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重点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_机械工业论文

我国重点产业发展在国际间的比较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比较优势论文,国际间论文,重点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而进行结构调整首先需要对我国重点产业在国际间的比较优势有一个基本的分析研究,以明确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

一、确定和发展我国重点产业的依据、范围和客观要求

重点产业,通常是指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上,在一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位置、发挥主导作用,因而由国家给予重点扶持的产业部门。一国重点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对国民经济的素质与实力,均发生重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一)确定我国重点产业的理论依据

从产业发展的实践与产业研究的理论看,确定重点产业的基本理论依据主要有:(1)一国生产力的总体水平。它决定着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自然过程。迄今为止,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进程可参见表1。(2)产业自身的基本规定性。主要衡量指标有:产业关联度、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等。(3)本国的具体条件。一是国内的产业现状、技术、资金、资源状况;二是本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重点产业的范围

客观条件:我国属于发展水平较低且工业化进程独具特点的发展中国家。若以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来划分,我国现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二个阶段上,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轨迹是:50~70年代末,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80年代为解决消费品市场短缺的问题,重点发展了轻纺工业和耐用消费品工业;进入90年代后,则重新开始加速发展重化工业,以解决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至90年代中期,我们面对的产业格局为基础工业和消费品产量扩张的空间日益缩小,增长率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处于基础工业和消费工业之间的深加工工业则相对滞后。而客观上要求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应适时地选择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深加工工业作为重点产业并给予扶持和发展,整个经济结构才能提高和发展。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选择的重点产业应当符合这种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

重点产业的范围:我们应当选择的重点产业是机械工业、电子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和建筑业。

(三)确立和发展这些重点产业的客观要求

1.关联度。上述重点产业部门,均是产业关联度较大、收入弹性较强、生产率上升率较高的产业。首先就产业关联度而言,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均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其次就产业、职工、资本及生产率上升率也是排在前列的。例如1988~1992年期间,我国生产率上升率的排序依次是:重加工工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原料工业、采掘业。可参见表

2.客观性。从我国现实的产业状况与资源条件出发,以上述部门为重点产业是符合实际的。经过40多年的经济建设,我国已初步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就其工业内部结构来看,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经过“六五”至“八五”期间的发展,现已成长为较成熟的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的产业;而以能源与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基础产业,在“八五”期间已初步缓解了“瓶颈”制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代表工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机械制造业和精细化工业的发展则严重滞后,出现了原材料工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足等问题(可参见表3、表4),产业结构现状亟待调整与优化。

注:五国为:美、日、德、法、英五个发达国家。

原材料工业指:化工、石油制品、玻璃及玻璃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和钢铁。

由表3可以看出,我国原材料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比表内其他国家都高,甚至与印度、巴西还有相当差距,可见我国高附加值的机械工业发展还有很大余地。

由表4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高加工度仅与印度相当或高一些,但比表内其他国家相差很远。与此同时,我国资金紧张,资源紧张的制约条件与以上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相互交织,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多年来难以走出不良循环的怪圈。同时,低水平的数量扩张,重复建设也将使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难以较快实现。由此可以看出,不抓住工业深加工和产品高附加值这两个关键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优化、质量的提高和发展是不可能有出路的。

3.社会需求。我国社会需求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对上述重点产业进行加速发展。首先,改进生产技术装备的需求。虽然我国已建成了庞大的工业体系,但工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仍然比较落后,80%以上的生产技术装备仍停留在80年代初期以前的水平上。我国面临着对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任务,从而要求机械、电子工业等部门提供更多更先进的产品。其次,90年代以来交通运输事业的加速发展,在满足生产与生活需要的同时,要求交通运输设备的加速增长。再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农业生产,又要求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最后,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与层次的变化与提高,对高档消费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上种种,均会增加对机械、电子、石化等工业的需求。

4.国际竞争要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首先应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加速对重点产业的发展,以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目前的国际市场竞争,已出现了新的特点:竞争主体以跨国公司为主,竞争客体以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品为主,竞争环境更加激烈,竞争条件更为严格。要在国际竞争中居于有利位置,就要求加快发展以上这些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大的产品的生产,进而使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产品生产与交换中由垂直分工转向水平分工,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确定与发展重点产业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规律性。我们应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要求,以求达到正确选择、优先发展重点产业,进而带动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重点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国际比较

