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禽肉比较优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禽肉论文,中国论文,比较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农产品国际贸易领域,一般认为,粮食等土地密集型产品我国无竞争优势,将面临国际竞争压力,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可能有优势,有机会扩大出口。本文尝试分析禽肉的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看看我国是否有优势及其对策。
一、1988-1997年中国禽肉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动状况
本文的禽肉是指鸡、鸭、鹅及火鸡的鲜、冻肉(包括整只、肉块和除肝以外的内脏),以鸡肉数量为最多,约占我国禽肉总产量中的50%。我国专门化的肉鸡生产,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兴起的产业,传统养鸡多为蛋鸡,因此我国虽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禽饲养国,但在禽肉产量和鸡肉产量上均居美国之后,排世界第二位。我国禽肉最大的出口市场是日本,主打产品为冻鸡块,因此在日本市场上的竞争状况,一般能反映我国鸡肉竞争状况。
表1 1988-1997年我国禽肉的生产与出口情况
注:禽肉生产量的单位为千吨,出口量的单位为吨,年增长率为%。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FAO《贸易年鉴》、《生产年鉴》整理。
表12显示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禽肉生产规模和出口的变化情况。在这10年间,我国禽肉生产量逐年上升,但是增长率的年际差别很大,有5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其中1995年增长为54.3%,出口增长很快,1988-1996年连续9年的增长率都是两位数,而1992年和1994、1995年的上升幅度最大,分别为60.2%、67.9%和51.8%。
(一)分析指标选择及其计算结果
比较优势是指各国由于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要素丰裕度和生产率比,及由此决定的产品相对成本的差异。各国只有致力于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以交换不具有优势的产品才能获取最大的比较利益,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出现了各种衡量比较优势的指标,其中最常用的有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RCA,又称相对出口绩效指数),社会净收益(Net Social Profitability,简称NSP)、国内资源成本(Domestic Resource Costs,简称DRC)、有效保护率(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简称ERP)、出口竞争力(Net Exports,简称NE)和市场占有率(Market Share,简称MS)等指标。
由于数据的限制,NSP指数、DRC指数和ERP指数不可得,本文选取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出口竞争力指数NE和市场占有率MS来分析我国禽肉的比较优势,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历年的《贸易年鉴》、《生产年鉴》上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1988-1997年间我国禽肉产品历年的RCA、NE和MS指数,如表13:
表2 1988-1997年间我国禽肉产品比较优势指数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RCA 0.58 0.62 0.71 0.69 0.83 0.84 1.19 1.6
1.5
1.33
NE
0.54 0.36 0.36 0.41 0.58 0.57 0.69 0.77 0.65 0.64
MS
1.97 2.21 2.32 2.74 3.49 3.95 6.16 8.52 8.64 7.89
表3 美国1988-1997年禽肉产品的RCA和MS指数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RCA 1.36 1.33 1.33 1.31 1.32 1.44 1.78 2.03 2.09 2.06
MS 13.8 14.6 13.3 14.9 151822.1 24.4 28.2 27.7
注:通过FAO提供的数据测算。MS的单位%。
从RCA指数来看,1994年以前历年的RCA值都小于1,这说明我国的禽肉出口并没有显示比较优势。但在1995、1996年突然具有了显示比较优势。NE指数表示的是净出口额占贸易总额的比例,它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一个回落,之后稳步上升,1995年达到最高值0.77,后又有所下降。从MS指数来看,1988到1997年10年间我国在国际禽肉市场上的份额扩大了3倍,但在1997年也只占了不到8%。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禽肉产业,又是国际市场上的第一强国。下面通过中美RCA和MS指数的对比,来看我国禽肉产品的比较优势水平(见表14)。
对比得知,我国禽肉显示比较优势的水平低于美国,且波动很大。虽然1988-1997年间市场占有率增长很快,但由于基数太小,还不是国际市场上的一个有力竞争者。
(二)对计算结果的分析
