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化思想探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文化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以《邓小平文选》为文本,阐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若干问题,论述邓小平文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指出的是,我们从文化角度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相对而言还是较为薄弱的,做得不够的。而这样一种探索,对于我们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深刻领会十五大精神实质是十分重要和十分必要的。
一、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历史起源和实践基础
邓小平同志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实践家,他的文化思想来自于他的革命实践。其历史的起点则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同志既从事过军事方面的斗争,也曾经从事政治工作和文化战线的斗争,在红军时期他就创办过《红星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邓小平同志有三个关于文化的重要文献,一是《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努力方向》(1941年5月), 一是《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50年5月16日), 一是《办教育一要普及二要提高》(1958年4月7日)。在这三篇文献中,邓小平提出了这样的一些论断:文化工作服从于政治任务,超政治的文化是不存在的;报纸要结合实际,结合当时当地的中心任务;办报是大家办报,报纸要同实际联系,和群众联系;文化工作的任务就是加强民族的爱国的宣传教育,就是提倡科学,宣扬真理,反对愚昧无知、迷信落后,加强马列主义的宣传;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文化的劳动者,所有劳动者也都需要文化。教育普及了,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了,发明创造就会多起来。这三个文献可以看作是邓小平后期文化思想的历史起点,自然这一早期的文化思想属于毛泽东思想的体系,属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范畴。对于后期的发展来说,这是必要的准备与铺垫,邓小平文化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既是一以贯之的,一脉相承的,也是随着新的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邓小平新时期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邓小平说过,我读的书并不多(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据此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论,邓小平理论的文化内容和他的全部理论一样,主要是从实践中来的,是实践经验的抽象和升华。
这个时期邓小平的主要精力在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全党和整个民族的兴奋点也在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但这并不是说邓小平对文化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他多次充分肯定我们党在各方面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邓小平对于文化建设总是两手抓。两手抓,是邓小平一贯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也就是邓小平式的辩证法。这样一种辩证法也体现在他对文化问题的观察思考上。
邓小平是在我们的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的基本国情上来思考文化问题的。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这个时期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发展脉络,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首先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否定。可以这样说,“文化大革命”是从文化介入的,对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恢复,也就从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开始。他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就把一个文化问题引向了思想路线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这既是一个文化问题,也是一个思想路线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第二个阶段与1979年开始探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相一致,邓小平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致力于党的工作的转移并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同时,思考和探索文化问题。80年代中后期思想文化界出现一些混乱,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和政治风波,邓小平认识到文化问题对于经济政治的影响,更多地强调两手抓,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第三个阶段,南方谈话也是邓小平文化思想一次最重要的概括,他不仅对一些文化问题做了具体的再次的论述,也指出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了准确的表述语言。这表明邓小平对我们党的包括文化在内的全部方针政策和表述语言表示满意,也表明邓小平理论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得以确立并得到新的发展。
二、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基本构架
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者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被经济所决定,又对经济起着巨大的反作用;文化则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经济和政治以重大的影响。一定的社会,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这三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前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并没有在这个原理上多讲话多做文章,而是根据这个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实践,去深思社会主义的文化问题,建构他的文化理论。
《邓小平文选》中所说的文化,因为包容的范围大小不同,而有大小两个概念。大文化概念,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和经济、政治相并列的文化;小文化概念,是就具体的文化工作部门而言的。邓小平在谈及文化时,较多的使用狭义的文化概念,和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军事、外交等相提并论。他也大量用过大概念的文化,如第1 卷首次使用文化这个词就是大文化概念的(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2、168、280页。),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所用的文化概念是涵盖了教育卫生在内的,他说所有这些事情,政治的也好,经济的也好,文化的也好,现在都要开始去做(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2、168、280页。)。尤其是第3卷开篇的一篇文章中,文化是作为和经济、 政治并列的大文化概念来使用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 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 作为科学的研究,我们需要重点研究邓小平的大文化思想,这和邓小平的本意并不相违。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关于文化的部分也有其科学的内在联系。我们应该寻绎出这样的一个内在联系。而我们过去还很少作过这样的探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用的是大文化概念,这给我们探讨邓小平的文化思想提供了最好的理论依凭。
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是邓小平新时期以来有关文化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献。这篇讲话有这样一个完整的段落:“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 版,第208、40、86、40、95、95、58、102、 92、149、87、41、89、 151、369、91、 111页。)这是邓小平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之初的一个重要讲话,党中央正是根据邓小平的这个重要思想和基本思路,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位一体的完整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日后的实践表明,邓小平是沿着这个思路来建构他的文化观念的。我们要特别注意后面一句的思想内容和逻辑表述,邓小平文化思想实际上是按这样几个层面展开的,这也就是邓小平文化理论的非常富有实践色彩的基本构架。
1、在邓小平的文化理论中,科技和教育始终是基础的层面。
