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同财富的几个理论问题_共同富裕论文

关于共同财富的几个理论问题_共同富裕论文

关于共同富裕的几个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共同富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走共同富裕之路,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民的呼声和根本利益所在。本文仅就共同富裕的几个理论问题谈点看法。

共同富裕的含义

1.共同富裕意味着共同的繁荣富裕,而不是共同的落后贫困。小平同志多次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建不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同样的,在贫穷的基础上也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在贫穷的基础上去追求共同富裕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共同贫困。

2.共同富裕意味着人民共同的富裕,而不仅仅是少数个人或阶层的富裕。1990年12月,在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邓小平讲:“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这就是说,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共同富裕,而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3.共同富裕并不是说所有的人完完全全在同一个时间内一起达到完全相同的富裕,不是齐步走、齐步到终点式的齐一性富裕,而是一个有先有后、一浪接着一浪的有时差和顺序的程度有别的富裕。

4.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作为一个过程,它意味着在实现富裕的进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始终没有出现两极分化,而是共同一致地走向富裕。

5.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作为最终目的,共同富裕实际上就意味着所有的人都享受着产品极为丰裕的生活;作为最终目的,共同富裕就是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原则的实现。

共同富裕不是虚幻的乌托邦

有人认为共同富裕仅仅是一种理想,是一种为了补偿现实社会中巨大的不平等而作出的美好的许诺,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是不能实现的。他们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认为共同富裕仅仅是最终目的,现实中无法做到,而且作为最终目的,共同富裕是极为遥远的事情,与现实不搭界,是虚无缥渺的;二是认为共同富裕只是一种道义上的要求,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表现。

先看一下第一个根据。不错,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的,但这丝毫不排斥共同富裕也是现实的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内在的要求,是现实的。它的现实性就包含在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发展中。正如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想,还是一种制度和现实的运动一样,共同富裕也不仅仅是一种理想,还是一种制度和现实的运动一样,共同富裕也不仅仅是一个理想和目的,还是一种由按劳分配和国家宏观调控构成的制度与体系,是一个现实的发展过程与运动。

这一理论有三个错误与危害:(1) 它曲解了小平同志讲的“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2) 它模糊了两种制度的根本界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实行按劳分配与共同富裕,如果认为共同富裕只是未来的终极目的,现在不必要坚持,那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就模糊不清了;(3) 它将导致两极分化的出现。如果不在现实中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而是任凭暴发者更暴发,贫穷者更贫穷,那么,结果只有一个:中国将走向两极分化。邓小平在1993年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一旦抽掉了社会主义特别是公有制与共同富裕,两极分化必然会产生。

再看一下第二个根据。共同富裕绝不仅仅是一种道义上的要求、一种道德化的追求,它主要是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就是要使人民共同富裕。如果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了、经济上去了,而分配上出现了两极分化,那经济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坚持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还要看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与结果,它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和因素。正如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它又反过来成为资本家致富的重要手段一样,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分配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平均主义式的分配(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两极分化式的分配(所谓“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共同富裕式的分配。平均主义阻碍经济的发展,两极分化危害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发展经济既不能采用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也不能采用两极分化的分配方式,只能采用共同富裕的分配原则和方式。

而且,在三种分配方式中,共同富裕一方面更能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更有利于生产资金的积累与扩大。这里,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假定现在有100元的收入,甲、 乙两人分配。平均主义的分配是每人50元,按70%的消费系数讲,则100 元中转化为再生产的基金为30元;两极分化的分配是甲80元、乙20元,甲的消费比例为60%,乙为100%,则100元中转化为再生产的资金为32元;共同富裕的分配是甲40元、乙60元,甲的消费比例为70%,乙为60%,则100元中转化为再生产的资金为36元。可以看出,同是100元,只有共同富裕式的分配,收入转化为再生产资金的部分是最大的,这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无论是个人之间,还是地区之间,最终走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这里的“目的”既包括生产目的,又包括根本目的。从生产目的上讲,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仅仅满足极少数人个人的贪欲,而是要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一部分通过按劳分配形式直接归劳动人民自己享用,另一部分由国家统一支配,主要用于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国防、公共福利等事业,办一些局部地区和个别单位无法承担的大规模的建设项目,这部分收入归根到底也是用在劳动人民身上。这样,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要求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由他们自己共同享用,经济繁荣的成果由人民共同占有和分配,这实际上就是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

