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云[1]2004年在《中国簇毛黄耆亚属的分类修订和系统位置初探》文中认为簇毛黄耆亚属隶属于豆科黄耆属,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大多数种类都是狭域分布的。由于缺乏野外工作,标本不够丰富,模式标本不易收集齐全等原因,相当一部分种类的划分尚不能令人满意,应予以修订。除此之外,这个亚属的范围及其系统位置也存在一定的争议,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本文对我国簇毛黄耆亚属的种类进行了分类修订,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两方面的研究,重新界定了该亚属的范围,并对其系统位置进行了探讨。1. 分类修订通过查阅文献,标本室研究与野外观察相结合,对簇毛黄耆亚属形态性状的变异式进行了分析,特别调查了性状在居群中的变异幅度。发现茎和花的长短以及果实的形态等是可靠的分类性状。另外,茎和小叶的被毛状况,小叶和小苞片的形状以及花的颜色等对于亚属下种类的划分也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7种植物从簇毛黄耆亚属中分出,9种处理为异名,确认中国簇毛黄耆亚属植物有23种。多尼尔黄耆是中国分布新记录种,亚东黄耆和单花黄耆都是该种的异名。狭叶黄耆、芒齿黄耆和丽江黄耆是弯齿黄耆的异名,这些种类中存在的分类困难得到了澄清。本文给出了每一个种的形态描述和标本信息以及亚属内的分种检索表。2. 微形态学观察了簇毛黄耆亚属植物花柱的发育过程,发现通常使用的术语“柱头具毛”没有准确地描述其中一部分簇毛黄耆的特征。这些植物的毛只是长在花柱的顶端,柱头是光滑无毛的。除毛被直立且向上指外,其它与花粉刷(pollenbrush)相关的特征,在这些植物中也出现。所以,这些簇毛黄耆的花柱及其毛被也应该叫做花粉刷。在山羊豆族中,花粉刷正是区分鱼鳔槐亚族的关键特征。因此,这一构造支持将一部分簇毛黄耆从黄耆属(黄耆亚族)中分出,作为一个属放入鱼鳔槐亚族当中。3. 叶表皮研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代表簇毛黄耆亚属4个组的11种植物的叶表皮。发现所观察种类都具有两种气孔类型,以无规则型为主,放射状细胞型数量很少。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簇毛黄省亚属的分类修订和系统位置初探表皮细胞根据细胞轮廊和垂周壁的情况,可以分为叁种类型:一是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纹或深波状纹,代表为扁英组植物;二是表皮细胞为多边形,狭长形为主,垂周壁平直,略有浅波状纹,袋果组植物属于这种类型;叁是表皮细胞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属于这种类型的有膨果组和背扁组植物。表皮细胞形状对于亚属范围的确定以及亚属下组的划分有一定的意义。 4.分子系统学 测定了簇毛黄省亚属植物的rrs序列,并从七enbank中下载了48个种的ITS序列,包括了黄誊属及其临近12个属的代表。以锦鸡儿属(〔公犷“g口na)为外类群,进行简约性分析,构建簇毛黄誉亚属与其临近类群的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显示,扁英组与亚属其余类群在系统树上处于不同的分支,亲缘关系较远,表明包括扁英组的簇毛黄誊亚属不是一个单系类群;膨果组,背扁组和袋果组的代表作为一个单系类群能得到rrs序列的支持,但它们与鱼缥槐亚族关系更近。这种分支方式能够得到形态证据的支持,说明一部分簇毛黄省的确与鱼镖槐亚族有更近的关系,这些种类的分类位置值得重新考虑。关键词:簇毛黄省亚属;黄誉属;黄誉亚族;鱼缥槐亚族;豆科;分类修订;形态学;分子系统学吞
刘建利[2]2016年在《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分子生物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是我国特有豆科牧草,适宜于干旱、半干旱和半荒漠地区,具有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作用。沙打旺黄矮根腐病是由沙打旺埃里砖格孢(Embellisia astragali)引致的沙打旺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为系统性病害、气传病害和种传病害。此前研究表明该病菌的形态特征及在寄主体内的生活特性与疯草内生真菌(Alternaria spp.=Undifilum spp.,Embellisa spp.)相似,但由于尚未见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报道,故二者相似的论断尚缺少分子生物学的佐证。为减少种子传播途径和分子育种,减少病害的发生,有必要研制出种带该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以及挖掘出其致病基因。