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高校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高校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经济效益论文,评价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分支,隶属于第三产业,但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部门,又不仅仅具有消耗性,投资者在对高校进行各项资源投资的同时,要求其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和科技成果。因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的运行也应该讲求经济效益。

一、构建高校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所谓高校办学经济效益,是指教育投入(人、才、物)与教育产出(人才的数量、质量及其科研成果)的比较关系。提高高校办学经济效益,就是指多渠道争取尽可能多的办学经费,优化教育资源,努力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以有限的投入产出尽可能多的人才产品和科技成果,以满足国家及社会的需要。

高等学校办学的效益性体现在:投入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产出的效果性,即在投入上,表现为资金使用是否节约,是否合理利用物资资源,是否适当配备教师及管理人员,在管理上,表现为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办学机制是否灵活适用,管理手段是否灵活、高效等,在效果上表现为数量是否达到最大化要求,质量上是否达到一定标准。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在推进院校的综合改革,提高办学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财务分析与评价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无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只有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科学地预测未来,才能严密地控制现在,达到财务管理的目标。

如何评价高校的办学经济效益,目前还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面对目前高校教育投入不足,管理不善,投资效益低下的状况,各高校必须树立起提高办学效益的观念,用以反映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引导高校加强教育成本核算,提高办学经济效益,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通过高校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反映出高校办学的效益状况,看到成绩,发现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从而揭示存在的问题,以促进高校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通过各年度经济效益指标的纵向动态对比,可以反映出高校在不同时期经济效益的变化程度,并可进一步对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也可利用经济效益指标,在不同学校间的对比分析,反映各项经济效益指标以及综合效益指标在不同高校间的差距,从中分析原因,发现不足。因此,构建高校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迫在眉睫。

二、高校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全面原则

高校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贯彻系统全面的原则,必须反映高校的综合效益,高校的综合效益应该涵盖效率、效果和效能三方面的内容,其中,效率主要是指投入产出的比例,这个比例越小,经济效率越高;效果主要表现为教育质量和科研成果,培养的人才和产出科技成果越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效果就越好,否则就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效能反映了教育资源的状况,如设备的完好率,技术的先进程度和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等等。

2.通用可比原则

各高校由于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专业设置等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既要满足各高校的不同点,又要兼顾各高校的共同点,既要适用于校际间的横向对比,又要适用于各高校自身与以前年度的纵向比较。

3.适用可操作原则

评价指标要能真正说明问题,要对各高校的管理和发展起导向作用,使各高校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原始数据的收集要简便易行,一般来说,指标中的数据应直接取自相关的业务部门。

4.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指标体系既要反映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速度、水平和规模等经济效益的基本情况,又要反映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具体情况。

5.远期和近期兼顾

高校的投入一样有资本性投入和费用性投入之分,费用性投入当期耗用,当期发生效益,而资本性投入(如基本建设投入、仪器设备投入)的收益期就不仅仅是投入当期,而评价指标的导向性功能往往又使被评价者忽略长远的发展,只追求当前的短期效益,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发挥导向性功能,注重被评价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高校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指标构成

高校办学经济效益是通过一系列指标值体现出来的,通过这些评价指标的计算和对比,可以体现被评估对象实力的相对强弱,反映各高校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为了便于分析各个高校的特征,衡量一所高校是否具有高效益、高效率和发展潜力,可将评价指标相应地分为反映效率、效果和效能等三大类。高校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为:

A.反映效率类指标

al.师生比(教师人均负担学生人数)=年均学生人数/年均教师人数

式中学生人数是统招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和函大夜大学生等各类学生折合后的当量数,其中统招本专科生的折合比例为1∶1,硕士研究生的折合比例为1∶2,博士研究生的折合比例为1∶3,留学生的折合比例为1∶3,函大、夜大学生的折合比例为1∶0.5。教师人数为全部在编专任教师人数。该比例越高,说明学校具有越高的管理水平,办学效率越高。

a2.生均事业支出=全年经费支出数/全年平均学生数

式中全年经费支出数包括教学业务支出、教辅业务支出、行政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务支出、离退休保障支出、科研支出和其他支出。式中的学生人数为折合后的当量数。一般地说,学校层次越高,实力越强,培养学生所花费的经费就越多,学生培养质量相同的前提下,经费开支越少,生均培养成本就越低,学校经济效益就越好。

对该指标细化,可衍生出以下二级指标:

①.学生均教职工人员经费=(全年工资+补助工资+福利费)/年均学生人数

②.学生均设备购置费=全年设备购置开支数/年均学生人数

③.学生均教学经费=全年日常教学经费/年均学生人数

④.学生均行政管理费=全年公务费/年均学生人数

a3.学生人均年末占用固定资产数=年末固定资产总额/年均学生人数

高校固定资产是国家财产的一部分,管好用好这些固定资产,是贯彻勤俭办学、节约国家财政资金的重要手段。学生年末固定资产的比例不能太低,太低缺乏必要的教学科研设施,影响教学质量;但也不能太高,太高会造成固定资产闲置浪费。该项指标的分项指标有:

①.学生人均年末占用教学科研设备金额=年末教学科研设备占用总金额/年均学生总人数

②.学生人均年末占用房屋及建筑物金额=年末房屋及建筑物占用金额/年均学生总人数

式中的学生人数为折合后的当量数。

a4.年末学生人均占用各类校舍建筑面积=校舍建筑总面积/年末学生实有人数

考核这一指标,可以了解各校现有办学条件和挖掘潜力的可能性,促使单位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必要时可将该指标细化为:

