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企业如何与外资企业竞争_保险论文

中国保险企业如何与外资企业竞争_保险论文

中国保险企业拿什么与外企较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企论文,拿什么论文,中国保险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中美就加入WTO问题签署双边协议,我们似乎听到国外保险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清晰脚步声。来自权威部门的最新消息说,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原有英国、法国第9家外国保险集团在中国开办保险业务的基础上,将向纽约人寿保险集团、德国格林保险集团等12家外国保险集团颁发市场准入许可证。上述公司的经营历史都在百年以上,资产总额都在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以上。

而有关调查资料显示,仅在北京市民中,年纪越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市民对外国保险公司信任度就越高,他们中的许多人手里攥着钱到处寻找合适的保险品种,而同时又有许多国内保险公司成天为销售不旺着急上火,中间显示的空白地带太开阔了。

为什么中国百姓对外国保险公司情有独钟?其优势在哪儿?中国民族保险业与之相比劣势何在?又拿什么与之较量?

服务超前 理赔诚信

不久前,美国宝利互助保险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科里,第四次来到北京,他在向记者发布准备在北京申请开展保险业务消息的同时,介绍了该集团在重庆的保险业务特点。

他说,我们的经营理念是,服务讲超前、理赔讲诚信。营销业务员与顾客第一次交流,便知道对方的生日,然后与他们交终身朋友。我们提倡顾问式推销,理解式服务;为人设计,替人着想。

以车险保单为例,他们在承保车险时,为了保证理赔质量,首先,重视汽车驾驶员的年龄、健康状况、驾驶经验、习惯和职业;其次,根据车主及驾驶员对汽车保养和维修情况的不同,以及车辆经常行使的区域范围的路况对发生危险的影响大小,确定相应的理赔条件。第三,保险人要求被保人在投保时详细告之过去3年~5年的交通事故情况,对无赔款记录的,保险人对其实行无赔款优惠,续报费率下调一定比率,以资鼓励。

科里还介绍说,这些做法是美国保险业的普遍特点。

美国保险业具备这一特点,得益于管理体制上的保证。例如,他们的保险公司都没有CEO,即首席执行官。以此,严格规范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权利。正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保险业的经营业绩一直居于世界首位。

另外,从美国保险业的业务来源途径来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保险公司自身业务员直接承保;另一个是接受保险代理人与经纪人介绍的保险业务。后者又称代理制度。代理制度把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人连接在一起,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业务。 

美国保险业界还十分重视行业自律体系,他们根据业务、专业的不同,成立了美国寿险业务员协会及各种行业协会等。

两相对比,中国的保险企业是怎样运作的?

牌子硬 距离远

从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状况看,80%的市场份额是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为代表的国有独资保险企业占有,规模大、牌子硬,但老百姓却感到与它们的距离较远。

其理由主要是,一些保险公司服务不到位;理赔没保证。

由于保险公司对未投保人服务不到位,所以造成人们对保险不了解——疏而远之。周杰在合资企业工作3年,收入颇丰,记者问他,是否准备购买商业保险?他说:“我现在的公司给员工上大病、医疗和失业保险,我还有必要买保险吗?”周杰的疑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事实上很多人搞不清什么是商业性财产保险,更谈不上购买了。

相当一部分国企职工仍然认为应当由政府保障自己的一切,许多工厂甚至流行这样的顺口溜:“党是我的妈,厂是我的家,个人有点啥,工厂全包下。”

对保险公司不信任——惧而远之。李先生想给儿子买份成长保险,年交800元的标准比较适合他的承受力。向保险营销员咨询时,对方含含糊糊地告诉他,交满20年后,可获得24万保险金,听起来非常诱人。李先生细读保险条款才发现,要得到24万元,每年需交8800多元;而年交800元,20年后,仅可得到保险金3万元。他立即打消了投保的念头。他说:“主要不是钱的问题,这个推销员让人反感。”不少消费者反映,保险营销员拉你投保时“舌尖生花”,而当你要求理赔时,则推三阻四。投保人叶小姐也有同感:“承保时一套,理赔时又一套。即便理赔,条件也很苛刻,实际用处不大,只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