邓小平之所以最看重科学和教育的基础作用,就在于科技与教育是文化诸要素中最有活力的并引导文化进步的基本要素——生产力要素。这既是一种经验总结,也是时代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首先,他论述了经济发展和科技教育的关系。1977年5月, 他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中就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 版,第208、40、86、40、95、95、58、102、 92、149、87、41、89、 151、369、91、111页。)。1978年他再次强调,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 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 版,第208、40、86、40、95、95、58、102、 92、149、87、41、89、 151、369、91、111页。)。15年后,他在南方谈话中强调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靠科学才是希望。中国要在世界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论述了科技和教育的关系, 强调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 版,第208、40、86、40、95、95、58、102、 92、149、87、41、89、 151、369、91、111页。),基础在教育(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 版,第208、40、86、40、95、95、58、102、 92、149、87、41、89、 151、369、91、111页。),并指出,懂得教育的重要,这是我们党的一大进步,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而最重要的,他总是着眼于落实,立足于办实事,他说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 版,第208、40、86、40、95、95、58、102、 92、149、87、41、89、 151、369、91、111 页。)。在南方谈话中又要求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这可以说是他的一个政治性的交待。而所有这一切,他都是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这个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的。邓小平科技教育方面的文化思想,为我们制定“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2、发展丰富多彩的人民的文化生活, 是邓小平文化理论的实践目的。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包括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旅游、博物馆、图书馆等各项文化事业在内,具有广泛的内容。在这方面,邓小平的思想是随着实践的深入而逐渐深入的。他在重新出来工作后参加的第一个会议上,就发表这样的意见:学术刊物要办起来。要解决一下科研、教育方面的出版印刷问题。他说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刊物一定要印刷出版(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 版,第208、40、86、40、95、95、58、102、 92、149、87、41、89、151、369、91、111 页。)。随后又指出稿费制度也要恢复,并根据新的情况给予修订(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 版,第208、40、86、40、95、95、58、102、 92、149、87、41、89、151、369、91、111 页。),要抓紧立法,包括新闻出版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实践不会终结,邓小平的思考也不会停止,他进一步在深层次思考问题,提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包括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改革是文化事业的根本出路。他提出,思想文化工作者,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 版,第208、40、86、40、95、95、58、102、 92、149、87、41、89、151、369、91、111页。)。他反对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错误倾向(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提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指出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但对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 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 反复强调加强党对思想文化战线的领导,克服软弱涣散的状态,已经成为全党的一个迫切任务。并且指出这是我们做好文化工作的根本保证。他在南方讲话中,更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之一。这里人民的生活水平所指,包括经济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两个方面是不言而喻的。这就从价值观、法制、文化主体、文化产品、党的领导、指导方针和实践目的等方面,作了全面的系统的完整阐述,体现了邓小平将人民的文化生活作为一种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一种开放体系的动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眼光,以及他对于人民的文化生活的现实关怀。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邓小平文化理论中的灵魂和支柱。
精神文明和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同义的概念。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邓小平在很多场合下也是用精神文明这个概念来表述和泛指文化或涵盖文化的。
提出精神文明的由来,就在于邓小平要回答实践中出现的这个问题: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与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不是矛盾的?西方一些评论家认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同市场经济这两个东西,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体系中是无法协调的。但是西方评论家又一次错了。邓小平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样一条有效途径。
《邓小平文选》第一次出现精神文明这个词,就是我们前面引述过的那个完整的段落。在这之后,邓小平全方位地论述了精神文明。首先,他把精神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论证了两个文明的关系,指出我们要特别注意发展生产力,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他多次批评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其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标志,就是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资本主义。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 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 页。)。第三,他多次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主要的是政治思想教育,是泛指对于人民的教育(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第四, 他抓住问题的根本,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培养四有新人, 这就是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第五,他还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为今后一个长时期要抓紧的工作来安排(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 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并要求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的事件抓起(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而搞精神文明,关键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上这些方面,就从文化的主体(人)和客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问题,解决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个“事物的本质”的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我们党正是根据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分别在1986年和1996年制定了两个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文件,对精神文明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建构了精神文明的完整体系,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是党在新时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以上几个方面,用质朴的语言揭示了文化在内的结构和各部分内容的内在本质规定性这些最朴素的道理,层次分明,结构明晰,组成了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基本构架。邓小平并不刻意去构建自己的文化理论体系,而注重的是实践,凭借他一贯的实践品格在实践中为我们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基本构架,成为我们去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文化体系的理论的根本依凭。这个基本构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就在于,把科技教育放在最基本的位置上,把人民的文化生活作为基本的目的,把精神文明纳入这个理论体系并作为文化发展的基本保证。应该说明的是,邓小平在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场合下使用着文化和精神文明这两个概念。这是两个相互含融的概念。在后期,邓小平比较多地使用精神文明这个概念,他指出,精神文明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他谈到精神文明时,首先着眼的和更多地着眼的是思想道德建设这一层意思。在他谈及文化时,就是着眼于我们这里所领会的这个框架。因此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邓小平的文化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才能把握邓小平思想的实质和演进。我们既要注意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联系,也要弄清精神文明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化,两者并非完全对等,精神文明既是和物质文明相对的一个概念,同时它也更多的是相对于存在的意识和观念的范畴,而文化既有精神文明的内容,也含有物质文明的成分,比如科技生产力、比如文化也可以是产业的。这也正是我们要从文化角度来理解邓小平精神文明论述的必要性。邓小平的文化框架,也是一种伟大的文化新构想,体现了邓小平的文化智慧、政治智慧和实践智慧,这样一个伟大的构想产生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格局。这个新构架是邓小平面对中国的新国情作出自己思考的结晶。
