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静[1]2016年在《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及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普及工作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科学教育,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高尚生活方式。借助科技知识的普及,提高旅游的品位档次,借助旅游产业的平台,拓展科普工作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科普旅游。科普旅游在国外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厂区,上世纪30年代,法国雷诺、标志、雪铁龙汽车公司组织公众参观汽车生产流水线,既让公众了解了汽车生产知识,又对企业进行了宣传,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科普旅游应运而生。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科普旅游已经起步并且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开展科普旅游的城市和场所也越来越多。目前开展科普旅游的场所主要是各种科技场馆,如科技馆、科技博物馆、气象馆等,北京的科普旅游网络已经形成,包括30多个景点,一些从未开展过旅游活动的场所,比如中关村、北大、清华、航天中心等均被包括在内;上海的地震博物馆、超级计算机中心、浦东气象馆等也均被列为科普旅游基地;武汉推出"光谷科普游"、武汉大学生物馆科普游;"两弹"研制基地——四川绵阳早已经于上世纪末对游客开放,到目前为止,已接待了几十万游客。我国大部分科技馆、科技博物馆目前免费对游客开放,极大的推动了科普旅游的开展。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园等自然景区也开始开展科普旅游。本研究运用经济学理论中的产业融合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结合旅游资源系统论以及地域分异与分工理论,广泛采用社会调查法,对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及游客认知情况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多元线性回归法等对河南省科普旅游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科普旅游资源的分类;区域科普旅游资源富集度评价;科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区域科普旅游发展潜力评价;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科普旅游资源区划;最后归纳出了科普旅游的开展模式及快速发展科普旅游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科普旅游资源的详细界定及富集度计算。科普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和人文科普旅游资源,根据资源包含的科普价值的不同。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水文、生物科普旅游资源;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包括历史遗产遗迹类、科技园区类、科技场馆类、科学教育设施类科普旅游资源。通过对各类科普旅游资源开展景区(场所)的明确界定,构建了区域科普旅游资源富集度评价指标体系。富集度计算结果表明科普旅游资源也存在区域分布不平衡。导致区域科普旅游资源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地理原因,经济、文化、历史原因。其中,自然科普旅游资源的区域富集程度与普通自然旅游资源分布差异不大,富集程度高的区域主要为山地分布广的区域,比如河南的洛阳、南阳、叁门峡、信阳等地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富集。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区域富集程度与普通人文旅游资源有差异。导致人文科普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科学、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比如河南的郑州,各类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在省内均排名第一。从科普旅产业游资源富集度计算结果来看,各市要根据客观情况和资源特色,开发有比较优势的科普旅游资源,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旅游活动。(2)科普旅游综合评价从科普旅游资源、科普旅游产业角度,基于旅游资源评价理论、经济学中的产业融合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通过相关定量模型,对河南省科普旅游进行叁大综合评价。结论如下:第一,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评价表明:科普旅游资源质量和等级存在明显差别。自然科普旅游资源等级明显偏高,大部分人文科普旅游资源等级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自然旅游资源蕴含的科学价值、科研价值和科考价值相对于人文旅游资源更高一点。人文科普旅游资源中除了科技场馆类等级稍高之外,其他人文科普旅游资源等级偏低。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于人文科普旅游资源目前开发程度尚低,并且受到人们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影响,这些资源的开发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第二,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科普旅游开展潜力评价表明:虽然中部六省在地理位置、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科普旅游开展潜力存在差别。在中部六省中,河南省综合潜力排名第叁,其中,科普旅游资源支持潜力和科普公益及科普产业支持潜力均排名第叁,旅游经济支持潜力排名第四,与排名第一的湖北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从具体指标来看,河南省处于优势水平的指标有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和科普人员。第叁,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表明:在中部六省中,河南省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力排名第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湖北省的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力排名第一,领先于其他五省。河南和湖南分别排名第二、第叁,且两者的科普旅游产业竞争实力相当,湖南、安徽、江西、山西排名后四位。从具体要素来看,河南省生产要素排名第一,其他要素排名分布在第二、第四、第二。(3)科普旅游资源空间分析及布局通过计算各类科普旅游资源的区域综合密度及基尼系数,分析河南省五大区的科普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自然科普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主要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人文科普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主要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例如,豫西、豫南地区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密度高,豫中地区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密度高。