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剧《生死场》直观的表达了对于生死的一笑而过,在被受压迫中探寻人性的无知与盲目,在面对欺压中奋力反抗的名族精神。同时反映旧社会时期中国女性生活的悲剧,社会地位和生命的卑微。
关键词:直观;旧社会;反抗
前言
由田沁鑫导演改编的话剧、萧红创作的作品《生死场》,讲述了在封建的地主阶级时期东北农村发生的反抗故事。话剧通过戏剧化的改编和惟妙惟肖的舞台设计,将小说的散点事件增减或者凝练。直到遭受到外来敌人的侵占,将这种生老病死的意境所破坏,这反反复复上演的农村人性戏剧才告一段落。
1《生死场》的社会背景及对于“生”、“死”的定义
1.1 话剧《生死场》社会背景
在话剧《生死场》中。田沁鑫通过萧红似爱非爱似恨非恨,面的生与死无知和不动情、不动性所触动。作者萧红是出生在东北的地主阶级家庭里,正好处于封建时期。田沁鑫导演通过对于萧红创作中寻找表演的源泉,挖掘《生死场》所要表达的名族情怀和社会背景。由此话剧《生死场》是通过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时期会农民的悲惨遭遇和生活状态,以血淋淋的手段和事件描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凶残。也同时表现出了东北东村人对于旧社会的反抗和斗争,赞扬他们对于生的坚强和对于死的挣扎一种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7]
1.2 对于“生”与“死”的定义
话剧生死场开场以四位男子和一位孕妇开场。在孕妇问道“活着为啥”然后男子们回答“吃饭穿衣”,再其问道“死了呢?男子回答“死了?就完了呗”。可见人们对于生死的无知和对于生命的卑微是话剧《生死场》主要想表现历史的轮回和惰性。[4]话剧中所袒露的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这样来来回回的轮回深深的刻在了中国人的心中。也同时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上的俩种人不同的命运轮回。“人活着和畜生一样。”从字面上讲很多人会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开始不断慢慢的麻木,麻木到逐渐趋于畜生之间和对于生活的无知,但是我们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人物的生活状态上来看的话就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人所想要表达的欲望正处在无法自己满足自己和摆脱现实困境之中,她们没有对现实社会的现象的思考和想法,甚至没有力气和心思去想这些事儿,他们的麻木苍白而又无力。[10]虽然生活一片渺茫。但是他们对于这种现象没有想法去改变去重新考虑的态度。对于这种社会压力下的人物我又有了新的认知,从而有了新的看法。剧目中在谈及生死这个问题上有明确的态度。例如:在金枝这个人物生孩子的时候,自己的父母所产生的感情和真正所以自己女儿的情感没有很关切,而是充满了冷淡。剧目中的赵三,更是因为胆小怕事儿,不愿意惹事儿上身,一来二去的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闺女所要生孩子的事儿。可见,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们那种无助和无知的心将生与死吞噬掉了。
2生死的淡薄、英勇的抗争
话剧《生死场》中。第二幕成业和金枝相好的戏,一上场成业环顾四周提了一下裤子,一脸满不在乎的感觉,愚昧无知和迷信的想法呈现出画面。对于生生死死,可以继续苟且的活着,也可以把婴儿的生命不当回事儿。列如:麻婆自己喝药而死、王婆被敌人害死、成业和金枝的孩子被赵三摔死,可见人们对于死看得没有那么举足轻重。在序幕开场时,四个村名举起一个女人生孩子,女人问“这孩子生不出来咋办?男人说:畜生咋生出来的?”由此可见人们对于生孩子可以和畜生生孩子一样对比。其后女人则又说:那也有憋死的。而男人着急的回答:憋死了也得给我生!”可见生和死原来只是浅浅一谈。[3]也许正是因为不断的遭受压迫,让村民们有了反抗之心。王婆面对地上的日本兵,立刻有了决断,一挥手,赶紧埋了。虽然她们对于生死没有太大的定义,但是每个人物内心的对于的反抗还是存在的。在面对欺压和侮辱,以及人们对于成业参军的不满。到后来所有村民联合起来防抗敌人的那种英雄气概、保家卫国的心不断笼罩了每个人。虽然话剧将故事的主线分为俩家人的纠缠,对小说进行了一些戏剧艺术形式的改编。将小说中的矛盾点更加戏剧化的处理和分解,这样的作品从多个层面分析主题。赵三本是有反抗的一面,但后来因为二爷的一些贿赂成为了奴隶一样活着。而二里半,只想着简简单单卑微的活着。可是最后却去敢死了。王婆,是全部剧目中唯一一位有着个人主义色彩的人。可见通过话剧的演绎让每个人物在历史背景的反衬下显得尤为深刻和大的转变。
剧目中除了有色彩的主角,还有村民人物的衬托,剧中有哭丧的歌,道出“生老病死”,歌在舞台上唱响让人不寒粟。生死在一句句的东北曲儿里显得无足轻重,生死场给我的感受就是北方人民对于生死的坚强,对于生死的挣扎。逐渐开始对于生活没有了期盼。歌词唱到:生老病死没什么大不了,生了就自个儿养着,长就长大了,长不大就算了呗!可见人们对于生死的淡薄和不在乎。列如开场唱到,女人问男人:人活着为啥?”男人们一口同声说:吃饭穿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女人又问:“那死了呢?”男人则回答道:死了?死了就完了呗!”在这关于生死的一句一句问答中,在纷繁喧嚣和嘶吼的歌曲儿背后,是不起一丝波澜的死和水般的生。反应了人们对于生死的冷漠和嘲讽。[2]
