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学科审视——以阅读行为、文本价值、阅读策略为例

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学科审视——以阅读行为、文本价值、阅读策略为例

黄玉鑫[1]2003年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学科审视》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学习之母、教育之本”的美誉,其地位十分重要。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阵地,但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语文阅读教学重新进行审视。 本文试图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对语文阅读的阅读行为、文本价值和阅读策略这叁个方面进行审视,以从本体上有效地获取对阅读较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介绍分析国外阅读理论的新进展,并且对我国语文传统阅读思想进行回顾与探讨。 本论文主要分为叁章,第一章提出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多学科审视的问题,这一章简要地分析了语文阅读教学多学科审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二章首先从生理学、心理学和美学这叁个角度对语文阅读的阅读行为进行探讨,其次从逻辑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对语文阅读的文本价值进行分析,最后从心理学、美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对语文阅读的阅读策略进行探索;第叁章首先总结分析国外阅读理论的新进展,其次对我国语文传统阅读思想进行回顾与探讨。结语部分是最后得出的有关阅读的几点结论,同时也指出了本论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王庭波[2]2013年在《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将步入“深水区”,对语文课程改革十余年成效与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将会使语文课程改革摆脱理论的困惑与实践的困境,逐渐走向澄明之境。从变革性实践的角度看,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在愿景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裂隙”,其根本原因在于从思想观念到教学实践的转化过程中,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根深蒂固与新型教学范式的乏力。本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以范式理论为“体”(结构框架),以哲学解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为“用”(思想方法),针对当前“内容分析”式教学暴露出的问题,构建“视域融合”教学范式,既直击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难处”与“痛处”,又丰富和拓展了语文教学研究视野。本研究从“问题”切入,采取“读懂变革性实践+理性反思”的研究路径,主要采用文献法、案例研究法与调查法,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导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缘起,研究的意义,研究的问题、思路与方法,并对“语文教学范式”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与辨析。第一章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原点出发,聚焦学生“主体性危机”论题,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习非成是的“内容分析”式教学进行检讨,对其特征、产生根源以及对学生主体性的遮蔽进行揭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语文教学价值观的历史考察与教学本质观的当下审视,引导“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出场”。第二章对“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基本原理进行阐述。主要沿着从“视域融合”的哲学解释学原理阐释,到“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教学原理阐说的逻辑展开,探讨了“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涵义、特征、对话旨趣与教学喻义。第叁章至第五章,围绕“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建构的基本逻辑范畴,分别从宏观层面的教学观念与教学原则——中观层面的结构要素及相互关系——微观层面的教学程序与策略叁个层次展开探讨。第叁章阐述了“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基本观念与教学原则。“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主体”意蕴反映在教学观的革新,具体体现在教学目的观、过程观、师生观与评价观四个维度。教学观念的转变,不仅是一种教学重心的转移,而且是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当代意义的思考。“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多元有界”原则,针对“视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这一核心问题提出,旨在回答语文阅读理解中“一元”与“多元”、“有界”与“无界”的“解释学冲突”。第四章从“阅读”与“教学”耦合的视角,对“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四个结构要素进行分析,“视域融合”教学范式中的学生是文本世界的意义生成者;教师是“角色丛林”中的对话者;文本是开放的“召唤结构”;教科书编者是学生“期待视野”的预判与提升者。对教学要素进行静态分析,目的是把握教学要素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五章探讨了“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运行机制与教学策略。“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运行机制包括其动力系统与操作程序,“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内在融合系统是师生与文本的视域融合,外在融合系统是教学主体间的视域融合;“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操作程序包括常式与四种变式,凸显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与差异性。“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策略指向了学生、教师、文本叁个教学主体与对象要素,包括拓展学生期待视野的策略,把握文本召唤结构的策略,增进师生对话交流的策略。“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的提出虽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但本研究的主旨在于“扬弃”而非“颠覆”:“视域融合”与中国传统文论之间的映照,“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对“内容分析”式的反拨,“视域融合”与“对话”理念的互融互补,都反映了本研究的意图在于揭露、诊断、明辨与建设。

