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几种模式_教育产业化论文

国际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若干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模式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1)07-0070-03

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产业化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本文试图对各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在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国别中的做法,归纳出几种基本的模式。

一、高等教育产业的国家规划模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通过国家规划的途径来进行高等教育产业化首推前苏联,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产业理念正是在前苏联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早在1918年,前苏联就颁布了《高等教育人学条例》,规定了工农及其子女进入高等学校的优先权。为此,前苏联在高等学校中设立了工人系,使得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的大学新生有一半来自社会普通阶层。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国家又开始了高校部门办学的进程,同时大力发展工科院校,开设大量新专业,建立统一的工程技术教育体系。在一系列改革中,前苏联的高等教育与具体生产部门密切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在十月革命后的短短13年间,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了约4倍。这既大大提高了前苏联高等教育入学率,迅速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也急速开始了高等教育产业化实践的进程,高等教育产业成了整个国家产业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起着基础产业的作用。虽然经过了卫国战争的冲击,前苏联的国力还是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超越了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标志就是1957年前苏联卫星上天对国际社会所引起的震憾。

前苏联卫星上天,催生了靠高等教育强国的理念,国力竞争演变成高等教育产业竞争,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更为高等教育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高等教育产业”一词瓜熟蒂落。国力竞争与国家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并不是在“高等教育产业”一词出现后才开始的。无论是20世纪20年代起步的前苏联,还是20世纪30年代起步的英国,也无论是起步于国家高等教育产业规划的前苏联,或是走提高高等教育生产力的英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已经在确确实实地进行之中。前苏联卫星上天,着实让美、英等西方列强大吃一惊,惊叹国家高等教育产业规划对提高国力的巨大作用。20世纪50年代末,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为20世纪60年代“知识产业”和“教育产业”理论的相继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值得一提的是,60年中期提出的“教育产业”理念,首先出自高等教育领域,因此,早期的教育产业理论几乎都是有关高等教育产业的论述。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出现的高等教育国营化浪潮,正是来自前苏联模式的影响,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借鉴了前苏联高等教育产业化实践经验后的产物。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在这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出现了高等教育国营化的潮流,其原因在于人们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对增强国力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前苏联高等教育产业所做出的辉煌业绩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

前苏联高等教育产业将教育的两大功能充分结合于一身;促进人的发展的结果,培养了大批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从而增强了国力;促进社会发展的结果,使国力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超越了经济发展历史更为久远的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从而增加了劳动力的需求量和知识含量。因此,1962年国际教育大会以“教育规划”作为各国教育产业政策的建议,并将教育规划权归在国家或联邦一级。这股思潮最终促成了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民主化运动,改变了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理念一统天下的局面。高等教育不再被看作是少数人的特权,而被视为是个人应享的权利,甚至是国力的保障。

人力资本理论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揭示了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的价值,而泰罗的劳动生产率理论和效益观揭示了高等教育产业运行的基本原则。许多国家的政府因此而大量投资兴建公立高校,同时拨款资助私立高校,并将两者都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产业体系。有着民间办学丰富历史的英国,其政府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主动介入高等教育,建立了一批面向社会的新型大学,大批私立大学的经费也由政府包下来,政府通过原大学拨款委员会对所有高校进行统一规划。联邦德国也开始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从1986年开始,瑞典政府推行高等教育国有化政策,并将几乎所有私立高校收归国有。新加坡政府先后将两所私立高校改为或并入公立高校。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改为联邦拨款以便统筹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培训系统。我国于50年代初,将私立高校统统收归国有,公办高等教育一统天下。这一切变革都与高等教育产业的国家规划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高等教育产业的市场调节模式

与西方发达国家和中、苏两个大国的策略不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始终是走以发展私立高等教育为主的道路,通过市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和投资资金,借以补充国家在高等教育产业化起步时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在市场中自然调节高等教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这些国家在私立高等教育规模和比重上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见表1。

韩国政府在战后亟需发展教育,而战后百废待兴,财政经费严重缺乏,因此将有限的财政经费投入了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则采取了市场调节的资本市场运作模式,为民间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制定了激励性的政策。其结果是私立高等教育积极介入资本市场,刺激了私人办学的热情,使私立高等教育很好地配合了国民经济的复苏和迅猛发展。

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巴西、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中,也通过大力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但在经济实力较弱的情况下,采取市场调节模式推进高等教育产来化,有成功的例子,也有不成功的例子,尤其有的国家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态度,造成高等教育水平低、结构差,高等教育产业没有起到推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作用。

