瓶子发出声音上,而不在随乐演奏上,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

      从教师们分享的幼儿观察评价来看:

      其一,教师们都能比较快、比较清楚地说出幼儿的种种表现。说明在观看录像时,教师都能够关注幼儿。第一环节——做课教师介绍活动设计,参与研修的教师简单思考观察方案——为教师有目的观察幼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通过对幼儿情感态度的观察,教师们都充分感受到幼儿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表现,从而体会到探索性演奏活动在支持幼儿主动学习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通过对幼儿经验和水平的观察,教师看到了活动好的一面,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教师们开始产生困惑,并期待着后续的研讨。这意味着她们的自主学习开始了,也正是研修活动所希望的开始。

      这些好的效果让我体会到:让教师在观摩活动前有目的地思考观察方案、观摩活动中去执行和调整观察、观摩活动后分享观察结果是非常好的“培养教师观察习惯、提升观察能力”的研修策略。

      (二)分组研讨,开放讨论

      1.研修活动设计

      (1)研修组织者提出具有开放性的思考题。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是为了让教师们能够表达真实的想法,产生更多维度、更多内容的智慧碰撞。我提出的思考题是:基于对幼儿的观察,您觉得活动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有什么异议或困惑?提出您的建议。讨论要求教师选择最主要的点,不必面面俱到,避免因为研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而降低研讨质量。

      (2)教师分小组进行自由讨论。将教师分成小组,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发言的机会,且降低了心理压力,使研讨能够更加坦诚、真实,互动性更强,保证教师主体研修的效果。研修组织者到各小组倾听大家的讨论,能够更真实地了解教师的想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来向大家汇报本组讨论结果。研修组织者及时将汇报内容记录、呈现在大屏幕上。其他小组老师如有听不懂的地方或者有明显异议可以向汇报组提问。

      小组汇报锻炼了老师们整理、概括的能力,也使大家的研讨内容以简洁的方式汇总起来,再加上研修组织者的及时记录所给予教师们视觉上的帮助,都为下一步的聚焦问题奠定了基础。

      2.研修实施效果分析

      在各小组汇报中,教师们都一致肯定了本次演奏活动选材适宜,幼儿兴趣浓;探索空间大,幼儿自主体现足;师生关系好,教师充分尊重幼儿。但对后半部分的随乐演奏普遍存有异议或困惑,觉得幼儿注意力在探索瓶子出声的方法上,不像音乐活动,而像科学活动了。老师们从材料、场地、教师引导语、音乐的选择、前期的经验准备等多个方面都提出了调整建议。

      在这个充分讨论的环节中,教师们已经模模糊糊地触及到了本次演奏性活动的关键问题——有了探索的方式和过程,但把握不准探索的内容,音乐活动的本体发展价值不足。但研讨中,老师由于认识水平不足,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只能凭着感觉来提调整建议。如“是否因为太喜欢探索瓶子而影响随乐?”“只用瓶子、不用豆子,避免干扰”等等。由此,我对教师们的认识有了总体了解,大家完全发散的注意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逐步聚拢起来。

      (三)聚焦讨论,理论支持

      1.研修活动设计

      (1)聚焦矛盾,集中讨论。研修组织者带领教师将各小组汇报内容进行进一步梳理、概括,明确出大家共同的认识,进而肯定优点,聚焦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既然教师对幼儿随乐演奏表现“不佳”有着共同的疑惑,把握不准幼儿学习的内容,那我们就紧紧围绕“幼儿探索什么”来研讨。所以我提出的讨论题是:幼儿在探索什么?幼儿现状与教师制定的目标是否吻合?教师制定的目标与音乐学习目标是否吻合?为什么?应怎样调整?将教师们与此相关的模糊想法引出、明确,展开更为深入的讨论,引发教师的思考。

      (2)理论支持,澄清认识。当教师充分发表意见,研讨或陷入僵局、或逐渐明朗时,研修组织者带领教师学习理论。本次研修,我带领教师一起重温、解读《纲要》细则和《指南》中相关的条目,用正确的观点来推敲讨论题,推敲所研讨的活动,最终澄清认识——探索是幼儿主动学习的方式,探索什么则体现的是学科关键经验。同时也借助实践案例分析,来帮助教师理解《纲要》《指南》中简单话语背后的深刻内涵,将教师的工作、研究与《纲要》《指南》紧密结合起来。