从根本目的上讲,社会主义最终要建成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自由、平等、富裕。在这个意义上讲,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原则。任何一个社会制度都有自己根本的原则,如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则就是资本家私有制、两极分化、资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也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特别是剥削制度的原则,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主要原则之一。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过。1985年3月,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 邓小平明确指出:“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1985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 邓小平向全党明确宣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1986年9月, 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采访时,邓小平讲:“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的优越性突出表现为人民当家作主,而经济上的优越性突出表现为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所有剥削制度的重要标志,离开了共同富裕,就失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义,也就模糊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区别。这一点,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过。1985年5月, 他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阶级。”1990年12月,他更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这个谈话中,可以看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主要原则、最大优越性,而且还是社会主义内在固有的基本本性,即社会主义的本质。

作为社会的根本目的、主要原则、最大优越性、固有本质,共同富裕的实现是有内在保证的。

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

面对复杂的现实,人们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先富的人先行一步,后富的人如何赶上?先富与共富究竟是个什么关系?

两者的关系可以从下列诸方面进行分析:

1.部分先富是走向共同富裕的现实起点,离开了这一起点,共同富裕只能是空中楼阁。

我国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的大国,经济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由于历史、地理、资源、文化、科技、政策方面的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所有地区、所有的人在同一时间内同步同速实现程度相同的富裕是不可能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即使在劳动成果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品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富些。”更何况人们从社会消费品分得的份额并不相同,而且差别很大呢。这样,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成为现实的必然。这是我们走向共同富裕的现实起点和出发点。从起点出发,我们就会看到,最初是一小部分人、一小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是一半左右的人、一半左右的地区富裕起来,紧接着是一大部分人、一大部分地区富起来,最后是完全实现共同富裕。

2.部分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从现实来看,部分先富存在着几个能带动人们共同富裕的作用或效应:

(1)先富的示范作用或效应。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示范作用,这是邓小平一直反复强调的。早在1-978年12月,他就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2)先富的帮带作用或效应。邓小平经常讲,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可以帮助和带动大部分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985年他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同奔富裕路的例子有很多。如江苏江阴市华西村,他们不仅搞好本村的共同富裕,而且还带动和帮助左邻右舍致富。他们的口号是:一村富,是一花独放;村村富,才是百花齐放。几年来,他们共拿出1000万元帮助邻村发展经济。

(3)先富的经济作用或效应。先富的地区、先富的人可以为落后 的地区和人们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机会和手段。如先富地区可以大量吸收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劳动力又为落后地区提供劳务资金。仅四川一个省,一年中从发达地区获得的劳务资金就达30多亿元。

(4)先富的激励作用或效应。1985年3月,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意味着保护和鼓励人们获取正当合法的物质利益,这就可以有效地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励没有富裕的人奋起直追,从而走上富裕的道路。

3.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是途径与目标、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邓小平经常讲,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不能把二者的关系割裂和对立起来,不能离开共同富裕片面强调“部分先富”,也不能离开“部分先富”只讲共同富裕。如果离开共同富裕只讲“部分先富”,“部分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的出现;如果离开“部分先富”只讲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会偏离正确轨道,导致平均主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是任何性质的“部分先富”都会导向共同富裕,从“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是有条件的。可以说,只有在下列几个条件下,“部分先富”才能导向共同富裕。

(1)部分先富的主体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一部分。邓小平特 别要让一部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先富起来。先富的主体是非常明确的。