萧红在《生死场》中探讨的是人性的懦弱和不断遭受压迫的反抗。即农民身上的阶级意识在面临着残恶的外部力量的冲击时,遭到破坏并瓦解之后,以此为基础在探讨农民如何不断实现自我觉醒。在面对敌人的压迫和欺压,在面对村民的无知和释怀,每个时代背景和人物都有着切合的外在表现。剧中有写到赵三说“救国的日子就要到了,年轻的爷们儿,你们救国啊!。[5]不当亡国奴!”这撕心裂肺的的反抗来自农民、来地主阶级,整个村无比团结,一场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斗争大幕就此被拉开,并且不死不休,不回头。在百受压迫的日子中来了一场有血有肉的名族战争。
3封建时代背景下的女性地位
萧红生活的年代正值封建没落时期,虽然有不断的外来文化引进,但是封闭、落后的东北地区依旧无法摆脱封建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女性角色依然处于被奴役、被压迫的地位。[1]而作者萧红也正是从这样的生活中慢慢成长,对这样的生活慢慢有了新的认知和态度,在面对父亲不公平待遇时,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父亲的冷漠无情、社会世俗观念对女性的排挤。由此可见话剧《生死场》正是因为萧红从小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和生活上的压迫,才会让萧红有感而发创作出这部反应人性的作品。
话剧中从不同的层面描写了当时封建女性的地位。例如:在王婆被敌人侮辱下,二里半则是扇了一巴掌给王婆,嘴里还念叨着:“悲哀啊.悲哀啊.”可见女人的命和他们的贞洁是反比例。而麻婆同样是悲哀的女人。赵三因为在外和别人发生了冲突受了气,回到家就拿麻婆当受气包,全洒在了麻婆身上,因为社会背景的影响,麻婆深知这样的世俗观念知道女性地位的地下,即使受了丈夫的漫骂和嫌弃,也只能忍气吞声的接受着。不仅赵三不拿她当回事儿,就连村里的邻居都嫌弃她。麻婆受了委屈却不能声张,在这只能默默的忍受和接受现实给他带来的痛苦。文中明显写到:“她的心像永远贮藏着悲哀,她的心永远像一块衰弱的白棉――”
在这样的封建社会下女性成为了弱势群体。他们不仅仅是被自己的丈夫嫌弃,还要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压迫,在面对外来敌人时更是手无之力,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接受和承认现实的一面。可见女性生活的地位是多么的艰辛。[13]
结语
话剧《生死场》在沉重的历史背景下,在村民们的衬托下,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下,让整个话剧都显得有点沉重。但是每个人的人物性格和对于不同命运的态度都以组合明显的表达方式。百姓们在面对外来欺压,面对生死问题的抉择上,他们义无反顾选择去迎面挑战,英勇的去反抗,在生与死之间,他们同样选择去冒险。虽然在备受压迫和欺压的生活情况下,他们依旧能够觉醒去面对敌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不是任人宰割、顺其自然。所有的人都像是一家人一样团结起来去奋勇抗敌,不畏恐惧,勇往直前。萧红的《生死场》每一幕都刻画出老百姓最单纯的想法和感觉,虽然在面对无知的生与死面前想的那么苍白无力,但是每个有血有肉的百姓们敢于反抗、敢于作斗争,这也应征了中国农民在备受压迫的日子中不屈不挠的在中华名族伟大的抗争精神。
参考文献
[1]杨庆娟.《从《生死场》看萧红的女性意识》学术期刊 《文学教育(中)》1002-2139(2016)-23—01
[2]周锦章.《影响中学生一生的60部中国文学名著》书籍数据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9-1:269
[3]杜希宙.《生命两极的震撼——评田沁鑫编导的话剧《生死场》》学术期刊 《电影评介》 2007(3):102-103
[4]方洲.《中国文学名著速读》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4-8-1
[5]萧红.《萧红集》花城出版社 2006-06-01
[6]黄晓娟.《萧红的生命意识与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学术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5):540-06
[7]唐恬恬.《20世纪30年代中韩左翼女作家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变化——以萧红、姜敬爱创作中所体现的民族国家意识为中心》学术期刊 《当代韩国》 2010(4):107-115
[8]王伟.死亡之眼--论萧红《生死场》中的“死亡意识”》学术期刊 《青年与社会》 2014(2):326-326
[9]郑万鹏.《多元激荡的中国现代文学——(三)民族主义文学》学术期刊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28(4):68-70
[10]李秀兰.中朝现代女作家作品中的内在意识比较——姜敬爱与丁玲、萧红、学位论文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8(2):68-71
[11]于俊杰.人的异化与觉醒——话剧《生死场》的超时空意义[J].数码设计(下),2018(6):248.
[12]魏晓平.《文化体验和审美想象——论特定地域文化中的萧红小说》学位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 2007
[13]齐彩虹.《论萧红小说女性意识》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2013
论文作者:董浩然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生死论文; 话剧论文; 死了论文; 女性论文; 社会论文; 自己的论文; 意识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