      2.研修实施效果分析

      教师们都一致认为幼儿现状与教师制定的目标比较吻合,而教师制定的目标与音乐学习目标不太吻合,并都自然地围绕后者的不一致来分析原因,提出调整办法。教师们都模糊地感觉活动有些偏离音乐,但又说不清为什么偏离,怎样回归。在教师们都理不清时,我抛出问题“健康领域探索、科学领域探索、音乐领域探索‘瓶子’的区别在哪里?”引导教师进一步运用学科知识来分析问题,比较思考各学科中探索瓶子活动的落脚点。老师们开始接近问题实质,如“应更关注瓶子发出的声音,现在是围绕探索的方法上,而不是声音上”。到底分析得对不对呢?我没有直接评判,而是和教师们一起用理论来分析。用《纲要》《指南》这些看似简单的条目一分析,问题一下子就明朗了。

      这段聚焦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明确、准确的讨论题以及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教师开放性讨论基础上聚焦、凝练的一个明确的、准确的讨论题可以快速引发教师的思考,有效引导教师的反思角度。而理论的支持恰如明灯,为教师的深入讨论推波助澜,给了教师反思的方向和答案。

      (四)观念导引,再思调整

      1.研修活动设计

      研修组织者提出操作层面的问题,请教师调动已有经验,发散思维,分享讨论,调整方法。此环节意在引导教师寻求调整的思路。它是建立在观念已澄清、方向已明确的基础上,研究正确观念指导下的具体做法,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观念、新认识,丰富新策略。

      我提出的问题是:(1)基于幼儿当前阶段的玩瓶子应该怎么做?(2)渗透音乐学习的玩瓶子应该怎么做?这两个问题分别指向顺应幼儿当前需求和促进幼儿进一步发展的角度,意在引导教师研究幼儿、研究学科,并在实际工作中建立二者的关系,寻找幼儿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平衡、教与学的平衡。

      2.研修实施效果分析

      第一个问题,老师们普遍认为应该让幼儿充分操作,充分探索,满足幼儿的需要。待幼儿兴趣过后,并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加入进一步的学习。只是这进一步的学习怎样进行,也就是第二个问题怎样解决,教师们就有些解答不清了。很多老师对材料提出了建议;有的老师提到将引导语“你用的什么方法”改成“你捏的时候发出的是什么声音”……让幼儿关注到声音;有的老师提出了活动的重难点应先从音色入手,之后再进入节奏……这些建议理不出头绪。

      由此可见,教师们在满足幼儿的需要、顺应幼儿的学习规律方面已经有所认识。我顺势向教师介绍了《儿童游戏通论》中有关“幼儿探究的发展阶段”的理论,为教师细致准确的观察评价幼儿提供更多的助力,强化教师们观察、顺应幼儿的意识。难题在于怎样在支持幼儿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们缺少策略,把握不好幼儿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度。同时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刚才重点讨论的问题还没有完全消化。所以,我提出了“发出声音和感知声音一样吗?怎样支持幼儿实现感知声音的学习?”的问题,将“渗透音乐学习”的提问进行了具体化,引导教师从目标、物质和经验准备、提问、过程等活动的各方面来进行思考。由于在前面的讨论中教师始终没有对分享环节提出调整建议,所以我特别带领教师具体剖析了分享环节,追问“怎样感受声音效果?”明确调整方法。

      最终教师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教育要顺应幼儿的发展,因此要学习幼儿的学习发展规律,要观察幼儿;教育还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要学习学科知识,理解教育目标。并对探索性演奏活动的观念和策略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获得了经验,实现了新的专业成长。

      从效果来看,这一环节中的预设提问和灵活追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好的提问既能够适度给予教师思考的方向(调整要顺应幼儿的发展,也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又能够给予教师思考的空间(怎样顺应、怎样促进)。而再好的预设都不会十全十美,都需要研修组织者静心聆听教师的想法,及时做出回应,保持一定的生成性。

      本次研修活动绝非完美,它的价值在于其中反映了我对研修一体的认识和探索。如果说,教师的困惑是研修的切入点,教师的发展是研修的落脚点,那么怎样帮助教师从切入点回到落脚点呢?我在尝试寻找答案。从研修活动的实际效果来看,教师真的完成了这一旅程。这其中,几组因素的联系功不可没。

      (一)联系发散的、多维的思考与聚焦的、深入的思考

      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都是人类思考、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没有优劣,只有适宜、有效。不同阶段、面对不同问题、实现不同目标等各种因素在影响着人们运用何种思维方式。研修活动亦是如此,既需要教师发散思维,彼此分享不同角度、不同经验的思考,丰富对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办法,又需要教师聚合思维,深入讨论,挖掘问题本质。研修组织者需要考虑的是在何种阶段、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以及所需要的相应思考方式。

