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一阁藏《延陵郡吴氏宗谱》为例谈修复用纸的再染色
于美娜 刘彬彬 齐红祥
摘 要 天一阁藏《延陵郡吴氏宗谱》全书共五册。整部宗谱,纸质尚好,修复难度不高,但是封面特征极为明显,蓝紫色再加工纸张褪色严重,褪色区域呈淡紫色。这种纸面光滑的封面纸在馆藏家谱文献中比较少见。为了了解这种纸的加工工艺、生产工具、使用原料等实际情况,修复人员到安徽泾县,进行了实地考察。从中了解到,手工纸再次加工及染色的处理方法和我们日常对手工纸再染色的技法差距甚大,并结合实践将两种技艺加以介绍和对比,以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修复用纸再染色有更加客观和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 原纸染色 染色色料 纸张涂布技术 修复用纸再染色
纸张染色加工技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纸染色,另一种是造纸染色。前者省略了造纸流程,主要是染料和涂刷的加工工艺。后者是在制浆造纸过程中,添加色水色料,使抄造出的成品纸张具备一定颜色。本文主要阐述的是纸张的再染色,属于原纸染色范畴,因此关于造纸染色的相应问题不作赘述。文中提到的“纸张染色”均属于原纸染色,不再作一一说明。
一、纸张染色的色料
用于染色的色料,可以分为两类:天然色料和化学色料。天然色料又包括植物色料和矿物质色料。植物色料选取自然界的花草、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等;矿物质色料取自天然的矿石、贝壳等,经过一系列的粉碎、研磨、分级(分层),精制而成。化学色料属于人工合成颜料,是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的。由于化学色料在色光和色牢固度方面的优势,天然色料逐渐被取代。化学色料和天然色料有所区别,它具有一定的毒性,对自然界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
古人很早就学会了利用各种色料为布帛和纸张染色。如染红色,从茜草、红花、苏木中提取。周代已经开始使用茜草,以明矾为媒染剂染出红色,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纺织品中就有用茜草染色的。茜草的染料颜色呈暗土红色,后来人们发现了用红花汁液可以染出明艳的红色。苏木含有苏木红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红色系染料,人称“苏枋色”。用蓼科草本植物蓼蓝(靛蓝)经发酵可以染出深蓝色。它不仅可以作棉、毛、丝的个织品的染色剂,在纸张染色中,还可以做成古籍书皮,色泽古雅庄重。用栀子的果实和姜黄根块可以染出比黄檗还要鲜艳的黄色染料。古人将红、黄、蓝三种原色相互调配,调制成各种色彩绚丽的间色。染色色料的多样化,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丰富了古人对日常生活用品的审美情趣。
目前,普遍用于修复用纸再染色的色料有:茶、橡碗子(北方用栗子壳代替)、国画颜料、墨。茶叶染色要选用全发酵的红茶,其浓汁可以染出褐色的纸张。橡碗子染色,其色水偏黄,染制极为方便。在利用茶、橡碗子染色之前,需要将其放入锅中浸泡缓缓加热,使植物中的有色物质充分析出。加热过程中,颜色会越来越浓重,当水的颜色不再变深时,将色水倒入过滤网中,滤掉杂质。分离出来的色水便可用作纸张染色。染色时可以加入适量的明胶固色,每次使用色水时,最好加热后再染制纸张。有研究表明,橡碗子染纸如处理不当容易渗色,时间长了纸张上会产生斑驳渍迹,因此在修复善本古籍时不宜使用。国画颜料也称中国画颜料,融合了植物色料和矿物质色料,省去了研磨加胶的复杂过程,只需要直接在水中浸泡溶解片刻即可,使用比较方便,在纸张染色中应用比较普遍。
理想情况下锅炉给水温度越高,吸热温度越高,循环热效率越高,机组热经济性越好。当热效率达最大值时的锅炉给水温度称为最佳锅炉给水温度。在实际应用中,给水温度提高会使锅炉排烟温度升高,锅炉效率降低,因此通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经济最佳给水温度。经济最佳给水温度低于理论的最佳锅炉给水温度。
二、纸张染色的方法
样纸染色:染色采用纸面涂布技术固色上蜡。
古人在纸张染色方面经验非常丰富,北魏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第三十》有专门一节谈染潢及治书法:“凡打纸欲生,生则坚厚,特宜入潢。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则年久色暗也。……[黄]檗熟后,漉滓捣而煮之,布囊压讫。复捣而煮之,凡三捣三煮,添和纯汁者,其省四倍,又弥明净。写书,经夏然后入潢,缝不绽解。其新写者,须以熨斗缝,缝熨而潢之。不尔,入则零落矣。”贾思勰主张,染成黄色只要把纸的白色除去便成,不必染得太深,因为这样染成的黄色纸存放越久,颜色越黄。