为此,本论文开展了相关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基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RNA聚合酶II第二大亚基(RPB2)和转录延伸因子1-α(TEF-1)的联合多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确定该病菌与链格孢属波浪芽管孢组Genus Alternaria Section Undifilum的模式种A.bornmuelleri DAOM 231361均属于同一组;基于核糖体编码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和GPD多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该病菌与6种疯草中的4种疯草内生真菌不同,属另一物种,两个系统树中上述两个分支的MP自展支持率和贝叶斯后检支持率都分别为100%和1.00;再加上此菌也具有链格孢属波浪芽管孢组典型形态特征“波浪芽管”,鉴于种加词“astragali”已被其他真菌占用。故将其更名为甘肃链格孢Alternaria gansuense comb.nov.,厘清了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与疯草内生真菌之间的关系。2.根据细胞质膜叁磷酸腺苷水解酶基因片段(ATPase)设计出此菌的特异性检测引物AatpF(GTCGAGAGTTTTTTCTT)和AatpR(GGTGGAGCTGGGTTGTTTTA),利用此特异引物进行普通PCR,可检测出沙打旺种子中5 pg/μL以上的此病菌DNA,带菌率1.5%的种子;荧光定量PCR拟合方程为Ct=-3.226×(log[DNA])+29.055,相关系数为0.9987,最低可以检测0.5 pg/μL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DNA。运用本方法可以准确快速检验检疫沙打旺种带黄矮根腐病菌,预防该病在新建植人工栽培沙打旺草地致病成灾。3.根据线粒体内核糖体小亚基编码基因(mtSSU)基因设计出疯草内生真菌特异性检测引物OmtssuF(CATAGAAAAAAAAATAAACAAACTG)和OmtssuR(TGTCTGCCCAGGTTACGG),利用此特异引物进行普通PCR检测,最低检测疯草样品中含5 pg/μL内生真菌DNA,荧光定量PCR拟合方程为Ct=–2.9105*(log[DNA])+31.213,相关系数为0.9973,最低检测限为5 fg/μL疯草内生真菌DNA。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揭示疯草中内生真菌含量与有毒物质苦马豆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中。4.以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真菌钙调素保守区兼并引物CAL-228F和CAL-737R扩增得539 bp的同源片段;采用Hi-TAIL PCR分别获得344 bp的5’侧翼序列和729 bp的3’侧翼序列,拼接获得基因的1290 bp的全长DNA序列;利用全长引物CaMF和CaMR,得到840 bp的DNA全长序列和450 bp的cDNA全长序列,DNA全长序列中有4个内含子,均具有典型的AT-AG特征,cDNA全长序列翻译出149氨基酸多肽,与其他真菌的钙调素高度同源。再次采用Hi-TAIL PCR技术克隆钙调素基因5′端992 bp和3′端1096 bp的侧翼序列,在此基础上,用Split-Marker技术,构建了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钙调素基因的敲除载体,为后续阐明其调控该菌生物学功能、致病性机制奠定基础。5.将液体摇瓶培养15天的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菌丝为材料,以0.6 M MgSO4为稳渗剂,20 mg/mL Glucanex+20 mg/mL Glucanase+20 mg/mL纤维素酶+0.16 UN/mL几丁质酶复配,30℃,120 rpm水浴振荡酶解6 h,四层擦镜纸-漏斗法过滤收集原生质体。先液体后固体,自然涂布法于RM培养基上,25℃培养15~20天可再生,为后续开展REMI遗传转化建立突变体库及基因敲除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簇毛黄耆亚属的分类修订和系统位置初探[D]. 康云.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4
[2]. 沙打旺黄矮根腐病菌分子生物学研究[D]. 刘建利. 兰州大学. 2016
标签:生物学论文; 簇毛黄耆亚属论文; 黄耆属论文; 黄耆亚族论文; 鱼鳔槐亚族论文; 豆科论文; 分类修订论文; 形态学论文; 分子系统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