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社会科学的繁荣与振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繁荣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科学是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科学,它有着历史的厚重感,更有其时代性。随着“九五”和21世纪的临近,如何使社会科学适应时代发展,满足时代需要,进一步使社会科学走向振兴与繁荣,已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拟就我国社会科学的现状与发展谈谈自己的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社会科学的地位与作用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社会科学是不是第一生产力的争论已趋于平静,尽管在这一点的认识上人们还会有歧异,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的科学并不囿于自然科学,还涵盖社会科学,这一点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明确强调“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社会科学则深化着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推动思想的解放,进而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因此,社会科学理应是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有曲折的,这一点也表现在对科学的认识上。在古代东西方社会,人文知识由少数精神贵族所垄断,技术的变革只是偶尔纳入哲学家、思想家观照的视野,尽管奴隶劳动承载着社会的进步,但技术只是卑贱者的劳动技能与创造,不足以赢得统治者的尊重与重视。随着资本主义的到来,蒸汽机、纺织机械等一系列重大发明,引起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后,技术才登上了科学的殿堂。从此,科学技术的任何重大发现与创造成为社会进步巨大的推动力,只有到这时,人类深切领悟到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使地球移动”的真谛。随着时序的推移,科学技术已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要素。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文社会科学退隐到无足轻重的地步。欧洲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把人从神权至上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从而激发了人类自身巨大的创造力,构成了近代欧洲科学革命、产业革命的先导。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思想史的又一个高峰,它为人类从资本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指明了道路。列宁主义的诞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可见,人文社会科学的每一次飞跃同样将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大踏步前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自然科学,同样也缺少不了社会科学。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人文社会理论始终享有独尊的地位,自然科学被斥之为奇技淫巧而为官僚、士大夫以及文化精英所不耻。新中国成立后,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才华与智慧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科技进步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地位日益凸显,汹涌澎湃的世界科技进步浪潮使越来越多的人趋向认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产生了另一种偏颇的认识,把社会科学排斥在第一生产力之外。难道真的在中国,经济愈发展,科技力量愈强大,社会科学的功能愈退隐吗?实则不然。对于发生在10多年前的那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人们也许还会记忆犹新,如果没有这个大讨论,我们今天可能还在“两个凡是”的迷途上徘徊,就没有整个民族思想的大解放,没有今天党的实事求是传统的恢复与发扬,也就没有1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正是党的实事求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我们党才提出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市场经济,才能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邓小平提出影响中国发展航向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智慧的深刻总结。这是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的体现,是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因此,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
追寻历史发展的足迹,我们发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对蘖生于科学母体的孪生兄弟,尽管在不同时代遭受着不同的命运,但人们认识的偏差不足以排斥它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担当角色。自然科学揭示自然的奥秘,探索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为生产力的进步提供着强大动力;社会科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的矛盾运动,关切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现象,探寻社会演进的轨迹,预测社会发展的未来,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二、变革时代对社会科学的呼唤与挑战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时代呼唤着社会科学工作者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再创辉煌。
从国际上看,冷战结束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一些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采取西化和分化两手向我们展开攻势,能否经受这些挑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这就要求社会科学研究紧紧跟踪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格局的变化,研究世界变化中各主要国家的对外战略、政策和我们的对策,研究周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现状,研究新的国际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新形式、新样式,充分发挥理论先导作用,为党和政府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决策依据,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国内来说,“九五”到2010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15年时间里,中国经济要完成两个重大转变,即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由粗放型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怎样才能适应这种转型呢?中共中央在《建议》中指出,就是要转入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就鲜明地提出了整个科技界的重大历史使命。人文社会科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责任重大。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迅速变化的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要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从理论上予以解答,另一方面,为了减少改革与发展的波折,提高人们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和预见性,社会科学还要进行大量对策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全新的理论来支持,理论研究在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前进。邓小平同志认为“这将是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对毛泽东思想的真正高举”。(《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9页)没有社会科学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一代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也影响到人们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从纵向角度看,今天的中国是昨天的继续,不了解中国的过去必然蒙昧于国情,那么一切方针、政策措施的制订就失去了科学的依凭。历史发展的惯性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同样应该注意国情,省情,市情的研究,尤其是要注意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归纳和总结,这些不仅对于我们的决策者来说是必备的,对于改革开放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爱土爱乡教育也是必须的。民族文化的保持和弘扬同样需要我们回溯过去。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还在于,大胆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光荣传统,贡献给社会丰富的精神食粮,再现民族文化的辉煌,振奋民族精神,重建民族的自信心。
时代对社会科学提出的挑战表明,社会愈是进步,赋予科学的使命愈是繁重。同时,它也向世人昭示,发展经济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中心,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得以大展所长,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已无能和无为。科学发展史已经告诫我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不存在谁崇高谁渺小,更不可能从中进行或甲或乙的取舍,它们只是科学之剑的两个锋面,况且科学发展到今天,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已相互融合,互相渗透,两者已难以分割。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小到一个企业,一件产品的生产,都包容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贡献,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进步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协力和配合,这已无可置疑地为客观现实所证明。