豫东地区自然、人文科普旅游资源密度均低,属于资源匮乏区。根据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结合科普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原则,根据科普旅游资源要素空间集聚特点和发展极核的辐射带动能力,参考各级目的地的区位条件、现状规模、区域经济联系、可持续发展潜力等。以科普旅游资源类型、数量和品质为指标,将河南省划分为西部山地科普旅游资源密集区、北部科普旅游资源差异区、中部人文-自然科普旅游资源复合区、南部山水科普旅游资源富集区、东部平原科普旅游资源贫乏区五个大区和10个亚区。(4)科普旅游开发科普旅游开展模式可以从两个视角进行探索,第一个视角是从科普与旅游的关系来划分,按照"科普"和"旅游"的结合方式,针对不同的资源和场所的原属性,主要有两种模式:"科普+旅游"模式、"旅游+科普"模式。第二个视角是从科普旅游参与主体来看,主要有四种模式:"旅游企业+科普场所(景区)+游客"模式、"政府+旅游企业" + "科普场所(景区)+游客"模式、"各级科协+科普场所(景区)+游客"模式、"政府+教育机构+科普场所(景区)+旅游企业"模式。科普旅游资源开发时,要运用比较优势理论,确定科普旅游资源的相对比较优势和独特性优势,其中相对比较优势表现为叁个方面,即资源类型与丰度、景区级别或知名度、可进入性替代优势;独特性优势分为区域独特、省内独特、国内独特。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针对不同优势的科普旅游资源,制定相应的开发对策。具体包括初期开发阶段、中期开发阶段、后期开发阶段。要从资源开发、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多方面入手,加强科普旅游开发。
王文锋[2]2013年在《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提出人力资源开发是实施人才兴国战略的最有效途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走人才兴国之路。纵观国际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各国都将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人才资源缺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高技能、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开发人力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我国现阶段的必然选择。河南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唯有将人口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造就、培养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以百万计的专门化人才,合理开发和科学配置人才资源,才能促进人才资源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本文以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概况为切入点,以人力资本理论、人口迁移理论、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培训迁移理论等为指导,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河南省叁次产业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并运用数学模型对就业结构的偏差、文化程度对收入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以农村人力资源教育开发与培训开发为主线分析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制度、经济、技术、社会与文化和劳动者个体等方面的问题。借鉴国际社会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经验,根据河南省的实际,提出针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在理论建设方面,在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理论模型、“叁叁六”一体化共同成长培训模型、“基于过程触发的五步骤培训开发”模型;在环境建设方面,从制度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在利益相关者行为方面,提出了强化政府的指导作用、调动非政府组织参与积极性、用人单位主体培训作用、行业组织的桥梁作用、劳动者个体的自我开发主体作用、教育机构培训主渠道和社会培训机构的辅助作用等行为对策建议,并提出了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人力资源培训的需求者、组织者、实施者、评价者“四位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运作新模式。目的在于加速推进河南省科教兴豫战略的实施,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持续开发,保证人才资源的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肖艳霞[3]2002年在《河南省人才资源现状与开发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省能否有效地开发人才资源,将是21世纪我省占据经济发展制高点,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基于这种思考,本文力图用定性与定量、现实与历史的分析方法,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讨河南人才资源开发问题。 本文通过对河南人才资源现状的透视分析,总结出河南人才资源开发中存在着五大主要问题,并历史、客观地进行了原因分析,依据人才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在借鉴美、日、印等国及国际大公司经验的基础上,理出了河南“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素质,调整人才结构,建立人才开发机制”的基本思路,最后,从提高认识和人才选拔(机制)、培养、引进、环境、配置、管理、组织领导等九大方面,较全面的提高出了河南搞好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措施与政策建议。
王维琳[4]2015年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人才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生态环境变得脆弱,农村需求层次上升,农村社会日益复杂,产生公共危机的机率增大。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城市受到重视,而农村却被轻视或者忽视,但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却又日益迫切而重要。本研究借鉴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相关成果,根据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理论,对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人才开发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提高农村公共危机的预见能力,降低农村公共危机发生的概率,以及发生危机时带来的损失。论文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其次对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人才开发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再次,通过实证研究,以河南辉县市为例,从该市农村公共危机的特点、形式和特征等入手,分析了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和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人才开发现状,强调了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重点研究了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发现主要有人才开发未职业化、人才培训问题多和人才激励不到位等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公共危机管理人才开发认识不深入、开发形式单一和宣传力度小等原因。最后对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人才开发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如确立人才标准,开拓人才开发途径,以及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危机越来越多,损失越来越大,需要大力开发农村危机管理知识丰富、危机管理能力强和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农村危机管理人才。