我国重点产业的发展,从总体上看,以纵向发展进行比较,增长速度较快,生产能力与水平增强,经济实力与素质有较大提高。同时,国际比较分析的结果也告诉我们,我国重点产业的发展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优势并不十分明显,而发展中的问题则不容忽视,要求在扶持其发展中给予重视和解决。下面,分产业就其现状及国际间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

(一)机械工业

比较优势:我国机械工业共包括6大行业,行业与产品分布广泛,是我国工业中最大的产业。1995年,机械工业的总产值为18400亿元,约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20%;工业增加值3200亿元,约占GDP的5.5%。从1981~1995年,我国机械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6%,高于同期工业的增长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是机械工业中的基础产业得到了加强。如数控机床的品种增加;农机、机床、建设机械和塑料机械等行业所需配套产品,可基本满足需求;冶金、矿山等重大技术装备的配套率提高等。二是机械工业提供重大装备的能力有所增强。如发电设备产量增加、冶金设备国产化率提高等。三是引进国外资金与技术,使机械工业产品水平和工艺水平提高,并使重大成套装置生产能力与技术层次有明显提高,有些设备的制造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四是机械工业的出口创汇能力提高。进入90年代后,机械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31%,使我国出口工业品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达到438.6亿美元,占制成品出口额的29.48%,成为我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其产品结构已开始由劳动密集的金属制品向技术密集的产品和成套设备方向发展,发展势头良好。

比较劣势:我国机械工业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实力不强,比较优势不明显,主要问题是:

第一,产品产量大,但技术水平不高。我国机电设备制造工业的总产量较高,某些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主要是一般的低档产品,高水平和深加工产品则较少。例如,石化装置中的许多关键设备尚属空白;高加工度产品比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通过对机械工业重点、骨干企业主导产品的调查表明,至1994年,主导产品达到90年代水平的仅占17.5%,80年代水平的占52%,其余为60~70年代水平的产品。且主导产品的更新换代缓慢。2000多种主导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0.5年,是美国的3.5倍。

第二,产品质量较差。从1992年到1994年,产品的平均抽查合格率仅为60%~65%,低于同期工业品的平均抽查合格率5~10个百分点。

第三,机械工业的加工深度偏低。我国机械工业的增加值率与日本相比,约低5~10个百分点。

第四,机械产品的竞争力在大幅减弱。1995年,我国机械装备进口总额达4953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3.65倍,致使进口设备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从31.5%上升到43.3%,其中机床工业的进口额从1990年的2.8亿美元猛增到1995年的22亿美元,居于世界第一位,使国产机床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由70%陡降到33%。而其中有11亿美元的进口产品,是国内可以生产的。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1995年我国工业设备中进口设备所占比重比10年前上升了28.9个百分点,占到47.1%。

第五,生产集中度低,生产能力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生产严重。企业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弱,大中型骨干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的比例仅为1.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5%的水平。

结论: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看,产业升级的核心是优先、重点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装备的机械工业。作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要进行生产手段彻底变革的我国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各工业发达国家尽管各有所长,但无不重视机械工业的发展。美国强的是什么?是机械工业。其曾一度将机械工业归入“夕阳工业”,速度有所放缓,但很快改变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再创机械工业的优势。日本自战后重振初始,一直重点支持机械工业的振兴与发展。德国的机械工业在其工业中所占比重近50%。相比之下,我国应重点支持机械工业发展,把它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机械工业中的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工业是母机工业,没有它的发展,一切工业的发展将无从谈起。

(二)电子工业

比较优势:我国电子工业属于技术比较成熟,且已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产业。1995年,其工业总产值为2965.6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11.9%。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10大电子生产国之一。从目前状况看,电子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具体表现在:

第一,生产集中度逐步提高,1995年,电冰箱年产量超过30万台的企业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6.6%,洗衣机产量超过30万台的企业产量占80.5%,空调器产量超过15万台的企业产量占71%。

第二,产品的质量档次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品牌效应逐渐增强。

第三,国际竞争力增强,产品出口逐年增加。至1995年末,我国家电产品出口额居机电出口产品总额的第4位,且保持着良好的增长趋势。

第四,家电的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上的以占有市场份额为目标的竞争给家电工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第五,家电中的电视机产业,是技术含量高、国货质量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行业。目前,我国电视机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已居世界首位。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提高,国产电视机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且国内市场前景看好。

