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在肿瘤护理的临床应用论文_刘发侠

PICC在肿瘤护理的临床应用论文_刘发侠

天津疗养院普外科 天津 300381

【摘 要】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护理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肿瘤科住院的100例肿瘤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进行合理的护理,而对照组常规处理,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中,对本次PICC的满意度达到92%,并发症发生率为12%。对照组中,对本次PICC的满意度为74%,并发症发生率为24%。结论:PICC操作简便、使用方便且安全,可以显著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在肿瘤护理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护理临床应用

静脉输液的最安全最可靠的通道就是外周插入中心的静脉导管,但是在插管的过程中和管的留置时间很有可能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如果对其处理方法选择不当,就会是导管的使用时间明显缩短,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2]。如何对该类患者进行护理能够使患者的整个治疗顺利完整,更快的得以恢复,治疗后无复发,是摆在每一个护理人面前的巨大挑战。为了对接受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治疗的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分析,为今后临床对于该类患者进行更好的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随机抽取在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这一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采用PICC技术进行治疗的肿瘤患者病例30例,对其在接受治疗的整个过程中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性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7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肿瘤科住院的100例肿瘤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入选患者确诊为肿瘤患者。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00例患者中,直肠癌24例,肺癌31例,肝癌27例,乳腺癌16例,淋巴癌2例。

1.2方法。1.2.1术前护理。观察组:①进行术前的教育,将进行PICC置管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告知患者。②术前常规检查患者的血液,如果有凝血障碍的,则先纠正其凝血障碍再行PICC。③在术前的一天对患者预防性地注射肝素,预防肺栓塞和深静脉栓塞。④告知患者进行指甲、头发、胡须的修剪,协助患者更换病号服。对照组:口头告知进行PICC的必要性,查血、术前一天注射肝素,告知患者进行指甲、头发、胡须的修剪,告知患者更换病号服。

1.2.2手术操作。术前的30分钟给所有的患者静脉注射抗生素,预防感染。选择穿刺点,对穿刺点进行消毒,用插管鞘进行穿刺,回血后进针,微微送鞘,撤出穿刺针,将导管由插管鞘送入中心静脉预定地点,以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再次对穿刺点进行消毒,加透明医用贴膜进行固定。结束后摄片确定导管的尖端位是否在预定地点。

1.2.3术后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观察组:①PICC后的48小时内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有无肿胀、渗血,穿刺点周围是否出现硬结。②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等生命体征。③嘱咐患者在术后4小时进行轻轻握拳和适当的屈臂活动,术后4小时提醒患者进行上述活动。④给予抗生素、止血、抗血栓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对照组:①PICC后24小时内观察患者的穿刺点有无肿胀、渗血,穿刺点周围是否出现硬结;②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③嘱咐患者在术后4小时开始轻轻握拳和适当的曲臂活动。④给予抗生素、止血、抗血栓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1.2.4疗效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PICC的满意度。

1.2.5统计学方法。本实验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对比。得出结果之后,数据经过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对本次PICC满意的例数有46例,满意度达到92%,而在术后有4例患者发生穿刺点渗血,发生穿刺点肿胀的患者2例,经过处理后停止渗血、肿胀消退。对照组中,对本次PICC满意的例数有37例,满意度为74%,术后发生穿刺点渗血的7例,发生肿胀的患者5例,经过处理后停止渗血、肿胀消退。

3讨论

3.1 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

一般在进行传统的治疗时,因为患者身体素质比较差,或者需要经常进行中长期静脉注输高浓度营养物质或化疗药物,反复的静脉穿刺使患者疼痛难忍,使外周血管受到破坏,但是在应用PICC时,导管尖端在比较粗的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这些静脉血流丰富,循环快,即使化疗药物刺激性很大也能快速地被稀释,减轻对血管的破坏,使其得到保护。

3.2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PICC手术的并发症包括静脉炎、导管阻塞、官腔内返血和局部感染。第一,静脉炎,它的发生原因如下,频繁的置管,会导致血管受损,引发炎症;穿刺速度太快导致机械性损失、PICC选择不当,或者操作不当等原因都会导致静脉炎。那么主要预防措施是,PICC的粗细要适当,弹性要好,送管的力度要适度,速度均匀。第二,导管阻塞,发生原因主要有,错误的正压封管,使得血液反向流动,结束采血后没有正确冲管,置管时间长,出现微血栓,患者血液粘稠,形成血栓,血管受导管的压迫,使导管作用打折,若输入的药物分子太大,流动慢,它就容易黏在导管内壁上阻塞导管,为防止出现以上情况,我们可以采取根据情况以下预防措施:封管时,边推注边退针;不要再PICC中采集血样;避免置管时间过长。第三,管腔内返血,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没有正确的操作正压封管,致使血液倒流。预防措施,患者每周到医院进行封管,若出现辅料收到感染导致的伤口感染,应该及时就医,患者不能剧烈的运动。第四,局部感染,发生局部感染的主要原因有,在穿刺以后的护理中,消毒工作没做好,导致感染细菌;患者免疫力较低;敷贴没有固定好,伤口湿水后没能及时清理。预防措施,严格依照规定更换辅料,保持辅料的干燥和清洁,向家属和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宣传。

4 体会

对接受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治疗的肿瘤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后,患者出现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现象少,几乎没有出现感染,对患者恢复有促进意义,值得在今后护理工作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敏,贾月霞.探讨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8-8

[2]胡洋.PICC在肿瘤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2,25(8):191-192

[3]陈萍,吴桂梅,黄和平.PICC导管部分脱出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1):139-140.

[4]程燕玲,刘娜,白淑玲.中心静脉置管发生导管堵塞32例.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36(9):26-28.

论文作者:刘发侠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  ;  ;  ;  ;  ;  ;  ;  

PICC在肿瘤护理的临床应用论文_刘发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