熊明川[3]2010年在《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情性》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文化活动。从教育原点看,教育应基于生命发展需要而竭力完善和提升生命。但由于受经世致用传统和工业文明实利价值取向的双重挤压,生命之维在教育中被忽视。进入新世纪,这种忽视生命的教育状况引来普遍关注和广泛反思,并最终形成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生命关注人的基本价值定位。由此,对学生进行健康生命情性的陶冶,构成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本文就是在这样一种人文背景下,运用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方法,尝试系统探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情性问题。本文首先探讨生命情性何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概括检讨了语文阅读教学生命情性失落与复归的艰难历程。以此为历史视野和认知平台,尝试解释“阅读教学生命情性”的基本内涵和整体蓝图,并以此为基础,从纵横两个维度出发探讨保持语文阅读教学生命情性的双重价值取向,初步确立起阅读教学生命情性化的坐标体系。然后系统探讨师生生命在场、优化阅读客观环境、重建阅读评价体系,以此作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陶冶生命情操、培育生命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基于如上价值坐标和条件,尝试探讨了阅读教学以生命情性陶冶学生的基本途径与方法。最后指出富有生命情性的阅读教学,应该以悠闲自在的基本姿态和成全自我的生命理想,去追求文本解读的诗意境界。

杨进红[4]2010年在《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基于这样一个问题:“现代阅读教学应该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阅读观上”?这就要回答两个很基本的问题:“阅读是什么?”、“阅读教学是什么?”。阅读是什么?传统阅读理论把阅读当作认知过程,阅读以获取知识为最终旨归;阅读教学是什么?传统阅读教学认为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的阅读活动就是去寻找文本“说了什么”。可见,不管是传统的阅读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以知识的客观性作为认识论基础。这样的阅读教学指向的是认识的客体对象,这一点从传递知识的角度来说有其积极作用和意义,但知识本位的阅读观,却在不同程度上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建构性。现代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把阅读当作一个“理解”的过程,赋予阅读活动以本体论地位,阅读教学中的“理解”不但是一种思维理论,还成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现代教育哲学从价值论的角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学生建构意义的过程。人文研究视野的扩展和丰富,对阅读教学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和意义。不管是“理解”还是“建构”,彰显的都是个体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就在于个体通过参与体验的方式进入语言的意义世界。这样,阅读教学中审美体验的出场,师生、文本间的对话和交流就离不开“理解、体验、建构”这些核心概念,这也成为本论文试图回答上述问题的切入口。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上,本论文将要求证的是,阅读活动过程即是个体面对审美对象的一种自我确证和发现,是个体以体验参与的方式进入文本的意义世界,阅读教学是以个体的审美体验为基础的有效对话,阅读教学课堂实践则通过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来彰显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样的思路,论文分五部分来阐述:第一部分从本体论的角度思考“阅读是什么”,借助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方法论启示,揭示读者与文本依靠体验形成审美通道,在此基础上的阅读教学则是依靠审美体验来唤醒主体的精神世界。第二部分探讨审美体验进入当代阅读教学范式转型的视野中,其理论基础与现代文论的转型密切相关,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视角,接受美学对读者“体验”的关注以及语言哲学的审美视域,使得审美体验阅读教学带上明显的主体性、体验性和审美性等范式特征。第叁部分分析文本世界的审美体验特性和意义重建的召唤性特征,阐明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活动乃是以体验的形式追求审美意义的生成,这既是文本的内在吁求和真诚邀请,又是个体超越自我的精神需要。第四部分对阅读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揭示阅读教学过程是基于体验的视域融合和有效对话的过程,作为审美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各自的审美体验和理解视域,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如何在各自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意义分享,是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审美体验本身具有分享性和和交流性,师生间的阅读对话旨在寻求知识建构和意义生成的视域融合。第五部分从实践角度来探讨审美体验阅读教学课堂形式的特点,通过对课堂教学形态的呈现,经典课例的剖析,明确审美体验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从学习者角度来观照阅读审美体验活动的特征,明确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个体的意义建构和审美实践。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探讨了审美体验阅读教学的本体论意义和价值论意义,论证了阅读教学乃是智能、情感和精神的叁位一体活动。阅读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精神哺育,阅读教学应该在帮助学生智能提升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最终关注阅读教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功能。

参考文献:

[1]. 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学科审视[D]. 黄玉鑫.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2].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D]. 王庭波.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3].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情性[D]. 熊明川. 四川师范大学. 2010

[4]. 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 杨进红. 西南大学. 2010

标签:;  ;  ;  ;  

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学科审视——以阅读行为、文本价值、阅读策略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