日本高等教育在战后的发展也采用了这种模式,起因却与上述国家极其不同。在20世纪60年代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大潮中,之所以没有沿袭军国时期的高度集权制度,是因为美国占领军最高司令部要求彻底清除旧的极端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美国式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潮的冲击,促使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得以迅猛发展。60年代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最大变化在于《大学设置基准》(1962年)的放宽,这给私立大学的财务状况带来很大的变化。该时期,日本私立大学收入与支出均稳步增长,收支大体平衡。这可以看作是,在非营利团体的经营行为的大前提下,与“收支平衡”的这一原则基本相符。

表1 私立高等院校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资料来源:Zaghlou Morsy & Philip G.Altbach:Higher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Critical Issues,Garland Publishing,inc.,1996,pp.80~89.转引自谢作栩.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两大走势:国营化与民营化.黄河科学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三、高等教育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高等教育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是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陷入经济危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开始下降,迫使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等教育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国家规划的基础上进行高等教育私营化,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公校私营、公立机构法人化和特许学校制度等一系列做法,并不意味着实施这些做法的国家政府要逃避责任,相反强调了政府财政资助和市场监管的责任,而把高校运作的效益留给高校自己去自营,通过社会和市场去监管。

公有民营是维持公益形象的重要途径。毫无疑问,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变革时代,学校等公共机构在联系各产业之间关系,重新确立我们的国家与社会意识,推进社会发展目标和维系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学校想继续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必须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活力和前瞻性,否则有可能会使稳定变成停滞,使管理变成平庸。这就是学校发展的惯性与独创之间的矛盾。尽管冒险被公营学校视为大忌,但明智而清醒的冒险是民营学校的第二天性。因此,维护学校传统的公益性质和现代的创造精神,两者结合并不困难,公有民营是有效的结合方法。

美国的特许学校充分体现了民主化管理的精神,形成一种特许学校与州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近些年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公立机构法人化的做法,与美国的特许学校制度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实际上,公有民营的浪潮也是从英国起步,并蔓延至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从20世纪60年代国际教育的公营化浪潮,至随后的私营化浪潮,至现在的公有私营浪潮,目的都是为了强调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需要。

保持“公有”的原因在于学校是公共机构,需要自律,需要对公共理想的承诺。教育回报是长期的,而不是即刻的,需要维持“公有”的稳定性,同时又要通过“民营”刺激学校的活力,使学校肩负起知识创新和社会批判与改进的责任。理念的改变需要社会各方的认同。

强化高等教育私营化趋势,国营化与私营化互补,有助于高等教育投入的合理分摊。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扩展,高等教育产业的国家规划和国有化已面临越来越重的财政负担,即使是发达国家的政府也难以承担高等教育的所有费用,各国政府近些年相继降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比例。如澳大利亚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0年间下降了近1/3,美国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次压缩教育预算。20世纪八九十年代,民营化成了国际高等教育产业化模式的一种潮流。

四、高等教育产业的国际市场化模式

由于远程教育手段的飞速发展,不论是哈佛大学这样的世界名校还是一般的高校,都在方方面面受到冲击和影响,网络教育作为结合各种教育手段的教育形式,使高校在地方化和国际化进程中都自觉地介入其中。跨国大学和跨国教育联盟的相继出现,高等教育产业的国际市场化竞争,正在以这种方式迅速蔓延。有相当一部分国家互签WTO协议,相互开放本国的远程教育和教育服务市场。

早在1995年,当时的英国教育部就在教育界和工业界推动教育信息高速公路的构思与建设,加速了教育信息产业发展的进程,得到了中小学、继续教育界、高等教育界、地方教育局、课程和职业组织以及通信、广播和信息技术硬件、软件及服务等工业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在广泛征求了教育界和工业界对建立英国教育信息高速公路用途、技术可行性及未来发展潜力等方面的意见之后,形成了23个项目的建设规划,内容涉及教育信息高速公路的硬、软件技术、通信内容、服务对象、人员培训、安全可靠性以及全国布点和与国际接轨等问题,奠定了设计英国教育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架构。

建立网络教育的信息高速公路,是英国政府对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一项重大决策。所建成的主要服务于高等教育和科研的高等教育信息高速公路,已发挥了巨大作用。教育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对提高全民信息时代应具有的素质,加强高等教育产业国际化竞争力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有专家说,在未来的25年里,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将逐渐过时,进而被一种新的大学联盟所取代。美国已有分校在国外的大学,英国也有靠网络相连的异地分校大学系统,国家大学联盟也已出现。在北美和欧洲的发达国家,未来高等教育的新形态开始显现出来,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界线已被抹除,不管你身在英国的伦敦还是加拿大的温哥华,也不管你是白天或是晚上,选修同一门课程需轻轻点击鼠标即可顺利完成,人们可以从世界各地的大学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收稿日期2001-04-23)

标签:;  ;  ;  

国际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几种模式_教育产业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