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人民医院 介入放射科 210048
【摘 要】目的:探讨Bolus技术在下肢深静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INNOVA3100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对6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其中30例采用Bolus技术,另30例采用传统分段造影术,对比两组患者总采集时间、造影剂总量、定位次数等。结果:使用Bolus技术均显影清晰,并能显著减少患者造影剂使用量及所受辐射量。结论:Bolus技术能够一次性很好的显示下肢深静脉血管的解剖情况,比传统分段造影术有较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Bolus技术;下肢深静脉造影
血管造影技术作为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于行程较长的下肢血管,传统DSA造影需要分段进行多次曝光,明显增加了检查时间和射线量及造影剂的使用量,而采用Bolus技术即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能够一次性、全程式显影,具有采集时间短、射线量少、造影剂量少、空间分辨率较高等优势[1-3]。现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下肢深静脉造影60例,其中30例采用Bolus技术,另30例采用传统分段式造影,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一般资料
60例临床确诊为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年龄35-79岁,中位年龄68.4岁,男38例,女22例,入院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浅静脉曲张伴足靴区色素沉着,其中伴有肿胀、疼痛18例,伴有静脉性溃疡7例,患者均为拟行大隐静脉剥脱术于术前行下肢深静脉造影,其中30例利用Bolus技术行下肢深静脉造影为Bolus组,另30例行分段下肢深静脉造影为对照组。
1.2设备与对比剂:
血管造影机使用的是美国GE INNOVA3100数字平板血管造影系统,美国Mark V Provis高压注射器,柯达DryView5950激光相机,碘海醇50ml(扬子江药业公司)。
1.3检查方法:
(1)Bolus下肢深静脉造影 患者仰卧于导管床,患侧腿伸直,穿刺患侧足背静脉,自穿刺针连接管连接高压注射器。启动Bolus程序,L臂转至±90°,通过透视将踝关节远端设置为起点,按下S/E键,然后纵向移床至腰5椎体设置为终点,按下S/E键;造影剂注射总量为25-30ml,注射速率为1.5-2ml/s,注射压力为100-150psi。按住曝光手闸,导管床会自动回到起始位并开始采集蒙片,采集完导管床回到起始位置按下Bolus手闸按钮机器开始曝光,同时触发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控制床的移动速度跟踪造影剂的流动进行采集,采集成功后图像传输到AW4.6工作站进行无缝拼接。
(2)分段下肢深静脉造影 分别以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为上下缘,行下肢深静脉分段造影,造影剂注射总量为25-30ml,注射速率为1.5-2ml/s,注射压力为100-150psi。
1.4 图像评价 由二位副主任医师对图像清晰度及能否满足诊断要求等进行图像分析、评价。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造影技术均能够满足诊断要求,Bolus组1次定位完成检查22例,2次定位8例,对照组4次定位26例,5次定位4例。Bolus组在总采集时间、总对比剂量及定位次数上明显由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Bolus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在下肢跟踪造影中,通过检查床移动先存储一组蒙片后回到起点,待注射造影剂时导管床再次移动采集图像并与蒙片做剪影处理,从而得到一系列实时剪影图像[4-6]。可在注入造影剂后在曝光的同时观察到所采集的图像,检查床的移动速度可以按照对比剂上行速度自由调节,保证了图像质量,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漏诊。
本研究中Bolus组在总采集时间、总对比剂量及定位次数上明显由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下肢静脉血管行程长,分段造影时,每段都需要进机房重新定位,而利用Bolus技术造影是,Bolus技术可以实现一次定位就能够完整的显示下肢深静脉血管,大大降低了了医生的工作量,同时利用Bolus技术也缩短了检查时间,减少了患者辐射剂量和造影剂量,解决了传统DSA造影需要分段采集才能达到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图像分辨率,在检查过程中还需注意尽量缩小床与探测器的距离,缩小视野[7-8]。上述Bolus检查过程中,如有因血管阻力大,髂静脉显示不清楚,可在透视下抬高患侧下肢,本研究中Bolus组有8例常规Bolus造影时,髂静脉显示欠佳,在透视下抬高患侧下肢后髂静脉均得到了清晰的显示。
此外,因为对比剂用量降低,也能大大降低造影剂对患者身体带来的影响[9],bolus技术还更适用于很多年纪大、心功能不全或肾功能不好的患者,总之,将Bolus技术应用于下肢深静脉造影相对于传统分段造影有明显优势,可以在临床广泛推广。
附图:
参考文献:
[1]赵晓伟,胡孔琼.下肢动脉步进DSA造影的优势[J].西部医学,2011,23(4):723-724.
[2]吴金镛.再谈步进DSA下肢动脉造影的应用[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2,29(5):3620-3623.
[3]许少睿,苏浩波,楼文胜,项玉梅.下肢静脉步进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优势[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7).
[4] 黄文华,蒋国民,张贤舜,黄蓉,贾中芝.DSA步进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4):622-623.
[5] 叶斌,徐顺华,崔凤.影响团注跟踪法下肢动脉DSA影像质量的因素[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9(1).
[6] 吕岩,刘景鑫,赵金山,朱昆.三维DSA及步进跟踪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10(7):5-6.
[7] 袁远,邱怀明,曾晓华.团注追踪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02:143-145.
[8]朱纯生,郑晓林,洪国斌,何强,黄桦.对比剂团注跟踪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0,02:208-210.
[9] 马君龙,王奇奇,何春.下肢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6):896,897.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BL2014013);南京市卫生局医学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YKK14223)。
论文作者:张齐飞,邵泽锋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1
标签:造影论文; 下肢论文; 静脉论文; 技术论文; 血管论文; 步进论文; 患者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