古人还将染布和染纸的技法加以区分,说明他们已经十分了解材料的差异对染色效果的影响。以染蓝为例,在原纸上先刷染头一道靛青染料,然后水洗(涂布),待纸面干燥后再行第二遍刷染。再水洗、干燥,再行第三遍刷染。如此循回需要多次(多达六七次)重复“染后水洗”操作。如果是布匹,多次水洗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纸张被水洗容易破损,同时还要一张张地刷染很花费时间,十分麻烦。一般要染浅色很容易(水洗次数少),但染深颜色的纸,且一次染足是相当困难的(水洗次数多)。而且蓝靛在染色的中途会起变化,不像一般别的(酸性或碱性)染料很固定,蓝靛染色有时会随温度变而颜色变,也随用碱量、添加药品的顺序,对纸的颜色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就跨国公司而言,他们通常可以在公司的利润中获利,以降低税收,减少投资和盈余。由于跨国公司的价格转移,税收部分通常被定义为相互关联的企业的两个方面。
由此可见,准确的信息反馈,深层的客户互动,迅速的市场决策,灵活的政策支撑,便于省、市公司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是奏出的“第二曲”。
今天,我们在修复工作中所使用的染色技法,通常是原纸染色。染色方法有:刷染法、拉染法、浸染法、喷染法。现将这四种染纸的具体方法说明如下:(1)刷染法:将纸平放在裱案上,用排笔蘸色水往纸上刷,刷时上色应均匀,之后将纸晾在木杆上。(2)拉染法:色水倒入容器内,将纸浸湿拉起,晾在木杆上。容器宽度应大于染纸宽度。(3)浸染法:将色水倒入容器内,把少量纸放进容器抚平,在纸上倒入色水,待纸完全浸透后,将容器倾斜,使纸中多余的色水流出。将纸搭在木杆上晾干。(4)喷染法:将纸张固定在木杆上,下方放置盛水盘,把事先调好的色水装入喷壶中,自上而下喷润纸张,让色水均匀浸润纸张。
日常取色:采用含胶质的管装中国画颜料。
三、《延陵郡吴氏宗谱》封面的染色方法
2.染色。
全班同学都愣住了,我也有些吃惊。教室里静静的,只有小齐那清脆的声音在回响。小马没有因为刚才那些批评而流泪,此刻却泪如泉涌。
1.取色。
不仅如此,古人还要根据气候变化对纸张染色。明人苏伯衡在《染说》里说:“染色要讲究材、色、法、候的要领,则其色之深浅明暗、枯泽美恶不同,其深而明、泽而美者,必其工之善者也。”“材、色、法”指的是染色中对纸张质地、染料配比、染色技法等的研究。“候”是指气候条件,即气温的高低,空气的干湿。天高气爽、风和日丽的气候,最适于染制纸张。对于古人的这些经验,我们要注意发掘,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样纸取色:采用水飞法对天然矿石磨成的细小颗粒,进行色相分离。
这几种染色方法,是现今在纸张修复保护中比较常用的。修复人员根据所要染制纸张的类别、染纸数量、纸张强度等特性,决定不同的染色方法。刷染法,比较适用于纸张拉力强的皮料纸或含皮料成分在50%以上的混料纸,减少在刷染过程中纸张破裂和起毛的概率。染制多张纸张时,可以把一张纸平放在工作台上,用排笔蘸取色水往纸上刷。行刷时不能东刷一下、西刷一下,而是要顺着纸纹一笔接一笔地刷,尽量把颜色刷得均匀。刷第二张时,左手拿纸,右手执排笔,蘸取色水从右到左,一边放纸一边把纸刷在第一张纸的上面。这样三四张为一沓,按前述的办法继续刷染另一沓,等颜色都刷好了,就晾在木杆上。晾至半干时,揭得薄一点再晾,就这样逐渐揭成单张。用边晾边揭的办法晾干的纸张,颜色均匀一致,如果一沓纸等到全干了才揭,颜色会深浅不一,而且容易揭破。拉染法,适用于染制大张的纸。书画、文书修复工作中的托纸尺幅较大,染色时可以采用拉染法。拉染法所需色水量要比刷染法色水量大很多,需要配备特制的染槽。将色水倒入槽内,双手提起纸张两端呈U形,将靠近木杆子的一端先送入染漕,顺着槽慢慢地带动纸张的另一端。等整张纸都浸到色水中后再缓缓拎起,放在杆上晾干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纸张表面无刷色痕迹,纸面较匀净;不足之处是,染制纤维紧密的纸张时,色水不容易浸透,纸张正反面颜色不一致。浸染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染制批量的薄棉纸。把一沓薄棉纸平放于染槽中,然后把染汁倒入槽内,用手一边压纸,一边使染汁渗透到纸内。等纸吃足颜色后放掉色水,取出薄棉纸分成几沓,晾至半干,再逐步分成若干个更薄的纸沓。等全部晾干后再分离出单张备用。喷染法,主要适用于棉料成分多的纸张,这种方法不会将纸张刷毛、刷破,仅仅是利用了纸张的亲水性和重力作用,纸张着色效果比较均匀,是比较值得推荐的新式染色方法。
样纸的取色过程比较复杂。第一步,用锤子把天然矿石敲碎,去除肉眼可视的杂质,然后用清水淘洗一下去除尘土,如若杂质颗粒较大可以视颜料特性水煮,切记有些颜料是不能水煮的,容易挥发毒性,如铅丹。第二步,对小石块进行干研,颜料要磨到极细腻状态,犹如粉尘一般方可使用。这个过程要花费很长时间,因此现在用粉碎机取代了手工研磨,大大地节省了时间。第三步,采用水飞法对粉末状的颜料进行色相分离。矿物质色粉不溶于水,比重大的沉入水底,比重轻的悬浮在水面上。越是色深质粗的色粉越重,浮在上面的色粉经过水飞法可以得到最细的颜料。矿物质色料的特点是色料颗粒越大,色彩饱和度越高,颜色深浅的变化主要通过色料颗粒的粗细程度调节。因为加入动物胶,不同于植物胶,调和色料上纸后会产生反光,需要注意胶的配比。原封取色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只需用水调合出需要染制的颜色即可根据染制纸张的数量调配色水的用量,颜色浓淡深浅的变化可以通过控制水量与颜料的比例来决定。