从表13的数据可以看出,3个指数的变动趋势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我们以最常用的RCA指数为代表作分析。
一般来讲,国内相对生产成本、国际(国内)贸易条件、汇率、政府支持水平及关税、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是影响产品比较优势变动的主要因素,对禽肉而言,家禽瘟疫等严重流行病和食品安全标准的变化也可能是某一剧烈波动的主因。世界经济形势、替代品市场的变动等是一般影响因素。
综合考虑以上种种因素,我们以1988年为基期(100),以可能的影响因素(当然要数据可得)为自变量,来分析其对RCA指数(因变量)的影响。
先进行相关分析,以T检验0.05的显著水平值剔除相关性较小的变量,然后做逐步的回归,得出影响1988-1997年我国禽肉比较优势变动的两个主因:人民币对日元的汇率变动(X)和中国禽肉对其他肉类的相对价格的变动(Y)。根据10年的数据,得出最佳的拟合方程:
RCA(t)=616-1.939X(t)-3.269Y(t-1)
T检验值:9.314 -7.790 -4.512
R[2]=0.948 F=82.3 D.W.=2.073
从此方程可得出以下几个重要结论:
第一,1988年到1997年我国禽肉比较优势变动的主因是两个。一个是反映对外贸易方面的人民币对日元的汇率变动,另一个是反映国内禽肉市场方面的禽肉对其他肉类的相对价格的变动。两因素与比较优势的变动呈线性相关。
第二,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人民币对日元每贬值1个百分点,我国的禽肉比较优势(以RCA指数计)就上升1.939个百分点。从而推测,我国禽肉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日本市场,而且出口产品的销售量与价格密切相关。
第三,最大的原因来自于禽肉对其他肉类的相对价格的变动。Y(t-1)表明价格变动的作用有1年的滞后时间。假设其他因素不变,禽肉对禽畜的相对价格每下降1个百分点,我国的禽肉比较优势(以RCA指数计)就上升3.269个百分点。由此可以推测,我国的禽肉生产量对禽肉相对价格敏感,而且生产者可以较轻易地实现禽肉与猪、羊、牛等畜肉之间的转换。
表4 近年我国禽肉的出口状况
年份 禽肉出口
冻鸡块出口
冻鸡块对日出口依赖度
金额US$
金额US$ 比重1金额US$比重2(%)
1993 185404161185
87% 124482 77% 67%
1995 620823538925
87% 434339 81% 70%
1996 691105629217
91% 472348 75% 68%
1997 614919553232
90% 411533 74% 67%
注:比重1指冻鸡块出口占禽肉出口的比例,比重2指冻鸡块对日出口占冻鸡决出口的比例。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年鉴》上的数据计算而得。
表5 1988-1997年我国禽肉的生产规模变动 单位:千公吨
资料来源:FAO历年《生产年鉴》。
表6 1988-1997年禽肉价格与规模的相对变动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相对价格 100
105
113
109
103
10289879580
生产规模 1009895
115
120
135
124
156
160
164
注:生产规模由表16中的“禽肉份额”处理后得来。相对价格根据《中国物价年鉴》测算。
我们增加一些数据,来进一步分析上述3个结论。
1.我国出口的构成及对日本的依赖程度表15的数据恰好验证了上面的分析(因为比较优势显示的1994、1995、1996年正好是RCA指数变动幅度最大的年份,所以有些数据侧重对这一时段的考察)。依赖程度是通过两个比重的乘积得出的,因此实际上我国禽肉出口总值的约70%来自于日本。我国进口的禽肉主要是美国的冻鸡块,在1993、1995-1997年,从美国的进口分别占我国进口总额的68%、79%、86%和59%。我国对日本出口的生产品与美国对我国出口的主产品品种相似,而这4年我国冻鸡块进口价分别为出口价的3.4倍、1.4倍、2.1和3.3倍,由于美国产品出口到中国与到日本运输成本差不多,这个比价也可以看作美中冻鸡块对日本的出口比价。这说明,在日本市场上,面对美国及其他国际竞争对手,我国主要依赖低价竞争战略。
2.国内禽肉生产与相对生产者价格 我国家禽饲养很大一部分由分散的农户以家庭副业的方式进行,可谓“船小好掉头”,农民根据生产者价格的变动对饲养规模进行调整的成本较小,因此生产对价格的弹性较高;由于生产大多分散进行,我国的禽肉市场可看为完全竞争市场,其他肉类是禽肉的替代品。表16和表17分别显示了禽肉份额的变化及禽肉价格与禽肉生产规模之间的相互影响。
3.年际变动 为了更清晰地反映影响因素对比较优势变动的作用,我们计算了有关变量的年际变动率,如表18所示,以反映各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表18表明,以1988年为基期(假设当年国内禽肉市场处于一般均衡状态),1989年、1990年禽肉相对收购价格连续上涨,1990年比1988年涨了13%,这刺激了1991年的禽肉生产比1988年扩大了15%,而且在1992、1993年持续扩张。虽然出口同时以两位数扩大,但仍使国内市场供大于求,所以在1991-1993年禽肉生产价格连续下降,3年总跌幅为11%,从而使1994年的生产缩减了11%。虽然1994-1995年生产者价格仍在下跌,但1994年人民币对日元贬值21%,中国对日本的出口急剧扩大,1995年仍比上年的禽肉生产扩大了32%。1996、1997年日本经济不景气,进口萎缩,又加上日本市场竞争加剧(来自泰国和巴西),中国对日出口数量减少,并导致1988-1997年10年内,禽肉出口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同时,国内收购价大幅度下降。
表7 1988-1997年我国禽肉产品国内外市场的年际变动(从1988年为基期)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相对价格
0 5 8-4-6-1-13
-2 8-15
生产规模
0-2-320 515-11
32 4 4
日元汇率