某类校舍占用比例=某类校舍面积/校舍建筑总面积

a5.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支出占总经费支出的比例

人员经费支出比例=(人员经费/教育事业经费支出)×100%

公用经费支出比例=(公用经费/教育事业经费支出)×100%

这是衡量高校事业支出结构的指标。人员支出指教育事业支出中用于人员开支的部分,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和助学金,公用支出是指教育事业支出中用于公用开支的部分,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必要时可将上述两项指标按支出项目进一步细化。一般说来,人员经费支出占总经费支出的比例应在45%以内。

B.反映效果类指标

b1.教职工人均获取经费额=学校总经费收入/年均教职工人数

这一指标体现每个教师分摊的总经费,它从平均量上说明全员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承担任务的多少,实现经济效益可能性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相应地人均获取经费的能力越来越强。

b2.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科研活动收入总额/教学科研人员人数

该指标一方面反映学校科研能力和规模,另一方面也反映学校财务的管理水平,关联着学校财务的良性循环。

b3.学校自筹经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学校自筹经费收入/学校收入总额

学校自筹经费收入反映了高校多渠道筹资办学的规模和效益,主要包括学费收入、教学服务收入、科研服务收入、其他服务收入、校办产业收入、投资收益以及奖学金等捐赠赞助收入。该指标反映学校对国家的依赖程度、学校自筹资金的能力以及努力程度。一般情况下,自筹经费收入占总收入的50%以上,且这一指标值越大,说明学校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越强。

b4.净资产报酬率=(事业基金/净资产平均余额)×100%

净资产是高校资产中扣除负债后的余额,是投资人拥有的权益。净资产报酬率反映了投资人拥有权益的获利能力,是一种直接的获利水平的体现。

b5.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人数/当年实际毕业人数

当年实际毕业人数=毕业人数-读研人数-读博人数

毕业生就业率是指在某一类毕业生中,就业人数所占比例,表明高校所培养人才适应市场需求能力。同时可计算反映各专业人数对口就业率,以表明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

b6.教师知识贡献率=∑(各类知识成果×相应难易系数)/教师人数

难易系数可通过专家进行确定,教师知识贡献率反映一定时期内教师除培养人才外的知识贡献能力。知识贡献主要指科研成果,包括论文、专著等。考核科研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国家科学技术奖、教育部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优秀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论文数、学术专著数等。

C.反映效能类指标

C1.教学活动收入年增长率=(本年教育事业收入-上年教育事业收入)/上年教育事业收入

这个指标从动态角度反映学校在教学活动方面、自筹资金方面的努力程度和状况,在横向上与其他院校相比较,可以反映学校教学活动的创收状况和财务管理水平。

C2.科研活动收入年增长率=(本年科研活动收入-上年科研活动收入)、/上年科研活动收入

科研活动经费包括科研经费拨款和科研事业收入,这一指标可以说明学校年度科研事业的增长状况。科研经费一般可按来源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类,该指标也可以相应地细化。纵向经费的增长反映从各级政府或上级取得经费的状况,横向经费的增长则说明了高校参与社会经济建设,获取科研经费的能力,这是高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说明高校利用其科技力量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分析科研经费的年度增长比例,反映了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进度,同时也反映了学校加强财务管理,放活科技政策,积极组织队伍,千方百计筹措科研资金的努力程度。

C3.学校自筹经费年增长率=(本年学校自筹经费收入-上年学校自筹经费收入)/上年学校自筹经费收入

这个指标从动态角度反映了学校在自筹资金方面的努力程度和状况,在横向上与其他院校相比较,可以反映学校在自筹经费方面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管理水平。

C4.固定资产年增长率=(本年固定资产总额-上年固定资产总额)/上年固定资产总额

这一指标用于衡量高校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也客观地反映学校财务支出结构、支出质量。资金规模相当的学校,资产的年增长率高,说明教学、科研的硬件条件有较好的改善,财务支出结构较优,效果好,有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

C5.校产上交及经营收益年增长率=[(本年附属单位上缴+本年经营收入-本年经营支出)-(上年附属单位上缴+上年经营收入-上年经营支出)]/(上年附属单位上缴+上年经营收入-上年经营支出)

办好校办产业,除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外,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支持学校事业的发展。校产净上交学校数是指校办产业以费用(含管理费)、税收、利润等形式上交给学校的全部金额,是学校实际可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可支配数。经营收益则反映学校从事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益。将上述两个方面的指标合计,与以往的同一指标相比,可以反映时间上的动态变化,说明学校产业和经营事业的发展对学校事业的支持情况,是衡量产业和经营活动的发展效益的重要考核指标。

四、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

要将各高校的办学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对比,就有必要计算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高校经济效益综合指标评价值由各单项指标综合而来,但它并不是各单项指标值的简单相加。首先,尽管上述三类指标基本上都是比例比率等相对性指标,但由于每个高校的性质、类型、规模、招生人数等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各单项指标值在各高校间不一定具有可比性;其次单独从某个学校情况来看,各个单项指标并不是同等重要。由于在各个单项指标之间的比重不同,数值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同,各个学校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指标数不同,所以在计算综合经济效益时,必须将各单项指标进行修正,换算成一个具有可比性的指标,然后再根据各单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综合计算。

假设各个高校的性质、规模、类型等确定的各单项指标的修正系数为Ni,根据各单项指标相对综合指标的重要性确定的权重为Mi,则高校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D可以表述为:

D=∑AiNaiMai+∑BiNbiMbi+∑CiNciMci

标签:;  ;  ;  

高校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