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踞式起跑前腿膝关节的位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前腿论文,膝关节论文,位置论文,蹲踞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蹲踞式起跑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把起动时产生的后蹬力量充分作用到加速跑当中去,使起动速度能够迅速地转化到位移速度上来。但是,在蹲踞式起跑教学与训练中,许多短跑运动员经常会出现第一步距离过大或第一步落地点偏向于前腿一侧的现象。致使起跑后身体产生制动、重心不稳,难以将起动速度转化成位移速度。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过去人们一致认为,这是由于起跑时身体抬起过早造成的。随着对蹲踞式起跑技术的深入研究和训练中的体会使我们认识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与前腿膝关节的位置有关。因此,在蹲踞式起跑时了解和掌握前腿膝关节的合理位置,对提高起跑和加速跑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在蹲踞式起跑时,保证前腿膝关节良好的发力夹角是提高人体快速后蹬力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训练中,人们都把前腿膝关节的发力夹角作为人体用力结构中的一个重点。然而,对于前腿膝关节的位置似乎不被人们所重视。在预备姿势时,多数运动员将前腿膝关节正对前方,有极少数运动员使前腿膝关节外张,甚至靠近于同侧臂。前腿膝关节处于这样的位置对起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训练中通过实践证明:在预备姿势使前腿膝关节处于这样的位置,容易诱发起跑第一步距离过大或第一步落地点偏向于前腿一侧的现象发生。
我们从蹲踞式起跑发力过程中可以知道,身体起动时力量首先是从后腿发出的,后腿短时间内产生的蹬伸力量越大,身体获得向前的动量也就越大,这时后腿才能在强大的后蹬反作用力作用下加速前摆,有力地带动前腿快速地蹬伸。但是,后腿加速前摆会牵动前腿一侧髋关节旋内肌群(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强烈地收缩,致使骨盆产生绕纵轴向支撑腿一侧转动。髋和膝又是两个相邻的关节,如果骨盆向支撑腿一侧转动,必然要带动同侧腿膝关节的外张。此时,前腿膝关节外张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将会使骨盆加速转动,当前腿蹬伸时就产生了过度送髋的动作,导致起跑第一步距离过大。
如果在预备姿势使前腿膝关节外张,后腿前摆时就会加大骨盆向支撑腿一侧的转动幅度。并且此转动幅度随着前腿膝关节外张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因为髋关节属于球窝关节,若膝关节屈膝外张,必会引起髋关节的外展,其局部肌肉基本上处于放松状态,这就增大了髋关节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自由度。当后腿加速前摆时,致使骨盆向支撑腿一侧过度转动并与跑的方向发生偏离,造成起跑第一步落地点偏向于前腿一侧。起动时,虽然两臂也进行协调的前后摆动,使肩轴向异侧方向扭转来维持躯干的转动平衡,但是后腿的前摆是借助于外力作用而进行的,其前摆的动量矩要远远大于两臂摆动的动量矩,最终骨盆还是朝过度转动的方向进行。
以往在蹲踞式起跑训练中,有些运动员采取跑标志或限制身体抬起过早的手段,来克服起跑第一步距离过大或第一步着地点偏向于前腿一侧的现象。这些手段的实施从表面上看可以使这种现象得到控制,但它会约束人体的后蹬用力,不利于起跑和加速跑能力的提高。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呢?在蹲踞式起跑教学训练中,我们让短跑练习者从“各就位”到“预备”姿势将前腿膝关节保持内扣,并使之放置于两臂中间的位置上,从而有效地克服了起动时骨盆过度转动所带来的不利因素。从摆动动作原理中可以知道,后腿从蹬伸变为加速前摆,摆至与前腿并拢时加速值达到最大,而骨盆的转动速率也达到了最大值。此时,由于前腿膝关节内扣,使髋部旋内肌群保持了适宜的紧张,这些肌肉的活动对髋关节起到附加约束的作用,限制了骨盆向支撑腿一侧过度转动的自由度。当后腿继续前摆时,骨盆只能按着预先确定的路线,快速地带动前腿膝关节向跑的方向运动,这样就避免了骨盆过度转动所造成起跑第一步距离过大或第一步着地点偏向于前腿一侧的现象。起动时,身体产生的后蹬力量,就能毫无保留地作用到加速跑当中去。
在“预备”姿势时,将前腿膝关节放置于两臂中间的位置上也有助于后蹬力量的发挥。因为身体起动的一刹那,后腿在强大的后蹬反作用力和两臂协调地摆动下加速前摆,会产生巨大的惯性力作用于前腿上,使前腿积蓄了更多的后蹬力。此刻由于身体获得了较大的动量,而骨盆的旋转又带动前腿膝关节向前运动,并且与跑的方向保持一致,其后蹬力量不易分散。因此,前腿的蹬伸力量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出来。
由此可见,前腿膝关节的位置,在控制人体用力方向上能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在蹲踞式起跑过程中,只有将前腿膝关节放置于合理的位置上,身体起动时所产生的后蹬力量才能有效地成为向前的动力。否则,身体产生的后蹬力量再大,也难以将后蹬力量充分作用到加速跑当中。蹲踞式起跑技术是人体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以及力量等集中发挥的体现,如果某一环节动作不合理,将会影响整个技术的发挥。因此在教学训练中,应该将前腿膝关节纳入一个定性的位置上来,使短跑练习者正确掌握前腿膝关节的合理位置,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起跑和加速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