(2)部分先富者应当是勤劳致富。部分先富者的勤劳致富一方面 可以大大增加社会的财富,另一方面又能在全社会形成勤劳致富光荣的风气,这样,就可以使全体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

(3)部分先富者应当是合法致富。合法致富既可以使未富者看到 只有在法律框架内才能致富,从而自觉守法,又可以使未富者自觉通过法律寻求致富途径。

(4)部分先富者应当是知识致富。知识致富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 形成一种追求知识的风尚与氛围,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通过科学技术,形成巨大的社会财富,为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打下雄厚的基础。

只有这样的“部分先富”,才能导致共同富裕。

公有经济、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

首先看一下公有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从根本上讲,共同富裕必然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相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公有制、公有经济,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的所有制基础和经济基础。为什么这么讲呢?

1.国有经济是广大人民共同拥有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国有经济的发展,就意味着人民群众的不断富裕;国有经济的成长,就意味着人民群众致富能力的提高。

2.发展集体经济,才能共同致富。集体经济是归某一集体所有的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就意味着要利用集体所有的财产、生产资料,壮大自己的经济势力。集体经济的发展要求劳动者集体劳动,所生产的成果归劳动者集体所有,并按劳动者劳动的质与量进行合理分配。这样的分配方式与结果将实现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实际上也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凡是共同富裕的地方,都是集体经济搞得好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口号和原则,叫:发展集体经济,共同致富。集体经济与共同富裕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集体经济必然要求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又为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其次,看一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就共性而言,市场经济是高度竞争的经济,是分化不已的经济。这两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

(1)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的经济。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产权 理论的开创者科斯曾讲:一个充分发育的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着你死我活的竞争。尽管社会主义的竞争不同于资本主义你死我活的竞争,但高度的竞争是普遍存在的。高度的竞争将淘汰劣者、发展优者,这将使优者收入成倍增加,而劣者收入不增加甚至减少,于是,两者在收入上将出现巨大差距。

(2)市场经济是分化性的经济。市场经济给人们提供不同的机会 ,那些抓住了机会,并抓住了大机会的人,将率先致富。法国有一著名经济学家曾指出:那些在经济起飞前或经济起飞点上进入市场的人,将获得比数学期望值高得多的收入,换句话讲,他们将大捞一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致富机会,于是,会使人们的收入不断分化。

但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市场经济将防止一般的收入转变为两极分化。因为:

(1)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 公有制为基础。公有制的基础作用要求人们共同占有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不允许少数人占有多数人的劳动成果。也就是讲,公有制要求实现劳动者的共同富裕。

(2)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 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按劳分配是按照每个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的消费品,它要求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凭借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资料。按劳分配原则既承认人们在收入上的差别,又防止这种差别发展成为两极分化。按劳分配本身承认劳动者的能力是不同的,能力存在差异是现实的、合理的,由此产生的报酬差别的存在也是合理的,这就会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按劳分配原则能产生合理的收入差别,同样也能防止这种差别的无限扩大。严格意义上的按劳分配是指人们在基本相同条件下劳动能力的发挥,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依据,它要求劳动者能接受同等程度的教育,使用水平相同的生产条件。每个劳动者在受同等程度教育,均等地使用社会生产资料基础上进行劳动,其劳动量的差异是有限的。尽管现实无法实行严格意义上的按劳分配,但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将向实行严格意义上的按劳分配方向发展。而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实行的必然结果是:劳动者个人和地区间收入虽有差异,但差异不会太大,这一差异不会导致两极分化。

(3)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实 行对经济的国家宏观调控,其中也包括对人们收入的宏观调控。这些宏观调控措施包括:让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征收个人累进所得税;对国民收入分配在保证不影响效率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做到公平。这些宏观调控措施都有助于共同富裕的实行。

标签:;  ;  ;  ;  ;  ;  ;  ;  ;  ;  ;  

关于共同财富的几个理论问题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