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试验教科书不同版本的结构体系与表述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体系论文,版本论文,结构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教材审定制度的背景下,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和内容选择受课程标准的制约,趋同性是主要的方面。不同版本教科书的不同特点主要通过呈现教材内容的结构体系及其表述方法得以体现。本文就此问题对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作一比较,以说明其各自的特色。
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的结构体系
结构体系是指组成其整体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从内容上看,实验教材的结构体系可以分为课文系统以及课文辅助系统两个部分。前者着眼于呈现教学内容,主要是确定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后者着眼于呈现教学方法,主要是提示历史学习的目标、途径、要求和资源。从形式上看,实验教材的结构体系由全书的结构(或称模块结构)、单元结构(或专题结构)和课文结构三个相互统属的部分组成。其中,除课文结构中的正文和阅读文为课文系统外,其余部分均为课文辅助系统。
高中历史实验教材在吸取统编教材成果的基础上,提升了课文辅助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了教科书的结构体系,有利于教材工具性作用的发挥。
1.模块结构
从表一(见下页)中可以看出,实验教材三个必修模块的整体结构与统编教材基本相仿。它们都有编排教学内容的目录和单元,并有对其作出解释的前言或编写说明。有的教材还在附录中提供了一些学习资源,以促进学生开展自学活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人教版和人民版附录有部分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主要名词中英文对照表;人教版、人民版和大象版增设了课外读物推荐书目和历史学习网站栏目;岳麓版增设了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三册教材年表的内容相同,它们分别以各模块的历史主题为主,中外分列,并附其他必修模块相关领域平行发展的线索。
2.单元结构
实验教材以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每个单元一般由单元引导、课文及单元小结等部分组成。不同版本的实验教材都以一页或两页的篇幅作为导入页,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单元内容及其学习方法作了概括提示。导入页的设计,对学生了解单元学习的任务、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都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元导入页的设计,大象版比较简单,只是对单元的重要线索作了几条提示。岳麓版着眼于梳理单元内容的历史发展线索,并注意挖掘不同历史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影响。人教版和人民版在概述单元主要内容及其线索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建议”栏目提示了学习的方法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人教版和人民版还通过单元学习小结(人民版称为专题学习档案)的设计,提出了整理单元知识结构、复习重点知识、回顾与评价学习过程等要求。这一设置,使单元结构从导入到展开再到总结,形成了完整的整体。其中的“历史感悟”与“收获与存疑”栏目,体现了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注重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从可操作性角度而言,人民版的“学习评价”和“学习活动记录”等统一的表格式设计,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很有可能流于形式或形同虚设。比较而言,人教版有关栏目的设计可操作性强。例如“重要概念简释”栏目,要求对单元中出现的重要概念作出简释,有利于培养学生整理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归纳与总结”栏目,要求整理单元学习的历史内容及其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其语言表达能力。其不足在于这一项目的指示语有点含糊,如果具体成“用200~300字写出本单元的历史线索”,或者“写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并且成文”的要求,则更容易达到上述目标。
3.课文结构
实验教材的课文结构由不同类型的课文组成。就课文的外部系统而言,主要由教学课文和活动课文两种类型组成;就课文的内部系统而言,主要分为正文(或称基本文)和阅读文(或称补充文、说明文等)两种。
实验教材加强了活动课文的力度。必修模块平均每册2至3课,比统编教材增加了一倍多。人教版、人民版和大象版活动课文的结构基本相同,一般由引言、活动任务(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建议)和活动说明等部分组成。其中,人教版的“研究指导”栏目、人民版的插图、大象版的“参考案例”栏目等,进一步完善了活动课文的结构。岳麓版的活动课文,一般由史料(活动资料)、问题和说明几部分组成。在史料研讨和历史论文的习作方面,岳麓版开辟了一方新的天地,但活动的实践性不强,活动安排有一定的难度。
表1 不同版本高中历史实验教材结构体系比较
课文结构
单元(专题)
模块结构结构 教学课文 活动
课文
单元引导:
课文引导:引入语、图、
内容概要、
探究的主要问题(2~3
编者的话 学习要点、
道)、重要概念(2~3道)
探究
目录 学习建议 文中:子目标题、正义、 活动
人 单元 课文 图表、学思之窗(1~3条)、
3
教 附录:历史读物单元学习小
历史纵横(1~3条)、资料 +
版 与网站推荐;重结:重要概念 回放(1~2条)
2
要词汇中英文 简释、归纳与 文后(探究学习总结):本 +
对照表、后记 总结、历史感 课测评(2~3道简答题)、 2
悟(学史心得、
学习延伸(探究活动1道、
学史存疑)
阅读与思考1道)
写在高中
课文引导:引入语
历史课程
文中:子目标题、正文、阅
综合
的前面 读文、图表、页边注、文中
探究
单元引导:
阅读框
6
岳 导读 内容概要 +
麓 目录 课文 文后:知识链接1条、阅读 2
版 单元
与思考1道、解析与探究1
中外历史
道、自我测评2~3道、简答 +
大事年表
题、活动建议1~2条
3
文中:子目标题、正文、
专题引导:
图表、读一读(史料)、
前言 导语、学习
想一想(对课文内容提
学习
