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金平区文化馆 广东 汕头 515000
摘 要:《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民族的史诗巨作,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一代精神的诠释;这首歌以黄河作为背景,高昂地赞颂了我国人民群众坚韧不屈的意志,以高度统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赢得了音乐界的广泛推崇和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从鲜明的时代感、浓郁的民族风格、多样的形式与创新的调性三方面,对《黄河大合唱》的创作风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风格;坚韧不屈的意志;思想性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一部大型的声乐作品,这部作品从诞生起就一直流传至今,不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的角度看,这部作品都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作品。作品的音乐形象充满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战斗精神,其中黄河便象征着中华文明,揭示了人民群众所遭受的沉重的灾难以及敌人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充分显示出了中华民族无可战胜的气概,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以下,是笔者对《黄河大合唱》创作风格特点的分析,以期为广大音乐工作者提供一些技术方面的帮助。
一、鲜明的时代感
《黄河大合唱》鲜明的时代感在歌词与谱曲两方面均有体现,其中最直观的就是歌词内容。《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当时全国形势十分紧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诗人光未然在行军时两渡黄河,受到澎湃奔涌的母亲河的启发,在五天之内于病榻上口授了《黄河大合唱》全曲的歌词。歌词充分展示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充满了时代感。它分阶段讲述了华夏大地惨遭日寇践踏的危难情境及中华儿女宁死不屈抗争的英勇事迹,鼓舞了当时全国各地人民抗击日寇的决心。词作者通过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抒发了民族的壮志豪情,喊出了“保卫黄河”这一极富时代感的口号。
除了歌词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感召力外,交响曲本身也体现了震撼人心的时代风格。在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前奏就以铿锵有力、高亢嘹亮的船工号子开场,急速的旋律将民族危亡的紧迫感展现了出来。到了乐章中部,“划呦,冲上前”的核心曲调反复出现,不断变化音程和节奏,构成了一种战歌形式的旋律,充分表现出了当时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狂风巨浪般的敌人抗争的顽强斗志。到了《黄河怨》这一乐章时,音调由慷慨激昂转为低婉悲伤,将当时中国妇女惨遭日军欺凌的场景再现出来,力量柔软但催人断肠,充分表达了当时广大民众的愤慨之情。而《保卫黄河》这一部分的乐曲明快有力,采用了轮唱的演唱形式,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豪迈决心传达得淋漓尽致。《怒吼吧!黄河》这一章则是《黄河大合唱》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整章乐句的节奏感鲜明,音调极富个性,形象地将黄河惊涛骇浪的景象拟人化,以怒吼的表情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激愤。乐章旋律排山倒海、雷霆万钧,将《黄河大合唱》的时代主题推到了顶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一乐章中反复采用了同音、附点、连续三连音等表现方式,充满力度和速度的变化感,将当时民族命运的变幻莫测展现了出来。层层递进的旋律犹如战鼓般越发激烈,将人民军队势不可挡的进取精神描绘得极为生动。
二、浓郁的民族风格
要分析《黄河大合唱》的民族风格就要先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类型有所了解,具体来讲,民族特色歌曲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在我国五声调式旋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歌曲;二是取材于民族基本音乐模式的歌曲,如以某一地区或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戏曲唱段、说唱歌曲、古曲等为创作框架谱写的歌曲;三是不以传统五声为基础的创新歌曲,它们多通过旋律大小、音调色彩等建设自身的民族特色。在《黄河大合唱》中,上述三种民族特色音乐,歌曲多少都有涉及,可以说正是种类繁多的民族特色音乐构成了整部作品浓郁的民族风格,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冼星海在谱写《黄河大合唱》时就曾立下豪言壮语,“创作出整个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大合唱。”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深入研究各民族的音乐语言与风格特点,转化成适合展现抗战精神这一题材的音乐元素并将其写进了作品当中。当然,在借鉴民族音乐的同时,冼星海并没有固步自封,他还融合了部分西方音乐的谱曲模式来装点作品,这就使得《黄河大合唱》既良好地表现了民族特色,又具有了一定科学理性思维,更加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全曲8个乐章均能提炼出饱含民族风格的元素。在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咳呦、咳呦”的船工号子就是黄河流域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合音低、领音高的主题唱法将沿岸人民的风貌与品格更好地展现了出来,“民族风”十足。在第二乐章《黄河颂》中,曲作家借用了民族音乐中“颂”的一般音乐体系,高歌了黄河的坚强与伟大。接下来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冼星海选用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三弦进行伴奏,充分调用了地域民族的音乐框架,尽展黄河的澎湃之势。而《黄水谣》这部分则是由民谣体谱写的单三部曲目,音调简单的民谣旋律朗朗上口,易于传唱,丰富了整部作品的曲式风格。《河边对口曲》这一乐章的曲子写作中,冼星海甚至用到了山西口音的民歌来加强《黄河大合唱》的民族特色,方言的对唱与二部合唱中伴以锣鼓声,更增添了地域气息。除此之外,冼星海还用到了二胡、唢呐等民族器乐,可以说,这一乐章是民族风格最为丰富的部分,浓郁、亲切、质朴的乡土味儿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传唱度十分高。另外,在《保卫黄河》这一乐章中,冼星海突破性地选用了极富民族特色的衬词装点轮唱,“喽咯喽咯”的伴唱增强了活跃的气氛,使得曲调更为雄伟多变。除了上述的几种展现民族风格的方式外,冼星海还用到了其他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笔者在此就不一一例举。
三、多样的形式与创新的调性
从合唱形式的角度而言,《黄河大合唱》汇集了齐唱、领唱、对唱、轮唱、两部合唱、四部混声合唱、男女独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其种类之多、之全是其他合唱作品所不能比拟是。例如,《保卫黄河》乐章中,冼星海安排了男女对唱、轮唱的方式,层层递进的旋律加强了乐章的紧迫感,将国难当头的迫在眉睫之势展现在观众眼前,感染力十足。
四、结语
总之,冼星海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无论在当时还是当下,对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他声乐艺术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价值,为我国大合唱这种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的大型合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唤醒民众、激发人们的斗志、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并对弘扬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留下的创作经验永远是我们珍惜和学习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苏梅.从《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的音乐创作特色[J].戏剧之家.2013(11)
[2]卓成华.冼妮娜 父亲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J].中国老年.2015(18)
论文作者:张如强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2
标签:黄河大合唱论文; 黄河论文; 乐章论文; 民族论文; 这一论文; 风格论文; 民族特色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