天一阁藏《延陵郡吴氏宗谱》纸质尚好,修复难度不高,但是封面特征极为明显,蓝紫色再加工纸张,褪色严重,褪色区域呈淡紫色。这种纸面光滑的封面纸在馆藏家谱文献中比较少见。为了了解这种纸的加工工艺、生产工具、使用原料等实际情况,修复人员到安徽泾县,进行了实地探访。主要调研了传统手工纸造纸作坊和加工厂,着重调研了纸张涂布染色技法的加工工艺,并自筹经费委托刘彬彬副教授联合安徽沐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加工少量样纸,进而与宗谱原封面纸比对研究。在调研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纸张涂布染色技法和我们日常手工纸再染色的技法差异甚大,笔者就两者异同,介绍如下。
另一项纳入173例COPD患者的研究[30]显示,干预组接受疾病、药物与吸入技术教育的12个月期间,与对照组相比,就诊、急诊次数减少了50%,住院次数减少了60%,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的症状(-7.5)、影响(-7.4)分量表,疾病知识评分(75.0 vs.59.3)和用药依从性(77.8%vs.60.0%)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药师干预提高了COPD患者依从性,减少了住院率,提高了生活质量。
古人很早就学会了运用天然植物色料、矿物质色料、化学色料对布帛和纸张进行染色。周朝时,朝廷设有“掌染草”官员,那个时期,色彩鲜明的矿物质色料尚未出现,仅仅是染制一些红、黑、蓝等天然颜色。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还设有“染院”。宋代,印染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色谱也比较丰富。古人将染制布帛的方法应用在染纸上,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名目的染色纸。
日常染色:日常染色无涂布流程,在纸张上直接涂刷色水。
加工样纸时,一是在飞色过程中需要用到胶,增加矿物质染料的重量以提取更为细腻和色相更丰富的色粉;二是在染色时需要用胶调和粉末状的矿物质色料,增加色粉在纸张表面的附着力。原封染色,是把胶质融入色水中,利用纸张的亲水性,带动色水均匀地浸润纸张内部纤维。前者是单面有色,后者是双面着色。
样纸染色时,必须提前确定好色相,将矿物质颗粒进行水飞处理。一旦色相确定下来,染出的纸张颜色即是所需,这和日常染色极为不同。日常染色之所以不能染出很深的颜色,原因在于:一是管装颜料颗粒太细腻,溶液黏度不够,颗粒会沉底,而且很不均匀。二是原纸没有进行再处理。
至于襁褓中哇哇大哭的婴儿,他暂时顾不得了,反正还有姐姐和姐夫。他笃定了他们不会不管,他们的善良也是他破釜沉舟不顾一切的理由之一。
纸张涂布加工指的是原纸的再处理、胶的选用和表面上蜡砑光。纸张的处理,目的是在由纤维形成的凹凸不平和有较大孔隙的普通纸的表面上,覆盖一层由细微粒子组成的对油墨有良好吸收性的涂料,以便得到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平滑度的纸面。通过涂布还可以提高纸张的光泽度,改善纸张的稳定性和不透明度。经过砑光后,纸面纤维不再松散,而是具有一定的紧度。非涂布纸张表面均匀性差,着色不匀,光泽度低。因此,精细用纸可以进行纸面涂布加工处理,进一步改善纸张表面性能。
四、科学检测
《延陵郡吴氏宗谱》共五册,由于存放条件差,宗谱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主要病害类型有:虫蛀、书口开裂、水渍、残缺等。封面特征比较明显,蓝紫色再加工纸张,表面光亮。受日光影响,封面褪色严重。褪色区域主要呈现三种色相:淡紫、紫、蓝。笔者对《延陵郡吴氏宗谱》的三种色相的封面进行取样检测,并与新作纸样进行比较,检测结果为:原封皮,针叶材,pH值5.65—6.58之间,厚度77—80之间。新作封皮,针叶材,pH值7.23—7.75之间,厚度74—77之间。数据显示,新作样纸PH值呈碱性,纸张厚度比原封皮略薄,符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肉眼识别色差明显,根据古籍修复原则要求,修复材料必须可逆、可识别。新作封面样纸颜色比原封面颜色略薄、略浅,符合古籍修复中“宁薄勿厚”“宁浅勿深”的技术要求,虽然样纸与原封面色差明显,但肉眼观察颜色比较协调,符合修复原则中的可辨识性原则。考虑到古籍修复中的另一原则,即最少干预原则,仅对样纸表面做轻微哑光处理,并未像《延陵郡吴氏宗谱》封面纸那般光亮。
五、后记
