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创新载体 增强实效——关于普陀区工业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陀区论文,夯实论文,实效论文,工业园区论文,载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普陀区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陀区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方针,从非公有制企业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积极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面对新一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何在非公经济组织中进一步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和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找准有效的载体和抓手,增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从而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已经成为当前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上海市市委党校党建调研的总体要求,我们深入普陀区部分工业园区,就“普陀区工业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咨询有关专家、个别访谈等方式,广泛听取区委组织部、镇党委、工业园区管委会、组织工作干部、工业坊党支部、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代表和职工代表以及部分企业主代表的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全体成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形成了初步的调研成果。
普陀区工业园区非公有制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基本情况
普陀区位于上海市西北部,地处城郊结合部,曾是上海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传统老工业基地,也是上海较早形成的工人居住区。近年来,普陀区加快了产业调整的速度和招商引资的步伐,提出了“全面建设新普陀”的战略目标,正在努力向上海新兴商业中心和重要都市型工业基地的目标迈进。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非公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03年初已注册普陀区的私营、民营企业达2万余家,吸纳职工数占全区职工总数的67%以上,预计今年非公经济创造的税收占总税收的83%。其中,工业园区有10个(含2个正在建设中),园区中的非公企业有6636户,员工有6万多,党员有335名(其中组织关系已转入的党员95人),党员占职工总数的0.6%,园区中党支部有25个,政治指导员8名,党建联络员23名。工业园区中的非公企业为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二)特点
1.企业规模的分层性 工业园区中有部分是原国有的转制企业,通过对原厂房地块的土地批租,落户在普陀的各工业园区;还有许多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台资企业,这部分企业管理一般比较严密,重视对企业文化的构建和营造;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是注册资本较小,员工在100人以下,属劳动密集型的初加工企业。
2.企业及员工的不稳定性 相对规模较小,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或原始积累阶段,经济环境、市场波动、社会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这部分企业的兴衰,出现了一些“开”“关”型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中的从业人员三分之二是外来务工者,他们工作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很大。
3.管理的多元性 工业园区中的企业在内部管理中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工业园区管委会有明确的企业入驻的管理准则,企业与相关的行业协会或同业会和园区管委会的联系比较紧密。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园区的非公企业联合职代会是企业与管委会以及园区内企业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和平台。管理者队伍中有比较专业的,也有从国有企业退休人员中回聘的。
4.员工素质的多样性 园区中既有掌握专业知识的高学历者和海外归国人员,也有从“4050”群体中聘用的人员,还有大部分只有小学或初中学历的外来务工人员。员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观念和价值取向差异很大。
普陀区工业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基层党建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近年来,普陀区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市委和区委的要求,着眼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要求,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努力做到非公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做到哪里。
(一)整合力量,构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网络
普陀区委专门成立了由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工商局、区科委等12个部门组成的普陀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加强对辖区内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统揽协调和指导帮助,增强党建职能部门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集中力量开展调研,制定指导性意见,明确试点单位,共同推进“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