三、社会科学的处境与希望
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时代赋予了社会科学重大的历史责任和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社会科学也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和严峻的挑战。这突出表现在,一方面社科研究经费短绌,科研人员工作和生活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学术成果出版难,科研成果转化难,学术队伍不稳定,新鲜血液难以得到补充,有才华的研究人才严重流失。另一方面,原有的管理体制和科研体制表现出不适应,科研人员处于封闭、半封闭和彼此分离的状态,缺少联合攻关和相互协作,情报信息网络不健全,科研手段落后。社科研究与社会发展隔膜,使得理论回应现实的挑战显得苍白乏力。这些问题的出现确有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也有科研组织、科研管理、科研导向、科研条件与形势发展的不合拍。总起来看,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时代要求之间存在的这种落差,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只能靠改革、靠发展,靠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每一个转型时期都是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期,社会科学目前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不是社会科学本身的局限,而是转型时期外在环境,外在需求的变化,社会科学出现的短暂的调适期。如何尽量缩短调适期,使社会科学尽快溶入社会变革的大潮,出精品、出人才,这就需要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努力实现新的转变,即从封闭式研究向开放式研究转变,从单学科研究向多学科研究转变,从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向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转变,从注重片面的学术价值向注重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转变,从单一研究方法向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转变等等。这些转变涉及研究工作者的学术理念、学术成果的评判体系以及研究者自身的综合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学术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一次大跨越。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跟上时代的节拍,实现自身的价值,必须完成这一艰难的转型。
社会科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它植根于社会,源于对社会的概括与总结,最终又回归社会。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与振兴寄希望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同时也有赖全社会的协力与配合,逐步建立健全一个保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正常有序运作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培植起这样一套社会保障体系呢?在我们看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要做:
1、强化科学的观念。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全面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在科技实力的较量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社会科学则反映出一个民族理性思维的发展路径,孕育、陶冶、训练着人们的思维素质,成为衡量该民族理论思维水平和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日显突出,社会科学以其广泛的参与性显示出巨大的社会功效。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互融互摄而派生的决策科学,由于直接参与国家和地区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的选择,进而影响着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社会化大生产、社会活动复杂化,社会各个子系统联系的日益紧密,决策的多目标,使社会科学日益担当着“智囊团”、“思想库”、“头脑企业”的功能。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一项重大决策选择的正误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发展机遇的把握与错失。因此,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仅要有科学意识,而且要有全面的科学观念,要端正对社会科学的认识,注意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注意倾听社会科学界的意见和建议,注意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交朋友。那种办事凭经验,决策拍脑袋的做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科学的、民主的决策必须注重社会科学。
2、整合科学的组织。社会发展到今天,生产力分工愈来愈精细, 社会组合愈来愈复杂,亚里士多德那样百科全书式的全才在现今条件下既无产生的可能,亦无在科学的道路上取得成就的可能。萨缪尔森在谈到社会分工对人的劳动技能的要求时指出:“一个什么也会做的人,很可能是一个穿着破烂衣服的人”(萨缪尔森《经济学》第94页)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但它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种启迪,即某一个人、某门学科不可能孤立地解决社会科学所面对的各种复杂问题。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连动效应,信息量的快速增长,要求我们打破学科界限,打破门户之见,进行多学科、跨领域的集团作战,走大社科、大队伍合成攻关之路,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发挥社会科学的整体优势。为此,社会科学要依据新形势的需要,适时进行研究队伍的重新整合,优化结构,注重特色,突出重点,形成拳头,彻底改变原先那种力量分散,单兵作战,重复研究,无所不能,无所有成的沉闷局面,积极探索一种求新求变、聚散有度的科研组织新体制。就特定的时空而言,在不忽视基础学科研究的同时,集中优势学科,优秀人才,进行重大课题的协作攻关,锤炼精品,造就人才,逐步形成一个地区的研究风格,某一地方的学科特色,某一领域的人才优势。
3、引入科学的机制。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 人既是它的研究客体,亦是它的研究主体。社会科学能不能迎接时代的挑战,关键还是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具有什么能力的人才和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科研管理过程中的选题——研究——决策——实施,最终要靠人来实现,因此,人才的培养和塑造也就成为整个科研管理的核心。而科研管理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与发挥。在这一点上要提倡引入开放、竞争、效能的机制,在选题、立项、竞标、经费使用等方面,打破“先入为主”、“论资排辈”、“门户之见”的观念,不论名气,只讲才具,打破界限,择优录取。在科研成果评估上,注重在保证质量前提下的数量,突出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鼓励出学术精品,努力创名牌学科。大力提倡研究人员向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领域倾斜,对于那些在对策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研究人才在生活待遇、科研条件方面要打破陈规,给予认真解决,尤其是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科研人才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占领学术的制高点。要形成一种宽松、活跃、严谨向上的学术氛围。
4、注重科学的手段。 现代社会为各种人才大展所长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自然科学需要有社会科学的加盟,社会科学同样需要自然科学的支持。马克思在谈到达尔文对自己的影响时说:“达尔文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阶级斗争的依据”。由此可见,自然科学不仅为社会科学的进步提供着科学实证和思想养料,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融互摄,相互激荡,也迸发出多少人类思想的火花。同时现代社会对人的自身发展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人才技能专门型,知识结构复合型。社会科学需要有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予以补充和更新,社会科学所含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由此派生出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为人类认识自身展示了新的视角,同样,社会科学各领域也应相互吸收和借鉴,扬长避短。社会的进步已经把我们带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接收,吸纳与处理,对科研人员研究手段的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知识、新手段、新信息的注入又激发着学者们新的学术创见。这是时代对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挑战,也是时代对社会科学再创辉煌的惠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手段的运用是衡量社科研究水平的客观尺度。
5、实现科学的转化。色彩斑斓, 五光十色的社会是社会科学赖以生存的土壤,科研成果的转化是社会科学生命力的体现,社科研究如果不与社会实践结合便失去了基准,科研课题如果得不到转化,那实际上也就无成果可言。我们所说的转化,一方面要求社科工作者奉献给党和政府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党和政府的决策行为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具体行动。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注意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注意把最新的理论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同时也提高他们对社会科学的兴趣。科学的转化还表现在当代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学术的新构建,超越前人,积淀和承传中华文化。科研成果的转化作为整个研究过程的重要一环,它实现着研究人员的人生价值,体现着社会科学的特有魅力,并由此构成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