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领导决策与协调的几个问题_领导者素质论文

关于领导决策与协调的几个问题_领导者素质论文

关于领导决策与协调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领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政策和工作进行协调,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职责。领导者需要通过协调进行决策,完善决策,落实决策,并在落实决策的过程中酝酿新的决策。当前,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新形势下,各类矛盾突出,情况错综复杂,协调工作量越来越大,协调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越来越突出。做好协调工作,提高协调水平,探求协调规律,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进程、领导的声望和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新形势对现代领导的迫切要求。

一、协调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

协调作为一种领导行为,它的本意是指领导者以一定方式、手段、途径使各方面、各层次的力量为完成既定任务而配合得适当与和谐。

“协调”的内涵及表现是丰富多样的。这里所讲的协调,是特指以协商的方式调处各种矛盾,化解各类纠纷,理顺各方关系,实现决策效益的领导方式和行为。协调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非强制性。即协调不是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或依据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去调处矛盾,而是通过深入细致的协商,使各方面相互体谅、理解与作出必要妥协,在主要方面达成一致意见。二是非规范性。既运用协调方式去处理那些往往很难找到现成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作依据,或者虽然有,但却由于理解上的偏颇而引起各方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产生歧异的矛盾和问题。

协调在领导工作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们认为,它是领导者实施正确而科学的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领导者不可忽视和短缺的一门领导艺术。协调水平的高低是领导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不能或不善协调的领导者,不能说是一名合格的现代领导者。

协调在当前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中央提出的“统一思想,总揽全局,加强协调,扎实工作”的十六字方针,把协调摆到很突出的位置,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正处于转轨变型时期,经济体制、生产关系正进行巨大而深刻的变革,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政治、文化意识、法律法规等上层建筑也正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放眼世界历史发展,我们也正处在千年一遇的世纪之交的特殊时期,本世纪甚至上溯更远的时期积淀下来的各类矛盾、冲突在新的历史时期都有程度不同的爆发。这一时期也就自然成为矛盾最多、困难最重、希望最大的时期。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是我们从未遇到甚至从未想到的,仅凭现有的工作经验或行政命令已很难妥善解决和圆满处理:门类繁多的新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文化行为没有现成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规范,非规范性、不可预计性的因素大量产生,这些都使协调工作在实践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毋庸讳言,我们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所实行的调整和变革,带来了权力和利益的转移和再分配。和平时期的这种“再分配”一般又都采取各利益集团在各级领导者的组织下共同协商相互妥协的方式来进行。这样,通过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组合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打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场伟大而艰巨的战役,无疑赋予了协调以特殊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协调意识的强化,协调方式的成功运用,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是成功的现代领导者领导风格的一大特色。

协调在领导工作中的作用在于:

第一,有利于准确掌握情况,实行民主科学决策,减少工作失误。协调的过程也是听取各种意见、了解各方情况、统一各方认识的过程。通过协调,处理矛盾和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臆断和偏听偏信。在协调的基础上作出决策,也就不至于出现顾此失彼和得不偿失的现象。决策一经作出,就具备能够落实的坚实基础,而不致造成“悬空”现象。

第二,有利于地区、部门和同事间的团结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在实际工作中,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同事之间很难避免分歧和隔膜。化解矛盾,最好的途径是通过协调,明确划分各自的权利和职责,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达成地区间、部门间、同事间的和睦与谅解,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第三,有利于为领导者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无论在任何时期、任何地方、做任何工作,领导者都应与上下左右保持良好的关系,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通过强化协调意识,多以协调的方式,少以指示、命令甚至呵斥训人的方式解决矛盾,处理问题,往往更能形成凝聚力,提高战斗力,办事顺畅,处事顺心。

第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善于协调的领导者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到定一件,办一件,成一件,即所谓“四两拨千斤”。反之,扯皮推诿,含含混混,费力不讨好,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协调的种类、范围、原则和需要把握的几个环节

1.协调的种类

协调的种类多种多样,从门类上分,有工作协调、政策协调、关系协调等;从性质上分,有政治协调、经济协调、文化协调等;从形式上分,有会议协调、信函协调、电话协调等;从层次上分,有上下协调、左右协调、内外协调等。其内容十分丰富,这里,我们着重探讨从层次上划分的几类协调。

(1)上下关系协调。上下级之间由于工作范围的不同和利益目标的差异,因而在工作中有时出现不一致性。这时就需要上级领导采取协调的方式,矫正下级的工作目标,使之保持一致。当然,也不排除在协调中发现自身工作的片面或误差,这时也应及时自觉地加以校正。

(2)左右关系协调。地区、部门和同事之间有时出现某些争议,这很正常,但若处理不好,可能导致工作的紊乱和关系的紧张。因而,领导者应当经常见微知著,主动协调,调处矛盾,消减对立情绪,提高信赖度,避免相互扯皮。