比较劣势:我国电子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第一,电子工业绝对值较低。电子工业增加值占GN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5%,我国仅为1%。

第二,消费类电子产品比重过高,投资类电子产品比重过低。从投资类电子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元器件类电子产品的比例看,美国为68:11.5:20.5,日本为61.9:14:24.1,而我国则是19.1:45.9:35。

第三,关键性电子产品的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落后,其中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落后,已成为制约中国电子工业发展的“瓶颈”。

第四,电子工业面临国际竞争的挑战,外国大型公司已开始进入并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如通讯设备和通讯器材市场的80%已被外国公司占领,中国自主开发和生产的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市场占有率仅为20%,移动电话几乎没有市场。

第五,电子工业企业规模较小。我国电子工业企业不但规模小,且小而全,产品雷同,档次低,与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无法相比。例如:欧洲的伊莱克斯公司,在世界电冰箱的市场占有率为27%,世界吸尘器市场的占有率20%。日本松下公司,是日本最具市场开发能力的公司之一。至1994年,已在3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50家工厂,境外厂的销售额已占到该公司当年销售额的49%,提供的外销产品占松下全部外销产品的2/3。松下的空调器,本土产110万台,只占总量的1/3。而其空调器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为15%左右。美国惠而浦公司,以生产洗衣机见长,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生产公司。其在欧洲的家电市场份额居第3位。近年来,该公司已将其亚洲本部移至上海,并先后投资15亿美元用于开发中国市场:在北京拥有年产惠而浦雪花冰箱50万台的生产能力;在上海拥有惠而浦水仙波轮与滚筒全自动洗衣机130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在广东拥有惠而浦蓝波空调器50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和全国最大的微波炉厂130万台的年生产能力。

相比之下,我国家电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均显得十分单薄(参见表5)。

结论:我们应当着力发展电子工业,尤其是其中的家电行业,使其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和带头产业。这是生活资料当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重要的、附加值最高、回笼资金最快、最具发展前途的产品。当然还包括电子计算机及其芯片的发展,这是我国科技和经济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全力发展的核心产业。

(三)汽车工业

比较优势:我国汽车工业是近年来发展较快,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势头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量迅速增长。“八五”产量为“七五”的2.3倍,年均增长23.3%。(2)国产化率明显提高。上海桑塔纳、北京切诺基、天津夏利、一汽奥迪等产品的国产化率均达80%以上。(3)投资规模增大。“八五”投资为过去40年的22倍,为“七五”的3.5倍。(4)产品结构改善,品种增加,质量明显提高。“八五”期间,轿、客、货车的比重分别达到20.69%、25.51%和53.79%。品种增加,现已有车型13355种,比“七五”增长1.05倍。质量水平明显提高。“八五”质量抽查平均综合得分值为87.83,比“七五”提高7.59分。同时,在汽车工业贯彻国际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的条件下,汽车行业有10多家大中型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

比较劣势:我国汽车工业与国际水平比较,其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差距十分明显。

1995年,中国汽车工业年产汽车145万辆,居世界第11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作为汽车工业主体的轿车生产,差距更大(参见表6)。

同时,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明显偏低,以汽车工业占GDP比重计算,各国汽车工业的状况是,中国:3.4%(1994);美国:5.6%(1994);日本:8.9%(1993);韩国:8.7%(1993);德国:7.3%(1994);法国:6.6%(1994);意大利:2.6%(1994)。

第三,我国汽车工业的规模效益极差。我国年产145万辆汽车,由112家整车厂生产;而日本1091万辆汽车,由13家汽车厂生产。美国和日本最大的前3家汽车公司,分别集中了本国汽车产量的90%和80%;而中国三大汽车公司的生产集中度在1993年仅为34%左右。

第四,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水平及技术开发实力较差。我国目前的主力产品大部分属80年代引进的国外汽车公司70年代末80年代初处于技术成熟期的产品,少数属于80年代后期水平的产品。从整体上看,较发达国家落后一、二代,开发能力更为落后。我国汽车整车制造技术水平比美国等国落后15年左右。汽车零部件工业有15~20年的差距。而从开发、设计、基础理论、技术储备等方面进行比较,则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要落后20年左右。