《延陵郡吴氏宗谱》全书共五册,790页。由我馆古籍修复师齐红祥历时五个多月修复完成。为了寻找与封面相匹配的纸张,笔者利用业余时间前往安徽泾县进行实地考察。在刘彬彬副教授的陪同下,笔者调研了当地的手工纸厂和纸张再染色的加工工艺。遗憾的是,当时正值入冬时节,气候转冷,色料调胶过程必须在适合温度下才能进行,因此未能记录下纸张再染色的全部流程。临别时,笔者委托安徽沐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加工少量样纸,却因气候原因未能染制。待到第二年开春,天气转暖方可实施。期间,修复师齐红祥试图运用日常染色方法——刷染法,染制相似封面纸张。虽然色调比较接近,染色时也加入了骨胶固色,但是纸张遇水后依然褪色严重,考虑到古籍的安全性,将来褪色的封面会沾染到书页上,所以决定等待纸样的检测结果。最终,利用染制好的样纸成功修复了《延陵郡吴氏宗谱》。通过此次修复经历,笔者感受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必须经过亲身的实践。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中的认知融会贯通,才能够更好地守护住我们的精神家园,传承文化命脉。
参考文献
[1]夏冬波.药物与书画装裱[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
[2]潘美娣.古籍修复与装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刘仁庆.纸系千秋新考[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
Re-dying of Repair Paper with the Example of Wu Genealogy of Yanling County in Tianyige Museum
Yu Meina,Liu Binbin,QiHongxiang
Abstract Wu Genealogy of Yanling County in Tianyige Museum has a total of five volumes.The paper of the whole genealogy is still good,so it is not so difficult to repair it,but the cover has very obvious features of blue-purple reprocessed paper and light purple in the fading area.This kind of smooth cover paper is relatively rare in the collection of genealogical literature.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uch paper as processing technology,production tools,and raw materials,the repair personnel went to Jixian county,Anhui province for a field inspection.It is learned that the processing method of re-processing and dying of handmade paper is very different from our daily technique of re-dying of handmade paper,and the two techniques are introduced and compared combined with practice in order to have a more objectiv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re-dying of repair paper in future work.
Keyword original paper dying;dying color;paper coating technology;re-dying of repair paper
中图分类号 G273.3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02-20
★作者简介:于美娜,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传统古籍修复与书画装裱修复;刘彬彬,安徽省天长工业学校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文艺学、美学;齐红祥,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古籍修复师,专科,研究方向为传统古籍、文书修复。
标签:原纸染色论文; 染色色料论文; 纸张涂布技术论文; 修复用纸再染色论文;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论文; 安徽省天长工业学校论文;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