1.加强组建工作,夯实组织基础 在新经济组织党组织设置方式上,普陀区已探索形成了6种方法:一是对多元投资且公有成分占主体的新经济组织坚持“三同步”,即企业注册与党组织的组建同步;与党组织负责人的选配同步;与党建工作开展同步。二是对原有国有、集体企业转制的新经济组织,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党组织建制形式。三是对新建企业且党员人数在3人以上的,按照党章的要求,根据“两稳定一合适”(企业经营状况比较稳定、党员队伍比较稳定、有合适的党支部书记人选)的条件,逐一建立了党组织。四是对分散在各类市场、工业园区的新经济组织,发扬“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把支部建在市场、工业园区和工业坊,支部书记由上级党委委派,不拿非工企业老板的工资,不给企业增加负担,同时也保证党组织工作的独立性。长征、桃浦两镇所辖的工业园区中已建立党支部25个。五是对不具备建立独立党支部的单位,根据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组建联合党支部。六是在还没有党员的企业,通过委派党建联络员和政治指导员的方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另外,还依托区人才交流中心和街道、镇的党员服务中心,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
2.党建带群建,壮大党建工作队伍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和民兵组织,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普陀区各工业园区十分重视依靠群众团体和民兵组织的力量做好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全区10个工业园区都建立了联合工会,入住企业5万多名职工成为工会会员,团区委在符合建团条件的单位分别建立了团组织,区妇联成立了女私营企业主协会,区工商联先后推动成立了9个商会和6个同业协会,区武装部把民兵工作的源头拓展到工业园区、非公企业,在园区中建立民兵营、民兵连、民兵排。通过在工业园区中建立群众组织,延伸党建工作的手臂,构建起一张大面积覆盖的党建工作网络。
(二)找准载体,构建思想教育的平台
普陀区各级党组织坚持从非公企业特点和员工现实状况出发,积极探索载体,坚持思想建设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融入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1.寓思想建设于教育培训中 非公企业员工,既有当地农民征地工和外来打工者,又有国有集体企业下岗的职工、退休返聘人员,还有科技人员和高收入的“白领”人士,人员层次参差不齐,思想素质差异较大。对此,各级组织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和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法制意识、诚信理念、道德观念为重点,依托社区学校、园区职工之家、党员服务中心等阵地,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长征镇党委、政府专门拨付党建经费,专门聘请党务工作者、法律等方面专家学者,集中开展系列党课教育和非公企业党员的培训、轮训,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参观考察活动,增强思想教育的活力和实效。
2.寓思想建设于文明创建中 从企业文化入手,动员员工开展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道德的讨论活动,组织非公企业和员工开展“双爱”(企业爱员工,员工爱企业)活动,营造良好园区文化和祥和的生产经营环境,以文明单位创建为抓手,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长征镇党委还组织非公企业的员工开展“走进园区看变化,走出园区看发展”的主题活动,举办非公企业职工运动会增强员工对园区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团队精神。
(三)创新方法,构建服务非公企业的机制
非公有制企业的迅猛发展,给党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普陀区各级党组织着眼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以创新方法为重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党建工作。
1.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探索党群工作一体化的新方法 长征工业园区在镇党委的鼓励和指导下,率先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所谓“三方协商机制”,是以党组织为领导,以政府、企业业主和职工代表三方为主体,以协调劳动关系为主要内容,制定相关政策、规章,实施相互协商的组织体制。目前,全区已建立区域性、行业性“三方协商机制”18家,围绕职工和企业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累计进行了40余次协商,涉及“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安全生产、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70多个议题,有效地把党的工作与群众利益结合起来,变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为间接领导,较好地发挥了党的总揽协调作用。
2.实施工业园区职代会制度,探索利益诉求的新方法 长征工业园区本着“发扬民主、加强合作、追求共赢”的方针,制定了《长征工业园区企业和员工共赢机制试行办法》,实施了园区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园区党总支根据园区职代会提案,建立了职工客饭中心、职工浴室,筹建职工宿舍,既满足了职工群众需要,也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尝试。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积累了一定经验,对此,中共上海市委一位主要领导于2000年8月9日在“上海市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长征镇现场会”上的讲话曾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普陀区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三方协商机制”作为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有效探索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仍然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进步探索解决的途径和对策。
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与对策
根据调研访谈,我们发现,在非公企业中还存在以下六个“不”以及一个需要党的工作者在思想理论上深化认识的问题。
1.非公经济企业党员员工劳动关系与党员组织隶属关系的不一致