0
-15-4-8-9-8-21
-2 5 2
表8 中美两个企业肉鸡生产主要指标对比(采集的1999年1月2日数据)
项目
单位中国
美国
玉米价格 元/千克
1.1
0.79
豆粕价格 元/千克
1.7
1.38
肉鸡料价格
元/千克
1.46 1.09
商品代雏机
元/只 1.9
1.41
活毛鸡成本
元/千克
2.49 1.91
饮料消耗/增重
千克/千克 2.2
1.99
屠宰场劳动力成本 元/小时
2.49 41.50
资料来源:《中国畜牧水产报》,1999年11月7日。
从以上的分析可进一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禽肉出口严重依赖日本市场,出口的又是低中档的产品,价格弹性很大,易受汇率左右,出口的波动大,比较优势脆弱;第二,国内生产单位规模狭小,抗风险的能力弱,对价格异常敏感,造成生产随价格剧烈波动,整个禽肉产业比较脆弱。
二、中美禽肉竞争优势比较
如前所述,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禽肉生产和出口大国,1998年禽肉产量达到1512万吨,其中80%是鸡肉。1997年美国出口禽肉(包括禽杂碎)256万吨,我国为32.8万吨。与美国进行对比,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们希望通过对中美相对贸易优势变动的分析,来探讨中国如何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
表19所显示的是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型肉鸡生产企业同期主要生产指标,从中不难看出,我国除屠宰场劳动力成本比美国低外,其他指标均高于美国,我国并无竞争优势。竞争力弱主要表现为:一饲料价格高,二饲料转化率低。
从表20所显示的相对贸易优势指数PTA的变化来考察,在过去十几年间,我国与美国的差距不是减小了,而是扩大了,指数从1988年的0.86扩大为1997年的1.07。虽然在1995年之前,中美差距有所减小,但在1996-1997年美国的优势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与美国比较,中国禽肉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价格优势。中国无竞争优势的原因,除饲料价格高和饲料转化率低外,主要还有:第一,中国禽肉出口产品单一,约89%的出口值来源于冻鸡块。这种单一性限制了我国的出口范围,间接造成了对日本市场的过分依赖。第二,出口的多是中低档产品。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强调产品的多样化、高质量和无污染,在这种趋势下,我国必须改变竞争战略。
表9 1988-1997年美国对中国的禽肉产品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RTA0.86 0.79 0.68 0.7
0.56 0.72 0.79 0.71
0.9 1.07
1988=100
100
92798165 849283105
124
年际变动%
0-8-143-2049-19
-2037-8
注:RTA=(Xie/ΣXe)/〔(Wie-Xie)/(ΣWE=ΣXe)〕-(Yie/ΣYe)/〔(Wie-Yie)/(ΣW-ΣYe)〕
Xie——X国i产品的出口值 Wie——世界各国i产品的出口总值
ΣXe——X国产品的出口值 ΣWe——世界出口总值
Yie——Y国i产品的出口值 ΣYe——Y国产品的出口总值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FAO《贸易年鉴》提供的数据整理。
三、加入WTO对我国禽肉业的影响
由于我国禽肉没有价格优势,加入WTO后,随着关税水平的下降,从理论上说,肯定会对我国禽肉(尤其是鸡肉)的生产和贸易带来负面影响,美国对我国鸡肉产品的出口将有大幅增长,而我国禽肉出口市场的关税水平不可能变动很大(日本对冻鸡块的进口关税为16.7%,香港、美国、欧共体均为0关税)。所以,加入WTO会对我国的禽肉产业有一定的冲击。
但也应看到,我国禽肉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有别于西方,对西方的白羽肉鸡不是十分喜欢,这为我国发展黄羽肉鸡提供了一定机遇。我们建议国家在如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充分认识禽肉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加强对加入WTO后可能遇到的挑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广泛的宣传。尽快让人民了解我们的挑战和机遇,以便禽肉生产者和贸易商早做准备。
第二,引导农民和禽肉企业多生产高质量产品,改变过去一味追求产品数量的观念。例如,积极发展我国消费者喜爱的黄羽肉鸡和特种禽养殖,形成我国的产品竞争优势;建立无污染禽肉生产与出口区域,提高禽肉质量,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第三,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千家万户分散的农业生产者无法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发育各种农民自助组织和合作组织,降低农民在流通领域的交易费用,增强其在市场上的谈判力量,是当务之急。
第四,充分利用WTO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在家禽科研和推广方面建立政府支持政策,为生产者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家禽的饲料转化率,为农民增加市场竞争力创造条件。
第五,采取动植物检疫措施,建立“环保壁垒”,限制某些禽产品大量涌入我国。例如,可增加对禽杂碎的检疫项目,防止其大量进入我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