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关于朗读的目标中要求要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以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对人的身心也有帮助。有利于开发右脑;能改变学生的性格,变得大胆自信;有利于集中精力,记忆信息等。
二、现状分析
新教材改革后,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担心学习任务完不成,朗读水平又是在考试中无法衡量的一种能力。于是教师以讲代读,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多。再加上农村孩子普通话基础差,和爷爷奶奶成长起来的下一代,在用普通话表达时闹出很多的笑话,也造成了他们不愿读、害怕读的心理。
根据这些现状,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自己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多读,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
一、强调基本要求,突出“准”字。
我反复研读了新的课程目标,发现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中,都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要求学生们朗读要做到“五不”:不丢字,不加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反复强调,作为一条铁的定律,学生时时刻刻引起注意。
二、适时地范读,充分表达文章情感,激发兴趣朗读训练。这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听听,秋的声音》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体会大自然“音乐厅”的感觉,我设计了直观形象的课件,选取了与课文内容相应的落叶、流水、蛐蛐欢叫的声音,并结合画面,再通过深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范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孩子们自然而然也想尝试充满诗意的朗读。
三、朗读训练方法灵活多变,激发学生朗读兴趣。①独立朗读。要求大声朗读,这样便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中发音不准的现象。农村学校每班人数不多,为独立朗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②小组赛读。互相听读,评价同学间的优缺点,再分别找出自己的不足。③分角色朗读。提高趣味性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充分深入领会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更能感受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这些不同的练习模式,是新课标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结合,符合“以人为本”,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新课程发展核心理念。
四、 朗读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不能只一味的注重技巧,抓住文章中的精彩词语、句段进行感悟联想。比如《寓言二则》我抓住重点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指导学生理解养羊人认为不要修羊圈了,学习这样的句子叫做反问句。然后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加入手势进行朗读,体现养羊人毫不在乎的情感态度。再比如三年级语文园地一中的词句段运用,我在讲解第二部分内容时,为了指导学生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句子的重音,以更好地表达情感,我精讲了读好重音三种方式:重读、轻读、慢读,。改变了同学们以往遇到需要强调的词语时,便大声读、用力读,这样简单粗暴的朗读习惯。
另外,我长期利用早自习时间,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多听课文朗读示范,培养学生语感。根据小孩子好胜心、荣誉感强的心理特点,我通过组织课文朗读比赛、故事会等形式,来强化学生的朗读意识。
我遵循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坚持“多听、多练、多读”的“三多”原则。实践证明,通过这些科学有效的训练,大大的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提高了孩子们的朗读水平。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期待师生一起体验语文震撼人心的特殊魅力。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共同积淀深厚的文化修养。
论文作者:胡楚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句子论文; 情感论文; 孩子们论文; 自己的论文; 这是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