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_李宇

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_李宇

(四川省仪陇县职业高级中学 637609)

摘要:研制新课标的初衷是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革除现有教学的种种弊端,力图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还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本文试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理想与突围,实现课堂有效性,以更好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教法探究;课堂有效

新课改像清新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此次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丰富,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何把课改付诸实践,使课堂发挥最大的有效性,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育的理想呢?我想,具体实践做法可以从以下来开展:

一、倡简,简简单单上语文。

从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看,它是复杂的,但学好语文其实并不复杂,即“新课标”上所说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将语文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能力点”,逐一进行训练,试图用这样的教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完全是一厢情愿。语文学习是混沌的,是熏陶,是习染,是点滴积累,是日有寸进。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

如教学生写字,好像是纯知识技能问题,其实不然。在写字的时候,要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从内心里喜欢汉字,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教给孩子怎么把一个字写好,写的时候相接的部位要收敛、避让;学生由写得不好到写得好,自己体会怎么才能把字写得漂亮,这就是方法与过程。认识了“三维”本是“一体”,就从本质上把握住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简化头绪,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

二、务本,真真切切研文本。

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事实是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我们讲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因为语文教科书是根据“课标”的精神来编写的,是对“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有人说,不能过于看重文本,毕竟文本不能解决学生发展的所有问题。但现实情况是,不是把文本看得太重,而是对文本的重视与钻研远远不够。超越文本的提法固然不错,但要超越文本,首先必须了解文本,研读文本。语文课上,强化初读,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帮助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三、求实,踏踏实实抓效能。

上课、教学研究都要倡导“三实”——真实、朴实、扎实。现在的语文课,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在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上研究课,追求观赏性,花样多了,务实少了。我认为,无论是上公开课,还是搞课题研究都要倡导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即是研究的课题,自己的教学实践即是研究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迈开自己的双脚,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于人有用,于己有益。

对于“训练”,在“课标”中似乎有点淡化了。其实“课标”所反对的只是过去充斥课堂的繁琐、机械的训练,是只对考试有用、而对终生无用的那些“题海战术”。我们强调的训练是基本的训练,科学的训练,活化的训练。这从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栏目的设计可以看出来。这些练习是为了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是具有开放性的,是具有挑战性的,是鼓励探究的,是有实用价值的,是能够激发儿童兴趣的。

四、有度,循序渐进巧拓展。

通过学习“新课标”,认识提高了,理念更新了,便试图打破课堂旧模式,建立教学新秩序。当此破旧立新之时,难免会有一些失衡、失度乃至失控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学习文本,适当地作一些拓展是必要的,但要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可以看到过度拓展的情况。有个老师教《秦兵马俑》,让学生收集秦始皇的有关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可是老师却用了大半堂的时间让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资料,并节外生枝地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这就远离了文本,拓展得有些过了头。我个人认为,在语文课上,为了拓展的多媒体也要慎用,用其当用。

传统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的“本味”应该如此。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语文课程改革一方面来说也就是要回归语文的本味。

总之,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得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课程改革的精神。然后,积极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最大化地实现课堂有效性。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

参考文献

[1]张定乾;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2年01期

[2]王爱华;让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更精彩[J];考试(教研版);2009年03期

[3]易静;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J];成功(教育);2011年14期

[4]唐寿春;语文教学呼唤“以生为本”[J];四川教育;2011年06期

[5]李彦双;浅谈初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1年17期

[]6王兴华;语文教学构建“生成性课堂”的思考[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5年10期.

论文作者:李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5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  ;  ;  ;  ;  ;  ;  ;  

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_李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