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设计在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论文_任祺卉,卢希康,桂佳宁,贾雅楠

参与式设计在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论文_任祺卉,卢希康,桂佳宁,贾雅楠

任祺卉 卢希康 桂佳宁 贾雅楠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与艺术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要: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公众的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现存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中缺乏公众参与性,这一问题使得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效果与居民使用需求严重脱离,为改善这一面临的情况,因此本文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对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进行研究和探索,希望这些基础工作能为民主化的社区公共空间的重新营造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参与式设计 社区公共空间 社区营造

正文

1参与式设计在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研究背景

1.1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区公共绿地空间越来越少,居住环境也进一步恶化,从而激化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与其环境质量下降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社区公共空间的环境急需有待得到更新改善。我国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大多是设计师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并不是亲自询问使用者需要什么,同时对于公众参与设计这一方面,也更多是利用使用后的评价来作更新调整建议或其他项目设计的参考。其实,在开始设计时如果让公众参与到设计过程中,这样的设计方法更加合理、完善,从而可以减少一系列使用的问题。参与式设计的体验能增强公众的社区意识,有利于塑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本文将参与式设计引入社区公共空间营造中,可以让使用者更好地融入环境,在心理上真正感受到对所处空间的归属感,使他们可以高效使用社区公共空间。

1.2 相关概念

社区:“社”是指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社区”是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共同居住的一定的区域。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不仅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大致包括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宏大政治集会等。参与式设计:建筑规划设计师与公众相结合的设计形式,双方在整个设计过程相互合作,其主要目的是将掌控自己生活环境的权利赋予给社区公民。建筑师不再决定他人生活环境,而是唤醒每个人潜在的创造力,让其加入到住宅、公共设施乃至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的过中,从而创造出比建筑师独自设计更为丰富、合乎人性的建筑环境;同时,通过参与设计的经历增强公众主人公感,产生更稳定和自我满足的社区环境。

2 参与式设计在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研究分析

2.1 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必要性和目的分析

随着城市的发展,老旧社区环境缺乏及时更新,导致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忽视了居民作为使用者的感受,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现如今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老旧社区的环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的需求,因此,改善是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老旧社区环境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自我重塑”,是改善社区公共空间最为合适的方式。老旧社区环境重塑的目的:①促进城市的发展。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改善城市整体环境和风貌,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②提升居住空间的环境质量,加强邻里交流。社区公共环境、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需要改善社区景观环境、市政等,从而才能满足居民的使用需求;此外,社区公共空间自我重塑还是一个文化环境重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还可以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参与式设计和社区公共空间的关系

参与式设计最重要的内涵是参与和合作,这种合作不仅包括书面的合同关系、知识的交流,而是需要身体性的参与。参与式社区营造呈现的最终成果并不是弹性的蓝图,而是一系列可操作、可适应环境变化的行动计划。社区参与式设计可以将想法和身体活动状态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助于设计师和公众在整个设计过程的可视化操作,这样的操作形式更容易设计出社区居民满意的生活环境。参与式设计与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着本质与表象的关系,因此,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要尽可能体现公众的参与,只有将公众的参与融入其中,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目前我国社区设计的实践来看,参与式设计大都用模式来表达。部分国内外成功案例也表明利用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实现参与者之间的角色互换和从控制到赋权的转换,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实践形式。

3 参与式设计在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的设计策略

3.1 我国社区公共空间中公众参与活动现存问题

1、参与途径有限:现有途径的畅通性有一定的障碍性,居民不能充分表达其需求。尽管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为公众参与提供了看似广阔的途径,公众虽然可以通过媒体了解到设计部门的公告,但是实际如何参与几乎没有人知道,公众意愿的表达中存在着盲区,己有的途径无法满足全体社会公众的需求表达。2、沦为形式主义:许多公众参与被当做是走形式、做样子。公众的知情权未得到落实,不能充分了解设计过程。3、缺乏全过程参与:我国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支持公众参与社区规划设计的过程,无法形成"参与——反馈——再参与——再反馈"的良性互动。多为前期方案讨论与使用后评价,缺乏对全程每一阶段制定明确的参与形式、内容、方向和时限。

3.2 参与式设计在社区公共空间营造中的应用

1、设计过程参与:在社区公共空间营造之前,应该组织相应的社区评价团体,集中采纳意见,并对社区的公众做出科学而详细的调查,以满足实际居住人群的需求,尽可能的减少市场盲目设计的可能性。方案开始阶段,可由部分经过培训的市民提供可参考的市民草图;借助不同传媒对设计部门和市民的方案进行评选。在社区公共环境进行施工实施阶段,可由市民代表参与工作,并且可以根据大众的使用需求进行提议和反馈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2、建造过程参与:在实际社区环境已经竣工的情况下,居住社区成员对于空间环境的维护成为社区公共空间建造的一个重要手段。拉普卜特在《建成环境的意义》一文中指出:环境中的半固定特征因素通常比固定特征因素更能暗示空间的文化意义。因此居民通过一些由自己自发建设的半固定特征因素(陈设、社区符号、色彩、标志、店铺等等),更能表达居住者集体的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去向。

4 结论:在有限的前人关于公众参与规划的研究中,大多是关于大的规划设计,很少有人研究具体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公众参与策略。本文在国内外经验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公众参与理论和实践发展趋势有了基本的认识,并对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基于此背景,总结出参与式设计在社区公共空间应用的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龙元.交往型规划与公众参与[J].城市规划.2014.

[2]袁韶华,雷灵谈灌鸣元端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理论综述[J].经济师.2010.

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

任祺卉(1992.12),女,河北省张家口市,075000,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卢希康(1993.07),男,河北省邯郸市,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桂佳宁(1993.02),女,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贾雅楠(1990.01),女,河北省宣化市,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XB201941

论文作者:任祺卉,卢希康,桂佳宁,贾雅楠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

标签:;  ;  ;  ;  ;  ;  ;  ;  

参与式设计在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论文_任祺卉,卢希康,桂佳宁,贾雅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