在普陀区长征和桃浦两镇工业园区中,由于各种原因,迄今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党员员工劳动关系与党员组织隶属关系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固然有其客观因素和原因,如非公经济尚处在发展、发育过程中,其党组织的建立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作为新经济体的非公经济的大量涌现,使过去党组织先于或同步于经济体成立的建党模式遇到了挑战:一些党员平时忙于工作,认为能够保留党员身份,但不过组织生活、不全履行党员义务对自己比较实惠;同时部分基层党组织的行政化工作方式,还在坐等党员上门办理组织关系,等等。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滋长,对于党章的相应规定提出了挑战,会引起诸如党员意识淡漠、党员信念弱化、党员混同于非党员和一般群众等问题,进而影响党员形象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号召力,应当引起充分重视。
具体对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和党的意识教育;二是构建网络化的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网络,明确并规范党员隶属关系的属地化要求和程序;三是基层党组织的主动和党员个人的主动相结合;四是积极探索党员的退出机制和符合实际的操作办法。
2.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员结构、成分构成的不平衡
较长时期以来,在工业园区非公经济体中,党员的分布和构成结构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即一线工人党员少而又少,要求入党愿望和热情不高,在一线“蓝领”工人中发展扩大党员工作的力度不大,现在党员大多是原国有、集体企业的骨干,随着近几年的“公转非”而大量进入非公经济组织就业,且大部分在管理、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白领”工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但如果长期解决不了,也会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体现不出代表性。
解决对策应当是,在发展新党员工作上,要以非公企业中优秀分子为重点,做到“两个兼顾”、“两个重视”,也就是既兼顾“白、骨、精”和一般职工,更要重视在一线、一流工人中发展党员;既兼顾党员构成的先进性,更要重视非公企业党员的代表性。
3.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实现与党章要求的不一致
党员在非公企业内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对树立党的形象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不能因为替非公企业工作而放弃对自身的严格要求,降格以求,不能简单地用过去“革命党”的思路看待和发挥自身在非公企业内的作用和影响,要按照党的文件的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自己定位在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身教言传、发展生产力,进而实现所服务企业的最大发展,并积极做到使企业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实现发展,实现社会、企业、员工的“三赢”。
4.非公经济组织党建活动方式、活动空间与党组织要求的不一致
目前在非公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党的组织活动、党员活动时间、活动方式上的困窘局面。试图在工作时间内开展党的活动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也没有制度上的保证,但是长期占用大量业余时间开展党的活动,又会给本来工作已十分紧张的党员带来额外的压力和负担。此外,作为党的基本活动,开会、学文件、讨论发言这“老三样”,已不足以引起广大党员的兴趣,更无法吸引非党员工的“眼球”。在党的活动方式、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上如何引入新的内涵和机制,不断进行开拓创新,已成为紧迫的课题。建议通过建立全方位、阵地化的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点,进一步挖掘社区学校的教育载体功能,引入“网络”手段,探索虚拟网上组织生活的方式方法,架构起全时空的党课教育和党组织生活的平台。
5.非公企业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与国有企业的不同
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中,基层党组织作为企业的政治核心,党管决策、党管干部是政治核心的具体表现。然而,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更应突出党管人才的核心理念,发挥基层党组织是职工群众的政治核心的作用,体现团结、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定位,教育和服务员工不断提高职工技能,团结和凝聚员工支持业主发展企业。
6.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状况不适应现实的工作要求
基层相当一部分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是原国有企业回聘人员,不具备做党务工作的能力要求,在企业中兼职很多,做党务工作的时间也不能保证,与业主沟通上出现脱节。在非公企业中,基层党组织书记的个人影响和魅力十分重要;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有一个好的书记,就有一个战斗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强大的基层支部,这样的基层支部不仅会得到员工的爱戴,更会得到业主的认同和尊重,因此地方党委应当充分运用政府和行政资源,通过体制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广开渠道,广纳贤才,培训和配置更多更好的非公经济企业的基层党组织书记,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功能。
7.对业主身份、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定,有利于解放思想,跳出框框开展党建工作
上述6个问题的存在,其实都面临着如何正确认定非公企业业主特别是党员业主身份、地位和作用这样一个重要的前提。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我们以为:衡量一个业主的主要标准应是生产力标准,一个合格的业主应当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现代市场经营理念,奉公守法,洁身自好,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企业经营者。作为党员业主,其身份应是党员和业主两者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其自身价值应体现在企业发展和员工效益的两个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同时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进而为党的旗帜增光添彩,从而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率先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