曹丽娟[5]2007年在《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对红色旅游研究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包括该课题选题依据的政策性和理论性的研究、现实需求的分析,红色旅游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提出了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意义,并确定了该课题研究的任务。该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第二部分对河南省红色旅游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包括对河南省内红色旅游资源的实地调查,红色旅游景区(点)旅游者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对到河南红色旅游景区(点)参观的旅游者结构和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第叁部分是该课题的研究结果与分析。首先,对河南近期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的概述。其次,对河南省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在对河南红色旅游资源进行较系统的调查、分析基础之上,将河南红色旅游资源分为四大类型,同时总结出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的四大资源优势。第叁,在对河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出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着八方面的严重问题。第四,对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SWOT分析。总结出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五大优势,以及制约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四大因素,并分析了河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五,提出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即提出了河南省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和七大原则,总结出开发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的九大措施。第六,分析了该课题将产生的现实意义。第四部分是本课题的结论与建议。综合上述内容,得出要充分发展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就要充分地注意内外两部分因素的协调作用,在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将红色旅游与其它旅游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发成为具有河南特色的红色旅游的结论。同时提出了促进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的几条建议。
董明丽[6]2012年在《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开发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全面部署,明确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农业科技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各个层次的人才支持,取决于有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河南林州市位于豫、晋、冀叁省交界处,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中心地带,林州市的发展很容易引起辐射效应,以林州市为例研究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开发很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等相关内容,阐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提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开发研究的目的及必要性;其次对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开发等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为文章撰写提供理论依据,并就农业、农村、和农民叁方面探讨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开发的紧迫性;然后结合林州市的实地情况阐述林州市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开发的有利因素,并对林州市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林州市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开发主流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随后分析了影响林州市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开发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河南省林州市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从战略角度、开发机制、开发途径和开发模式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已有的研究,并为农村人才开发提供参考。