(3)内外关系协调。当今社会是“网络社会”,就象一张巨大的网,任何地区、部门和单位,都是其中的一个网结,都与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良好的外部环境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若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则各方俱益;若相互制约,明争暗斗,则各方俱损,即所谓和则皆利,斗则皆伤。因此,领导者应当经常主动地协调与外部各单位的关系,千方百计建构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

2.协调的范围

协调的范围需要严加界定。协调的非强制性和非规范性,决定了协调是一项时间花费多、精力消耗大的工作。对领导者来说,哪些该协调,哪些不该协调;哪些该亲自协调,哪些该让别人出面协调,都应当十分明确,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打乱仗,无事忙,瞎折腾。以下三类问题,宜采取协调的方式:

一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问题。凡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的问题,都应严格依法、依政策办事,不宜轻率地采取协调的方式去处理。否则,既破坏了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严肃性,也使得领导天天忙于协调,穷于应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总揽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发展的大局。

二是情况特殊、不宜简单地依法依政策处理的问题。有些问题的出现,有它的特殊性,有些法律和政策,本身在衔接上还有些矛盾。若简单地生搬硬套法律和政策规定,容易恶化事态,甚至危及社会安定,这也有利于法律和政策的初衷。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就要十分慎重,灵活掌握,在不违背大的原则的前提下,尽量运用协调的方式,加以变通处理。

三是公共关系方面的问题。这类事情并不需要领导者拉开架式去直接解决或处理问题,而是需要领导者花一定的时间或精力,到上下左右及外部展开一些公关活动,寓协调于谈笑之中。这是一种间接协调,虽不能“吹糠见米”,却可以把工作做在前面,为今后的工作排障铺路,从根本上减少日后协调量,所以极有价值。

3.协调的原则

协调既然是一种领导艺术与公共关系密切结合的综合行为,就必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原则性就是把握基本点,灵活性就是找准结合点。坚持原则立场是任何协调的前提。一个清醒、冷静的领导者,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复杂情况,都绝对不能偏离原则立场。协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说,只能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有的协调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当和只能是致力于维护人民的总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党性的检验。在现实操作中,协调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原则:

——整体的原则,即立足全局搞协调。任何协调都必须放在大的背景下,从中找出它应有的位置。任何协调的结果,都应当有益于至少无损于全局利益。为此,有时就需要耐心地说服被协调者割舍、放弃甚至自觉牺牲局部利益。

——公正的原则,即尽量超脱搞协调。公正的协调才有说服力,也才有效力。任何领导者在执行协调任务时,都要努力保持超脱,力求公正。

——系统的原则,即考虑上下、兼顾左右、联系前后搞协调。任何矛盾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突发的,弄清因果,理清关系,反复权衡,才可能得出各方都有可能接受或不得不接受的协调结论。

具体的原则,即结论明确,便于操作搞协调。协调最忌过于原则、抽象,模棱两可。协调的结论要明晰、准确、具体,便于各方操作,不留空档,不种无果之树。

依据上述原则,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应把握好以下六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第一,吃透情况,心中有数。这是前提。这个环节相当重要。协调前既要多听各方的意见,也要兼听旁观者的意见;既要找症结,即分歧点,也要找基础,即共同点;即要不带框框,不强人所难,又要因势利导,缩小各方的心理距离。应当特别强调的是,对情况的把握和吃透应当一直顺延、贯穿于协调结论产生前的全过程,因为许多情况是在争执和辩解中水落石出的。

第二,悉心钻研法律政策。这是依据。应当让被协调的各方把所能依据的法律政策都找出来,一个不漏,细细加以辩析,以便确定基本依据。现在,法律法规政策甚多,也不乏相互矛盾之处,有些“空档”甚至成为矛盾之源,所以辩析需要特别细心。一般来说,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有矛盾的,以法律法规为准;政策文件与领导讲话有矛盾的,以政策文件为准;综合政策与部门政策有矛盾的,以综合政策为准;先行出台与后行出台有矛盾的,以后行出台为准;一切协调都应当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以工作大局和人民利益为准。

第三,调节利益,尽量平衡。这是核心。千协调,万协调,离不开利益二字;这也难,那也难,难在利益的合理分割。所以,谈协调不要回避利益二字,不可能绕过利益搞协调。要紧紧抓住各方利益的共同点。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说明合则两利,离则两伤,不搞空对空。在利益问题上,领导者允许作必要的妥协,但务必守住几道基本防线,一道是全局利益绝对不能损害;一道是老实人绝对不能吃亏;还有一道是“补偿原理”,即当势在所为而不得不为时,应设法给予一定补偿,包括精神补偿。