另外,对于广大的中低收入阶层来说,保险费成为难以跨越的“高门槛儿”。据调查显示,未投保的北京居民中,明确表示“无经济能力上保险”的占29.1%,认为“保费太贵”的占14.6%。而保险公司专门针对经济实力雄厚,投保愿望强烈的人的险种又几乎没有。

近年来,老年人投保欲望较高,但目前的险种往往设置许多年龄限制,拒老年人于保险的“门槛”之外。

据有关部门对2000年我国商业保险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商业保险的渗透率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北京为例,1999年商业保险的渗透率是38%,2000年商业保险渗透率则下降了31%。

中国保险业为什么与老百姓的距离远?北京大学保险学系主任孙祁祥分析说,根本原因是,国有独资保险企业的管理体制滞后,从而导致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目前我国保险业基本上处于粗放型经营阶段。这种经营方式导致保险公司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重展业,轻理赔;重收新保单,轻对老保户的服务。调查表明,61.8%的北京市民希望保险公司提高信誉、积极理赔,这反映出大部分市民对保险公司的普遍担心。

经营理念陈旧。深圳市的调查表明,536户已购买了保险的单位和个人中,多数对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的民族保险业的管理规范欠缺提出了不满。以家财险为例,人们没有便利的渠道去了解家财险,不知道具体能保什么。就算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家财险介绍,那纷繁复杂的条款却让人如坠雾里,而且也没法和其它保险公司提供的家财险产品进行比较,使许多人望而却步。其次,对于那些已经对家财险有了大致了解的潜在保户来说,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没有便利的购买渠道,营业点少之又少,营业时间也不灵活,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再以某保险公司的10种重大疾病医疗保险为例,为了获得10万元保险金,每年需交保费2500多元,交满20年。这相当于北京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0%多,其负担比率远远超过发达国家10%的水平,而这一标准在国内保险企业中还算是适中的。

孙教授认为,种种原因,已成为中国保险业发展的障碍。

那么,中国保险业拿什么与人家较量,才能使我们真正与国际接轨,从而争取“保民”呢?

关键是体制对接

专家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作出预测:2010年,中国保险收入将高达5000亿人民币。众多国外保险公司对这一市场青睐有加,争相涉足。中国保险企业要与资本实力、产品开放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等大大超过我们的竞争对手较量,其严峻性显而易见。

近日,老牌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中国人保总经理唐运祥,在分析中国保险业当前面临的国际化竞争态势时,首次将中国人保现状分析置于国内外经济金融保险形势的大背景下,他说:“保险业处在开放前沿,留给我们的时间非常有限。保险公司要与外资保险争取‘保民’,需提高服务质量和理赔质量,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进行体制改革,这是与外资保险较量的根本手段。”

对此,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去年12月率先引进了一个洋体制,即设立CEO首席执行官。这表明,中国保险业已发出国际化信号。

泰康人寿首任首席执行官陈东升深有体会地说,中国保险业正处在一个国际化的状态中,与国际接轨,关键是体制对接。CEO体制多为国际化大企业采用,中国CEO的出现,某种意义上代表着董事会的一些决策权利转让给经营者,使经营者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而董事会则把主要精力放在监督与用人权上,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专家对此持乐观态度,并补充强调,中国保险业与外企较量,争取“保民”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品牌的“诚信”特征,降低保险费,使之符合多数人的经济承受力。专家认为,作为一种非金融服务行业,保险是在经营一种规避风险或风险投资的理念。它有赖于企业实力和企业形象的支撑。从这个角度讲,保险公司应树立诚心无欺、安全可靠的品牌形象。

中国保监会主席马永伟指出,从今年起,保监会将围绕两方面出台一些新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保险法律法规;二是进一步加强市场行为监管。

标签:;  ;  ;  ;  ;  

中国保险企业如何与外资企业竞争_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