我国汽车工业的科研投入水平极低。以P&D费用占销售额比重来衡量,我国全行业水平为1%以下,而美国通用公司为4.8%、福特公司为4.2%、克莱斯勒为3.2%、日本丰田公司为5%、日产公司为4.5%、本田公司为4.5%,德国大众3.5%。若以绝对额来看,则差距更大。科研投入的差距,既反映了科研开发实力的差距,也反映出产品水平、质量的差距。

第五,我国汽车工业产品质量较低。我国汽车工业主要产品轿车、中型载货车的主要质量指标——平均间隔里程,1995年超过5000公里。而发达国家汽车工业中的中型载货车,平均里程在100000公里以上。汽车排放标准,与国外标准、法规相比,国产车要相差1~2个标准期,安全性方面,被动安全装置技术落后,乘员安全保护差距较大。

结论:就总体而言,我国汽车工业是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在轿车工业方面,几乎没有形成自己的民族工业。我国所生产的轿车,完全无力进入国际市场,只能在国内市场上销售。而且,严格地说,这些轿车尚不是真正的“国产车”,无论是从品牌上看,还是从国产化率来分析,均如此。在卡车生产中,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亦不乐观。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卡车的发展。且中型卡车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今后仍然要继续扩大在世界尤其是东南亚的市场份额,但仍未形成真正的竞争力。农用车虽有较快发展,且有广泛的市场需求空间,但其不能代表汽车工业水平,也不能形成我国汽车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我们目前明显的差距。

但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基础,从我国要发展支柱产业和要以支柱产业带动整个经济升级的目标来说,汽车工业是不能不下大决心、大气力来发展的。尤其是轿车工业,它是“一条牛身上可以剥下两层皮”的“日不落工业”。一台汽车国际一般价格是几万或十几万元人民币,销出后几年它的税费又可以收回一台车的价值。这对于积累资金,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且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确实是“善莫大焉”。同时,汽车工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它的关联度、工业带动性非常大。而且我国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和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发展汽车工业应该是我们发展重点产业的首选产业之一。

(四)石油化学工业

比较优势:我国的石油化学工业是一个新兴产业。经过自70年代初打基础、80年代快速发展之后,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和相当规模的石化工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门之一。原油年产量已超过16000万吨,成品油加工量已超过7000万吨,其蒸馏设备生产能力已超过2亿吨,裂化设备生产能力已超过8000万吨;化肥生产能力已超过38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已超过350万吨;化纤生产能力已超过450万吨;橡胶、纯碱、硫酸等重要化工产品已形成较大规模,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也咬的很紧,在世界上已有了相当的竞争优势。

比较劣势:从总体发展看,我国石化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第一,生产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多。例如到1995年末,全国共有14套乙烯生产装置,生产能力达到296万吨,产量239万吨。但其中中型乙烯占40%,生产的平均规模仅为21万吨。

第二,生产水平较低,消耗高,效益差。从活劳动消耗看,我国已建成的30万吨乙烯项目,其企业职工均在万人以上。而国外同类企业只需要几百人。从物耗看,炼油的单位能源消耗国际先进水平为19千克标准煤/吨,中国为22千克标准煤/吨;生产乙烯的综合能耗,国际先进水平为500万千卡/吨,中国高达900万千卡/吨。

第三,产品品种少,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工业发达国家大型石化企业的产品品种达几千种,我国只有1800种;国外合成纤维差别率为30%~40%,我国只有10%;塑料与钢材的比例,世界先进水平为1:9,我国为1:30。某些方面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

结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第二阶段,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应注意引导我国经济向第三阶段发展。工业化第三阶段,石油化工工业将成为主导产业群的主力产业。它是基础产业,又带有高技术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理论上,应将其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实践中,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在将来的经济发展中,这个产业不提高,整个经济的升级是不可能的。而且,作为基础行业,如果不被国家列为重点产业,支持其发展,这个产业的升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五)基本结论

综上所述,从我国重点产业的现状及国际比较中,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各重点产业均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其中,电子工业中的家电行业最佳。第二,重点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更为严峻,其中,以汽车工业市场为最。第三,各重点产业均存在规模小,因而竞争力弱,规模效益差的问题,且低水平重复建设仍在进行。第四,各重点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低,技术投入不足,进而影响产品开发和企业素质的提高。第五,我国重点产业发展具有“后发”优势,可选择高起点,实现“跳跃”式发展。第六,我国重点产业发展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和活动空间,有市场是我们发展的最好的条件,可立足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由以上结论,我们可考虑采取相应的对策,使重点产业得以更好地发展。