第四,融洽气氛,沟通感情,。这是基础。许多成功的协调都蒙上了感情的色彩。愈是难解之题,愈应在一种融洽、轻松、诙谐的气氛中进行,如果缺乏这种气氛,那就应想方设法加以创造,而不宜过于拘谨、沉闷。协调需要理智,理智是冷色的,但也需要感情,感情是暖色的,它可以软化情绪,减轻对立,消除戒备,缩短心距,最终实现握手言欢。感情的融洽当然需要临场发挥,但更多的要靠平时积累。那些平时为人真诚、办事实在的领导者,协调的难度相对小一些,说话的份量相对重一些,离不开他平时所具备的富于感染的情感魅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感情不但包含柔性;也包含刚性。和风细雨,循循诱导,动的是柔感情;义正言辞,慷慨激昂,动的是刚感情,刚也好,柔也好,要依情境而定。是刚是柔,先刚后柔,谁刚谁柔,都要取舍适当,把握有度,用之得体,不能图一时痛快,感情用事,把协调弄成一盘残局。但也不能一味迁就,尽和稀泥,毫无主见。必要时要拿出领导的权威,对那些鬼迷心窍,胡搅蛮缠,不顾整体利益,有意挑起事端的人,给予严厉批评,使之畏惧,造成一种心理压力;让那些想趁机火中取栗、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勒马缩手,不再一意孤行。

第五,把握“火候”,当断即断。这是指时机。协调最忌优柔寡断,了犹未了,甚至不了了之。这里,火候特别重要,就象掌勺的大师傅一样,起锅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老子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这讲的就是个火候问题。一个问题,翻来复去,七折八腾,没有找事,反使小事成了大事,有时决心一下,也就了了!在协调时,处理简单问题切忌简单化;处理复杂问题切忌复杂化。简单问题不简单,背后可能潜隐着深层的矛盾,如果简单,就不需要协调了;复杂问题不能更复杂,它总能找出主要的头绪,一复杂化就更加找不到头绪了。简单问题也好,复杂问题也好,首先是要理出主干,直逼核心,穷追不放,也正是这时候,更加体现出领导者的敏锐、大度、胆识和智慧。

第六,准确结论,相对满意。这是指结局。结论是协调的结局,绝对完美的结局是没有的。我们只能追求相对满意,叫作又满意又不满意。所谓又满意,是指问题得到解决,矛盾得到化解。所谓又不满意,即并未完全按当事者原先预想的那样行事,而是各方都有付出。凡是成功的协调,结局都是又满意又不满意。因为满意,所以各方没有理由不执行;因为不满意,所以各方都不会兴高采烈地去执行。协调难题,能有这样的效果,应该说就很不错了。

三、实施正确而科学的协调,关键在于领导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协调,尤其是高难度的协调,检测着领导者的综合水平。对现代领导者而言,对于主体素质的砥砺极为重要。这里,无论是在世界观的确立上,在方法论的应用上,在党性的锤炼上,在知识的扩充上,都应当高标准要求,下苦功夫、下硬功夫磨炼。具体说来,领导者在协调中应达到哪些要求呢?

脑子要清。要清醒,始终把握住基本点;要清楚,始终盯住主要目标;要清晰,注意随时综合、整理和协调思路,牢牢掌握主动权,切忌被人牵着鼻子跑。

肩膀要硬。要敢于表明自己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决不文过饰非,上推下卸,躲风避险。切忌揽功诿过,把自己装扮得一贯正确。

情感要真。这就是说,要时时、处处、事事真诚地为各方着想,多一些“换位思维”,将心比心,把厉害关系对大家说清楚,说在明处,切忌官话连篇,逢场作戏。

肚量要大。这就是说,在整个协调过程中,宜宽松、宽容、宽厚一些,让各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即使有些意见与自己的不同,甚至刺耳伤人,也要耐着性子听下去,切忌鼠肚鸡肠,斤斤计较。

脚根要稳。这就是说,要立足现实,从现实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钥匙。切忌生搬硬套,照抄照转。

出语要慎。未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并深思熟虑之前,不要轻易亮牌,不搞先入为主。协调中,除了利益驱动外,还有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因而意见不同。在倾听时多发问,多引导,多启发,多发扬民主,就能集中大家的正确意见并坚持下去。思维要快半拍,拍板要慢半拍,切忌匆草结论,或者多次否定所作的结论。

下手要快。这就是说,一旦时机成熟,火候来到,就要当机立断,干净利索,免受其乱。切忌拖泥带水,议而不决。

结果要实。这就是说,所作的结论要实在,尽量避免含混之词;形成的意见要纪录,重大问题要有文字纪要;协调的后续工作要跟上,加强督促检查,使协调形成的意见成为各方的自觉行动。

总的来说,协调是一种综合的领导行为,它展示着领导者的气质、气度、胆略和智慧,在这方面我们赞成“取难避易”。要知道,敢于协调和处理最困难、最棘手、他人最不愿染手的事情,是党性强的表现,是热爱人民的表现,也是提升自身素质的最好契机。因为,风险是才能的检测器,是对素质的最佳锤炼。在殚精竭虑协调解决一个难题的同时,你付出了艰辛,赢得了问题的解决,还收获了解决难题的本领,这本领将使你终生受益。这种一石两鸟的事情,何乐而不我为?!

标签:;  ;  

关于领导决策与协调的几个问题_领导者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