王亚捷[7]2014年在《河南省本科院校暑期青少年体育培训班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全国各地以传授技能为主的各种形式的体育培训机构相继出现。暑假在中小学生的余暇时间中占有极大的比例,暑期长达60天,成为了广大青少年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时段。高校具有师资水平高,场地设施、体育器材充足及社会对大学认同心理等优势,因此举办的体育培训班相对信誉度比较高。加之社会市场上培训班普遍存在不良现象,使得家长们对大学里举办的体育培训班就更是高度信任。许多人就抓住了这一商机,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兴办起暑期体育培训班。目前,河南省本科院校内以各类体育项目为基础的暑期青少年体育培训班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本文以河南省本科院校暑期青少年体育培训班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法分别对河南省本科院校内暑期青少年体育培训班的教练员、学员以及家长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培训班类型主要以在校老师主办并任教和在校体育专业学生自办这两个类型为主,举办培训班的门槛较低,数量近几年增加迅速,其中个人举办、规模较小的这类培训班数量增幅最为明显;2.培训班开展的项目种类日益增多,其中以篮球、网球为主,培训项目的选择上明显失衡,这也造成参加培训的学员男女比例失衡,女生较少;3.培训班的教练员普遍以男性为主,多为青壮年,执教年限短,经验不足,且大部分属兼职教练员,流动性大,但我省培训班的教练员的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从整体上处于优势;4.培训班中家长支持参加体育培训的主要动机是锻炼孩子身体、满足孩子的个人兴趣、培养孩子竞争意识与意志品质,并希望孩子可以劳逸结合,学员参加体育培训的主要动机除了上述之外,也在为自己升学做准备;5.培训班培训场地不太乐观,主要是室外,室内场地较少,场地设施不够完善,配套设施缺乏,训练环境和卫生条件也不利于训练教学的进行;6.培训班中管理人员配置情况存在缺陷,多数是教练员担任管理人员一职,学历和专业上不合理,以个人盈利为经营理念,管理不够专业,缺少管理知识和经验;7.培训班行业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监管不力,流动性大,缺乏政府宣传与引导,并且培训班宣传渠道普遍单一且缺乏创新、力度不足。针对河南省本科院校暑期青少年体育培训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1.加强政府监督引导,规范培训班的成立与健康发展;2.改善培训场地设备条件与培训环境,满足学员需求;3.完善培训班培训课程,提高教练员敬业爱业精神;4.引进管理人才,加强培训班内部管理的正规化;5.增加宣传渠道,扩大宣传,招纳更多的学员。
管世超[8]2018年在《嵩山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产业的日渐成熟,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交互相融的一种新兴产业形式,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体育旅游在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缓解压力、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同时,对加快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新兴旅游资源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嵩山景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嵩山曾先后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全国文明旅游风景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彰显着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最高点;少林寺自古就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称,是我国禅宗文化和少林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国武术流派中,少林功夫是历史最为久远、套路最完备、体系最为系统化的门类之一,已被国际公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国际武术界拥有特殊的地位与知名度。以嵩山和少林寺为实体,以体育为依托,先后开发了国际少林武术节、传统武术节、嵩山少林国际马拉松等体育赛事和文化节事活动。本研究以嵩山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为研究目的,以嵩山景区、体育赛事节事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国家旅游政策。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概括,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分析了嵩山景区的区位条件和体育旅游基础设施状况,对嵩山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研究。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方面详细论述了SWOT分析模型。研究结果发现,嵩山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既有知名度高、游览价值大、潜在资源丰富等的优势;也有开发模式单一、景区“两极化”严重、管理水平滞后和基础设施薄弱的劣势;同时面临国家政策支持、体育旅游市场广阔的机遇,还有同类及可替代产品的兴起、开发资金单一等因素构成的挑战。最后,在“全域旅游”时代背景下,综合分析嵩山景区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分布状况,结合对潜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构想,构建了嵩山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嵩山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采取“层次式”和“辐射式”相结合的模式。结论与建议中,结合嵩山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实际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陈华君[9]2016年在《河南省人力资源现状及问题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人力资源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微观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更多的依赖信息资源。资源的内涵从传统的自然资源扩展为数据、信息、知识资源等,使得信息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生产产品与消费商品,更使得人力资源在数据资源的收集、处理、可视化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依赖于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突破了传统资源稀缺性的限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及开发研究[D]. 刘晓静. 河南大学. 2016
[2]. 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王文锋. 北京林业大学. 2013
[3]. 河南省人才资源现状与开发对策研究[D]. 肖艳霞. 郑州大学. 2002
[4].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人才开发研究[D]. 王维琳. 湖南农业大学. 2015
[5]. 河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D]. 曹丽娟. 山东大学. 2007
[6]. 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开发研究[D]. 董明丽. 湖南农业大学. 2012
[7]. 河南省本科院校暑期青少年体育培训班现状与对策研究[D]. 王亚捷. 河南大学. 2014
[8]. 嵩山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管世超. 吉林体育学院. 2018
[9]. 河南省人力资源现状及问题探析[J]. 陈华君.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16
标签: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红色旅游论文; 河南经济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 危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