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望谟县新屯街道办事处纳包小学 552300
好问、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探索未知领域的摇篮。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向老师质疑,敢于“异想天开,驰骋想象”,说明他肯动脑筋,并具有一定的分析、综合、判断、归纳信息能力。而创造力的源泉往往是从质疑问难开始的。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时机,及时捕捉学生不时迸发出来的富于创新的火花,是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的。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产生几点感悟。
一、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前提
1.营造“敢问”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越要求的,教师都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2.留给学生“敢问”的时间。教学时,凡是学生想问、敢问、能问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发问。不管是开始上课、课后练习,甚至是课中老师讲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重点、难点、关键处时,学生要提问,都可以让他发问,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空间和时间。
3.创造“敢问”的条件。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改变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应摒弃呆板的“师生对答”现象,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敢于提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课堂就变成学生乐学的“学堂”,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的“讲堂”。
二、使学生“好问”——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基础。
1.首先要树立学生“好问”的信心。小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课堂中难以“生疑”的原因有很多,如:胆小、紧张、受知识经验的限制,难以生疑发问。因此,老师要针对不同情况,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引导学生树立“好问”的信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激发“好问”的兴趣。从本质上讲,学生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相机开展“生疑发问”比赛。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质量高。然后,号召全班学生向这些“好问大王”学习,养成勤思好问的习惯。
3.创设“好问”情境。为了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创设使学生“好问”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突然发问“0度的角和360度角如何界定?”“有没有0度的角?它是锐角还是钝角?”对于这类难度较大的问题,我不是简单地让个别学生解决,而是引导学生集体研讨、集体解决。这样,不论是基础好,或是基础差的学生,他们都能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获取成功的机会。
三、教学生“会问”——增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关键
当学生“敢问”、“好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质疑问难”不能只停留在幼稚肤浅的水平上,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会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素质。例如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287×304,在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法则后,有一位同学突然举手问:“乘数是三位数,为什么在计算过程中只乘两次?”这个问题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说明还有学生不理解,老师必须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进行着重教学,使学生明白“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的道理。又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当揭示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争先恐后说:“我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我想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是不是也能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我想知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不是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一样?”随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这样,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获得了渴望获得的知识,而且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提高了质疑水平。
总之,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这正如古人曰:“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种新的认识或创造发明,都跟疑紧密相关,不善于质疑求异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就不会有创造精神。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见疑求异,在提问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掌握知识,并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论文作者:黄生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4月总第2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8
标签:学生论文; 质疑问难论文; 好问论文; 敢问论文; 教师论文; 梯形论文; 乘数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4月总第2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