      在本次研修活动中,教师经历了发散——聚合——再发散的思考过程。首先对所观摩的活动,教师们进行发散性地分析和讨论,每个人贡献出真实的原有认识,又借助分享收获丰富多样的想法。在大家发散的思考中出现了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引起共鸣,产生共同的困惑需求。此时,思考进入到聚焦共性问题、共寻答案的阶段。教师们围绕共同的讨论题剖析原因、挖掘本质。一旦澄清了认识,又需要教师以新经验为指导发散思考实践中的新行为,回答“面对幼儿当前阶段的玩瓶子应该怎么做、渗透音乐学习的玩瓶子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整个研修活动中,发散和聚合的思考紧密相连。有了发散的过程,聚合才成为教师的主体行为。而经历了聚合的思考,再发散才有根基。二者彼此依赖、彼此作用。

      (二)联系现象与本质

      教师困惑的是具体现象,教师的发展则体现在对本质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上。从现象挖掘本质,可以帮助教师实现从困惑到发展的回归。

      这首先离不开研修组织者对现象背后的本质的认识。在本次所研究的演奏活动中,教师一直持积极鼓励的态度,观察、了解、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使瓶子发出声音,幼儿也表现得非常自由快乐。探索的方式和过程可谓充分,只是好似失去了音乐活动探索的方向。教师制定的目标集中为“发出声音”,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引导是“你用什么方法让瓶子‘唱歌’?”整个活动都在围绕让瓶子出声的方法上。发出声音并不等于感知声音,探索瓶子的音乐活动价值不在于运用多少种方法,而是在于感受不同方法所制造出的不同声音。教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偏差,其专业发展根源在于学科知识不足,把握不准音乐活动的发展目标,用了探索的方式,却没有找准要支持引导幼儿探索的内容,也就是学习的内容。

      知晓了现象背后的本质,研修组织者还要考虑联系的方式,来帮助教师从现象挖本质,回归到专业发展上来。本次活动既然是教师把握不好探索的落脚点,那联系现象和本质的方式就可以通过分析落脚点来引发教师的比较思考,澄清学科要素,帮助教师自悟回归本体教育价值的策略方法。设问“健康领域探索、科学领域探索、音乐领域探索‘瓶子’的区别在哪里?”凸显了落脚点的比较,有效地帮助了教师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更加清晰、深入的理解音乐本体教育价值。

      (三)联系实践与理论

      理论的学习与运用无论是对教育实践质量的提高还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教师们往往不善于学习和运用理论,造成反思低效、教育低质的结果。研修活动将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使教师能够借助理论去分析实践、指导实践,将会有效推动教师反思、成长的进程。

      本研修活动中,有两部分理论联系实践的出现。一部分出现在分析教育实践的时候。教师们在比较思考“各领域活动中的探索瓶子有什么区别”,研修组织者及时带领教师深入学习《纲要》《指南》的相关条目,明晰音乐教育中“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的建议,从而找到教育实践的症结。另一部分出现在讨论调整的环节。教师们在面对“基于幼儿当前阶段的玩瓶子应该怎么做”的讨论题时,都能够从尊重、顺应幼儿的角度来考虑,提出给幼儿充分的玩瓶子的空间和时间,满足幼儿的需求。但幼儿当前玩瓶子到底处于怎样的阶段,幼儿对于材料的探索还有怎样的规律,教师并不十分了解。如果是这样,教师的下一步实践多少还是有盲目的成分。这时,研修组织者提供了关于“幼儿探究的发展阶段”理论,使教师能够更加了解幼儿的学习发展规律,准确判断当下幼儿的情况,并预估幼儿未来的发展走向,给予适合的回应。这两部分理论联系实践及时、贴切、自然,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开困惑、获得理解、建构经验,实现专业成长。

      从最初教师观摩活动后所产生的“幼儿表现积极、自主,却好似音乐学习不足”的疑惑到更深入地理解了“教育要顺应幼儿的发展,因此要学习幼儿的学习发展规律,要观察幼儿;教育还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要学习学科知识,理解教育目标”,新经验的获得意味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悄然发生。一个旅程接着一个旅程,教师研修就是这样不断在路上。或许,我们可以借助这几个联系来给教师助力。

标签:;  ;  

教师从提出教育困惑到获得专业发展的学习历程_幼儿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