目录 建议 问)、议一议(提出与课 与探
专题 课文 文内容有关的观点议 究
人 附录:部分词汇专题学习档
论)、学习质疑、谈一 3
民 中英文对照;课案:学习重点 谈、说一说、历史探源、
+
版 外读物推荐书 归纳、收获与 学习思考 2
目;历史学习推存疑、学习评 文后:自我测评(1~2道
+
荐网站价、学习活动 简答题)、材料阅读与 2
记录 思考(1道外放题)、知
识链接(1条名词解释)
课文引导(引入语)
开篇绪语
文中:子目标题、正文、知
探究
识阅读(1~2条名词解释)、 活动
目录 单元引导:
链接阅读(1~3条)、资料浏 课
大 单元 探究提示(4~览1条、学术窗口1条、书
2
象 附录:部分10条历史线
眉图每页2幅 +
版 词汇中英文对 索或概念)课 文后:要点回顾(2-5 2
照表;推荐书目
文
条知识线索)、探究与 +
和网站 思考(2-3条问题,其 2
中有1条活动题)
实验教材的活动课文与相关教学课文联系紧密,是教学课文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延伸。活动课中所提示的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丰富多彩,密切联系当代的热点问题,并注意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与初中的活动课有所区别。活动课时的增加和活动内容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合作交往的意识和精神,并获得探究历史过程与方法的体验。
与统编教材相比,实验教材的课文系统变化较大。首先是正文容量的变化。如表二所示,人教版、人民版和大象版正文的文字量都有一定的增加,每课近2000字。其次是阅读文形式的变化。岳麓版保留了楷体字形式的阅读文,并通过文中的阅读框和文后的知识链接栏目,以解释或补充说明与正文内容有关的历史知识;人教版、人民版和大象版虽然取消了楷体字形式的阅读文,但都设置了其他栏目的阅读文,以弥补其缺陷。如人教版在文中设置的历史纵横,大象版在正文两侧设置的知识阅读和链接阅读,人民版在课后设置的知识链接栏目等,都是不同形式的阅读文,其功能与岳麓版的楷体字基本相同。
表2 不同版本高中历史实验教材每课平均文字量比较
模块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平均
阅读
阅读阅读阅读
课文正文
文 正文文 正文 文 正文文
人教版 1722 392 1784
484 1656360 1721
412
岳麓版
997 1356 1365 1642 1264
1527 1208 1508
人民版 2664 362 2300
605 2961220 2662
383
大象版 1856 439 1763
403 1923413 1847
418
平均1810 637 1803
783 1951630 1859
680
4.教学课文的辅助结构
实验教材教学课文的辅助结构,一般由课文前的引导、课文中的插图和插入语以及课文后的习题几部分组成。其主要功能,在于提示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1)课文引导
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都在课文前设置了课文引导。人教版的课文引导,从展示图画入手,描述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具体生动的历史情景,并通过“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两个栏目,提出学习任务。岳麓版在提示课文重点内容的基础上以设问的方式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象版则设计了由插图和引言组成的课文导入页。
就课文引导的图文结合来看,人教版的设计比大象版更为巧妙。如必修3“宋明理学”一课,人教版和大象版所插之图均为白鹿洞书院。大象版的引言先是概括儒学的发展概况:“儒学在汉代取得正统地位后,经过魏晋隋唐,不断发生变化……。”然后引出所学内容:“本课将向你讲述宋明时期二程、朱熹、王阳明的思想,使你了解当时儒学的发展历程。”人教版的引言先是描述插图:“这是江西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八百多年前,南宋大儒朱熹在此举行了一次学术报告会。请当时主要论敌陆九渊来此讲学。这次会上,陆九渊就儒家思想的义、利问题慷慨陈同,讲得许多听者感动得掉下了眼泪。”然后引出所学内容:“朱熹和陆九渊都是南宋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成一派,共同发展了儒学。他们发展的儒学新体系称为‘理学’。”这种以图引文、以文释图、文图结合、生动形象的呈现形式,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课文插图
课文中插入各种类型的历史地图、历史图画以及表格,对增强历史对象的直观感和提高历史学习的兴实的方法问题,也就是如何写史实和评论史实的问题。历史教科书的表述,既要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也要反映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不同版本的实验教材采取了不同的表述方式,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的表述方法
1.标题的表述
标题是教科书的组织形式,主要担负指路牌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的作用。标题的表述,既要逻辑严谨、脉络清晰,又要体现明确的史学观念。高中历史实验教材的标题,一般包括单元(专题)、课、子目三级。实验教材标题表述的基本依据是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的认识角度不同、分析思路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表述风格的标题。下以必修1专题二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人教版、人民版、人象版的单元标题与课程标准的表述基本相同,岳麓版则是根据整合的内容表述的。课的标题,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的表述基本相仿,一般从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出发,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单位概括课的名称;人民版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单位概括课的名称,如将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分为纵向的两个方面分别表述,侵略的内容为一课,反抗斗争的内容为一课。