三、扬长避短,促进我国重点产业发展的对策

从我国重点产业的现实状况出发,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要求,为保证重点产业和良好发展,国家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以产业升级作为发展重点产业的基点。(1)以技术进步快、生产率上升率高、产业关联度大和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在带动整体产业水平提高的进程中,自身的总体水平保持持续发展和领先水平。(2)产业升级的内容要由强调产业结构比重升级,转向技术体系升级,并在突破轻工业低附加值的制约的同时,突破重化工业自身低水平循环的制约,实现产业内在素质的不断提升。

2.重点产业发展必须以不断加快技术进步为核心。加快制定和落实促进企业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加快技术进步的政策。第一,鼓励企业增加技术投入,建立重点产业快速折旧制度,实现技术开发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的转变。第二,制定技术引进政策,把重点放在软技术的引进上;同时加强引导,减少重复和低水平引进;组织消化吸收和改良攻关,并以经济手段促进技术转移。第三,建立技术介绍、评估的中介机构,帮助企业分析技术的水平、潜力。第四,加强各部门之间协同攻关能力,政府要在资金、技术上给以支持,组织重点技术的消化、改良和重点设备的国产化。

3.发展重点产业,必须以规模经营作为关键。(1)通过产业间的资本流动与重组,引导资本流向重点产业部门,以增大重点产业的整体规模。(2)通过企业联合,在重点产业中建立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可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重点企业群体。不断提高重点产业的生产集中度,形成规模经营优势。(3)在重点产业的规模经营中,政府应进行强有力的干预,通过国有产权的流动与重组和政策扶持与引导,为实现规模经营提供基础保证条件。

4.发展重点产业,要把盘活存量和加大投资作为重点。(1)发展重点产业所需资金,要注意资本存量的调整与重组,使原有资本存量发挥作用。(2)发展重点产业,还要求国家集中财力,增加投资。通过国家较大规模的直接投资,实现部分领域的突破。(3)发展重点产业,还应该在国家直接投资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措施和适当的形式,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为加快重点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在重点产业发展目标确定之后,资金和投入力度问题将成为关键一环。以5年上一个台阶来估算,4个重点产业需要投入的资金至少是:机械工业6000亿元;电子工业5000亿元;汽车工业3000亿元;石油化工工业5000亿元。

5.发展重点产业,要以开发市场潜力作为基础保证。(1)发展重点产业,首先要保证其在强化企业间竞争的前提下,占领并占稳国内市场。在重点企业逐步占领国内市场的过程中,政府要对重点产业的市场给予适度保护,使之具备深化发展的市场保障。(2)向外开拓市场。在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向国外市场扩展,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3)重点产业发展进程中,必须以国际国内市场的现实及潜在需求为基本目标,以保证长久而稳定的市场销路。

6.通过产业转移方式,为重点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利用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条件,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产业转移,既可实现重点产业的更合理分布,又有利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如纺织业中精深加工集中于沿海,而初加工移向中西部地区,即为例证。同时,利用我国周边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从其需要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的需要出发,通过产业转移实现自身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7.拓宽资金和融资渠道,支持重点产业和企业发展。(1)采取措施,提高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实行滚动式发展。(2)赋予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的权利。如实行股份制改造,赋予重点企业设立财务公司的权利,并允许具备条件的企业的股票上市,或者发行企业债券。(3)银行对重点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应给予资金支持,扶植其发展。(4)积极利用外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8.提高工资,刺激需求,创造更广阔的市场。限制和压缩工资水平的做法是延缓和制约经济发展的做法,必须摒弃。使工资增长率低于生产增长率的做法也要不得。必须使工资增长与生产率增长相适应,才能更快、更好的使我国经济发展上去。因此要较快提高职工工资水平,使工资水平较快靠近国际水平,提高购买力,刺激需求,创造更广阔的市场,以市场需求快速带动生产的发展,尽快缩小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这应当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宏观大政策来考虑。

标签:;  ;  ;  ;  ;  

世界重点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_机械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