三、邓小平文化思想中的新概念
邓小平思想具有实践的品格,总是着眼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根据实践中的新情况来思考。实践品格又使得邓小平理论富有创新品格。创新就是在实践中注意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他对文化问题的这样一种基本态度,早在1978年那篇后来被称为是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中就确定下来了。这就是“要及时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政策这三方面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08、40、86、40、95、95、58、102、 92、149、87、41、89、151、369、91、111页。)。 对待文化问题也概莫例外。注意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是《邓小平文选》使用最频繁的字眼之一,是邓小平实践思维的基本特征,是邓小平理论新体系的实践基石和新概念的源头活水。
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基本构架和文化理论的新体系中,包含了一系列重大命题和新概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1978年科学的春天里,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原理,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并且论证了这个著名的论断。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08、40、86、40、95、95、58、102、 92、149、87、41、89、151、369、91、111页。)。并进而根据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本身经历着一场新的革命,并且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这一新情况、新实践,在80年代又把这个反复阐述的原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发展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 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在南方谈话中,他再次重申: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贡献,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认识,为我们指明了在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相联系,邓小平环环相扣,提出这样一个富有新意的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邓小平对知识分子的重视是空前的。在1977年5 月他就提出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的概念,提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08、40、86、40、95、95、58、102、 92、149、87、41、89、151、369、91、111页。)。这对于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两个估计”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在“臭老九”还没有得到彻底平反的时候,对于知识分子更是莫大的福音,这也是邓小平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一科学思想的一个先声。1978年他又在科学大会上宣布,知识分子的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08、40、86、40、95、95、58、102、 92、149、87、41、89、151、369、91、111页。)。这就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 解决了知识分子的属性问题。他又进一步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发现专家,培养专家,重用专家,提高各种专家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08、40、86、40、95、95、58、102、92、149、87、41、89、151、 369、91、111页。)。要把“文化大革命”的“老九”提到第一,才能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这是对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一次大解放,对于文化的一次大解放。
三个面向。1983年10月1日, 邓小平挥笔写下一个重要的题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不仅仅是为景山学校的题词,不仅是为教育一个方面的题词,也是对整个文化事业的要求。邓小平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从世界的广阔范围,从未来的长远角度,指出了包括教育在内的全部文化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根本方针,就是要适应时代趋势,以全新的面貌和全新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培养四有新人。这是邓小平首先提出和反复强调的一个战略任务,他说“我们的目标是‘四有’”(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这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页。)。有理想、有文化等字眼,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所收的文献中曾出现过(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2、168、280页。),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以前也使用过这样的字眼。在新时期,邓小平根据新的实践,逐步加以全面的概括,1980年提到“有理想、有道德、 有知识、 有体力”(注:《邓小平文选》第2 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08、40、86、40、95、95、58、102、92、149、87、41、89、151、 369、91、111页。), 在1983年的提法中是守纪律(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 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 页。)。四有新人,从对青少年的要求,发展成为对于全体人民和全体干部的要求,最终成为一个非同寻常的全新的概念。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活动,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人的自我完善。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建设在内的统一性来看,培养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坚持四有新人的四个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统一,就是建设当代中国完美的理想人格。
努力向外国学习,利用世界的先进技术。1978年3月邓小平指出,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超越先进(注:《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08、40、86、40、95、95、58、102、92、149、87、41、89、151、 369、91、111页。)。两个月后他再次说,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注:《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 第208、40、86、40、95、95、58、102、92、149、87、41、89、151、369、91、111页。)。这为我们的开放事业捅开了第一个窗口。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又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取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 版,第382、252、2、121、286、237、78、40、43、146、44、28、378、305、28、3、152、274、275、318、205、124、28、120 页。)。这句话非常重要,体现邓小平对文化的古今中外观,把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当今资本主义新发展联系到一起来论述,不仅发展了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而且更明确,更有针对性,更管用。这是新时期一个空谷足音式的大胆提法,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新概念。
毛泽东文化思想特别重视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而邓小平更注重对于现状和未来以及外部世界的思索。邓小平站在时代前列,根据新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新的实践进行新的结合。邓小平的文化新概念,是邓小平文化理论中的闪光点,充满邓小平文化理论新构架的科学魅力,体现了邓小平注重实际的思想路线和前瞻思维的结合,代表并引导一个伟大民族的新的思维,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历史性的新贡献,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更是实践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