子目的标题,一般按照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展开。人教版的表述最为典型,由两课构成。第1课的子目,从“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及其《南京条约》的签订”,概括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则列举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可谓重点突出,逻辑性强。“鸦片战火再燃”子目的表述,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点。第2课“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等子目表达了鲜明的观点。其他版本教材的表述,也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有的标题存在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不清、标题之间概念的交叉和重复以及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2.课文的表述
历史教材所涉及的主要是经济状况、政治变迁和文化嬗变等内容,这些内容又往往是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出各自的变化,体现出相互的关联。因此,教材的重点是写事件,写人物,写演变过程。高中实验教材的课文表述,也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的。
(1)历史事件及其演变过程的表述
实验教材在表述历史事件时,一般包括背景、过程和影响几个部分。这样的表述,有利于学生有层次地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如必修2有关两次工业革命内容,人教版、人民版和大象版是分开叙述的,岳麓版是综合叙述的。虽然标题和内容等方面的表述有所不同,但都采取了先工业革命过程、后历史影响的叙述顺序。这样的叙述方式,就隐含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观点。对历史事件的这种表述方法,就是所谓的“寓论于史”的写法。
值得注意的是,人教版对历史事件的表述,比较注重初、高中教材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历史过程的内容一般从简处理,注意挖掘历史事件背景和影响方面的内容。如在鸦片战争的内容中,“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战争过程、《南京条约》及其影响”三部分内容大约各占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在历史事件的表述中,过程内容仅占全部内容的三分之一。在历史事件的表述中,人教版比较注意子目之间、自然段之间、前后史实之间的相互照应,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就教材的内容和观点而言,人教版受统编教材的影响较大,有许多相近或相似的地方。
大象版注意历史过程和结果的表述,内容丰富,语言平实。课文的结构、历史事件的叙述方法和观点与统编教材比较接近。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其他实验教材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其重点一般在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上。但大象版教材的重点仍然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上,该课有三个子目,标题分别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工业革命的影响”。
岳麓版的表述与统编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有一些新的提法,观点比较新颖,增加了一些课程标准没有规定的内容,但有些内容的表述运用学术文体语言较多。
人民版严守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丰富,注重事实的表述。但有些专题的处理过于机械,值得商讨。例如“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专题,基本上照搬课程标准的思路,把列强的侵略和人民的斗争分为两个方面表述,影响了历史事件的完整性,也容易将历史事件写成大事年表。由于把一个事件分在几处表述,所以很难展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不利于达到突出重点、叙述具体生动的目的。
课程标准所确立的历史专题,一般带有纵向延续时间长、横向扩展联系少,主题突出、单线条发展的特点。如果按照知识的纵向线索组织课文内容,不利于从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上认识历史,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笔者认为,专题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表述,仍以横向阶段的有关历史现象为单位组织材料为好。这样,既能通过同一类型的历史内容从纵向上整体地反映历史专题的性质,又能在横向丘充分表现专题内容与其他内容的联系,并能降低历史专题学习的难度。
(2)历史人物的表述
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活动分不开,缺少人的活动就不成其为历史事件。高中实验教材在关注历史事件的同时,也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了一些方法注意表述历史人物的活动,以增强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和可读性。
一是借助于历史事件的叙述反映人物的作用和影响,这种方法称为“以事系人”法。就必修1专题二而言,人教版将这种方法运用得最好。单是鸦片战争这一内容,人教版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就包括林则徐、道光帝、琦善、葛云飞等人。其中,对林则徐的表述也有260字左右,对葛云飞的表述也有160字左右。从分量看,两者相加已近课文内容的四分之一。对他们两人的表述有言有行,描述生动,感染力强,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二是通过历史人物活动的叙述来展示历史现象的具体方面,这种方法称为“以人系事”法。如必修3专题一“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一课,各版本第1个子目的标题都涉及李贽这一历史人物。各版本子目标题的表述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以李贽为中心展开。表述过程中,以展示李贽“离经叛道”的主张为中心,适当涉及他的仕途生涯和被迫害致死的结局。也就是说,教材中对李贽这一历史人物的表述,主要反映的还是历史现象,即明清时期儒家思想这一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