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常规检验质量控制方法论文_张怡

血液常规检验质量控制方法论文_张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临床中,对于常规检验的方法也都广泛应用于各种诊疗判断上,而血常规检验便是其中的一种。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主要是通过血液细胞部分的数据分析,来判断出患者的一些疾病或者体征状况,对于医生在诊断疾病和选择治疗方案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血常规检验中存在着许多能够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导致患者的血液检验数据的准确率与临床上的症状表现并不是特别吻合,有时还会影响了医生对于患者病情的正确判断。因此,我们应该找出血常规检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其数据影响的因素,来进一步改善血常规检验中的每一环节,找到控制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

一、控制血常规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抗血凝剂的影响。血常规检验的流程中,需要对采集到的血液标本进行抗凝处理,在临床上,目前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盐,该抗血凝剂通过医学者的多次验证和对比中得到了临床的认可,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出血常规检验的结果。但是,抗血凝剂在使用时剂量的选择也会影响到血常规检验的质量,若剂量较少,可能会出现血液凝结的不良反应;若剂量过多,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会发生变化,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

2.储存温度的影响。相关医学者指出,在采集血液后需要将其放置在适度的室温环境当中,即8℃~26℃,而在该温度内能够让检测结果的真实性更为直观的表现出来。若血液样本放置的温度过低时,白细胞和红细胞的状态就会开始发生变化,而血小板的体积也会出现明显的改变,这都影响了最终的检验结果。

3.不同采血部位的影响。在临床的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医护人员主要是通过静脉血管和末梢毛细血管来进行血液的采集。但通过临床的多种验证结果显示,不同的采血部位对于血常规检验的结果也会呈现出程度不同的差异性。而常见的采血部位为人体的手指和静脉,其中这两种采血方式相比,后者的检验结果更趋同于患者的临床症状,特别是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最终计数,也就说明了静脉采血的准确性更高。

4.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若在血液采集成功后,相关工作者未能及时将血液标本送到检验科,就会增加了结果出现误差的风险和可能性;而在血液检验中,若建议人员没有按照标准的程序流程来进行操作,可能会出现血液样本凝固的不良后果。除此之外,若采集血液的工作者选择注射或者采集的针头太细,也会影响最终的检验数据。

二、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

由于血液能够反应出许多人体内部的组织变化情况,因此在临床上将血常规检验作为常见且基本的检验方法之一。但是从许多检验案例中表明,血常规检验的质量能够影响医生对于患者疾病的正确判断,因此,提高血常规检验的质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需要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诊疗以及提高单位的竞争能力,同时也能够为临床和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医疗服务。

1.定期清洁和保养检验设备。为了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应该定期对检验设备进行清洁和保养,并且在当日第一次使用仪器前,就做好校准或初试的操作,以检测设备功能是否完好。相关人员在对血常规检验设备进行养护时,需要严格根据说明书来进行,同时还应把握好相关注意事项,避免在清洁和保养的过程中损坏仪器。

2.选择合适的血液采集时间。血液检验的标本来源于患者,因此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各项指标都会影响最终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因此,为了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前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并且嘱咐患者保持正常的睡眠,在血检前一晚切勿熬夜,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及稳定的生理体征能够提高建议结果的准确性。

3.提高血液采集人员的操作能力。在血常规检验中,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需要严格根据标准的血检流程来进行每一环节的内容,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血常规检验的结果出现误差。操作人员应在采血中动作迅速干练,无论是采血或者样本处理都应保持标准的速度,防止血凝或血溶现象的发生。而在晃动血液采集试管时,动作应幅度不宜过大,同时还应在第一时间将样本送到检验科,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血液样本的处理和检验。除此之外,医院的管理者还应严格把控好血常规检验中的操作环节,制定好奖惩分明的措施,并定期培训考核,以提高相关工作岗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实操水平,降低人为因素中出现失误的发生率。

论文作者:张怡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  ;  ;  ;  ;  ;  ;  ;  

血液常规检验质量控制方法论文_张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